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试用时:150分钟 满分:150分 2025.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农业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基本格局。但是,后来粟在北方农业中的主导地位被小麦取代,从而形成了南稻北麦的新格局。这种南北农业格局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北方主粮由粟到小麦的变迁上。
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记载春秋时期史事的《左传》中有多处关于小麦的记载,这至少透露了两点重要信息:一是北方地区已有相当范围的小麦种植;二是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左传》鲁宣公十二年传文中有“麦麹”一词。杨伯峻先生注:“麦麹即今之酒母,用以酿酒者,盖蒸麦以为之,故曰麦麴。”这说明在东周时期,小麦是作为比较主要的粮食作物存在的。小麦在古代中国北方农业中的重要性究竟何时开始凸显,尤其是小麦何时取代了粟的主粮地位,以往学者主要从文献和植物遗存的角度进行考察,故结论存在争议。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人骨和动物骨骼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被引入到考古学研究中,为研究中国古代先民的食谱提供了新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我即我食”。通过研究这些人类遗体或遗骸,可以让古人“开口讲话”,“告诉”后人他们的食物结构以及与食物相关的信息,从而复原古代社会生活。
北方传统主粮粟和后来居上的小麦,具有截然不同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其中粟属于C4类作物,平均δ13C为-12.5‰;小麦属于C3类作物,平均δ13C为-26.5‰。按照碳同位素从食物到消费者胶原蛋白的分馏原理,消费者胶原蛋白中的δ13C值要比食物高出5‰左右。植物中的碳经过人的消化、吸收会转化为骨胶原中的碳。学者对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小麦传入中国的年代范围)的不同中国北方遗址人骨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数据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δ13C值均在-6.3‰到-10.1‰之间,这表明当时人们显然是以粟为主食。
因此,当具有较低碳同位素比值的小麦开始被大量作为北方先民的饮食之后,相应人群的δ13C值必然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根据此原理,通过对北方不同时期的人骨进行稳定同位素数据对比,就能够发现小麦开始被大量食用的时间点。虽然水稻也属于δ13C值较低的C3类作物,但是因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它在我国北方并不能大规模种植,所以不可能对北方先民的食谱特征产生明显的影响。
讨论小麦重要性的一个重要时间段是在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和汉代,针对中原地区东周和汉代人骨遗存进行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东周先民的δ13C值相比之前数千年首次出现下降趋势,说明中原地区先民的饮食在东周时期开始发生明显变化,这一趋势在汉代仍然持续,小麦的比重继续上升。食物中的同位素积累到消费者骨骼中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偶尔或者少量食用某种同位素特征不同的食物,并不会影响消费者整体的同位素特征值。东周时期观察到的这种同位素值明显降低的现象,说明此时人们食用小麦的比重和频率已经非常高,小麦开始步入主粮行列。
(摘编自田成方等《古代北方粮食种植的变迁——基于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的视角》)
材料二:
距今约10000年前,浙江出现了上山文化,植物学家仅从遗址里筛出两粒炭化的米。在当时古人制作陶器的陶土里还发现了掺入其中的稻壳,把稻壳加入陶土中,可能是为了减小陶土的黏性,以免烧制时陶器破裂。上山文化之后,距今7000-6000年前,浙江河姆渡文化兴起,植物学家对发现的水稻籽粒进行了鉴定,发现在距今6900年前,栽培水稻所占的比例不到30%;而到距今6600年前,栽培水稻所占比例已接近40%。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努力提高水稻的种植水平,但是在当时,栽培水稻还无法取代野生水稻。


浏览完整试题中华大地什么时候才算真正进入了水稻社会呢?
