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6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湖南省常德市优质高中学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常德市优质高中学校联盟·2024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政权交接仪式报道: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举世瞩目的中葡两国政府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隆重举行。中葡双方代表共同出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等中方代表,以及葡萄牙总统桑帕约、总理古特雷斯等葡方代表。
23时55分,降旗、升旗仪式开始,中葡双方护旗手入场。23时58分,在葡萄牙国歌声中,葡萄牙国旗和澳门市政厅旗缓缓降下。零时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46秒后,两面旗帜同时升到旗杆顶端,猎猎飘扬。至此,中葡两国政府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
(摘编自人民网《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材料二:
潮涌濠江,风正扬帆。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开启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也是在这一天,作为国家恢复行使主权的象征,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高擎军旗,昂首跨过拱北口岸,正式进驻澳门履行防务职责。
铁心向党,坚定理想信念
迎着清晨霞光,来到驻澳门部队氹仔军营。路的那边,车水马龙,一派繁华;路的这边,庄严神圣,哨兵挺拔如松。
走进营区,“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在战士梁伟杰心中,“三个绝对”不仅是驻澳门部队官兵的郑重宣誓,更是融入灵魂的行动自觉。
进驻25年来,驻澳门部队官兵忠实履行防务,没有发生一例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没有发生一例军地纠纷,被澳门市民亲切地称为“莲花卫士”。
“在驻澳门部队当兵,必须特别讲政治。”这是采访时,官兵常说的一句话。
对于三级军士长张岩来说,特别讲政治,就是坚决服从组织安排,“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在驻澳门部队,张岩颇有些“传奇色彩”。这些年,由于部队编制体制调整,张岩历经8个单位、4个岗位,每次转岗都毫无怨言,每个岗位都干得出色。
一个士兵的成长,是一支部队铸魂育人的缩影。
近年来,驻澳门部队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头脑,常态化组织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引导官兵坚定政治信念,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努力做新时代的好战士。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驻澳门部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通过开展微故事、微感言、微论坛等官兵喜闻乐见的活动,把政治理论拉近、把党史军史讲活、把港澳局势讲清,不断厚植官兵忠诚底色,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我们不仅是‘一国两制’伟大方针的见证者、实践者,更是坚定的捍卫者。”驻澳门部队某连政治指导员徐可说,“驻澳无小事,事事连政治。在澳门驻防,我们要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上信得过、行动上靠得住。”


浏览完整试题使命千钧,砥砺胜战本领
“驻澳门部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牢记使命,聚焦强军目标要求,坚持战斗力标准,锻造过硬精兵,为有效履行澳门防务发挥更大作用。”驻澳门部队领导说,这是领袖的嘱托,也是人民的期待。
前不久,一架无人机闯入营区,执勤哨兵马彪高度警觉,果断击落。驻澳门部队紧贴实战打造应急力量,具备昼间5分钟、夜间8分钟行动能力,有效维护了营区安全。
这是近年来驻澳门部队实战化练兵的铿锵足迹:多次与澳门警方联演联训,连续2年承办中国一东盟中青年军官交流团参访任务,走出国门参加联演联训,部队备战打仗能力更加过硬,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不断提高。
一次次任务,见证着这支部队的成长;一场场演习,见证着这支部队的荣光。
面对“定海神针”的如山使命,驻澳门部队官兵在一次次实战实训中,不断锤炼能打仗、打胜仗的硬核实力,练出一锤定音、动则必成的过硬本领。
鱼水情深,真诚爱澳亲民
12月2日,驻澳门部队氹仔军营礼堂,童声清脆、军歌嘹亮。以“逐梦强军礼赞濠江”为主题的庆祝澳门回归祖国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二十五周年文艺晚会举行。
30余名来自澳门大学和澳门菜农子弟学校的师生与驻澳门部队官兵欢聚一堂,会场洋溢着温馨祥和的军民鱼水情。
心手相牵,情意相连。这份与澳门市民的鱼水深情背后,是驻军用真心换真情、以实干换信任的不懈努力。
25年来,驻澳门部队官兵践行人民军队宗旨,把澳门当作“第二故乡”,坚持服务社会、爱澳亲民,持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广泛开展军民互动交流活动,充分展示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今年是驻澳门部队某连三级军士长孟维华成为护旗兵的第十四年,每次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他都会感到无比自豪。
