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4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深圳高级中学(集团)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填涂考号。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有一个聚讼纷纭的案例,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
在第四十回中,贾母带领众人去蘅芜苑,从荇叶渚上船。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首先,探讨一下林黛玉引用时的改字问题。其实,这是一种“随文立训”式的改动,据文本内容来推,本回故事当发生在八月二十五日。因为巧姐发热,彩明念《玉匣记》云“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此时之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关于此,《红楼梦》中恰有可以接证之文,第六十七回袭人“刚来到如芳桥畔,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这个夏末秋初大概是何时,书中并未明言,但亦可推知,第六十六回中柳湘莲对贾琏说“不过月中就进京的”,后又说“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然后是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则应该是八月下旬。
黛玉为了加强说服力,把形容此时秋景本不特别贴切的诗句改了一个字,这一改动在她引用之后的语言中也有非常清楚的显示,事实上,这种引用时的随文改动正是古人常有之例,因此,显然可以确定李商隐的原文与曹雪芹的引文有一字之不同,但这却绝非一个校勘学上的“他校”问题。
接下来,我们从情节前后的脉络出发,来讨论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理解这一段对话的关键就藏在上引的原文之中,或者说,存在于作者对宝、黛、钗三人关系的设定之中。在这三人的关系中,黛玉一直是最为警惕的那一个,面对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范,甚至会主动出击。仔细看一下原文。先是宝玉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这时,如果宝钗未接话,黛玉或许也可能赞同宝玉的意见,然而心思细密又喜欢给人讲道理的宝姐姐这时肯定会有所表现,所以她立刻就接着说:“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按照宝玉与宝钗交往的正常逻辑,他得到宝姐姐的鼓励,一定会尽快吩咐人手来清理残荷。黛玉是否认为这些破荷叶可恨已不得而知,重要的是,黛玉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定要逆着宝钗说,并且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因此她才想到用李商隐的诗句来打动宝玉。因为宝玉向来喜聚不喜散,所以在念出此句时,随口把“枯”换成了“残”。
(摘编自李小龙《林黛玉引义山诗新论》)
材料二:
后世学者分析“枯荷”“残荷”一字之异时指出:“《红楼梦》的版本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在写作阶段,它就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着。作者不断加工修改,每个修改本又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在“脂评抄本系统”的各个版本中均把黛玉引句写作“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印本”系统中的程甲本、程乙本同样俱作“残荷”。


浏览完整试题刘学锴先生指出“根据比勘,存世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在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此句皆作“留得枯荷听雨声”,并未出现异文,虽然我们现在已无从考证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参照李商隐诗集的何种版本,但在李商隐诗集的现存版本中,《全唐诗》无疑是最为可能的选择。《全唐诗》成书于康熙年间,由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之命,组织彭定求、杨中讷等众多翰林共同编纂而成。《全唐诗》中,此句同样写作“留得枯荷听雨声”。
除了“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有多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均与李商隐原诗丝毫不差。另有学者提出:“其(李商隐)发自心底的感伤、其无法排解的惘怅之‘悲’情,与《红楼梦》之‘惘怅悲情’、全书‘一把辛酸泪’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对看。”可见,曹雪芹对于李商隐的诗作不仅字句上极其熟稔,并且意境上也实现了真正的融会贯通。在此情况下,若将“枯荷”“残荷”的一字之异简单解释为“记错了一个字”,显然过于武断。
黛玉引诗缘自宝玉嫌“破荷叶可恨”,要叫人拔去,黛玉却立意要“留着残荷”。短短数十字间,二人性格中的对立因素被表现得淋满尽致。当然,“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
(摘编自沈伟、王双腾《〈红楼梦〉“残荷”考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的“随文立训”指小说中为了人物与情境吻合而对所引诗文进行的有主观性的改动。
B. 《红楼梦》出现异常复杂的版本状况,同它在写作阶段就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有直接关系。
C. 材料二中刘学锴先生指出,存世商隐诗集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黛玉所引诗句皆写作“留得枯荷听雨声”。
D. 材料二中有研究者认为,《红楼梦》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与李商隐的“悲”情相互印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黛玉说“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所谓“你们”,实则针对宝钗和宝玉,因为宝钗的话其实是在赞同宝玉“破荷叶可恨”的说法。
B. 材料二考证,在《红楼梦》“抄本系统”和“印本”系统中均把黛玉引句写作“残荷”,据此说明《红楼梦》在流传过程中各个版本是比较严谨的。
C. 材料二分析,曹雪芹对于李商隐诗作在字句上的熟稔和意境上的深入领悟,说明其写作《红楼梦》时,应该知道李商隐的原诗是“留得枯荷听雨声”。
D. 材料二中,《红楼梦》在写作和修改阶段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后世学者分析这有可能是造成“枯荷”“残荷”一字之异的原因。
3. 下列选项和材料一分析的“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相一致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第八回中,黛玉怂恿宝玉喝酒赌气,实在不寻常,这并不代表她鼓励宝玉成为酒徒,只是与宝钗斗法中的特殊状态。
B. 小说第四十二回中,黛玉与宝钗二人有了初步的和解姿态,到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时黛玉则彻底放下戒心。
C. 鲁迅谈及宝玉时说:“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D. 黛玉改字后,“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句子与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诗意相类,或亦曹雪芹改字的来处。
4. 依据材料二,谈谈作者为了论证“残”字当为曹雪芹有意改之,进行了哪些考辨?
