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5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湖南省邵东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湖南省邵东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G时代,万物互联,曾经扎根在PC端的视听作品,可以毫无阻碍地在移动端自由传输,从而极大地解放了影视创作的生产力。海量的微短剧以一种“迷你”叙事,在移动端开疆拓土,一跃成为当前视听作品传播的弄潮儿。
微短剧的“迷你”叙事,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时长之短。原来观众可能观看5分钟左右的时间才决定是否弃剧而去:而微短剧的“迷你”叙事, 意味着这个时间只剩下5秒左右。在这样的“紧箍咒”下, 微短剧的叙事美学发生了深刻变化,长视频中习惯的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渲染与铺垫,在微短剧中被极大地压缩了:长视频叙事的起承转合中常见的过场戏,在微短剧中被尽可能地剔除了。绝大多数微短剧“迷你”叙事美学的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密集、悬疑丛生,强调稍纵即逝的瞬间体验,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
微短剧“迷你”叙事这一审美特征,深刻契合了5G时代互联网移动端受众的审美需求。一方面,海量的视频扑面而来,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微短剧5秒制胜的叙事技巧,显然有利于吸引在无目的状态下漫游于各种互联网平台的受众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闲暇时间变得碎片化,微短剧恰好满足了人们在候车、购物等间隙时间的观剧欲望,因而迅速火爆出圈。
毋庸讳言,微短剧火爆的背后存在野蛮生长的乱象。各种追求感官刺激的爽文纷纷迁徙到微短刷平台。微短剧大多投资少、制作门槛低、变现快,所谓“一周拍完、一月上线、一部财富自由”,这种一夜暴富的神话不胫而走,更是让各路资本竞相涌入。为了更好地规范引导微短剧的发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规定要求自2024年6月1日起,微短剧需按投资额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备案的作品不得上网传播。此外,各地政府纷纷出台“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激励政策,着力提升微短剧的审美品质,引导微短剧走上精品化发展之路。
当然,微短剧的“迷你”叙事,并不会主宰互联网时代的所有视听创作。近年来,《去有风的地方》《我的阿勒泰》等剧作风靡,恰恰就在于其另辟蹊径,以一种静水流深的叙事美学,聆听大自然的呼吸,抚慰躁动不安的心灵,赢得人们的喜爱与共鸣。
无论是长视频还是微短剧,其创作一方面要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审美内容的艺术创新。唯有如此,互联网时代的影视作品才可能化“流量”为“留量”,从“爆红”到“长红”,推动中国影视创作繁荣发展。
(节选自范志忠《微短刷爆火,“迷你”叙事何以风靡》)
材料二:
今年以来,全国各省充分发挥文化广电旅游融合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广电总局年初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截至目前,国家广电总局累计发布了四批共计114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微短刷创作数量质量持续提升,涌现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优秀微短剧,营造出跟着微短剧去全国各地“打卡”的新风尚。
在媒介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微短剧在内容生产、传播手段、产业模式等方面释放出的新驱动力,使“微短剧+文旅”实现双向奔赴。一方面,高审美体验引发观众共鸣,吸引打卡同款取景地,新技术的发展全方位提升了微短剧生产力,计算机特效、高清视频等技术手段,助力微短剧精准捕捉和呈现取景地的自然美、民俗风情和文化特殊,突出自然景观独特性与文化历史沉淀,满足观众高审美需求,触动观众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记忆,产生共鸣共情,引发进一步体验的情绪“爆点”,形成线下文旅聚集效应。《一梦枕星河》等微短剧虽然在剧集时长上远远短于热播剧《我的阿勒泰》,但同样使用了生动的故事情节、精彩的镜头语言。优美的光影效果,展开古韵今风交融的画卷,融入取景地传统文化与人文风情,满足了观众对唯美诗意的想象。人们在享受微短剧带来的愉快、惬意中对自然风情产生向往,对人文历史产生共鸣。越来越多的人从热门微短剧中寻找旅游目的地。