浙江余杭发掘出了巨大的良渚文化古城,古城内外共有三层:外郭面积达8平方千米;内城面积约3平方千米;中心是宫殿,基址是一个长方形高台,东西长达670米,南北宽达450米。在这座城池外面,古人还构筑了大型的水利工程。考古学家估计,仅修建古城中心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周围的大型水利工程,就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如果简单地以每人每天1立方米的土方工作量计算,大约需要3.3万人不间断地劳作一年。如果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整个工程建设时间需要6年多。
5000年前的古代社会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必须有足够多的劳动力,而且要有大量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的供给。只有发达的农业,才能支撑良渚文化和良渚古城崛起于东方。植物考古的新发现,证实了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生产水平的高速发展。如属于良渚文化的茅山遗址古稻田,由灌溉水渠和田埂分割成长条形田块,每个田块面积1000~2000平方米不等,古稻田总面积达56000平方米,折算为84亩。再如,人们在莫角山高台边缘发现了一个大型灰坑,坑内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炭化稻米,估计灰坑原本是一处储存粮食的粮窖,后来发生了火灾。经过测算,粮客内的稻米总质量约13吨。
良渚文化的繁荣,表明中华大地经过漫长的水稻筛选和栽培过程,终于进入了稻作农业阶段,水稻成为当时良渚社会的主导粮食品种。南方古人以稻米作为他们的主粮,并辅之以其他动植物食物。
(摘编自波音《无字史记:基因里隐藏的祖先秘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传统主粮粟完全不同,小麦和水稻作为主要粮食都经历了数千年时间的驯化。
B. 小麦在古代北方农业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何时取代粟的主粮地位曾有争议。
C. 文化的发展需要人口大幅增长,进而需要大量的粮食,从而催化了农业的发展。
D. 从数量惊人的出土炭化稻米来看,莫角山高台边缘粮窖中的稻米是被火焚化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材料一可知,小麦在传入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很快受到中原先民的青睐,在东周以前小麦的重要性并不突出。
B. 东周时期,小麦大量进入北方先民的饮食中,反映了它在农业中的地位上升,开始了中国北方主粮格局从粟到麦的变化。
C. 由材料二可知,在一万年之前水稻就已经进入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先民们可能会采集水稻籽粒,还可能懂得了利用稻壳。
D. 根据对浙江多处远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可知栽培水稻获取粮食始终是南方古人赖以生存的保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综合分析,论证了我国北方主粮开始由粟变为小麦的时间段是东周时期。
B. 材料一引用文献典籍 相关记载,说明春秋时期北方地区已有相当范围的小麦种植。
C. 材料二对浙江三处远古文化作了详细比较,意在说明良渚文化时期生产力更为发达。
D. 材料二运用了大量具体数据,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水稻在我国古代南方发展的历程。
4. 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考古学研究中“我即我食”这一基本原理的内涵。
5. 两则材料都以中国古代主粮的发展变迁为研究对象,二者所用研究方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龙袍郑
冯骥才
世事纷纷难诉陈,知机端不误终身。燕赵故地血刚烈,尽是俗世妙奇人。
天津卫的名人都有来头,来头都不小。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绰号“龙袍郑”的郑老汉,来头可是顶了天——皇上。
①郑老汉是海河边一个渔夫,一个人,一条船,有兴致时拉网打鱼,有空闲时握竿钓鱼。吃鱼卖鱼,靠鱼活着,傻傻乎乎,乐乐呵呵。
乾隆下江南时,乘船途经天津,看到河上桅杆林立,岸边货堆成山,开了大眼,皇宫里头虽然金装银裹,却看不到这种冒着人间活气的景象。皇上高兴,要到岸上溜达溜达,怕招眼招事,不敢骑龙驾虎,便在龙袍的外边罩件大氅,只带着两个随从,靠岸下船,边走边看,愈看愈有兴致,也就愈走愈远。
看着看着,一个景色把皇上吸引住。不远河上停着一只船,有舱有篷,一个渔翁坐在船头钓鱼。人在船上,影在水里,像个画儿。看钓鱼都是等着看人家钓上鱼,老翁一条一条总有鱼上钩,皇上就看得有滋有味,扭头对随从说:“回到宫里,我也去御花园钓钓鱼。”
随从说:“皇上钓得比他强,皇上钓的是金鱼。”
可是没大一会儿,这渔翁收起竿子,把船几下划到岸边。这渔翁就是郑老汉。皇上走过去问他:“你正上鱼,怎么收竿不钓了?”