5.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具体分析林黛玉改“枯”为“残”的原因。
【答案】1. C 2. B 3. A
4. ①考辨各版本的《红楼梦》,得出“枯”“残”之异并非《红楼梦》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
②考辨各版本的李商隐原诗,得出“枯”“残”之异并非李商隐诗歌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
③考辨《红楼梦》对李商隐诗句的多处引用,得出曹雪芹不会出现记忆误差的结论。
④正值豆蔻年华的黛玉不能理解“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能够更好地塑造林黛玉的小女子形象。
5. ①是对引用情景的临时迁就。“残”字更符合八月下旬“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的真实景致。
②为了增强评论的说服力。如果前面引用为“枯”,后面评述时又改为“残”,会损伤评述的说服力。
③黛玉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的现实,故意为之,以证明自己的影响力。
④迎合宝玉喜聚不喜散的心理,用充满诗意的景致打动宝玉。
⑤和林黛玉的性情及其对生命的体悟有关。“残荷”的况味更适合黛玉此时的年龄和心境。
【解析】
【导语】材料一探讨了《红楼梦》中林黛玉引用李商隐诗句时的改字现象,认为这是“随文立训”式的改动,旨在与情节和人物关系相契合。材料二则从版本学和意境角度分析,指出曹雪芹对李商隐诗作的熟稔,认为“残”字是有意为之,体现了《红楼梦》的悲剧色彩与李商隐的“悲”情相呼应。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红楼梦》在文学引用和情感表达上的深刻内涵。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存世商隐诗集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黛玉所引诗句皆写作‘留得枯荷听雨声’”错误,“根据比勘,存世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是刘学锴先生的观点,而“在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此句皆作‘留得枯荷听雨声’”是材料二作者的考证分析,不是刘学锴先生的观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据此说明《红楼梦》在流传过程中各个版本是比较严谨的”说法有误,应该是“据此说明‘枯荷’‘残荷’一字之异与《红楼梦》版本无关”。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A.正如材料一所说黛玉面对宝钗对宝玉的影响会主动出击、有所防范,这里黛玉怂恿宝玉喝酒赌气也是和宝钗“斗法”的特殊表现,与材料一分析的黛玉引诗背后逻辑相符。
B.说的是黛玉与宝钗和解放下戒心的情况,和材料一阐述的黛玉引诗时为了逆着宝钗、证明自己影响力等逻辑不符。


展开余下试题C.所说内容主要聚焦于宝玉对“无常”的领会,与材料一分析的黛玉引诗背后出于和宝钗“较量”维护自己对宝玉影响力等逻辑不一致。
D.探讨的是诗句诗意的可能来源,与材料一分析的黛玉引诗基于三人关系等背后逻辑不一致。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①由“在‘脂评抄本系统’的各个版本中均把黛玉引句写作‘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印本’系统中的程甲本、程乙本同样俱作‘残荷’”分析,考辨各版本的《红楼梦》,得出“枯”“残”之异并非《红楼梦》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
②由“‘根据比勘,存世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在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此句皆作‘留得枯荷听雨声’,并未出现异文”分析,无论是哪个版本系统,李商隐的原诗都写作“枯荷”,而不是“残荷”。这种一致性说明“枯”字是李商隐原诗中的固定用字,而非版本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变异,基于以上分析,作者得出结论:“枯”“残”之异并非李商隐诗歌版本异文所致。
③由“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有多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均与李商隐原诗丝毫不差”“曹雪芹对于李商隐的诗作不仅字句上极其熟稔,并且意境上也实现了真正的融会贯通……若将‘枯荷’‘残荷’的一字之异简单解释为‘记错了一个字’,显然过于武断”分析,考辨《红楼梦》对李商隐诗句的多处引用,得出曹雪芹不会出现记忆误差的结论。