浏览完整试题另一方面,“名场面”引导观众参与互动,促进线下文旅消费。微短剧通过引导人们行为和情感参与等方式建立起观众与微短剧、观众与文旅目的地之间的联系,对作品内容及关联故事、人物、场景等“名场面”要素进行旅游化开发,并在观众群体投身文旅活动时将作品中所传递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实在化、体验化、具身化,为游客开启多主题、全场景、真感知、强互动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提升游客对目的地的沉浸式体验。
“微短剧+文旅”成功与否,与当地文旅资源的稀缺性和吸引力、主创对观众文化需求点的捕捉程度、微短剧作品对当地文旅资源的呈现质量和营销水平、当地文旅要素的禀赋和产业链成熟度、游客文旅体验好感度等国素密切相关。如何将短暂的流量热度转化为持久的文旅消费热情,就需要产业链双方各自发挥优势,持续发力,利用IP受众广。影响力大、产业链长的特点,延伸文旅生命周期,从而推动微短剧和旅游目的地从“流量”变成“留量”,持续赋能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微短剧与文旅的相互成就、双赢共生。
(选自李岚、朱婉晴《让“微短剧+文旅”实现双向奔赴》,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长视频,观众会观看5分钟左右的时间再决定是否弃剧;而对于微短剧,这个时间只剩下了5秒左右。
B. 微短剧是时代的产物,它“迷你”叙事的这一审美特征是与5G时代互联网移动端受众的审美需求相吻合的。
C. 各路资本竞相涌入微短剧,是因为它大多投资少、制作门槛低、变现快,能实现“一部财富自由”的目标。
D. “微短剧+文旅”要成功,当地文旅资源的稀缺性和吸引力、主创对观众文化需求点的捕捉程度是主要因素。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微短剧时长短,因此绝大多数微短剧具有信息密集、悬疑丛生的特征,强调稍纵即逝的瞬间体验。
B. 《去有风的地方》以静水流深的叙事美学获得好评,说明微短剧的叙事特征没有覆盖所有影视创作。
C. 微短剧正在走上精品化发展道路,其创作数量质量持续上升,涌现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
D. 要实现微短剧与文旅的融合发展,不仅要重视流量,还要在流量的转化过程中延长文旅生命周期。
3. 下列选项,不属于微短剧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策略的是( )
A. 强调节奏感,重视时长的把控 B. 强调冲突感,重视感官的刺激
C. 强调视觉感,重视画面的精美 D. 强调互动感,重视内容的体验
4. 两则材料都提及《我的阿勒泰》这一剧作,其作用有何不同? 请简要说明。
5. 2024年7月,微短剧《你好,苏东坡》正式上线,引发众多网友“奔现”定州,助推当地文旅出圈。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原因。
《你好,苏东坡》结合数字影像、声光艺术装置等,打造了大量虚实融合的空间作品,还原了活色生香的宋朝市井繁华生活。该剧以苏东坡在定州担任知州的史实为背景,巧妙地将现代文旅元素融入其中,讲述了他意外穿越到2024年定州塔下的故事。穿越后,苏东坡体验了现代生活,品尝了定州小吃,参与了网红诗词直播。最终,苏东坡在文庙挂许愿牌时再次穿越回北宋,醒来后带着来自现代的礼物,满怀期待地踏上了新的人生旅程。
【答案】1. B 2. A
3. B 4. 材料一:用《我的阿勒泰》举例证明了微短剧的“迷你”叙事不会主宰互联网时代的所有视听创作的观点;
材料二:将微短剧与《我的阿勒泰》类比,表明了微短剧的高审美能够引发审美共鸣,形成线下文旅聚集效应。
5. ①该剧数字影像、声光艺术装置等技术手段,满足了观众高审美需求;
②剧中苏东坡品尝小吃、参与直播等“名场面”,为游客提供了强互动 沉浸式体验空间,促进线下文旅消费;
③苏东坡的经历串起短剧内容(以苏东坡作为主人公),利用了 IP 受众广、影响力大的特点;
④剧中宋朝市井繁华生活与苏东坡担任知州的历史背景,展现了当地丰厚的文旅资源与文化历史沉淀。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5G时代微短剧的兴起及其对文旅融合的推动作用。通过“迷你”叙事和高密度信息传达,微短剧迎合了现代社会的碎片化时间需求。然而,快速兴起背后也伴随规范和质量问题,这促使监管与市场引导并重。文章还描绘了微短剧与旅游产业的互促,强调创新的叙事手法如何通过感官体验和文化共鸣延伸文旅产业链,推动影视与文旅的双赢发展。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对于长视频,观众会观看5分钟左右的时间再决定是否弃剧”错,材料一中为“原来观众可能观看5分钟左右的时间才决定是否弃剧而去”,是“可能”观看5分钟左右。
C.“能实现‘一部财富自由 ’的目标”错,根据材料一中“神话不胫而走”,说明它是一种“神话”而并非现实;