郑老汉站在船头,手往西一指说:“没见那云彩,要下雨了。”
皇上往西边一看,果然一块黑云。云形很怪,前头像刀裁一般齐。乌云前边是晴天,这云就像一块黑色的床单要遮过来。郑老汉说:“这是齐头云,来得可快,雨说下就下。
②您这是往哪儿去?还不快跑,迟了可就成落汤鸡了。”
皇上说:“哎哟,我是从船上下来玩的,我的船还远。”
郑老汉说:“您要不嫌弃就上船来避避,这雨说到就到。”
皇上抬头一看,果然半个天都黑了,风也大起来,而且冷飕飕,往领口袖口里钻。随从赶忙把皇上扶上了船。船不大,舱不小,连皇上带随从都钻进去。皇上头次钻进这渔家的窝里,看哪儿都新鲜。郑老汉拿几个破碗,沏了茶。这茶比树叶多点味罢了,皇上竟说好喝。喝茶间,雨已经来了,雨落船篷,像大把大把撒豆子。这一来,皇上更有兴致,说:“你有吃的么?我有点儿饿了。”
郑老汉笑道:“我猜到您会饿,正给您热这锅熬面鱼呢!我郑老汉熬的面鱼,谁吃谁爱。这边打鱼的常提着酒葫芦来吃我的面鱼。”他说话这当儿,鱼味儿已经钻进皇上的鼻子眼儿,勾馋虫子了。
郑老汉的面鱼捧上来,皇上吃上两口就大声说好。面鱼又小又没样,从来上不了御膳,所以皇上没吃过。可是,面鱼又鲜又嫩又没刺,皇上头一遭吃,竟然大呼这才是山珍海味。御膳房的菜添油加酱,民间饭食原汁原味。皇上一边避雨,一边又吃又喝好快活,一高兴,把外边大氅解开,将里边的龙袍脱下来赐给了郑老汉。郑老汉万万没想到,天降洪福,居然在自己家的小船篷里见到万岁爷了,两腿一软,两膝一松,“啪”地跪下,连连叩头,直到风停雨住,皇上走了,还趴在那儿把脑门儿撞着船板嘣嘣响。


展开余下试题整整一夜,郑老汉也弄不清这事是真是假。当今皇上到自己船上吃鱼喝茶——谁也不信是真的,可金光闪闪的龙袍就在自己手里。一时,他觉得赛做梦,连自己都不是真的了。
第二天一早,郑老汉没出船,在船头摆一张椅子,一张桌子。桌上铺着龙袍,自个儿坐在椅子上。不一会儿就招来许多好奇的人,而且人愈来愈多。当今皇上乾隆爷上过郑老汉的船,吃了他的面鱼夸好,还赐他身上的龙袍,这事眨眼传遍全城。几年前,皇上来天津,赶上妈祖生日看皇会,不过赐了两件黄马褂,民间就闹翻天。龙袍比黄马褂厉害多了,见了龙袍就如同见到皇上,于是有人跑去给龙袍叩头,这一来津城的乡绅、富贾、文人和官员纷纷赶往这里,像是皇上还在这里。官员碰上这种事都争先恐后,听说知府大人很快也要赶到。
郑老汉出了大名,从此人们就叫他“龙袍郑”。关于龙袍郑的各种传闻也就很快热闹起来。可是,大家伙儿都知道,人出了名就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一句好话后面总是跟着一堆坏话——恨人有笑人无嘛。有不怀好意的人说龙袍郑天天夜里偷着把龙袍穿在身上,坐在舱里装皇上。这传闻跟着就引来一个可怕的消息,说知府大人听了发火了,要抓龙袍郑,没收龙袍,治他“亵渎圣上”的重罪。后面还有更邪乎的传闻呢。
各位看官没猜错,这一下就把龙袍郑吓跑了。三天过去,不见龙袍郑的人影船影龙袍影。看来是吓破胆了,划船跑了。
码头的事再热闹,都是一阵风,说过去就过去。渐渐人们不再提龙袍郑,却时不时有人把船泊在原先龙袍郑停船的地方,握竿垂钓,也想碰到一次皇上。
话说在估衣街上有个摆摊卖槟榔的小子,人挺精明,做梦都想发财,一直没撞上好机会。这小子也姓郑,兄弟排行老三,人称郑三。一天,有人对他说:“你也姓郑,人家龙袍郑也姓郑,人家是嘛运气,皇上找上门来。不过那老家伙有机会不会使,福报不够,天大好事竟然叫他差点儿惹来杀身之祸。”
郑三听了,灵机一动,眨眨眼说:“我会使。”没多少天,他就把自己祖传的北城根的两间瓦房,换到了海河边三间屋,开个面鱼店,自称和龙袍郑是同姓同宗同族,龙袍郑熬面鱼那两下子他都擅长,所以他开的面鱼店门口就挂起了“龙袍郑”的牌子。
做买卖靠旗号。谁不想品品皇上的口味?郑三的熬面鱼便成了天津卫小吃的名品。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日子一久,郑三就叫了龙袍郑。那段故事便成了他店里天天讲的老事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老汉请来客避雨、喝茶、吃面鱼,意外获得了皇帝赏赐的龙袍,因而名扬天津卫。
B. 皇帝走后郑老汉还趴着不停地磕头,这一情节隐含着作者对郑老汉奴性的强烈批判。
C. 得到龙袍的郑老汉惧于各方非议和流言,干脆逃之夭夭,说明他胆小怕事,安分守己。
D. 给人物起诨名绰号,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很常见,“龙袍郑”就给人物赋予了传奇色彩。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运用了白描手法,连用三个“一”字,写出了郑老汉生活的简单从容,语言简洁凝练。
B. ②处运用借代的手法,表现郑老汉的热心快肠,这与后文他邀请陌生人上船的情节相呼应。
C. 作者故意留白,写郑老汉不知所踪,他很有可能放下一切,重新过上快乐悠闲的平淡生活。
D. 小说结尾部分情节反转,凸显了传奇色彩,这样的结局出乎人们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8. 有人说本文所写 “俗世奇人”是郑老汉,也有人说是郑三。你认为是哪一个?请简要说明理由。