2016年,孟维华首次走进澳门当地学校,帮助培训国旗手。8年来,他和战友们已累计为澳门大中小学培训千余名国旗手。“在澳门,爱护国旗、守护国家的意识已经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孟维华说。
深耕厚植,绵绵用力。这些年,驻军爱澳亲民的坚实足迹不断延伸,将暖意注入澳门市民的心里-
参与特区公益活动,力所能及为澳门社会事业贡献力量,组织义务植树20次、无偿献血90万余毫升,血浓于水的同胞情愈发深厚。
展望未来,驻澳门部队将始终做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忠诚卫士,澳门同胞信赖的濠江劲旅,维护澳门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
(摘编自人民日报《初心如磐,“莲花卫士”护濠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999年12月20日零时,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隆重举行,中葡双方重要代表均出席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B.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进驻澳门履行防务职责,是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的重要象征,他们进驻后被澳门市民称为“莲花卫士”。
C. 驻澳门部队进驻25年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提高了官兵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其中微故事、微感言、微论坛等活动是最主要的形式。
D. 驻澳门部队在实战实训中不断成长,多次与澳门警方联演联训等,其备战打仗能力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46秒”同时升到旗杆顶端,这表明了交接过程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B. 驻澳门部队某连政治指导员徐可认为,驻澳工作政治要求高,只有做到政治上信得过,行动上才靠得住。
C. 从驻澳门部队三级军士长孟维华培训澳门学校国旗手一事可以看出,驻军在澳门还致力于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D. 驻澳门部队官兵把澳门当作故乡,积极参与特区公益活动等,这些举措都表明了他们在澳门的主要任务是服务社会。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驻澳门部队“使命千钧,砥砺胜战本领”的一项是( )
A. 驻澳门部队某连政治指导员徐可强调“驻澳无小事,事事连政治”。
B. 三级军士长张岩历经多次转岗,在不同岗位都干得出色。
C. 驻澳门部队多次与澳门警方联演联训,走出国门参加联演联训。
D. 驻澳门部队官兵把澳门当作“第二故乡”,坚持服务社会。
4. 材料二在报道驻澳门部队相关事迹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5. 从报道形式和侧重点角度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不同之处。
【答案】1. C 2. D
3. C 4. ①场景描写上,烘托渲染,如对氹仔军营周边景象及文艺晚会场景的描写,增强了报道的直观性与感染力;
②人物描写上,点面结合,细节刻画,事例列举等,既有张岩、孟维华等个人事例,又有群像描写,使报道更具说服力,展现驻澳门部队官兵整体形象;
③语言描写上,多引用人物话语,如徐可的话,生动展现部队官兵的政治信念与使命感。
5. (1)报道形式不同:①材料一属于消息体裁,用简洁客观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如实记录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及降旗、升旗等关键流程,条理清晰,简洁明了。
②材料二是新闻通讯,围绕驻澳门部队多个方面的事迹展开详细报道,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现驻澳门部队进驻澳门25年来在政治、军事、爱澳亲民等方面的作为与贡献,内容更丰富深入。
(2)内容侧重点不同:①材料一侧重于报道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具体流程,聚焦于交接仪式本身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重点记录了中葡双方代表出席仪式,以及国旗和区旗的升降等标志性环节,突出了澳门回归这一事件的庄严性和历史性,着重展现了政权交接的关键环节。
②材料二侧重于展现驻澳门部队进驻澳门后的职责履行情况和对澳门社会的诸多贡献。从政治信念、军事任务、军民关系等多个维度,体现驻澳门部队在澳门回归后的重要作用,突出了驻澳门部队“定海神针”的形象以及与澳门市民的鱼水深情。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聚焦澳门回归相关主题。材料一以详实时间节点,清晰呈现1999年12月20日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全过程,是澳门回归重大历史时刻的精准记录。材料二则全面展现回归25年来,驻澳部队在维护澳门稳定、加强自身建设、增进军民情谊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凸显其“定海神针”作用。二者从不同侧面见证澳门回归这一历史进程及其深远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是最主要的形式”错误。文中只是提及开展多种形式学习教育活动提高了官兵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包括微故事、微感言、微论坛等活动,但未表明这些是最主要的形式。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主要任务是服务社会”错误。驻澳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履行防务职责,参与公益活动等是增进军民关系等方面的举措,并非主要任务。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强调“驻澳无小事,事事连政治”,突出的是政治敏感性,与提升胜战本领的关联不大。
