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进入20世纪,北京中轴线建筑群经历了一系列公众化与现代化的转变过程。1914年,社稷坛被辟为中央公园,成为北京老城内第一处城市公园。其后,先农坛、天坛、故宫、景山、太庙也对公众开放。②梁思成在《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中写道:“这样一个京城是历代劳动人民血汗的创造,从前一切优美的果实都归统治阶级享受,今天却都回到人民手中来了。” (摘编自吕舟《北京中轴线: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 材料二: 建城2200多年的广州也先后孕育出古代城市传统中轴线、近代城市传统中轴线和城市新中轴线,形成古韵与新貌兼济、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城市风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施瑛表示:“北京中轴线不仅集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所具备的具象价值,而且承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而广州是中国历史上从未对外封闭的口岸城市,是100多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同时,广州古城的中轴线还是不可替代的贸易场所。无论是富丽堂皇的广阳楼,卖花、卖书、卖杂物吆喝声不断的“双门底”(今北京路靠近西湖路口一带),还是沿着护城河散落的各种集市,它们的存在为中轴线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彰显着重商务实的广州精神。” 广州中轴线上,33处不可移动文物、34处历史建筑、3处工业遗产、91条传统街巷……如同一桌纵横交织的棋局,点缀着“千年城脉”的文化瑰宝。如何盘活老城市的这局“好棋”?传统中轴线上的文物保护正在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随着CityWalk的热潮兴起,“千年城脉”迎来越来越多寻根溯源的年轻人。广州传统中轴线一段段尘封的故事,也通过民间文保团体的抽丝剥茧重现于公众视野。例如不少文创团队拿起画笔,用艺术创意添彩传统中轴线。通过墙绘等艺术手段,留下具有辨识度的标识。 博物馆正在“走出围墙”,也推出不少活化城市记忆的新玩法。广州博物馆打造的桌游“穿粤记”,将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坊图和地标性建筑转化为插画,让玩家们在棋盘里“畅游”广州2200多年建城史。2024年,桌游“穿粤记”将推出一款全域游App:玩家不但可以在App参与线上游戏,还可以到线下老字号的实体店打卡,实现CityWalk的“流量变现”。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提出:“我们还要将更多社会资源充分调动起来。”随着研学游的“火爆”,越来越多机构团体加入假期研学、导赏新赛道。资深导赏团队“省城风物”先后推出“光影舞动新中轴”、“古代中轴线上的动与静”等多场活动。 我们期待CityWalk带动更多沿线商户大胆“破圈”,只有人们愿意了解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都来讲好这座城市的故事,千年羊城的文脉才会变得更加可触可感。 (摘编自《南方日报:触摸“千年城脉”,感受现代风貌——广州传统中轴线如何“活起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中轴线历经多个世纪而延续至今,经历了一个由发展到成熟 历史演变过程。 B. 北京中轴线中心点的选择,既是天地对应关系的展现,同时也是天命所授的象征。 C. 北京中轴线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具象价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精髓。 D. 广州中轴线上的布局设置,体现了广州古代、近代和新时代三条中轴线并行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中轴线对北京城市形态具有重要影响,与其建筑群具有整体性特征不无关系。 B. 当代学者通过研究人们建造的聚落、城市形态,可以了解到各种文化类型的秩序观。 C. 通过墙绘等艺术手段标识历史空间意象,有助于吸引年轻人对城市中轴线追根溯源 D. 假期研学游和导赏活动具有社交属性,因此与博物馆活动相比,更受年轻人的欢迎。 3. 中国传统建筑有“择中”的特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此特点的一项是( ) A. 1949新中国成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最终建在了天安门广场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建在天安门广场的东侧,人民大会堂则建在西侧。 B.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由烟花组成的29个巨型“脚印”,从永定门出发,沿着古老的北京中轴线,一步步走向鸟巢。 C. 夏王朝选择在洛阳盆地建都,是因为其位居天下之中。自此二里头文化以洛阳盆地为中心向外辐射万邦,形成新的地中之国。 D. 故宫的主要建筑“中和殿”,处于故宫外朝中路,南邻太和殿,北邻保和殿,匾额“允执厥中”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笔。 4. 材料一有两处引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请分析其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 5.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请以“城市中轴线”为例,谈谈材料对我们“保护传承不可移动的历史文化实物”有什么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光在前(节选) 刘白羽 渡江后,他们就离开大路,向西追击敌人,迎面矗立着万仞高山,一道一道山脊向远处展开,海涛一样不知要展到何处为止。 一个侦察员在山脚下找到一所空无人迹的小学校。陈师长正在教室,他在等情报的工夫,伸开从膝盖以下沾满泥浆的双腿,坐在那里就睡着了。侦察员喊了声:“报告!”他一惊醒就跳起来,侦察员老夏报告说,敌人两日前从这里通过,沿途散下些特务、土匪、暗杀队。他最后补充了两句话:“据老乡说,敌人过去的时候很得意!” “很得意?”梁政委走了进来,停着脚这样问。 老夏说:“他们说,那些北方侉子爬不过这高山,爬上来也都要摔死在山沟里。” 梁政委慌慌走出去,他微皱双眉望着那万仞高山,已是下午,山峰照成一块块紫黑色矗立在前方,太阳光芒火箭似的升上天空。空中浮云,都变成金红色,远一些山群是一片蓝色,再远就变成灰蒙蒙一片了。 不久,命令就传达到各处:“不停止地向山地前进。”一刻钟后,在那条白色的弯曲的道路上,队伍继续行动了,从远处看道路如同河床,部队就像一片黑色的河流,向前流进。路上风景极好,梁政委以十分愉悦的心情瞭望着,遍地生长着棉花、芝麻、高粱、黄豆,真是一望无际的绿色。 可是路愈走愈高,穿过一片树林就开始上山了。太阳的红光隐没在树林后面,一天暑热还未褪尽,可是有一阵微风吹在战士们发烫的面孔上是那样清爽。战士们是单纯的,在太阳下咒骂太阳,可是热劲儿一过去,他们就忘了,又兴奋起来。①突然,有一种声音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响起来,很快就连成一片,——这不是快乐的歌声吗!?这歌声本来跟随着英雄的人们由松花江一直飘扬到长江。可是这些天酷阳暴日,狂风恶雨,艰难地行进,紧急地追击,这声音从人们中间逐渐消逝了,现在又突地出现了。
