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武汉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度
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8 页,23 题。考试用时 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认真核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那么到了新时期文学3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作家在格外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继承和转化中国古代以儒道释为主的文化传统和有别于民间文学的文学传统。
虽然在新时期文学30年中出现过很多带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许多中国作家也曾以“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福克纳”“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博尔赫斯”“中国的普鲁斯特”等相标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众多以西化相标榜的中国作家后来绝大多数都已改弦易辙,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回归。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文化和文学返祖,而是在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资源后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也就是都逐渐经历一个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比如,“先锋文学”的转向过程,其实质就是中国“先锋文学”从西洋化或欧化转向中国化或本土化的过程,这在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人的创作转型中有着鲜明的印证。以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莫言、贾平凹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深入到了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


浏览完整试题只不过新时期文学30年偏重于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贾平凹、王安忆、迟子建等作家纷纷写出了向《红楼梦》致敬的文学作品,或者向古典文言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毫不讳言自己的创作深受《聊斋志异》的影响,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也让《世说新语》的文学传统发生新变。
从传统文化转化角度看,陈忠实在《白鹿原》中致力于寻找传统儒家文化人格在乱世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力量,这在朱先生和白嘉轩的形象塑造中表现得很分明。陈忠实认为,“尽管我们这个民族在20世纪初国衰民穷,已经腐败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但是存在于我们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并没有消亡,它不是一堆豆腐渣,它的精神一直传接了下来”。
实际上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如李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斋和李麦、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隐含了作者寄托的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準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的。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
(摘编自李遇春《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特质与创作管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坚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使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才能使国家兴盛进步。
B. 我国历史上每一个时期都有不朽的文艺巨匠,他们创作的文艺精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成就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C. 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的前30年是受苏联以外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而在新时期30年中,逐渐向传统文化回归。
D. 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是作家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意味着他们曾与这些传统有过疏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文艺对民族发展的影响,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新时期,中国作家都已抛弃卡夫卡、福克纳等偶像,开始了在文学上的寻根。