D.“当地文旅资源的稀缺性和吸引力、主创对观众文化需求点的捕捉程度是主要因素”错,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原文可知,“‘微短剧+文旅’成功与否”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除了当地文旅资源的稀缺性和吸引力、主创对观众文化需求点的捕捉程度外,还包括微短剧作品对当地文旅资源的呈现质量和营销水平、当地文旅要素的禀赋和产业链成熟度、游客文旅体验好感度等众多因素,它们共同影响微短剧与文旅的成功融合,而不是仅仅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因此”错误,“微短剧时长短”与“绝大多数微短剧具有信息密集、悬疑丛生的特征”不构成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B.“重视感官刺激”属于材料一中“野蛮生长的表现”。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材料一:文中提到“微短剧的‘迷你’叙事,并不会主宰互联网时代的所有视听创作”,接着举例《去有风的地方》《我的阿勒泰》等剧作风靡,就是为了证明除了微短剧的“迷你”叙事外,还有其他叙事风格的作品也能受到人们喜爱,即证明微短剧的“迷你”叙事不会主宰互联网时代的所有视听创作这一观点。
材料二:通过将《一梦枕星河》等微短剧与《我的阿勒泰》类比,指出微短剧像《我的阿勒泰》一样,使用生动的故事情节、精彩的镜头语言、优美的光影效果等,能满足观众高审美需求,引发审美共鸣,形成线下文旅聚集效应。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材料二提到新技术能助力微短剧满足观众高审美需求,《你好,苏东坡》结合数字影像、声光艺术装置等,打造虚实融合空间作品,还原宋朝市井繁华生活,这些技术手段和画面呈现满足了观众对美的追求。
②材料二指出“名场面”能为游客提供强互动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促进线下文旅消费。《你好,苏东坡》中苏东坡品尝定州小吃、参与网红诗词直播等情节属于“名场面”,让观众有了想要亲身体验的欲望。
③材料二提到利用IP受众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可推动“微短剧+文旅”发展。《你好,苏东坡》以苏东坡为主人公,他作为文化名人具有广泛影响力,其经历串起短剧内容,吸引了众多观众。
④材料二说明微短剧呈现当地文旅资源能吸引观众。《你好,苏东坡》以苏东坡在定州担任知州为历史背景,展现了宋朝市井繁华生活,融入开元寺塔、文庙等定州元素,展现了当地丰厚的文旅资源与文化历史沉淀。
(二)现代文阅读II(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蛙(节选)
莫 言
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
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那是一吨龙口煤矿生产的优质煤块,亮晶晶的,断面处能照清人影。我后来再也没见过那么亮的煤。村里的车把式王脚,赶着马车,把那吨煤从县城运回。王脚方头、粗颈、口吃,讲话时,目放精光,脸憋得通红。他儿子王肝,女儿王胆,都是我的同学。王肝与王胆是异卵双胎。王脚脖子上有汗,解下腰间那块蓝布擦拭。擦汗时看到儿子王肝和女儿王胆,便大声喝斥:回家割草去!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王胆转头就跑——她跑起来身体摇摇摆摆,重心不稳,像个初学走路的婴孩,很是可爱——王肝往后缩缩,但不走。
王肝为父亲的职业感到荣耀。现在的小学生,即便父亲是开飞机的,也体会不到王肝那时的荣耀。村子里有很多人羡慕这职业,但都望骡却步。这骡子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第一个是袁脸的儿子袁腮,第二个是王胆。马车停在她家门前时,她到骡前去玩,被骡子咬着脑袋叼起来。
我们都很敬畏王脚。他身高一米九,双肩宽阔,力大如牛,二百斤重的石碌磕,双手抓起,胳膊一挺,便举过头顶。尤其让我们敬佩的,是他的神鞭。疯骡咬破袁腮头颅那次,他拉上车闸,双腿叉开,站在车辕两边,挥舞鞭子,抽打疯骡屁股。那真是一鞭一道血痕,一鞭一声脆响。疯骡起初还尥蹶子,但一会儿工夫便浑身颤抖,前腿跪在地上,脑袋低垂,嘴巴啃着泥土,撅着屁股承揍。后来还是袁腮的爹袁脸说,老王,饶了它吧!王脚才悻悻地罢休。袁脸是党支部书记,村里最大的官。他的话王脚不敢不听,疯骡把王胆咬伤后,我们都期待着再看一场好戏,但王脚一鞭也没打。他从路边石灰堆上抓起一把石灰,掩在王胆头上,把她提回家去。他没打骡子,却抽了老婆一鞭,踢了王肝一脚。
我们指指点点地议论着那头棕色的疯骡。它瘦骨伶仃,眼睛上方有两个深得可放进一枚鸡卵的凹陷。它的目光忧伤,似乎随时都会放声大哭。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匹瘦骡子怎会爆发出那样大的力量。当我们一边议论一边向那骡子靠近时,王脚便停止铲煤,用凌厉的目光逼视我们,吓得我们连连倒退。
