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  2025-08-0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
江西省上饶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演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6届上饶中学新高三适应性演练语文试卷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学思想史与哲学思想史有很多相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应用哲学史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科学思想史。哲学家的著作是研究哲学史的根据,科学思想史研究也应当重视分析科学家的著作,因为著作是学者表述思想的主要形式。哲学思想史与科学思想史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到目前为止,哲学史只是哲学思想史,很少有人研究哲学事业史,哲学家一般也没有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哲学活动。哲学家的研究成果就是他们的哲学思想。除此以外,哲学家没有别的形式的研究成果,而哲学家的思想都是有文字记录的。科学家的成果除思想成果外,还有科学活动的成果,甚至还有某些物的成果。有的科学家有丰富的科学著作,有的则著作不多;有的科学著作叙述了概括程度较高的科学理论思想和哲学思想,有的则缺少这方面的叙述。这就给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带来了困难。
面对历史事实,我们可以“追问”人们行为的动机。我们研究科学思想史,也可以这样“追问”。有的科学家的著作叙述的都是具体的科学成果,多为经验描述(如观察、实验的记述)和数学演算,缺乏理论概括。但科学家(即使是实验科学家)不可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可以通过其经验成果,追溯其理论基础,对其作出理论概括,即从经验成果出发,“追问”其科学理论思想。
有的科学家叙述了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却没有谈论有关的哲学问题。但一个多年研究科学并取得重要成果的科学家,不可能没有哲学思想。即使他对哲学著作没有兴趣,他在科学活动中也会自发地形成一定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自觉或不自觉地要进入他的研究活动,渗透在他的科学成果之中。这些哲学思想实际上是他的科学理论思想的哲学基础和信念。科学理论思想中,总蕴含着一定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可能是科学家已经想到的,只是未写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可能科学家并未意识到这些哲学思想,但这些思想已影响到他们的科研活动。牛顿对他的绝对时空观做了明确的表述,但对于平直空间、自然变化的可逆性等问题几乎没有提及。我们可以从牛顿的力学理论中概括出这些思想,也就是说可以从科学家的科学理论出发,“追问”其哲学思想。
这两种“追问”必须以科学家的经验成果和科学理论思想为根据,不能从个人的愿望和想象出发,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家的科学活动来追问他们的科学思想。柯林武德认为:“思想史,并且一切历史,都是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如何重演?只能靠研究者自己的思考。“一个阅读柏拉图的哲学史家是在试图了解,当柏拉图用某些字句来表达他自己时,柏拉图想的是什么。他能做到这一点的唯一方法就是由他自己来思想它。”思想只能由思想来把握,但这种把握必须有客观的根据,而不能局限于个人纯粹的 ① 之中。研究科学家的 ② ,应以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为据;研究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应以他们的经验成果为据;而研究他们的经验成果,又应以他们的 ③ 为据。所以, ④ 的客观根据,归根到底是科学活动。
(摘编自林德宏《科学思想史》)
材料二:
近代科学具有分工精确的特点,当时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科学之间汉界楚河、疆域分明。这时的哲学开始思考属于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把本来不属于自己的领域让位于具体科学。特别是细胞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哲学对象规定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上的革命性变革。


浏览完整试题现代科学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打破了传统学科间那种分门别类的研究界限。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哲学的巨大飞跃。这种发展和飞跃,打破了自然科学成果和哲学原理各自为阵、外在联系的格局,二者形成了有机的结合,进而使哲学原理获得了新的发展和新的表述形式。科学成果不仅仅是作为某条哲学原理的某个例证和注脚,而是被吸收到哲学原理本身之中。
(摘编自张华新《论科学发展对哲学的推动》)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研究 著作情况:部分科学著作缺乏科学理论思想和理论思维。
主要成果:思想成果、科学活动的成果、物的成果。
B 哲学研究 著作情况:是研究哲学史的根据。
主要成果: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哲学思想史。
C 科学思想 追问依据: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的经验成果。
追问方式:以经验成果为前提,追溯其理论基础并作出理论概括。
D 哲学思想 追问依据:科学家的科学理论思想。
追问方式:研究牛顿的力学理论,并从中加以概括得出其哲学思想。
A. A B. B C. C D. D
2.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思想史与哲学思想史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二者在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上可以互为依托和相互通用。