C.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重视,催生了许多向经典致敬的作品。
D. 从《白鹿原》《黄河东流去》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力量是长存的。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美国拍摄的《花木兰》等影片取材于中国的文化资源。
B. 唐代书法家李邕主张:“似我者俗,学我者死 ”
C. 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D. 唐代文学家张说认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4.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我国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课文数量的49.3%。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理解。
5. 新时期,中国作家如何才能写出对本民族产生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C 2. B 3. D
4. ①选入的古诗文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艺创造力。②将大量的古诗文选入教材,更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让学生更多地接受古代文学作品的积极影响。
5. ①要有文化自信,创作心理上认同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作品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及力量;②在文学创作中,具有文化寻根、文体寻根的思维和意识;③注重创新性转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 “前30年是受苏联以外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错,原文表述是“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可见,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是受苏联文化和文学传统影响。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 “新时期,中国作家都已……开始了在文学上的寻根”错,从原文“以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莫言、贾平凹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当代作家都已抛弃西方作家开始文化寻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谈国外借鉴我国的优秀文化元素,不是谈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B.谈不要“似我”“学我”“随人”,要“自成一家”,即创新,不是谈传承文化和文化自信。
C.谈不要“随人”,要“自成一家”,即创新,不是谈传承文化和文化自信。
D.谈有足够的文化根基才能更好地发展,与材料一要重视本民族历史文化、要有文化自信的思想一致,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据。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一“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和材料二“‘……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可知,课本中选入的大量古诗文,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艺创造力;
从材料一“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和材料二“只不过新时期文学30年偏重于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可知,课本中选入大量古诗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让学生也接受古典文学的积极影响。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作家要写出对本民族产生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必须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由“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文化和文学返祖,而是在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资源后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也就是都逐渐经历一个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作家须自觉产生对自身母语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
由“以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莫言、贾平凹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深入到了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作家要有文化寻根、文体寻根的思维和意识;
