2026届上饶中学新高三适应性演练语文试卷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学思想史与哲学思想史有很多相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应用哲学史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科学思想史。哲学家的著作是研究哲学史的根据,科学思想史研究也应当重视分析科学家的著作,因为著作是学者表述思想的主要形式。哲学思想史与科学思想史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到目前为止,哲学史只是哲学思想史,很少有人研究哲学事业史,哲学家一般也没有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哲学活动。哲学家的研究成果就是他们的哲学思想。除此以外,哲学家没有别的形式的研究成果,而哲学家的思想都是有文字记录的。科学家的成果除思想成果外,还有科学活动的成果,甚至还有某些物的成果。有的科学家有丰富的科学著作,有的则著作不多;有的科学著作叙述了概括程度较高的科学理论思想和哲学思想,有的则缺少这方面的叙述。这就给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带来了困难。 面对历史事实,我们可以“追问”人们行为的动机。我们研究科学思想史,也可以这样“追问”。有的科学家的著作叙述的都是具体的科学成果,多为经验描述(如观察、实验的记述)和数学演算,缺乏理论概括。但科学家(即使是实验科学家)不可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可以通过其经验成果,追溯其理论基础,对其作出理论概括,即从经验成果出发,“追问”其科学理论思想。 有的科学家叙述了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却没有谈论有关的哲学问题。但一个多年研究科学并取得重要成果的科学家,不可能没有哲学思想。即使他对哲学著作没有兴趣,他在科学活动中也会自发地形成一定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自觉或不自觉地要进入他的研究活动,渗透在他的科学成果之中。这些哲学思想实际上是他的科学理论思想的哲学基础和信念。科学理论思想中,总蕴含着一定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可能是科学家已经想到的,只是未写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可能科学家并未意识到这些哲学思想,但这些思想已影响到他们的科研活动。牛顿对他的绝对时空观做了明确的表述,但对于平直空间、自然变化的可逆性等问题几乎没有提及。我们可以从牛顿的力学理论中概括出这些思想,也就是说可以从科学家的科学理论出发,“追问”其哲学思想。 这两种“追问”必须以科学家的经验成果和科学理论思想为根据,不能从个人的愿望和想象出发,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家的科学活动来追问他们的科学思想。柯林武德认为:“思想史,并且一切历史,都是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如何重演?只能靠研究者自己的思考。“一个阅读柏拉图的哲学史家是在试图了解,当柏拉图用某些字句来表达他自己时,柏拉图想的是什么。他能做到这一点的唯一方法就是由他自己来思想它。”思想只能由思想来把握,但这种把握必须有客观的根据,而不能局限于个人纯粹的 ① 之中。研究科学家的 ② ,应以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为据;研究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应以他们的经验成果为据;而研究他们的经验成果,又应以他们的 ③ 为据。所以, ④ 的客观根据,归根到底是科学活动。 (摘编自林德宏《科学思想史》) 材料二: 近代科学具有分工精确的特点,当时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科学之间汉界楚河、疆域分明。这时的哲学开始思考属于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把本来不属于自己的领域让位于具体科学。特别是细胞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哲学对象规定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上的革命性变革。
浏览完整试题现代科学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打破了传统学科间那种分门别类的研究界限。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哲学的巨大飞跃。这种发展和飞跃,打破了自然科学成果和哲学原理各自为阵、外在联系的格局,二者形成了有机的结合,进而使哲学原理获得了新的发展和新的表述形式。科学成果不仅仅是作为某条哲学原理的某个例证和注脚,而是被吸收到哲学原理本身之中。 (摘编自张华新《论科学发展对哲学的推动》)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研究 著作情况:部分科学著作缺乏科学理论思想和理论思维。 主要成果:思想成果、科学活动的成果、物的成果。 B 哲学研究 著作情况:是研究哲学史的根据。 主要成果: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哲学思想史。 C 科学思想 追问依据: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的经验成果。 追问方式:以经验成果为前提,追溯其理论基础并作出理论概括。 