9. 天津市井文化发达,民间好说奇人异事。作为天津本土作家的冯骥才尤其擅长叙写天津近代历史故事,写来“津味”十足。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叙述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焚楚军,火数日不息,文公叹。左右曰:“胜楚而君犹忧,何?”文公曰:“吾闻能战胜安者唯圣人是以惧且子玉犹在庸可喜乎!”子玉之败而归,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让责子玉,子玉自杀。晋文公曰:“我击其外,楚诛其内,内外相应。”于是乃喜。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第九》)
材料二:
项梁已破章邯于东阿,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沛公又与秦军战于雍丘,大破之,斩李由。项梁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谏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乃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二世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
(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三》)
材料三:
四时之序,节满即谢,五行之性,功成必退。故阳极而阴降,阴极而阳升。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此天之常道也。势积则损,财聚则散,年盛返衰,乐极还悲,此理之恒情也。
昔仲尼观欹器①而革容,鉴《损》《益》而叹息,此察象而识类,睹霜而知冰也。夫知进而不知退,则践盈满之危;处存而不忘危,必履太山之安。故雷在天上曰大壮,山在地中曰谦。谦则裒②多益寡,壮则非礼勿履。处壮而能用礼,居谦而能益寡。降高以就卑,抑强而同弱,未有挹损而不光,骄盈而不毙者也。
圣人知盛满之难持,每居德而谦冲。虽聪明睿智而志愈下,富贵广大而心愈降,勋盖天下而情愈惕,不以德厚而矜物,不以身尊而骄民。故楚庄王功立而心惧,晋文公战胜而色忧。非憎荣而恶胜,乃功大而心小,居安而念危也。夏禹一馈而七起,周公一沐而三握,食不遑饱,沐不及晞,非耐饥而乐劳,是能心急于接士,德处于谦光也。
《易》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是以君子高而能卑,富而能俭,贵而能贱,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闇,是谓损而不穷也。
(节选自《刘子·诫盈章三十四》)
【注】①欹器:古时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②裒:减少。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 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闻能战胜A安者唯B圣C人D是以惧E且子玉F犹在G庸可喜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让,责备,与《苏武传》“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意思不相同。
B. 西,西进,名词活用为动词,与《陋室铭》“有仙则名”的“名”用法相同。
C. 太山,即泰山,《谏逐客书》“是以太山不让土壤”的“太山”与此所指相同。
D. 矜,傲视、看不起,成语有“矜功伐能”,其中的“矜”字意思与此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楚之战,楚军败绩,楚成王对大将子玉不听君令、贪图与晋国作战非常愤怒,子玉后来自杀。晋文公听说此事后十分高兴,不再像先前那样担忧。
B. 各地秦军接连战败,项梁愈益轻视秦军,宋义深感不安,劝说项梁应对秦军提高警惕。项梁刚愎自用,因为不愿听到他反复劝谏,就命他出使齐国。


展开余下试题C. 宋义出使途中,遇到齐国使者高陵君显,在确认高陵君显将会见项梁后,他劝其缓缓前进,以免与之俱亡。他已预料到项梁大意轻敌,会遭致失败。
D. 夏禹和周公极为谦卑,为了接纳士人,连吃饭都来不及吃饱,连洗头都顾不上等头发干;楚庄王和晋文公居安思危,虽已建功立业,仍然忧虑不安。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世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
(2)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此天之常道也。