堆在学校伙房前的煤堆渐渐高起来,车上的煤渐渐少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抽鼻子,因为我们嗅到了一种奇异的香味。仿佛是燃烧松香的味儿,又仿佛是烧烤土豆的味儿。我们的嗅觉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那一堆亮晶晶的煤块上。我们站在煤堆前,低头弯腰,像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我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说到这里,首先要感谢陈鼻,其次要感谢王胆。是陈鼻首先捡起一块煤,放在鼻边嗅,皱着眉,仿佛在思索什么重大问题。他的鼻子又高又大,是我们取笑的对象。思索了一会,他将手中那块煤,猛地砸在一块大煤上。煤块应声而碎,那股香气猛地散发出来。他拣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他用舌头舔舔,品咂着,眼睛转着圈儿,看看我们;她也跟着学样儿,舔煤,看我们。后来,他们俩互相看看,微微笑笑,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地,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洋溢。陈鼻的大鼻子发红,上边布满汗珠。王胆的小鼻子发黑,上面沾满煤灰。我们痴迷地听着他们咀嚼煤块时发出的声音。我们惊讶地看到他们吞咽。他们竟然把煤咽下去了。
他压低声音说:伙计们,好吃!她尖声喊叫:哥呀,快来吃啊!他又抓起一块煤,更猛地咀嚼起来。她用小手拣起一块大煤,递给王肝。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把煤块砸碎,捡起来,用门牙先啃下一点,品尝滋味,虽有些牙碜,但滋味不错。陈鼻大公无私,举起一块煤告诉我们:伙计们,吃这样的,这样的好吃。他指着煤块中那半透明的、浅黄色的,像琥珀一样的东西说,这种带松香的好吃。我们班三十五个学生,除了几个女生不在,其余都在。我们每人攥着一块煤,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秘的表情。我们仿佛在进行一场即兴表演,我们仿佛在玩一种古怪游戏。
肖下唇拿着一块煤,翻来覆去地看,不吃,脸上带着蔑视的神情。他不吃煤因为他不饿,他不饿因为他爹是公社粮库保管员。伙夫老王惊呆了。他手上沾着面粉跑出来。天哪,他手上沾着面粉!当时在学校伙房就餐的除了我们的校长和我们的教导主任之外,还有两个在乡下驻点的公社干部。老王惊呼:孩子们,你们干什么?你们……吃煤?煤也能吃?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老王摇着头,道:王胆,你这小女孩,也跟着这帮野小子胡闹。王胆咬了一口煤,说:真的好吃嘢,大叔。
这时已是傍晚,红日西沉。那两个在这里搭伙就餐的公社干部骑着车子来了。他们也被我们吸引住了。老王挥舞着扁担轰赶我们。那个姓严的公社干部——好像是个副主任——制止了老王。他的脸色很难看,挥了一下手,转身钻进了伙房。
(节选自莫言小说《蛙》,有删改)
文本二
在莫言看来,想象力就是一个作家的灵魂。在《生死疲劳》中,他透过充满想象力的动物视角,为读者讲述了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等牲畜的故事。“故事有些荒诞,但其中情节我是早就构思好的。想到用‘六道轮回’来布局整篇小说后,我就一气呵成写完了《生死疲劳》这部作品。”
对于莫言,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给予的评价是:“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莫言谈文学:最疯的想象,最真的现实》,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身体部位和器官给孩子取名,这种古怪的风气隐喻了特殊年代里人们对身体对生命的重视。
B. 车夫从县城运来煤块,他身材魁梧,性格豪迈,在饥饿年代里,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
C. 王脚擦汗时看到孩子王肝和王胆,大声喝斥他们回家割草去,可见因为饥饿,人们亲情淡漠。
D. 肖下唇和其他孩子对煤块的态度完全不同,因为他爹工作特殊他不饿,可“我们”饥饿至极。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蛙》时我们会感觉到残酷:一是来自情节和人物命运,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B. 小说运用儿童视角,笔触细腻,貌似平静追忆,细细咀嚼则苦涩难耐,展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人民生活的艰难。
C. 小说极富荒诞色彩,融合了诙谐、戏谑风格,看似诡异,脱离现实,实则亦虚亦实,亦幻亦真,匠心独运而富有张力。
D. 小说的细节富于表现力,比如结尾,看到我们吃煤后,姓严的干部“脸色很难看”,这个细节暗示了干群关系的疏离。
8. 文本一中关于吃煤的细节描写一直为人称道,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细节的?