D 哲学思想 追问依据:科学家的科学理论思想。 追问方式:研究牛顿的力学理论,并从中加以概括得出其哲学思想。 A. A B. B C. C D. D 2.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思想史与哲学思想史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二者在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上可以互为依托和相互通用。 B. 有的科学家叙述了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没有谈论有关的哲学问题,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哲学思想。 C. 近代科学“分工精确”到现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哲学巨变。 D. 随着“这种发展和飞跃”,科学成果被吸收到哲学原理中,而不仅仅是作为某条哲学原理的例证注脚。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自16世纪以来,哲学观念的发展,成为自然科学巨大发展的前驱。 B. 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都会推动哲学的发展。 C. 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动。 D. 科学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 4. 请根据材料一对两种“追问” 阐述,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四字词语。 思想只能由思想来把握,但这种把握必须要有客观根据,而不能局限于个人纯粹的 ① 之中。研究科学家的 ② ,应以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为据;研究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应以他们的经验成果为据;而研究他们的经验成果,又应以他们的 ③ 为据。所以, ④ 的客观根据,归根到底是科学活动。 5. 新时代如何推动我国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请结合材料提出三条建议。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坠马 艾青 沿着城墙,我们走在那由城墙上的茸乱的草覆盖着的小道上。这小道由于早晨的凉爽格外显得幽僻了。 当我们走了一段路,突然发现了一匹倒卧着的,有茶黄色的毛的马,它的壮大的身躯,几乎塞住了小道的宽度。 我们惊骇了,这惊骇夹带着无限的颓丧与哀怜…… 那茶黄色的马,它横躺着,四脚是硬直的了,而它的肚子鼓涨着,这样,竟使它横卧着的身躯的很多部分都不能触到地面…… 三四个人站着看它,它像了解了人们用怎样的感情在看它,于是它很倔强地抖动着,全身都很痛苦地抽搐了几下,伸长了颈子,仰起了头,用着无力的眼,不甘心的眼,微湿的眼,看看人们,看看城墙。 城墙上的野草茸乱着,这绿的陷阱啊,我们的倔强的生物,就从那两丈高的上面坠下了。 在马所坠下的地方,几块石头被马蹄踩去了,陈年的乌黑的古城堞上,就露出了一片金黄色的泥土…… 牧马者呢?他一定很早就从绿色的边境消逝了,现在他一定在进行着别的工作了——人可以想象到,他是一个士兵,穿着草黄色的裤子,粗布质的白衬衫,早上一起来,他就把他的主人骑的马,放牧在城墙上…… 而它现在却从警戒着死亡的不测中坠下了,横卧着,无力地把头颈贴在地上,从裂开着的嘴里,从有着阔大的白牙的嘴里,流出了一些混浊的液质…… 这该是一匹将军骑的马…… 它的主人也像它一样的俊美…… 祖国卫土的战争一开始,它该是和它的主人一样激奋吧。想一想它的高昂的头颅,夹带硝烟的原野风吹动着它的鬃毛,它的嘴裂开着,向高空里汹涌着的白云长啸,那姿态该是何等令人叹赏啊…… 而当着敌人带着疯狂的胁迫来临时,它该是最甘愿地背负了这它所生活的民族的神圣的愿望,以欣喜的脚蹄,在山林里,在峰峦间,在尘烟滚滚的长道上,轻快地,奔赴到那涌起烽火的天边去完成斗争的任务吧! 而在浓密得窒息人的炮火里,在喧闹着的子弹声里,在震耳的轰响里,它将更能以自己全部的机智与勇敢,伴随着它的英勇的主人,穿过一百次的危险与恐怖吧…… 而如今,它在不幸里倒地了;它跌得如此惨痛,这惨痛由它肉体所感受到的,该远不如由它精神所感受到的深吧?它是完全失去挣扎的力量了,甚至连再在这小道上站立起来也不可能了。 它倒下了,像那些身经百战,永远披着光荣回来的英雄,却被一种难于医治的疾病所苦一样,它是只能以灰暗的眼睛,呆钝地看着环立在它身边的人。 能有多久呢——它将在这难言的悲愤中结束它的生命?还有它的那伙伴——那每天把它放牧在草地上的士兵呢?他将为它的不幸而谴责自己的疏忽是无疑的了。 还有,那曾经和它共生死,一起呼吸着仇恨与斗争的气息的,由它而使他完成了无数光荣的使命的,那爱它如爱他自己的生命似的主人呢?他将也会由于它的这不测的变故而痛苦。 它将如此懊丧地死去,它将带着永远不能填补的恨怨死去,就为了它不是死在那浓密的炮火里,不是死在喧闹着的子弹声里,不是死在震耳的轰响声里,却死在遥远的,僻静的,古旧的城墙之下,一条空无人迹的阴暗的小道上…… 因此,它不是比英雄的史诗似的行动更加值得诗人去讴歌吗? 一九三九年八月十八日桂林 (有删改) 文本二: 诗的散文美 艾青 由欣赏韵文到欣赏散文是一种进步;而一个诗人写一首诗,用韵文写比用散文写要容易得多。但是一般人,却只能用韵文来当作诗,甚至喜欢用这种见解来鉴别诗与散文。这种见解只能由那些诗歌作法的作者用来满足那些天真的中学生而已。