B.三级军士长个人在不同岗位干得出色,只是个体的工作表现,不能直接体现部队整体“砥砺胜战本领”。
C.驻澳门部队多次与澳门警方以及走出国门参加联演联训,这是在通过实战化的训练和交流来提升部队的作战能力和应对各种情况的本领,最能体现“使命千钧,砥砺胜战本领”。
D.驻澳门部队官兵服务社会,主要体现的是军民关系和对澳门社会的贡献,并非胜战本领的锻炼。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场景描写:通过对氹仔军营周边景象的描写,能够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驻澳门部队所处的环境氛围;对文艺晚会场景的描绘,则增添了报道的现场感。这种烘托渲染的手法,使得报道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直观性与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身临其境去体会相关场景,进而加深对驻澳门部队的认识。
②人物描写:运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既选取了张岩、孟维华等个体事例进行深入介绍,这是“点”的刻画,突出了典型人物的事迹;同时又有对驻澳门部队官兵的群像描写,呈现出整体风貌,此为“面”。再加上细节刻画,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官兵们的形象。多种手法结合,使报道内容丰富立体,更具说服力,全面展现了驻澳门部队官兵的整体形象。
③语言描写:在报道中多引用人物话语,像引用徐可 话,能让读者直接听到官兵内心的声音,生动地展现出部队官兵坚定的政治信念与强烈的使命感,拉近了读者与报道中人物的距离,也使报道更具真实性和可信度。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1)报道形式不同:①从体裁来看,材料一是消息。消息的特点就是用简洁客观的语言来传递信息。它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像介绍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依次说明时间是1999年12月20日零时,地点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参与人员有中葡双方代表等,还记录了降旗、升旗这些关键流程。这种方式使得整个报道条理清晰,读者能快速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简洁明了地呈现了澳门政权交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②材料二属于新闻通讯。通讯围绕驻澳门部队展开详细报道,和消息不同,它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比如场景描写、人物描写等,从政治、军事、爱澳亲民等多个角度和方位,全面地呈现了驻澳门部队进驻25年来的情况。它的内容比消息更丰富深入,不只是简单陈述事实,还通过各种手法展现部队的各方面作为与贡献,让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驻澳门部队。
(2)内容侧重点不同:①材料一主要聚焦在澳门政权交接仪式本身这个关键历史时刻。重点记录中葡双方代表出席仪式,以及国旗和区旗升降等标志性环节,这些环节体现了澳门回归中国,政权交接的庄严性和历史性。它着重展现的是政权交接的关键环节,让读者清晰知晓这一重大事件的核心流程和重要意义。
②材料二则把重点放在展现驻澳门部队进驻澳门后的情况。从多个维度入手,在政治信念方面,体现部队官兵坚定的信念;军事任务上,展示部队实战实训、与澳门警方联演联训等提升备战打仗能力的情况;军民关系上,通过部队参与公益活动等体现与澳门市民的鱼水深情。通过这些方面,突出了驻澳门部队在澳门回归后起到的“定海神针”作用,以及与澳门社会紧密的联系和诸多贡献。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能“夜访长城”吗?
琼瑶
我在单纯的“探亲之旅”外多出了许多始料未及的事。尽管如此,我仍然不肯放过北京任何一个名胜古迹。北京的名胜,是历代帝王的遗产。那些宫殿园林,那些亭台楼阁,它的华丽、精致,和庭园之美,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游人太多了。有一天,我对杨洁提出来:“我们能不能夜访长城?”
“夜访长城?”杨洁惊奇极了,不解地瞪着我:“你为什么要夜访长城?”一时间,我无法把我心中的感觉具体地说出来。事实上,我心中一直有一条长城,这长城是雄伟的,傲岸的,苍凉的,落寞的,孤独的……它是“遗世独立”的!因为它背负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包袱,在诉说着古战场的血和泪,我希望我看到的长城,能让我体会出这一切。而不是看到一个挤满中外游客,熙来攘往有如闹市的长城。再有,这些日子来北京都是烈日当空,烈日下的长城,和“晓风寒月”中的长城,一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去长城,迎风伫立,看月下的苍凉吧!于是,我只简单地说:“人人都白天去长城,我偏想夜里去!我觉得,夜里的长城,必然有股萧索和悲壮的味道,我就想去体会那种味道!”
杨洁瞪了我半天,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成!我们就去‘夜访长城’。只要你提得出的点子,咱们就去办!”杨洁说办就办,但是,这题目显然难倒她了。第二天,她告诉我,每天下午三点,就停止卖票,不再放人上去。从长城开放参观以来,还没有人要求过“夜访长城”!“这么说,我们无法夜访长城了?”我很失望。
“别失望。”杨洁立即安慰我,“我们再去试试!”
于是,杨洁一次又一次地打长途电话到八达岭,和那儿的主管商量,是否能破例“夜访长城”。大家的兴致,也跟着高昂起来,初霞说:“整个长城只有我们这群人,岂不是可以随我们怎么疯,怎么闹都行!”“我要站在长城上唱一曲‘空城计’!”杨洁说,她是京戏迷,也是有名的票友,还能拉一手好胡琴。
“我负责月琴!”初霞说。
“干脆,把京剧院的几个小伙子带去,”承赉说,“像张克,宋小川,他们一定会乐坏了!”