B. 有的科学家叙述了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没有谈论有关的哲学问题,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哲学思想。
C. 近代科学“分工精确”到现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哲学巨变。
D. 随着“这种发展和飞跃”,科学成果被吸收到哲学原理中,而不仅仅是作为某条哲学原理的例证注脚。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一项是( )
A. 自16世纪以来,哲学观念的发展,成为自然科学巨大发展的前驱。
B. 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都会推动哲学的发展。
C. 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动。
D. 科学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
4. 请根据材料一对两种“追问”的阐述,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四字词语。
思想只能由思想来把握,但这种把握必须要有客观根据,而不能局限于个人纯粹的 ① 之中。研究科学家的 ② ,应以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为据;研究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应以他们的经验成果为据;而研究他们的经验成果,又应以他们的 ③ 为据。所以, ④ 的客观根据,归根到底是科学活动。
5. 新时代如何推动我国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请结合材料提出三条建议。
【答案】1. C 2. A
3. B 4. ①主观思考(主观臆想)
②哲学思想
③科学活动
④科学思想 5. ①重视科学史和哲学史的研究(或研究科学著作和哲学著作),加强理论体系建设;
②重视科学活动和科学成果,“追问”其中的科学理论思想和哲学思想;
③将自然科学成果与哲学原理有机结合,助推二者共同发展;
④坚持理论创新和发展,运用自然科学成果和哲学理论,解决时代问题和社会问题。
【解析】
【导语】材料一从思想史研究角度,剖析科学思想与哲学思想的异同,强调通过“追问”方法挖掘科学家隐含的理论思维和哲学基础,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深层思想性。材料二则从历史维度梳理了科学分工细化到综合化的发展轨迹,揭示了自然科学与哲学从分野到融合的演进过程,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对象的革命性重构。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部分科学著作缺乏科学理论思想和理论思维”错。根据材料一第2段“但科学家(即使是实验科学家)不可能没有理论思维”可知,科学家不缺乏理论思维,其科学著作也不可能没有理论思维。
B.“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哲学思想史”错。根据材料一第1段“哲学家的研究成果就是他们的哲学思想”可知,哲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以文字记录的“哲学思想”,而非“哲学思想史”。
D.“研究牛顿的力学理论”错。根据材料一第3段“我们可以从牛顿的力学理论中概括出这些思想,也就是说可以从科学家的科学理论出发,‘追问’其哲学思想”可知,牛顿的力学理论只是作者用来举例说明如何从科学家的科学理论出发,追问其哲学思想的一个具体案例。因此,牛顿的力学理论并不是唯一的追问对象,而是众多科学理论中的一个例子。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因此二者在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上可以互为依托和相互通用”错。由材料一第1段“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应用哲学史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科学思想史”可知,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用哲学史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科学思想史,而不是二者研究方法上的依托和通用关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中的观点有“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哲学的巨大飞跃”“必然要引起哲学对象哲学内容和哲学方法的重大变化”等。
A.哲学观念的发展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前驱,这与材料二中“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哲学的巨大飞跃”的观点不完全一致,不适合作为论据。
B.恩格斯的观点明确指出自然科学领域的划时代发现会推动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与材料二中“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哲学的巨大飞跃”以及“必然要引起哲学对象、哲学内容和哲学方法的重大变化”的观点高度契合,因此最适合的论据。
C.中西学术的相互推动,这与材料二中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无关,不适合作为论据。
D.科学需要幻想,这与材料二的内容关联不大,不适合作为论据。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强调“这两种‘追问’必须以科学家的经验成果和科学理论思想为根据,不能从个人的愿望和想象出发”,以及“思想只能由思想来把握,但这种把握必须有客观的根据”。“主观思考”与“客观根据”相对,“不能局限于个人纯粹的主观思考之中”,意思是不能只凭借个人主观的想法、想象和愿望来把握思想,而要依据客观的内容,如科学家的经验成果和科学理论思想等,与前文表述的“不能从个人的愿望和想象出发”相呼应,突出把握思想需要客观依据,避免主观随意性,所以此处填“主观思考(主观臆想)”。