由“只不过新时期文学30年偏重于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作家要从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文学资源。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的影子
段奇生
村人都极喜欢我,谁家有好吃的,如炒了蚕豆、花生,就大把大把地往我口袋里塞,不把我口袋装满不罢体;谁家饭桌上有两条鱼,非得夹条鱼给我吃。
村里的小孩都极羡慕我,他们都问过我,他们为啥都喜欢你,不喜欢我?我说,我也不知道。
后来我知道了。
那时的我成了孩子王,村里的同龄小孩都听我的话,我想欺负谁就欺负谁,我甚至敢欺负长得比我高半个头的小孩。他们都不还手。有一回我拿石子扔大我三岁的石头,他只跑,不还手。我以为他怕我,便追他。石头站在那儿对我说,你别以为我打不过你,我是让你。因你爸是个好人,你爸治好了我妈的病,还没收钱。如果不是看在你爸面上,我早把你打得头破血流了。小子,别太猖狂了,村里所有的小孩都是让你。
父亲也总骂我,我积攒了半辈子的好名声要毁在你手里了。父亲有时气得打我,母亲便把我搂在怀里,与父亲转着圈。父亲便对母亲说,你会害了他的。
混到了高中毕业,我便整天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在镇上混日子。父亲要我跟他学医,我看不上赤脚医生这一职业。父亲拿我一点办法也没有,一看见我就唉声叹气的。
母亲也劝我,跟你爸学医也不错,既能糊口,又能受人尊敬。
可我就是不想做赤脚医生,觉得做赤脚医生一点也不好,有时半夜,都得被村人叫醒,睡觉都睡不安稳。尤其是刮风下雨的冬天,得从热被窝里爬出来去病人家,真是活受罪。
父亲说,苦一点累一点怕啥?我赚到了好名声。
其实我不跟父亲学医主要的一点还是不想活在父亲的影子里。担心别人总拿我同父亲比,我也知道我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超过父亲。
父亲的影子却时时追随着我,甩都甩不掉。
我在镇上玩电子游戏时,许多人都在说我,陈医生怎么生了这么一个不务正业的儿子,唉!那些人竟都叹气,还用那种怪怪的眼神看我。
为了逃出父亲的影子,我便来到县城。我想县城里认识父亲的人总少吧。我不会再听到叹气声,再看到怪眼神了。我们几个人疯狂地玩,县城里玩的东西比镇上玩的东西多。但玩要钱,吃也要钱,我们身上的钱花完了。我们只有而铤而走险地偷。
但第一次偷就被抓住了。一男人要报警,我们都很害怕,怕坐牢,更怕家里人知道我们做小偷的事,都跪下求他别报警。他仍报了警。他问我是哪个乡哪个村的?看你的脸比较熟悉。我说是鄱湖嘴村的。他又看了一下我的脸,说,你不是陈医生的儿子吧?我不出声,同伴兴奋地说,是,他是陈医生的儿子。警察来了,那人给警察一个劲赔不是,说我们同他是一个村的人,来他这儿玩,他以为是小偷,误会了。警察便走了。他掏出一百块钱递给我,说,你们走吧。今天放过你们是看在陈医生的面子,陈医生是个好人,是个好医生,那时我家穷,连看病的几块钱都拿不出,可你父亲见我没去你家,想我准是没钱,他便来我家了,给了我药,给我打了针。那男人竟然掉眼泪了,我一辈子都记得你父亲,但我没想到你一点也不像你父亲。你应该做你父亲一样的人。
我便来到市里,市里总没人认识父亲吧。
但我错了。我们喝多了酒,三个人坐一辆摩托车兜风。摩托车撞在一棵树上,我们都昏了过去。因马悦坐在最后,伤得最轻。他醒来后,拦了辆“的士”,把我们两个同伴送到医院。医院竟要先收五千元押金,马悦口袋里只有几十块钱。马悦一见医生就说,认识陈茂林医生不?马悦一连问了十几个医生,才有一个医生说,你是说鄱湖嘴村的陈茂林医生?他怎么啦?马悦说,他儿子出了车祸,因交不起押金正躺在医院门口。那医生忙叫护士把我们推进了急救室。
后来我醒来后,那医生对我说,你父亲是个好医生,小时我发了三天高烧,烧成肺炎。你父亲一边骂我娘,一边背着我就往镇医院跑。如不是你父亲,我可能已不在人世了。我学医同你父亲有很大的关系,我想做一个像你父亲一样的好医生。
出院后,我来到了省城。
我不想再混日子,我四处找工作,却找不到,我连吃盒饭的钱都掏不出来。小偷小摸的事,我再也不愿干了。我只有捡破烂卖。晚上就睡立交桥下。
后来我见一家公司在报纸上登了招仓库管理员的广告,便去了那公司。公司负责招聘的人见我落魄的样,只说了两个字,不要。我说了许多好话,可他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我最后试探地说了句,你认识陈茂林医生不?我是他儿子。我说这话一点也不抱希望,只是病急乱投医,只是掉进河中的人见了根稻草就抓住。哪知奇迹就出现了,他说,你真的是陈医生的儿子?我点点头。他很激动,想不到你是陈医生的儿子,真想不到,你爸真是个好人,记得没钱交学费,一个人站在学校门口哭,你爸知道后,给我交了学费,他的眼里泪光闪闪的。
我便留下来了。
过年时,我回家了。我对父亲说,爸,我要跟着你学医,成为一个像你一样的人。
我也知道父亲的影子会一辈子紧紧跟着我。
[注]赤脚医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的名词,指一般经乡村或基层政府批准和指派的有一定医疗知识和能力的医护人员。他们的特点是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或是白天务农,晚上送医送药的农村基层兼职医疗人员,没有固定编制。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村里人喜欢我,村里的小孩让着我,最重要的原因是或多或少接受过父亲的帮助,他们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父亲的尊敬。
B. “他教育我说,苦一点累一点怕啥?我赚到了好名声。”由这一句话可以看出父亲把好名声看得高于一切。
C. 我不想当赤脚医生,固然有赤脚医生这一工作太过辛苦的原因,但主要是因为我不想再活在父亲的影子里。


展开余下试题D. “但我错了。我们喝多了酒……”这里不是对喝酒和车祸的悔恨,而是对之前以为父亲在市里没有影响这一猜测的否定。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对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父亲形象,使其形象生动鲜活,特点突出。
B. 小说通过母亲劝我跟父亲学医,阻止父亲训我的这些细节来正面描写母亲的庸俗和对我的溺爱。
C. 以“父亲的影子”为标题,亦实亦虚,虚实结合,既强调了父亲的影响力,也暗示了父亲的人品。
D. 小说通过同村人、县城里被偷的人、市里的医生等人之口,全面详细地刻画了父亲赤脚医生的形象。
8. 小说中的父亲令人印象深刻,请结合文本概括父亲的形象并简要分析。