终于,杨洁带来了好消息:“办通了!八达岭为我们破例开放!”“哇哈!”大家欢声雷动。
“不忙!”杨洁大声一嚷,面色严肃,“不过,据八达岭传回来的消息,长城的夜晚,什么都看不到,因为城上没有灯,黑糊糊的一片。而且,长城坡度很陡,走起来非常危险,各位要上去,安全必须自己负责!”
“但是,但是,”我急急地说,“月亮呢?”
“这两天是阴历二十六、七,根本没月亮!”杨洁对我摊摊手。“除非你能请出月亮来!”
这太泄气了!大家面面相觑,都失去了主张。这时,做事最实在的刘平走过来,对我恳切地说:“长城我去了许多次了,那儿四面都是山,长城沿山而建,非常高,爬上去之后,风沙迎面吹来,冷得不得了!夜访长城,听起来很诗意,实际上不但有困难,而且什么都看不到!”
“没关系。”初霞说,“我们可以带很多手电筒去!”
“我们干脆去烽火台举烽火!”鑫涛说。
“至于冷,这更没问题,”杨洁打趣地盯着我们,“听说你们还有条睡袋,至今没派上用场!”
“没派用场的岂止睡袋。”承赉说,“我们还有四只奶瓶呢!”“我看这样吧!”杨洁为我们出主意,“你们四个就裹着睡袋,去躺在长城上,啄着奶瓶看星星。没有月亮的晚上,星星必然明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得好不热闹,我终于感觉到,我那“夜访长城”不是什么好主意了。退而求其次,我说:“我们不‘夜访’,去‘晨访’行不行呢?到长城上去看日出吧!”“日出?”刘平皱着眉头认真地思索。“八达岭那一段的长城,在群山之中,好像根本看不到日出,等你看到太阳的时候,太阳已经很高了!”


展开余下试题“好好好了!”我再让了一步,“我们去长城看落日吧!总不会连落日也看不到吧!”
“落日是一定有的!除非那天下雨!”刘平总算同意了我的看法。“下雨是不可能的!”杨洁做了个打电话的手势,指指天空,“我会给老天爷打电话的!”
于是,我们终于去了长城。时间是一九八八年四月十三日。雷抒雁夫妇同工人出版社的几员大将,开来一部中型巴士,我们各路英雄好汉,居然浩浩荡荡的来了二十四个人,杨洁上车时,身上背着胡琴、月琴、响板……全套京戏的乐器,当然,京剧院的小伙子张克、宋小川都来了,记者叶中敏也是初霞好友,唱老生,嗓子第一流,文笔也第一流,赶来参与盛会,真是“济济一车”!
车子一发动,杨洁就拉起了胡,刹那间,我们都掉进了时间隧道,诸葛亮、刘备、孙权、许仙、白娘娘、苏三……都纷纷出场,轮番上阵,我眼望车窗外的风景,耳听各个朝代的种种恩怨,想到自己正坐在一辆中型巴士上,由新认识的二十多个朋友陪同,从北京出发,去长城看落日!一时间,真有“恍然如梦”的感觉。
总算到了万里长城!果然,寒风扑面而来,我们拾级而上,放眼看去,长城绵延不断,似乎一直促展到天的尽头。我站在那儿,迎风伫立,从城墙上往外看,是无尽的山脉,一片苍茫。我几乎不能呼吸了,千想不到,万想不到,我会“真正”地站在万里长城上。以前,我会有一度认为,今生今世,我都不可能站在长城上的。一瞬间,我觉得眼眶湿润。我一步一步远离了人群,往上走,再往上走。长城此时已没有游人,我们是最后的一群。空阔的城墙,带着苍劲的美,一直蜿蜒到天边,蜿蜒到几千年前的历史里。我就这样往城墙上走,走得好有力,似乎要用每一步,证实脚下确实是我梦中的长城。走了好一段,我回头看,朋友们见我一马当先,都纷纷对我挥手高呼,我也挥手,再回头,我继续往上走,心中酸酸的,眼中热热的,喉中哽哽的……我想,那些陪我走上来的朋友们,他们并不知道我此刻的心情:万里长城一向是中国的图腾,而今,我走在这图腾上,感觉着我血液中所流的血,是中华民族的。三十九年的乡愁压在我心头,沉甸甸的,苦涩涩的。而现在,我每走一步,就把一丝丝乡愁踩进了脚下的长城里。三十九年积压了多少乡愁?怎是这一步又一步所能了得?