14. 古人是如何得出“盛满之难持”这一宝贵经验 ?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观雨①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②,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③。
【注】①此诗写于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夏。这年春天金兵进逼湖南长沙,守帅向子諲组织军民顽强抵抗,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当时流寓湖南邵阳,住在贞牟山上。②海:这里指暴雨。③洗甲兵:《六韬》语:“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是洗甲兵。’”杜甫诗有“床头屋漏无干处”“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等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自称为“山客”,点明了流寓异乡的处境,“危坐”则透露出时势的危急。
B. 颔联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语言简洁,准确地描摹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
C. 颈联写景富有层次,俯仰视角结合,通过竹枝、山角在雨中的变化渲染雨景。
D. 尾联运用典故,并化用杜甫诗句,表达了诗人不以个人利害为念的爱国情怀。
16. 诗中以双关的方式描写景物,意蕴丰富,请结合前三联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历史课上,张老师引用《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秦末农民踊跃参加起义军的浩大场景。
(2)在《将进酒》中,李白用夸张、比喻的手法表达对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典可使语言更为精炼、内容更为丰富、表达更为含蓄,李商隐的《锦瑟》和陆游的《书愤》中就多次用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雪雀是青藏高原上常见的小型鸟类,种类较多,在我的家乡——青海湖畔的铁卜加草原,就有藏雪雀、白腰雪雀、棕颈雪雀等多种。这种小巧的鸟儿,有一种特殊的习性,就是与鼠兔共享洞穴,相安无事,而且“互通有无”。
鼠兔,有喜马拉雅鼠兔、藏鼠兔等种类,是一种兔形目小型动物。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兔子的一种,( 甲 ),更接近鼠类,因此青海和西藏民间普遍称其为老鼠。鼠兔是草原上各种肉食类野兽和猛禽的主要食物之一,是高原食物链金字塔里起着重要作用的底端动物。
鼠兔有在洞穴储备过冬食物的习惯,经常会采集蕨麻等植物的根茎,存储在洞穴,这就为入冬后食物稀缺的雪雀提供了吃食;而可以从空中鸟瞰地面情况的雪雀一旦发现藏狐、黄鼬等小型猛兽要偷袭鼠兔便以紧张急促的鸣叫声为鼠兔提供空中警戒服务。换言之,鼠兔为雪雀提供食宿——食物和洞穴,作为交换条件,雪雀则为鼠兔承担起安保责任。小时候,我在铁卜加草原上放牧,就曾目睹一次壮观的场面:一只黄鼬藏身在长势茂密的草丛里,准备对附近几只鼠兔进行一次 A 的攻击,它自以为万无一失的行动,却被一只雪雀发现了,这只雪雀立刻鸣叫着拉响警报,并径直向那只黄鼬飞去。①听到了警报声的其他雪雀迅速组成一个空中防御编队,②跟着发现先前黄鼬的那只雪雀,③一边发出长短不一的鸣叫声,④一边一只紧跟一只向黄鼬俯冲,⑤成功捣乱了黄鼬的伏击行动。
周边警觉的鼠兔们立刻停止啃食青草,迅速奔跑起来,钻进各自的洞穴。黄鼬无奈,只好( 乙 )。每每看到人、动物与植物之间的这种关系,我时常想,这样的关系不单单是共生,其中也蕴含着慈悲以及相互间的感恩与报答,甚至,也有着为对方 B 、不畏艰险的勇敢与决绝。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文中画横线处是一个长句,请改写成四个较短 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文中加点词语删除后,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2.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要求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语云,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但费尽思量的人,往往没有时间行动。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武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