展开余下试题谁知只在这一夜后,巨大困难就真的来临了。 太阳出来的时候,空气沉闷与往日不同,浑身黏腻,这一切就象征着这一天将是十分可怕的炎热。面前又是一座光秃秃的白色高山。他们一开始爬山就汗如雨下,浑身湿透。②中午发生了巨大问题,——就是口干如焚,人们一步步爬山,肚子里就像冒着火。 这时前面的队伍停止了。站在没一点遮拦的火热阳光下比走路还苦,阳光直花花地从脑瓜顶上晒下来,大家看来看去,原来前面到了一条陡到八十度的高坡,炮兵连怎么样也上不去。 六连受命帮助炮兵连,立刻就由秦得贵、李春合带头跑上去了。 炮兵的牲口、炮车都拥挤在山脚下。有一匹牲口驮着一门重迫击炮炮身在山半腰,一个青年御手两手揪着缰绳往上拉,③后面一群人在吆喝,拿鞭子用力地抽打,——那匹肥壮的骡子锦缎一样的身子给汗水浸湿得像雨浇了一样发亮,耸着耳朵,痛苦地乱动着嘴唇,两眼像琉璃球一样突出。它用尽所有气力,四个蹄子乱踏一阵,它是那样想奋勇上去,可是冲了两步就又退回原处停止了。战士们只得把牲口一匹一匹推上去。 第二天傍晚的时候,他们到了著名的险地嚼草岩。据老百姓传说是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作战到这山顶上,马不前行,累得倒在地下嚼草,就留下这个嚼草岩的名字。想要经过断崖绝壁,只能靠一根带齿的独木梯,可是不久前敌人已经放火将它焚毁。山谷愈深树林也就愈密,黑森森连一点阳光也看不见。断岩顶上除了黑烟缠绕,就只有几只鸟在缓缓飞翔。团长陈勇决定把倒在地下的大树拉上去搭木梯,只有这一个办法,可是木梯搭好的时候,峭壁上已失去太阳的红光。 战士们全体仰起头,师长和师政治委员站在他们的最前面,看第一个人爬岩,如同看什么高楼大厦,举行落成典礼一样。这第一个人不是旁人,正是六连连长秦得贵。他头也不回走上崖,到了独木梯跟前,一纵身跳上去,两手两脚像猴子一样抱着树干爬、爬。大家望着断崖,都紧张得喘不出气。可是,他迅速地爬,爬上去了,这立刻引起下面人群中一阵胜利地狂热地欢呼,嗡嗡地震动了山谷。秦得贵把一根绳子结好在树上又扔下来,后面的战士就这样拉着绳索攀好树木,再往上爬。部队终于胜利地通过了这断崖。可是高峰前面还有高峰,绝壁前头还有绝壁,团长陈勇在号召争取天黑以前抢上前面这座高山,这时山中还有淡红色余光,树林开始罩上黑沉沉的暮色。战士们仰头望见团长一面召唤一面拔步登山,都振奋起来,都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上爬。 天气不知从何时阴沉起来了。天一黑就黑得可怕,只听见一片松涛声,在左右前后滚动,可是哪里是路,哪里是悬崖,却谁也分不清楚了。师长这时内心矛盾斗争十分激烈,他知道满山都是松枝,他可以下命令点上火把,可是他顾虑因此惊动前面的敌人,可是不点火把就一步不能走。正在这时,突然听见前面有个战士绝望的呼喊了一声,原来有人把一根爆破筒跌落到山崖下去了,④开始听见崖下有树枝折断碰撞的声音——后来就什么也听不见了……部队不动了。⑤望着面前黑茫茫一片,师长下了决心,——不能停止,停止,敌人会失去,只有坚决地前进!顽强地前进!打破一切困难前进!他立刻命令战士们:“点火把!”隔了十几分钟,一下子无数支火把的烈焰腾空而起,火把高高举起来了,长长火焰给风吹得像无数面红旗招展不息,明光耀目。可怕的黑暗消失了,后面人山人海都在翘首望着那一片红火焰,奋步前进。突然战士从胸中发出一片喊声:“打到湖南去呀!”“打到湖南去呀!”……这声音十分雄壮,山鸣谷应,很久很久轰然不停。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师长在等待情报时,坐在那里就睡着了,这不仅显现出解放军在渡江战役后的极度劳累,也意味着针对敌情的变动,部队将可能随时作出应对举措。 B. 小说在紧张的氛围中穿插着对山间路边美景的描绘,如“遍地生长着棉花……真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在紧迫的行军节奏中,带来了一丝宁静与柔和。 C. 在嚼草岩的情节中,小说穿插了民间流传的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在此激战的轶事,这不仅衬托出嚼草岩的险峻,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文学色彩。 D. 在小说的结尾处,山谷中回荡的声音激昂而壮阔,这从侧面映射出解放军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无畏勇气,使得战争的残酷阴影在这一刻得以缓和。 7. 下列对小说中破折号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句①的破折号揭示了“一种声音”的具体特质:那突如其来的欢快歌声。这歌声映射出战士们勇敢无畏、乐观向上的革命情怀。 B. 语句②中的破折号为“巨大问题”提供了详细解释,强调了关键信息,使文意更加丰满和完整。语句⑤的破折号具有相似的作用。 C. 语句③中的破折号巧妙地将“人群”与“骡子”链接起来,通过这两个形象画面的交替呈现,生动地揭示了攀登过程中的劳苦与艰难。 D. 语句④的破折号,是对树枝折断碰撞声音的精炼归纳。烘托出了战士们紧张焦虑的情绪,为后续“点燃火把”的情节续写埋下伏笔。 8. 请结合文本谈谈对小说标题“火光在前”的理解。 9. 文中多次出现关于“太阳”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55分) (一)课内文言文(本题共10小题,20分) 10. 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的词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苏武传》) A.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四章) B.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兼爱》) C.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伶官传序》) D.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11. 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的词义相同的一项。( ) 例句: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苏武传》) A.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苏武传》) B.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屈原列传》) C.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苏武传》) D.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 ,窃发盆。(《促织》) 12. 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的词义相同的一项。( ) 例句: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屈原列传》) A.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B.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C.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五石之瓠》) D.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伶官传序》) 13. 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的词义相同的一项。( ) 例句: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A.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B.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劝学》) C. 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D.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苏武传》) 14. 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的词义相同的一项。( ) 例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 A.