我抬头往前看,万里长城万里长。即使走完这万里长城,那乡愁又能消得几许?然后,我终于看到了长城外的落日,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落日缓缓地沉了下去。我心中油然浮起的,是我一直深爱的两句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选自琼瑶散文集《剪不断的乡愁》,有删节)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描写长城时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长城在作者心中的形象。
B. 作者突发奇想提出夜访长城的想法,只因为觉得白天的长城太过喧闹,游人太多了。
C. 文中有好几处对京剧爱好者以及乐器的描写,与长城无直接关联,显得有点喧宾夺主了。
D. 文末引用诗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长城沧桑历史的感慨。
7. 关于文中讨论夜访长城计划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展现了朋友们积极热情的态度和丰富的想象力,营造了欢快热闹的氛围。
B. 使文章情节更加曲折生动,表达对夜访长城的执着和期待,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C. 对夜访长城的讨论越激烈,越能反衬退而求其次去看长城落日的失落与遗憾。
D. 通过众人的讨论,反映出大家对长城不同的感受和期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8. 文中结尾两段一再提到作者的“乡愁”,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内涵。
9. 从结果来看,夜访长城并未实现,而是去看了长城落日,请问以“长城落日”为题是否更好?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6. A 7. C
8. ①时间层面的乡愁:作者离开家乡三十九年,这漫长的时间积累了浓厚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站在长城这个中国的图腾之上,岁月的流逝和长久的分离之感涌上心头,使作者的乡愁愈发深沉。
②民族情感层面的乡愁: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者在长城上深刻感受到自己血液中流淌的中华民族的血脉。这种民族情感的触动,让作者将个人的思乡之情与对民族的眷恋之情相融合,三十九年的分离使得这种乡愁更加苦涩和凝重。
9. 原标题更好。
①从情节结构角度看,文章大部分内容围绕着能否夜访长城展开。“夜访长城”作为标题里的关键内容能更好地统摄全文情节,使文章结构更为紧凑。
②从情感线索角度看,“夜访长城”这一未竟的心愿如同一条隐藏的线,串起了作者的情感变化,使文章更具张力。而以“长城落日”作为标题的话,在情感线索的完整性和贯穿性上稍显逊色。
③从主题表达角度看,“夜访长城”这个标题更能体现作者对长城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思考。而“长城落日”更多地侧重于景色描写带来的直观感受,难以体现作者最初想要探寻长城灵魂的那种深度和广度。
④从标题句式特点角度看,我们能“夜访长城”吗?是个疑问句,增加悬念,吸引读者深入阅读。而“长城落日”则是一种较为平铺直叙的陈述性标题,吸引力相对较弱。
【解析】
【导语】本文通过设想“夜访长城”,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深厚情感与历史敬畏。细腻描绘长城的雄伟与苍凉,通过与朋友讨论增加情节趣味。虽未能夜访,但长城落日场景令作者感慨中华历史,体验乡愁。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融合历史追溯与现实思考,展现了作者对长城与中华文化的独到见解。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只因为觉得白天的长城太过喧闹,游人太多了”错误。由第二段“人人都白天去长城,我偏想夜里去!我觉得,夜里的长城,必然有股萧索和悲壮的味道,我就想去体会那种味道!”可知,作者提出夜访长城,不仅因为白天长城喧闹,还因为想感受长城在月下的萧索和悲壮等。
C.“显得有点喧宾夺主了”错误。文中描写京剧爱好者和乐器等内容,是在为去长城的过程增添乐趣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浪漫的表达,并没有喧宾夺主。加入京剧,体现了作者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歌颂与传承。
D.“直抒胸臆”错误。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C.“越能反衬退而求其次去看长城落日的失落与遗憾”错误。原文最终未能夜访,但通过“长城落日”的场景,作者的情感并未停留在“失落与遗憾”,而是升华为对历史沧桑的感悟。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时间层面的乡愁。文中“三十九年的乡愁压在我心头”一句,以数字量化离散的时间长度。作者自1949年赴台后,与大陆故乡的物理隔绝已近四十年。当“我一步一步远离了人群,往上走”时,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褶皱里,将个人生命的时间刻度与长城的千年沧桑重叠。这种时间的层积感,使乡愁不再仅仅是即时的情绪,而成为贯穿生命始终的精神烙印。“落日缓缓地沉了下去”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互文,暗合时光流逝的不可逆性。长城作为历史的见证者,目睹了无数“夕阳红”下的王朝更迭,而作者个人的乡愁,在“青山依旧”的永恒中愈发显得渺小却真实。这种个体生命与永恒历史的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常德”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