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刘学锴先生指出“根据比勘,存世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在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此句皆作“留得枯荷听雨声”,并未出现异文,虽然我们现在已无从考证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参照李商隐诗集的何种版本,但在李商隐诗集的现存版本中,《全唐诗》无疑是最为可能的选择。《全唐诗》成书于康熙年间,由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之命,组织彭定求、杨中讷等众多翰林共同编纂而成。《全唐诗》中,此句同样写作“留得枯荷听雨声”。 除了“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有多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均与李商隐原诗丝毫不差。另有学者提出:“其(李商隐)发自心底的感伤、其无法排解的惘怅之‘悲’情,与《红楼梦》之‘惘怅悲情’、全书‘一把辛酸泪’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对看。”可见,曹雪芹对于李商隐的诗作不仅字句上极其熟稔,并且意境上也实现了真正的融会贯通。在此情况下,若将“枯荷”“残荷”的一字之异简单解释为“记错了一个字”,显然过于武断。 黛玉引诗缘自宝玉嫌“破荷叶可恨”,要叫人拔去,黛玉却立意要“留着残荷”。短短数十字间,二人性格中的对立因素被表现得淋满尽致。当然,“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 (摘编自沈伟、王双腾《〈红楼梦〉“残荷”考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的“随文立训”指小说中为了人物与情境吻合而对所引诗文进行的有主观性的改动。 B. 《红楼梦》出现异常复杂的版本状况,同它在写作阶段就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有直接关系。 C. 材料二中刘学锴先生指出,存世商隐诗集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黛玉所引诗句皆写作“留得枯荷听雨声”。 D. 材料二中有研究者认为,《红楼梦》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与李商隐的“悲”情相互印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黛玉说“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所谓“你们”,实则针对宝钗和宝玉,因为宝钗的话其实是在赞同宝玉“破荷叶可恨”的说法。 B. 材料二考证,在《红楼梦》“抄本系统”和“印本”系统中均把黛玉引句写作“残荷”,据此说明《红楼梦》在流传过程中各个版本是比较严谨的。 C. 材料二分析,曹雪芹对于李商隐诗作在字句上的熟稔和意境上的深入领悟,说明其写作《红楼梦》时,应该知道李商隐的原诗是“留得枯荷听雨声”。 D. 材料二中,《红楼梦》在写作和修改阶段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后世学者分析这有可能是造成“枯荷”“残荷”一字之异的原因。 3. 下列选项和材料一分析的“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相一致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第八回中,黛玉怂恿宝玉喝酒赌气,实在不寻常,这并不代表她鼓励宝玉成为酒徒,只是与宝钗斗法中的特殊状态。 B. 小说第四十二回中,黛玉与宝钗二人有了初步的和解姿态,到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时黛玉则彻底放下戒心。 C. 鲁迅谈及宝玉时说:“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D. 黛玉改字后,“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句子与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诗意相类,或亦曹雪芹改字的来处。 4. 依据材料二,谈谈作者为了论证“残”字当为曹雪芹有意改之,进行了哪些考辨? 5.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具体分析林黛玉改“枯”为“残”的原因。 【答案】1. C 2. B 3. A 4. ①考辨各版本的《红楼梦》,得出“枯”“残”之异并非《红楼梦》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 ②考辨各版本的李商隐原诗,得出“枯”“残”之异并非李商隐诗歌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 ③考辨《红楼梦》对李商隐诗句的多处引用,得出曹雪芹不会出现记忆误差的结论。 ④正值豆蔻年华的黛玉不能理解“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能够更好地塑造林黛玉的小女子形象。 5. ①是对引用情景的临时迁就。“残”字更符合八月下旬“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的真实景致。 ②为了增强评论的说服力。如果前面引用为“枯”,后面评述时又改为“残”,会损伤评述的说服力。 ③黛玉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的现实,故意为之,以证明自己的影响力。 ④迎合宝玉喜聚不喜散的心理,用充满诗意的景致打动宝玉。 ⑤和林黛玉的性情及其对生命的体悟有关。“残荷”的况味更适合黛玉此时的年龄和心境。 【解析】 【导语】材料一探讨了《红楼梦》中林黛玉引用李商隐诗句时的改字现象,认为这是“随文立训”式的改动,旨在与情节和人物关系相契合。材料二则从版本学和意境角度分析,指出曹雪芹对李商隐诗作的熟稔,认为“残”字是有意为之,体现了《红楼梦》的悲剧色彩与李商隐的“悲”情相呼应。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红楼梦》在文学引用和情感表达上的深刻内涵。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存世商隐诗集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黛玉所引诗句皆写作‘留得枯荷听雨声’”错误,“根据比勘,存世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是刘学锴先生的观点,而“在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此句皆作‘留得枯荷听雨声’”是材料二作者的考证分析,不是刘学锴先生的观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据此说明《红楼梦》在流传过程中各个版本是比较严谨的”说法有误,应该是“据此说明‘枯荷’‘残荷’一字之异与《红楼梦》版本无关”。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A.正如材料一所说黛玉面对宝钗对宝玉的影响会主动出击、有所防范,这里黛玉怂恿宝玉喝酒赌气也是和宝钗“斗法”的特殊表现,与材料一分析的黛玉引诗背后逻辑相符。 B.说的是黛玉与宝钗和解放下戒心的情况,和材料一阐述的黛玉引诗时为了逆着宝钗、证明自己影响力等逻辑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