④由“‘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分析,正值豆蔻年华的黛玉不能理解“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能够更好地塑造林黛玉的小女子形象。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八月二十五日……此时之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第六十七……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应该是八月下旬”可知,“残”字更符合八月下旬“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 真实景致。所以,林黛玉将“枯”改为“残”是对引用情景的临时迁就,使诗句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景象,同时也体现了她细腻、敏感的性格特点。
②根据材料一“八月二十五日……此时之荷尚未枯”“黛玉为了加强说服力,把形容此时秋景本不特别贴切的诗句改了一个字”可知,林黛玉将李商隐诗句中的“枯”字改为“残”字,是为了增强评论的说服力。
③根据材料一中“黛玉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定要逆着宝钗说,并且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可知,林黛玉对宝玉的判断被宝钗左右感到不满,因此她故意逆着宝钗的意思,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并改动一字,以此来影响宝玉的决定,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
④根据材料一中“宝玉向来喜聚不喜散,所以在念出此句时,随口把‘枯’换成了‘残’”可知,林黛玉为了迎合宝玉喜聚不喜散的心理,用充满诗意的景致打动宝玉,林黛玉改“枯”为“残”既是对宝玉心理的巧妙迎合,也是她与宝钗之间情感较量的体现,展现了她在情感表达上的细腻与智慧。
⑤根据材料二中“‘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可知,林黛玉改“枯”为“残”和她自己的性情以及她对生命的体悟有关,“残荷”的况味更适合黛玉此时的年龄和心境。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私语
程黧眉
①我现在住的地方远离北京城中心,在山脚下。我在院子里种了十几种树,每天早上醒来,就会听到外面小鸟的叫声:“啾——”有时是一声,有时是两三声,好像每棵树上都挂着小鸟。
②家中的两个男孩都去上大学了,留下的钢琴好久没动,都跑音了。我找来调琴师调了调,就开启了每天属于我的美好时光。
③是的,每天上午,我收拾好客厅里的杂物,洗漱完毕,打开门廊的大门,让山里的空气流进来,然后打开琴盖,坐在琴凳上,开始了随心所欲的弹奏。起初是瞎弹,男孩们小时候初学钢琴时,我每天盯着他们练琴,不仅熟悉了五线谱,他们弹曲子时哪怕有一个错音我也听得出来,但是人无法永远停留在最好的状态,我完全忘掉了五线谱。是的,十几年已然过去,男孩们长大成人了。
④我弹的曲子是《秋日私语》。两年前的秋天,我开始摸索着弹奏这支曲子,没有找老师,用最笨的方法。那个时候我正忧心忡忡,父亲在医院的ICU里跟病魔搏斗着,我无法去看他,就用弹琴来忘却,忘却时间,忘却父亲的病痛,同时忘却我对父亲的思念。我每天闭门练琴,决心在父亲出院的时候弹给他听。我想象着父亲靠在沙发上听我弹琴的样子,即便弹得磕磕绊绊,他也依然会很欣赏地微笑着看着我——这是超越了音乐范畴的欣赏。然而,那个秋天还没有过完,父亲就离开了这个世界;随后是母亲,她确实听到了我弹得磕磕绊绊的《秋日私语》,然而秋天一过,冬天刚刚到来,她就匆匆追随父亲去了。
⑤哀伤占据了我所有的时日。我沉浸在这支曲子里,每天弹,不厌其烦地弹,仿佛我最亲爱的两个人、最愿意给我捧场的两个听众,依然在我身边。
⑥弹着弹着,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只要和弦响起,窗外就会有一群小鸟蜂拥而至。开始我以为是错觉。后来发现并不是。如果我不弹琴,它们只是在树上断断续续地鸣叫;而一旦琴声响起,它们就叽叽喳喳欢呼雀跃呼朋引伴,好像相约着来听我弹琴。刹那间,小鸟的独唱变成了集体合唱。鸟鸣伴着我的琴声,仿佛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⑦以后的每一天,我们会心地相约,琴声是我们的暗号。我失去父母的蚀骨的哀痛,似乎有了一个存放的地方。