展开余下试题②从材料一“有的科学家叙述了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却没有谈论有关的哲学问题。但一个多年研究科学并取得重要成果的科学家,不可能没有哲学思想……我们可以从科学家的科学理论出发,‘追问’其哲学思想”可知,在研究科学家时,存在从其科学理论思想去“追问”哲学思想的情况。而且后面提到“应以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为据”,结合前文关于从科学理论思想“追问”哲学思想的阐述,这里说研究科学家的“哲学思想”,以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为依据是符合文意的,所以此处应填“哲学思想”。
③材料一中明确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其经验成果,追溯其理论基础,对其作出理论概括,即从经验成果出发,‘追问’其科学理论思想”,并且强调“这两种‘追问’必须以科学家的经验成果和科学理论思想为根据,不能从个人的愿望和想象出发,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家的科学活动来追问他们的科学思想”,说明研究科学家的经验成果是与他们的科学活动紧密相关的,经验成果是科学活动产生的,研究经验成果需要以科学活动为依据,所以此处填“科学活动”符合文本中对研究科学家相关内容的逻辑关系。
④整个材料一围绕研究科学思想史展开,重点阐述了对科学家思想的“追问”,包括从经验成果“追问”科学理论思想,从科学理论思想“追问”哲学思想,且强调这些“追问”的实质是通过科学活动来追问科学思想,同时指出各种“追问”都要有客观依据,而客观依据归根到底是科学活动。所以“科学思想”是这一系列研究和“追问”的核心对象,“科学思想的客观根据,归根到底是科学活动”符合文本整体论述的逻辑,强调了科学活动对于研究科学思想的重要性,因此此处应填“科学思想”。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哲学家的著作是研究哲学史的根据,科学思想史研究也应当重视分析科学家的著作,因为著作是学者表述思想的主要形式”可知,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其著作都是研究相应思想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学科著作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科思想,进而加强理论体系的建设。据此可以概括为,重视科学史和哲学史的研究(或研究科学著作和哲学著作),加强理论体系建设。
②材料一详细阐述了研究科学思想史时的两种“追问”方式,即“从经验成果出发,‘追问’其科学理论思想”以及“从科学家的科学理论出发,‘追问’其哲学思想”,并且强调“这两种‘追问’必须以科学家的经验成果和科学理论思想为根据,不能从个人的愿望和想象出发,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家的科学活动来追问他们的科学思想”,这表明科学活动是研究科学思想的基础,通过对科学活动中产生的经验成果和科学理论思想的分析,可以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理论思想和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重视科学活动和科学成果,“追问”其中的科学理论思想和哲学思想。
③材料二指出“现代科学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打破了传统学科间那种分门别类的研究界限。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哲学的巨大飞跃。这种发展和飞跃,打破了自然科学成果和哲学原理各自为阵、外在联系的格局,二者形成了有机的结合,进而使哲学原理获得了新的发展和新的表述形式。科学成果不仅仅是作为某条哲学原理的某个例证和注脚,而是被吸收到哲学原理本身之中”,这说明自然科学和哲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将自然科学成果与哲学原理有机结合,能够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可以概括为,将自然科学成果与哲学原理有机结合,助推二者共同发展。
④从材料二“特别是细胞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哲学对象规定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上的革命性变革”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创新发现推动了哲学的变革,同时,哲学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可以概括为,坚持理论创新和发展,运用自然科学成果和哲学理论,解决时代问题和社会问题。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坠马
艾青
沿着城墙,我们走在那由城墙上的茸乱的草覆盖着的小道上。这小道由于早晨的凉爽格外显得幽僻了。
当我们走了一段路,突然发现了一匹倒卧着的,有茶黄色的毛的马,它的壮大的身躯,几乎塞住了小道的宽度。
我们惊骇了,这惊骇夹带着无限的颓丧与哀怜……
那茶黄色的马,它横躺着,四脚是硬直的了,而它的肚子鼓涨着,这样,竟使它横卧着的身躯的很多部分都不能触到地面……
三四个人站着看它,它像了解了人们用怎样的感情在看它,于是它很倔强地抖动着,全身都很痛苦地抽搐了几下,伸长了颈子,仰起了头,用着无力的眼,不甘心的眼,微湿的眼,看看人们,看看城墙。
城墙上的野草茸乱着,这绿的陷阱啊,我们的倔强的生物,就从那两丈高的上面坠下了。
在马所坠下的地方,几块石头被马蹄踩去了,陈年的乌黑的古城堞上,就露出了一片金黄色的泥土……
牧马者呢?他一定很早就从绿色的边境消逝了,现在他一定在进行着别的工作了——人可以想象到,他是一个士兵,穿着草黄色的裤子,粗布质的白衬衫,早上一起来,他就把他的主人骑的马,放牧在城墙上……
而它现在却从警戒着死亡的不测中坠下了,横卧着,无力地把头颈贴在地上,从裂开着的嘴里,从有着阔大的白牙的嘴里,流出了一些混浊的液质……
这该是一匹将军骑的马……
它的主人也像它一样的俊美……
祖国卫土的战争一开始,它该是和它的主人一样激奋吧。想一想它的高昂的头颅,夹带硝烟的原野风吹动着它的鬃毛,它的嘴裂开着,向高空里汹涌着的白云长啸,那姿态该是何等令人叹赏啊……
而当着敌人带着疯狂的胁迫来临时,它该是最甘愿地背负了这它所生活的民族的神圣的愿望,以欣喜的脚蹄,在山林里,在峰峦间,在尘烟滚滚的长道上,轻快地,奔赴到那涌起烽火的天边去完成斗争的任务吧!