展开余下试题有人写了很美的散文,却不知道那就是诗;也有人写了很丑的诗,却不知道那是最坏的散文。我们嫌恶诗里面的那种丑陋的散文,不管它是有韵与否;我们却酷爱诗里面的那种美好的散文,而它却常是首先就离弃了韵的羁绊的。 我们既然知道把那种以优美的散文完成的伟大作品一律称为诗篇,又怎能不轻蔑那种以丑陋的韵文写成的所谓“诗”的东西呢? 自从我们发现了韵文的虚伪,发现了韵文的人工气,发现了韵文的雕琢,我们就敌视了它;而当我们熟视了散文的不修饰的美,不需要涂抹脂粉的本色,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健康,它就肉体地诱惑了我们。 我们喜欢惠特曼和其他许多现代诗人,最大的原因当是由于他们把诗带到更新的领域,更高的境地。 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而口语是最散文的。我在一家印刷厂的墙上,看见一个工友写给他同伴的一张通知: 安明!你记着那车子! 这是美的。而写这通知的应是有着诗人的禀赋。这语言是生活的,然而,却又是那么新鲜而单纯。这样的语言,能比上最好的诗篇里的最好的句子。语言在我们的脑际萦绕最久的,也还是那些朴素的口语。我甚至还想得起,在一部影片里的几句无关重要的话,是一个要和爱人离别的男人说的: “不要当作是离别,只把我当作去寄信,或是去理发就好了。” 这也是属于生活的,却也是最艺术的语言,诗是以这样的语言为生命,才能丰富的。以如何最能表达形象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 称为“诗”的那文学样式,脚韵不能作为决定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在它是否有丰富的形象——任何好诗都是由于它所含有的形象而永垂不朽,却绝不会由于它有好的音韵。 散文的自由性,给文学的形象以表现的便利;而那样洗练的散文、崇高的散文、健康的或是柔美的散文之被用于诗人者,就因为它们是形象之表达的最完善的工具。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茶黄色的马被敌人用茸乱的野草在两丈高的城墙上设计的陷阱诱惑,不幸坠下,让我们感到惊骇、颓丧和哀怜。 B. 作者对不认真放牧导致茶黄色 马坠下的士兵进行了谴责,而对由于这匹马的不测而痛苦的马主人给予了同情。 C. 文中使用问句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写坠马在面对敌人的胁迫时,通过列举在不同环境中战斗来赞扬坠马。 D. 作者认为坠马“比英雄的史诗似的行动更加值得诗人去讴歌”,因为坠马也是勇敢无畏的战士,与人相比更难得。 7.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把韵文当作诗,并以此来鉴别诗与散文,这显得幼稚;我们喜爱的诗里面美好的散文,常常是摆脱了韵的羁绊。 B. 文中认为,口语是美的,富有人间味,是最散文的,又是最艺术的,日常生活中朴素的口语就是最好诗篇里的最好的句子。 C. 惠特曼把诗带到更新的领域、更高的境地,他的《自己之歌》将自我安放于宏大的自然中,既丰富了内容,又拓展了诗意。 D. 文中说“任何好诗都是由于它所含有的形象而永垂不朽”,《大堰河——我的保姆》因塑造了大堰河这一经典形象而流传后世。 8. 文本二中说“散文的自由性,给文学的形象以表现的便利”,请结合文本一中坠马形象,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9. 文本二认为,现代诗应该具有“散文美”,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 (三)阅读Ⅲ (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天下者,其资有三:有以德得之,有以力并之,有以智取之。得之以德者,三代是也;并之以力者,秦人是也;取之以智者,刘汉是也。盖以力则不若智之胜,以智则不若德之 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而后世之议乃曰:项羽其亦不幸遇敌于汉而遂失之。嗟夫!虽微汉高帝,而羽之于天下固将失之也。汉王之于智盖疏矣,以其能得真智之所在,此所以王;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观其所赖以为资,盖有类乎力者矣。虽然,彼之所谓力者,内恃其身之勇,叱咤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众之劲,搏捽决战足以吞敌人而已。至于阻河山,据形便,俯首东瞰,临制天下,保王业之固,遗后世之强,所谓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轻指关中天险之势燔烧屠戮逞其暴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反怀区区之故楚而甚荣。其归乃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能知者?”此特浅丈夫之量,安足为志天下者道哉!后之数羽之罪者,皆曰:夺汉王之关中,负信义于天下,此所以亡。嗟夫!使项氏无意于王,而徒夺汉王之关中,则谓其得罪于区区之信义可也。如其有意于王而夺之,是得计也。惟其知夺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材料二: 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 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轻A指关中B天险之势C燔烧屠戮逞其暴D卒举E而遗之F二三降虏G反怀区区之故H楚而甚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微汉高帝”中的“微”与李密《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微”意思不同。 B. “据形便”中的“据”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据”意思相同。 C. “则谓其得罪于区区之信义可也”中的“区区”与《孔雀东南飞》中“感君区区怀”的“区区”意思不同。 D.