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B.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展开余下试题C.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屈原列传》) D.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五代史伶官传序》) 15. 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的词义相同的一项。( ) 例句: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A.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B.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兼爱》) C.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 D.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 16. 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的词义相同的一项。( ) 例句: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五石之瓠》) A. 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促织》) B.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答司马谏议书》) C.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D.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17. 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的词义相同的一项。( ) 例句: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 A.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传》) B.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屈原列传》) C.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D.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18. 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的词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A.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 B.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桓晋文之事》) C.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谏逐客书》) D.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9. 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的词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A.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B.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大学之道》) C.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D.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苏武传》)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篪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而不闻其有可罢之罪。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材料二: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节选自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2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此四人A一旦罢去B而使群邪C相贺D于内E四夷相贺F于外G臣为朝廷惜之 2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游,结交,与《鸿门宴》“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游”意思相同。 B. 当,应当,与《苏武传》“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的“当”意思相同。 C. “以直仲淹见逐”中的“见”与现代汉语中“见谅”“见笑”的“见”用法不同。 D. “而辅学术之精微”与《伶官传序》“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的“之”字用法不同。 2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幼年丧父,因为家庭贫困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但他自幼聪明,读书过目成诵,成年时就已卓有声誉。 B. 欧阳修因仰慕韩愈,而四处寻得韩愈遗稿,获得后他废寝忘食地阅读,下决心要追赶他。最终,欧阳修凭借文章名扬天下。 C. 欧阳修为官多年,多次被污蔑,晚年时,他请求告老还乡,但未被准许。熙宁四年,他以太子少师的职位退休。 D. 欧阳修的文章豪放俊逸、气势不凡,情韵幽雅,语辞雄辩,王安石对此高度评价,认为世人阅读其文章便可了解其为人。 2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2)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24. 王安石评价欧阳修“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体现这一品质?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感三首 张耒 南风霏霏麦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 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 雨多萧萧蚕簇寒,蚕妇低眉忧茧单。 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 2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麦花落”“初垂角”的景象具有季节特征,突显了农作物的喜人长势。 B. 颔联着一“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充沛和农家生活的繁忙与辛劳。 C. 颈联写蚕妇目睹在风雨中因寒冷而挤作一团的蚕宝宝们时的情状和内心感受。 D. 诗中所用叠词“霏霏”、“漠漠”、“萧萧”,既生动贴切,又兼具音韵美。 26. 宋诗重理趣,常借诗歌表达生活哲理。这首诗表达了哪些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方面反映了对权贵的蔑视,另一方面又是怀才不遇的愤慨之词。 (2)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