而在浓密得窒息人的炮火里,在喧闹着的子弹声里,在震耳的轰响里,它将更能以自己全部的机智与勇敢,伴随着它的英勇的主人,穿过一百次的危险与恐怖吧……
而如今,它在不幸里倒地了;它跌得如此惨痛,这惨痛由它肉体所感受到的,该远不如由它精神所感受到的深吧?它是完全失去挣扎的力量了,甚至连再在这小道上站立起来也不可能了。
它倒下了,像那些身经百战,永远披着光荣回来的英雄,却被一种难于医治的疾病所苦一样,它是只能以灰暗的眼睛,呆钝地看着环立在它身边的人。
能有多久呢——它将在这难言的悲愤中结束它的生命?还有它的那伙伴——那每天把它放牧在草地上的士兵呢?他将为它的不幸而谴责自己的疏忽是无疑的了。
还有,那曾经和它共生死,一起呼吸着仇恨与斗争的气息的,由它而使他完成了无数光荣的使命的,那爱它如爱他自己的生命似的主人呢?他将也会由于它的这不测的变故而痛苦。
它将如此懊丧地死去,它将带着永远不能填补的恨怨死去,就为了它不是死在那浓密的炮火里,不是死在喧闹着的子弹声里,不是死在震耳的轰响声里,却死在遥远的,僻静的,古旧的城墙之下,一条空无人迹的阴暗的小道上……


展开余下试题因此,它不是比英雄的史诗似的行动更加值得诗人去讴歌吗?
一九三九年八月十八日桂林
(有删改)
文本二:
诗的散文美
艾青
由欣赏韵文到欣赏散文是一种进步;而一个诗人写一首诗,用韵文写比用散文写要容易得多。但是一般人,却只能用韵文来当作诗,甚至喜欢用这种见解来鉴别诗与散文。这种见解只能由那些诗歌作法的作者用来满足那些天真的中学生而已。
有人写了很美的散文,却不知道那就是诗;也有人写了很丑的诗,却不知道那是最坏的散文。我们嫌恶诗里面的那种丑陋的散文,不管它是有韵与否;我们却酷爱诗里面的那种美好的散文,而它却常是首先就离弃了韵的羁绊的。
我们既然知道把那种以优美的散文完成的伟大作品一律称为诗篇,又怎能不轻蔑那种以丑陋的韵文写成的所谓“诗”的东西呢?
自从我们发现了韵文的虚伪,发现了韵文的人工气,发现了韵文的雕琢,我们就敌视了它;而当我们熟视了散文的不修饰的美,不需要涂抹脂粉的本色,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健康,它就肉体地诱惑了我们。
我们喜欢惠特曼和其他许多现代诗人,最大的原因当是由于他们把诗带到更新的领域,更高的境地。
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而口语是最散文的。我在一家印刷厂的墙上,看见一个工友写给他同伴的一张通知:
安明!你记着那车子!