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中的“经营”与《阿房宫赋》中“韩魏之经营”的“经营”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得天下有三种资本可以凭借:德行、力量或智慧。项羽在德行、力量和智慧方面都没有优势,所以必定失败。 B. 项羽认为富贵后不回故乡,如同穿锦绣衣服在夜里行走没有人知道。这说明项羽没有雄心壮志,只图衣锦还乡。 C. 何博士不认可项羽灭亡的原因是背弃信义,夺取了汉王的关中;他认为项羽只知道夺取关中却不懂得保全,这才是他灭亡的原因。 D. 项羽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他有称霸的业绩,想凭借武力征伐来管理天下,结果五年就亡国。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2)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 14. 阅读两则材料中关于项羽的描述,从“德”“智”“力”三个层面在原文中找出项羽缺失或不足的相关依据,填写在下图表中。 评价维度 原文依据(《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原文依据(《史记·项羽本纪》) 德的层面 ① ② 智的层面 “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汉王之于智盖疏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力的层面 “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③ (四)阅读IV(9分)
展开余下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C.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D.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6.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元宵佳节时,我参加了一场“中华农耕文明”摄影展,展览门口的文创品店,一面青铜镜小巧玲珑,镜子不仅是人们正衣冠的器物,更是文人墨客寄寓情感或哲思的载体,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览里有一幅作品吸引了我的目光。画面中农人肩扛锄头,在田埂上与人微笑寒暄:照片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作解说词。走出展览,已是傍晚时分,街头巷尾尽是盛装华服的少女们欢愉嬉游共赏灯会的场景,这让我不由得联想起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年随着冬季寒冷的加剧,流感病毒就会在全国范围内悄无声息地引发一场公共卫生挑战,让各大医院的医务人员忙得不可开交。流感这一“寒冬杀手”正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 在这场与流感病毒的较量中,人们的健康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有些人不幸中招,而( 甲 ),这背后的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就像是我们身体的“守护者”,时刻保护着我们免受疾病的侵害,而免疫细胞则是其中的精英力量。它们分工明确,有的如同“清洁工”,在身体各处巡逻,清除潜在的病原体。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免疫细胞也会逐渐“老化”,就像一支历经战火的军队,士兵们会逐渐疲惫、衰老,战斗力也会随之下降。根据研究表明,40岁以后人体内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都会减少,这也是中老年人更容易感染流感且病情更严重的原因。因此,定期进行免疫检测变得尤为重要。就像监测身体的“健康仪表盘”一样,定期的免疫检测能够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免疫系统的健康状况,以便在必要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进行调整。 面对流感的威胁,( 乙 )?补充免疫细胞是一个有效的选择。将高质量、充满活力的免疫细胞适时补充到体内,可以显著提升身体的免疫力,有效对抗病毒入侵。这就像为疲惫的军队注入新鲜血液,使之重新斗志昂扬。 虽然流感来势汹汹,但只要我们筑牢免疫防线,就能够在这场战斗中占据优势。 18.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分工”,构词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道路 B. 草地 C. 头痛 D. 革命 19. 赏析本文说明语言特点。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在对抗流感病毒的过程中,免疫细胞功不可没。请根据材料内容,为“免疫细胞”写一则诚挚的颁奖辞。要求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80个字左右。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同学说:“每逢写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 有的老师说:“每次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 请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