9. 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句话,联系本文和教材的《百年孤独(节选)》,谈谈“魔幻”与“现实”的关系。
【答案】6. C 7. D
8. ①采用了儿童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展现了饥饿给人带来的切肤之痛;
②动作描写,多次写道抽动鼻子,咀嚼煤块,猛烈的咀嚼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由于极度饥饿而完全分不清何物可食的可怜的众生图;
③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肖下唇拿着煤块左看右看翻来覆去地看以及其蔑视的神情,与大家对煤块啧啧称赞其香的表现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饥饿对于人身心的极度伤害。
9. ①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根据。文本中孩子们吃煤的情节,源于饥饿的现实;
②魔幻般的想象与夸张,不失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如临其境。比如文中写孩子们吃煤的细节,闻气味,尝味道,微笑,然后大口咀嚼,非常生动,如见其人其事;
③用魔幻的手法反映、象征现实。如文本中“吃煤”这个荒诞的情节,反映了特殊年代人们极其饥饿、艰难的现实处境。
【解析】
【导语】文本一通过儿童视角描绘了饥饿年代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人们在极端困境中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莫言以细腻的笔触和荒诞的情节,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性。文本二则介绍了莫言的创作理念,强调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并指出莫言作品中魔幻与现实的融合。两篇文章共同体现了莫言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揭示了历史与现实交织下的人性探索。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人们亲情淡漠”错误。依据“这骡子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第一个是袁脸的儿子袁腮,第二个是王胆。马车停在她家门前时,她到骡前去玩,被骡子咬着脑袋叼起来”可知王脚擦汗时看到孩子王肝和王胆,大声喝斥他们回家割草去,不是因为亲情淡漠,而是因为骡子曾伤过王胆,他是用粗鲁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关爱。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暗示了干群关系的疏离”错误。依据“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他们也被我们吸引住了。老王挥舞着扁担轰赶我们。那个姓严的公社干部——好像是个副主任——制止了老王”可知,干部脸色难看,不能推出干群关系的疏离,因为当伙夫赶“我们”走时,姓严的干部制止了他。他脸色难看,是因为看到了孩子们的饥饿。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采用了儿童视角,吃煤的是一群饥饿的孩子,文中详细描述了孩子们发现煤可以吃的惊喜和兴奋,以及尝试吃煤的过程,这些都通过儿童的视角呈现出来,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真实可信,真实自然地展现了饥饿给人带来的切肤之痛;
②动作描写,文章通过对孩子们的动作描写,如“抽鼻子”、“砸煤”、“用门牙啃”、“咀嚼”等,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尝试吃煤的画面。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不仅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还能感受到孩子们对食物的渴望和对饥饿的无奈;
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文中通过将肖下唇的态度与大多数孩子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饥饿给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带来的影响差异。肖下唇因为家中条件较好,所以他对吃煤感到不屑一顾,这与那些因饥饿而尝试吃煤的孩子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进一步强调了饥饿对人的摧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魔幻的故事情节表面上看起来十分魔幻,但它实际上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比如,《百年孤独(节选)》中“丽贝卡又开始吃土。她第一次这么做多半出于好奇,以为讨厌的味道将是对付诱惑力的良药。……把一撮撮泥土吃掉了。……在她心中留下了慰藉”丽贝卡吃土的情节,源于拉丁美洲当地穷苦人民饿极了吃土的现实。而文本中孩子们吃煤的情节看似荒诞不经,但实际上它是基于中国1960年代大饥荒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真实情况。
②魔幻般的想象与夸张,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如临其境。文本中对孩子们吃煤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包括他们如何模仿地质爱好者发现奇异矿石的样子去观察煤块,如何用鼻子闻煤的味道,如何小心翼翼地尝试煤的味道,最后如何兴奋地分享这一“美食”。这些细腻的描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孩子们当时的饥饿感和好奇心。《百年孤独(节选)》中“每过半小时响起钟声的时候,她都惊骇地四面张望,仿佛想在空中发现这种声音似的”等描写丽贝卡睁大的眼睛,恐惧的心理,失眠的细节描写也非常逼真。
③用魔幻的手法反映、象征现实。如文本中“他拣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用门牙先啃下一点,品尝滋味,虽有些牙碜,但滋味不错”这个“吃煤”荒诞的情节,反映了特殊年代人们极其饥饿、艰难的现实处境。而《百年孤独(节选)》中对失眠、失忆的描写,则隐喻外来文明的入侵使印第安人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失去历史记忆的现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丞相李斯上书曰:“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制曰:“可。”
魏人陈馀谓孔鲋曰:“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哉!”子鱼曰:“为无用之学,知吾者惟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 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恶矣。”
(节选自《资治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邵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