⑧今年夏天,小儿子回来度假,因为时差的关系,他每天几乎睡到中午才起床。为了不吵醒他,我取消了上午弹琴的计划。一天上午,在我平时弹琴的时间,我和先生在餐桌旁喝茶,突然听到“噗噗”的声音。我起身走到客厅,声音不见了,回到餐桌旁,声音又响起,好像是书柜上方的空调口发出的。我们面面相觑,是猫、老鼠,还是松鼠?再仔细听,似乎是小鸟!请物业工程部的人过来搭了梯子上去,打开空调的回风口,洞口幽深,里面什么也看不见,不知道小动物身在何处。但是“扑通扑通”的声音更大了,能明显分辨出翅膀扇动的声响,于是大家一致认定是小鸟。但是怎么能够让它出来呢?师傅说不要关闭这个回风口,等它自己飞出来。
⑨然而到了下午,它还没有飞出来,有时安静得无声无息。我担心起来:它会不会饿?会不会渴?会不会憋死了?各种担忧接踵而来。傍晚,我有些焦虑了,坐在沙发上,死死地盯着房顶的那个洞口。
⑩小安呀小安,你在哪里?我不知道怎么就突然给这只小鸟取了名字。
⑪先生明白我的心意,他突然想起了什么:“你为啥不弹琴给它听?”我腾地跳了起来,对呀!一天只顾忧心忡忡,没有想起用琴声呼唤它。我急急忙忙掀开琴盖,弹起了那首《秋日私语》。
⑫令人惊讶的是,果然,小安发出了鸣叫,而且从出风口的百叶空隙里露出了翅膀一角。原来,空调有出风口和回风口,它们貌似相通,其实是两个通道。小安被憋在出风口处了,那里是一个百叶窗,它啾啾地叫着,翅膀不停地从百叶口处支棱出来。我用手机录下它的叫声,经过一天的幽闭,它的声音依然清脆悦耳,这让人欣喜。


展开余下试题⑬我和先生开始了营救工作,然而无论如何也打不开出风口。无奈之下,给当初装修的工长打电话,可他明天上午才能赶到。
⑭这是一个难熬的夜晚,我一次次去看小安,因太晚了怕吵着邻居,我不敢弹琴,就一遍一遍打开手机,播放视频里它的叫声。小安很乖,很有耐心,视频里的它每叫一声,小安就回应一声,很有节奏。
⑮先生说,感觉小鸟是来找我的,它肯定是我的听众。
⑯小安是我那群知音小鸟中的一个?我突然有如神启般醍醐灌顶,或许是这几天听不到我的琴声,它想方设法来探个究竟?我更加心疼小安了。
⑰几乎一夜不眠的我,第二天一大早就站到沙发上去看小安,显然它已没有昨天那么大的力气,扑腾几下就不动了。我又跑到楼外查看,那个空调管道与墙面的连接处露出一个洞,显然小安就是从这个洞口飞进去的,兜兜转转,它飞到出风口处,却找不到来时的路了。小安啊小安,你真是一个奋不顾身执着探寻的小精灵。
⑱我坐到琴凳上开始弹琴,我弹得很慢,很轻,一边弹一边倾听小安的声音,它的叫声没有昨天悦耳了,但听起来依然充满了期待。
⑲终于听到门外工长停车的声音了。我屏住呼吸,心里怦怦跳,等待工长打开出风口的百叶窗,慢慢卸掉隐蔽在百叶缝隙里面的螺丝,小心翼翼地晃动着百叶窗罩。罩子刚刚打开,小安就冲破牢笼迫不及待地飞了出来。它先是飞到窗帘下面,又飞到厨房的台面上,最后落到紫红色的沙发上。我蹲在沙发前,终于清晰地看见了它的模样:它很小很小,黄色的小嘴,机灵的眼神,灰色的羽毛。虽然才过了一天一夜,可是我觉得我们是老朋友,在一起有一辈子那么长。
⑳先生用一双大手把小安捧在手心,它显得那么小,毛茸茸的,萌萌的,让人怜爱。他走到大门外,双手一张,小安瞬间飞向天空。
㉑小安飞走了。我后悔没有给它一点水,没有给它一粒米。先生说大自然中什么都有,它需要的是自由,天高任鸟飞。
㉒是的,经历了这一天一夜的禁锢,小安重获自由,终于与它的小伙伴们相聚,它一定更加享受翱翔的快乐。
㉓下几场大雨后,北京的秋天真正到来了。假期过去,我的两个大男孩都要整装出发了,他们大学毕业,将要去远方开始新的征程。我希望他们像小安一样,对一切充满好奇,勇敢地去闯天下,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像小安一样,不论遇到什么险阻,都能用耐心和坚持挺过去,迎接他们的将是蔚蓝的天空。
㉔送他们到机场回来,我又开始弹奏钢琴。此刻,我的心安宁了许多。看到男孩们充满朝气的背影,离别的悲伤萌发出希望和力量。早秋的阳光有如黄金般热烈,树叶沙沙作响,风从山那边吹进屋里。生命轮回,万物生长,从冬到春,从夏到秋,生生不息。《秋日私语》这秋天的旋律,绕过房梁传到窗外,一直飘到天空中——献给我在天上的父母,献给远方的男男孩们,当然,还有窗外叽叽喳喳飞来的小鸟们,这里面一定有小安。
(原文刊登于《光明日报》2024年9月20日15版,有删减)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远离北京城中心居住,直接点明了主人公的居住环境,远离城市的喧嚣,选择了一种更加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B. “我”每天弹钢琴曲《秋日私语》,是为了表达哀伤,寄托对父母的思念,而小鸟的出现让这份哀伤有了一个存放的地方。
C. 文中写被困在空调出风口的小鸟“小安”听到琴声后有反应,主要是为了突出“我”弹的琴声美妙,能吸引小安。
D. 小鸟误入空调回风口,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探索、猜测、确认和担忧的过程,不仅展现了作者的观察力和行动力,还体现了作者对小鸟的深厚情感和关爱。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中的私语,意味着私密、轻柔的对话,文中可能是作者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或是对特定对象的深情倾诉。