这是美的。而写这通知的应是有着诗人的禀赋。这语言是生活的,然而,却又是那么新鲜而单纯。这样的语言,能比上最好的诗篇里的最好的句子。语言在我们的脑际萦绕最久的,也还是那些朴素的口语。我甚至还想得起,在一部影片里的几句无关重要的话,是一个要和爱人离别的男人说的:
“不要当作是离别,只把我当作去寄信,或是去理发就好了。”
这也是属于生活的,却也是最艺术的语言,诗是以这样的语言为生命,才能丰富的。以如何最能表达形象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
称为“诗”的那文学样式,脚韵不能作为决定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在它是否有丰富的形象——任何好诗都是由于它所含有的形象而永垂不朽,却绝不会由于它有好的音韵。
散文的自由性,给文学的形象以表现的便利;而那样洗练的散文、崇高的散文、健康的或是柔美的散文之被用于诗人者,就因为它们是形象之表达的最完善的工具。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茶黄色的马被敌人用茸乱的野草在两丈高的城墙上设计的陷阱诱惑,不幸坠下,让我们感到惊骇、颓丧和哀怜。
B. 作者对不认真放牧导致茶黄色的马坠下的士兵进行了谴责,而对由于这匹马的不测而痛苦的马主人给予了同情。
C. 文中使用问句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写坠马在面对敌人的胁迫时,通过列举在不同环境中战斗来赞扬坠马。
D. 作者认为坠马“比英雄的史诗似的行动更加值得诗人去讴歌”,因为坠马也是勇敢无畏的战士,与人相比更难得。
7.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把韵文当作诗,并以此来鉴别诗与散文,这显得幼稚;我们喜爱的诗里面美好的散文,常常是摆脱了韵的羁绊。
B. 文中认为,口语是美的,富有人间味,是最散文的,又是最艺术的,日常生活中朴素的口语就是最好诗篇里的最好的句子。
C. 惠特曼把诗带到更新的领域、更高的境地,他的《自己之歌》将自我安放于宏大的自然中,既丰富了内容,又拓展了诗意。
D. 文中说“任何好诗都是由于它所含有的形象而永垂不朽”,《大堰河——我的保姆》因塑造了大堰河这一经典形象而流传后世。
8. 文本二中说“散文的自由性,给文学的形象以表现的便利”,请结合文本一中坠马形象,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9. 文本二认为,现代诗应该具有“散文美”,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
【答案】6. D 7. B
8. ①运用描写、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来表现坠马的形象和精神,以及对坠马的态度;
②运用想象和象征来表现坠马的功绩和其与士兵、将军的关系,表达对坠马的赞颂。
9. 同意这种看法。
①现代诗应该具有散文不加修饰的本色美,充满生活健康的气息;(或答:不应该受到传统韵文的限制,刻意雕琢显得虚伪)
②现代诗应该选用生活中新鲜而单纯的散文化口语;③现代诗应该用散文自由的形式来表现,以塑造丰富的形象。
不同意这种看法。
①现代诗和散文是不同的文体,应该符合自己的语言和形式;
②现代诗可以借鉴韵文的押韵,显得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③现代诗不能过于口语化,显得苍白无味,要雕琢语言。
【解析】
【导语】艾青的《坠马》描绘了一匹坠马的悲惨境遇,展现其往昔英勇与如今的落寞。《诗的散文美》则阐述了艾青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强调诗应摆脱韵的束缚,追求散文美。两篇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艾青的文学理念与创作风格。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茶黄色的马被敌人用茸乱的野草在两丈高的城墙上设计的陷阱诱惑”错误。文中只是说“城墙上的野草茸乱着,这绿的陷阱啊”,这里的“陷阱”并非敌人设计,只是一种形容,马是自己从城墙上坠下,并非被敌人设计的陷阱诱惑。
B.“作者对不认真放牧导致茶黄色的马坠下的士兵进行了谴责”错误。文中说“他将为它的不幸而谴责自己的疏忽是无疑的了”,是士兵自己会谴责自己,并非作者对士兵进行谴责。
C.“文中使用问句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错误。文中使用问句主要是引发读者思考,并非单纯为表达悲愤之情。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日常生活中朴素的口语就是最好诗篇里的最好的句子”错误。文中说“这样的语言,能比上最好的诗篇里的最好的句子”,只是说某些朴素口语能和最好诗篇里的句子媲美,并非说就是最好的句子。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①“沿着城墙,我们走在那由城墙上的茸乱的草覆盖着的小道上……它的壮大的身躯,几乎塞住了小道的宽度”“它横躺着,四脚是硬直的了,而它的肚子鼓涨着……伸长了颈子,仰起了头,用着无力的眼,不甘心的眼,微湿的眼,看看人们,看看城墙”等描写,还有“它倒下了,像那些身经百战……却被一种难于医治的疾病所苦一样”的记叙,以及“它将如此懊丧地死去……却死在遥远的,僻静的,古旧的城墙之下”的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结合,展现了坠马的形象和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坠马的态度。
②“祖国卫土 战争一开始,它该是和它的主人一样激奋吧……它的嘴裂开着,向高空里汹涌着的白云长啸”“而当着敌人带着疯狂的胁迫来临时……轻快地,奔赴到那涌起烽火的天边去完成斗争的任务吧”等想象内容,还有马象征着英勇无畏的战士,通过想象和象征表现了坠马的功绩和其与士兵、将军的关系,表达了对坠马的赞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对文本内容进行探究的能力。
同意的分析:
①从文本二“自从我们发现了韵文的虚伪,发现了韵文的人工气,发现了韵文的雕琢,我们就敌视了它;而当我们熟视了散文的不修饰的美,不需要涂抹脂粉的本色,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健康,它就肉体地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上饶”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