9. 本小说在叙述上非常有特色,试结合文本加以简要说明。
【答案】6. B 7. A
8. ①风雨无阻、治病救人的赤脚医生。从我不想做赤脚医生的原因里,可推测父亲无论怎样的情况都坚持出诊救人。②重视教育、身正为范的父亲。父亲以自己善良正直的行为和影响,最终指引儿子走向成熟。③心地善良、救急助困的好人。父亲在行医之时救人助人,在生活中亦是救急救难,是心地善良的好人。
9. ①小说以第一人称限制视角来讲述,以我的成长过程逐次展开对父亲形象的塑造,使得父亲形象逐步清晰。②双线结构:小说明线是我的成长经历,暗线是父亲对他人的帮助,小说明暗线交织,使得父亲的事迹愈加丰富,我对父亲的理解逐步深刻。③反衬:小说通过我小时候的顽劣和成长过程中的放纵,反衬了父亲的善良品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父亲把好名声看得高于一切”错误,父亲助人是处于善良的本心,其初心并不是为了获得好名声,且好名声是父亲行医救人、善良助人的结果,所以父亲视名声高于一切无从谈起。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正面描写母亲的庸俗和对我的溺爱”错误,小说无意以正面描写着笔刻画母亲形象,母亲劝我学医这一处目的是表现父亲对我的影响。
C.“虚实结合”错误,小说中无父亲影子的实写。
D.“全面详细地刻画了父亲赤脚医生的形象”错误,父亲形象的呈现是以侧面的、碎片化的方式逐步丰富的。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形象应该是人物特征与身份的结合,且本文中身份是作者着意强调的,作为父亲强调他对我的影响,作为赤脚医生强调的是他治病救人的行为,省城招聘负责人的话则有意不再让他局限于赤脚医生的身份,让人认识到他是一个纯粹的、自发为善的好人。
“有时半夜,都得被村人叫醒,睡觉都睡不安稳。尤其是刮风下雨的冬天,得从热被窝里爬出来去病人家,真是活受罪”“陈医生是个好人,是个好医生,那时我家穷,连看病的几块钱都拿不出,可你父亲见我没去你家,想我准是没钱,他便来我家了,给了我药,给我打了针”“你父亲是个好医生,小时我发了三天高烧,烧成肺炎。你父亲一边骂我娘,一边背着我就往镇医院跑。如不是你父亲,我可能已不在人世了”等可概括,风雨无阻、治病救人的赤脚医生。
“父亲也总骂我……父亲有时气得打我……父亲便对母亲说,你会害了他的”“过年时,我回家了。我对父亲说,爸,我要跟着你学医,成为一个像你一样的人。我也知道父亲的影子会一辈子紧紧跟着我”可概括,重视教育、身正为范的父亲。
“你爸真是个好人,记得没钱交学费,一个人站在学校门口哭,你爸知道后,给我交了学费,他 眼里泪光闪闪的”可概括,心地善良、救急助困的好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特色的能力。
本题考查叙述特色,可从情节叙述手法,如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顺序等角度思考;亦可从情节安排技法角度思考。
“那时的我成了孩子王……”“为了逃出父亲的影子,我便来到县城……”“我便来到市里,市里总没人认识父亲吧。但我错了……”“出院后,我来到了省城……”,小说以第一人称限制视角来讲述,以我的成长过程逐次展开对父亲形象的塑造,使得父亲形象逐步清晰。
小说叙述我的成长经历,是明线,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别人之口,交代了父亲的形象,如“陈医生是个好人,是个好医生,那时我家穷,连看病的几块钱都拿不出,可你父亲见我没去你家,想我准是没钱,他便来我家了,给了我药,给我打了针”“你父亲是个好医生,小时我发了三天高烧,烧成肺炎。你父亲一边骂我娘,一边背着我就往镇医院跑。如不是你父亲,我可能已不在人世了”““你爸真是个好人,记得没钱交学费,一个人站在学校门口哭,你爸知道后,给我交了学费”,所以父亲对他人的帮助是暗线,小说明暗线交织,使得父亲的事迹愈加丰富,我对父亲的理解逐步深刻。
“那时的我成了孩子王,村里的同龄小孩都听我的话,我想欺负谁就欺负谁,我甚至敢欺负长得比我高半个头的小孩”“我在镇上玩电子游戏”“我们几个人疯狂地玩,县城里玩的东西比镇上玩的东西多。但玩要钱,吃也要钱,我们身上的钱花完了。我们只有而铤而走险地偷”“我们喝多了酒,三个人坐一辆摩托车兜风。摩托车撞在一棵树上,我们都昏了过去”,小说通过我小时候的顽劣和成长过程中的放纵,反衬了父亲的善良品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建武二年二月,壬子,以太中大夫京兆宋弘为大司空。弘荐沛国桓谭为给事中。帝令谭鼓琴,爱其繁声。弘闻之,不悦: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令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之。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谓左右曰:“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姊子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出迎于道,称疾而还。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贾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于是并坐极欢,遂共车同出,结友而去。冬,十一月,赤眉暴乱三辅。帝乃遣偏将军冯异讨之,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元元涂炭,无所依诉。将军今奉辞讨诸不轨,营保降者,遣其渠帅诣京师;散其小民,令就农桑;坏其营壁,无使复聚。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救,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布威信,群盗多降。
臣光曰:昔周人颂武王之德曰:“铺时绎思,我徂维求定。”言王者之兵志在布陈威德安民而已。观光武之所以取关中,用是道也。岂不美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
B. 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武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