B. 小说第六段所写内容,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展现了“我”与小鸟之间因琴声而建立的奇妙联系。
C. 小儿子假期归来,“我”取消了上午的弹琴计划,为小安的出现和被困的情节埋下伏笔。
D. 文章结尾处“我”希望男孩们像小安一样勇敢闯天下,有耐心,表达了“我”对孩子们的期望,深化了主题。
8. 文章中多次出现《秋日私语》这首曲子,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9. 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是一段生命与记忆交织的旋律,它让我们在失去中领略重生的希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解读。
【答案】6. C 7. C
8. ①从情节上:《秋日私语》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我”因父亲生病开始弹奏这首曲子,后来失去父母后“我”通过弹奏《秋日私语》缓解哀痛,再后来在与小鸟的互动中也一直弹奏这首曲子,最后在儿子们离家时“我”也是弹奏这首曲子。(或:“我”弹《秋日私语》给父母听,给小鸟听,给孩子们听,《秋日私语》贯穿全文。)
②从主题上:《秋日私语》寄托了作者的情感。作者通过弹奏这首曲子忘却父亲的病痛和对父亲的思念,在父母离世后,又将哀伤寄托其中。同时,这首曲子也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的期望和祝福。
③从阅读体验上:多次出现这首曲子,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曲子的旋律与文章的情感相互交融,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我”内心的情感变化。
9. ①“是生命与记忆的交织旋律”:指的是小说作者通过弹奏这首曲子忘却父亲的病痛和对父亲的思念,在父母离世后,又将哀伤寄托其中,表达了对逝去亲人深深的回忆。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悟生命的意义与真谛。(三分要对应生命、记忆、旋律三个采分点。)
②“在失去中领略重生的希望”:小说中“我”在父母离世后,陷入“失去”的哀伤,但又从“生离死别”中,通过音乐安抚了悲伤、通过小鸟受困后的重获自由、通过自然界的万物轮回,通过儿子去远方探索新世界等等事件,感受到生命代代延续“重生”的希望。
【解析】
【导语】《秋日私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母亲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山居生活中,通过弹奏钢琴曲《秋日私语》与自然、记忆和情感对话的故事。文章通过小鸟“小安”的意外闯入,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切关怀与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全篇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既是对自然与生命的礼赞,也是对亲情与成长的深情回望,读来令人动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主要是为了突出‘我’弹的琴声美妙”错,写“小安”听到琴声有反应,重点是体现“我”与小鸟之间特殊的情感联系,以及小鸟对琴声熟悉的那种灵性,并不是为了突出“我”弹的琴声美妙。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埋下伏笔”错,这是为下文“小安的出现和被困的情节”铺垫,与下文情节是很明显的因果关联,不是伏笔。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时可从情节结构、主题展现、与读者的关系等角度鉴赏分析。
①从情节上:两年前父亲住院,我“开始摸索着弹奏这支曲子”,希望父亲出院的时候弹给他听;后来父母去世,“我沉浸在这支曲子里”,以此缓解哀痛;“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只要和弦响起,窗外就会有一群小鸟蜂拥而至”,“我”弹奏这首曲子与小鸟互动;最后在儿子们离家时“我”也是弹奏这首曲子,这首曲子始终伴随着“我”的内心起伏。它不仅是“我”与父母、与自然、与未来对话的媒介,更是“我”在失去中寻找慰藉、在孤独中寻求陪伴的情感纽带,《秋日私语》是文章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深圳”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