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6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为适宜。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摘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材料二:
《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于1949年8月1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抨击艾奇逊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向美帝国主义告别,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华社记者于1997年7月1日合写的一篇短新闻,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


浏览完整试题“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紧密相关。这篇文章写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是中华民族向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史的告别宣言。不说“再见”,只道“永别”,“别了”一词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别了,司徒雷登”,别了,帝国主义欺凌史。1945年2月,美国在雅尔塔会议上与苏联达成分割远东的秘密协定,意图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美苏以中国长城为界南北划分势力范围。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落实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任务转到马歇尔身上,他相中了司徒雷登,1946年的7月,司徒雷登被正式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5月,解放军横渡长江,为避免中国倒向苏联,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内提出承认中共新政权的建议,遭到拒绝,无奈回国。
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种种策略,企图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甚至不惜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将帝国主义的欺凌史扫进了垃圾桶。
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史。别了,“不列颠尼亚”,既是向不列颠尼亚号邮轮告别,也是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
英国、美国等国家在之后也始终没有停止搅乱香港的图谋,1997年掀起金融危机冲击香港金融市场、2013年挑动“占领中环”非法集会、2019年煽动香港暴乱,均被祖国一一化解。
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帝国主义的殖民史、欺压史都将一“别”不复返。
(摘编自王洪涛《从〈别了,司徒雷登〉到〈别了,“不列颠尼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一文选择在八月五日发表,与司徒雷登制定的美国侵略中国政策彻底失败直接相关。
B. 毛泽东认为伯夷不应当与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闻一多、朱自清等人一起受到人民的赞颂。
C. 材料一中提到“白皮书来了”“值得庆祝”,与毛泽东认为可利用这件事教育一部分心存幻想的知识分子有关。
D. 为了执行雅尔塔会议有关牺牲中国来谋取美帝国主义利益的秘密协定,司徒雷登被任命为驻华大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提及了司徒雷登被迫离开中国的原因,但两位作者对原因的表述有所不同。
B. 《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作对象有所不同,但表达的情感有相同之处。
C. “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文章关系不大。
D. “司徒雷登”与“不列颠尼亚”的离开,宣告了中国人民从此将帝国主义凌辱史扫进垃圾桶。
3.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第二段“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一项是( )
A.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B.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其三》)
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D.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4. 材料一在论证上兼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实现的。
5. 材料二中提到“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一脉相承,请结合两则材料综合分析材料二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
【答案】1. A 2. D
3. C 4. 说服力:①举例论证,通过丰富的事例增强论证的可信度。②引用论证,引用权威观点使论点更有说服力。③对比论证,把中国人民对美幻想与美扶蒋反共、残害人民进行对比,凸显觉醒力量,使结论水到渠成。
感染力:①运用比喻论证论述观点,化深奥为浅显,化平实为生动,使文章更具感染力。②通过反问、设问等论述技巧,强化论述语气与情感,引起读者关注与思考,增强文章感染力。③大量运用整句和短句,使得论证语言铿锵整饬、简洁有力,从而增强文章感染力。
5. ①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终于在新中国成立时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后续的崛起奠定了基础。②现实发展的强劲动力。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取得了重大胜利,进一步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③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是推动国家崛起的重要力量。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由两篇材料组成,从历史视角分析中国在20世纪中叶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历程,突出展现了中国民族自豪感和独立自主的精神。第一材料是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批评了美国对华错误政策和帝国主义的失败,强调民族的英雄气概;第二材料连接历史事件,通过比较和回顾显示中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最终的胜利。这种形式使读者深刻理解中国从被压迫走向崛起的历史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司徒雷登制定 美国侵略中国政策”张冠李戴,美国侵略中国的政策不是由作为大使的司徒雷登制定的,他只是这一政策的执行者。由材料一第一段“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等内容可知。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宣告了中国人民从此将帝国主义凌辱史扫进垃圾桶”曲解文意,“司徒雷登”的离开宣告了美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失败,“别了,‘不列颠尼亚’”宣告了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束,但不能说仅这两件事就宣告中国人民从此将帝国主义凌辱史扫进垃圾桶。根据材料二第四段、第六段“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种种策略,企图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甚至不惜发动朝鲜战争……”“英国、美国等国家在之后也始终没有停止搅乱香港的图谋……”等相关内容可知。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中信息分析、判断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强调闻一多、朱自清等有骨气的人在面对美国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时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与民族大义,注意强调的对象是基于家国情怀的“英雄气概”“民族大义”。
A.意为“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我也不遗憾,因为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表达了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心境,与民族大义无关。
B.意为“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表达 是一种豁达洒脱的人生观,与民族大义无关。
C.意为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鲜明地表达了为了国家民族宁可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与民族大义。


展开余下试题D.意为“这是我心中所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这里结合所学主要指的是政治理想与人格追求,与“民族大义”关系不大。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证效果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如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应当分两个层面作答。
首先是说服力,材料一综合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文章说服力。
①举例论证:材料一第二段列举闻一多、朱自清、伯夷等人的事迹,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密集输出,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
②引用论证:材料一第三段引用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表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不畏死亡、迎难而上的精神,从而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和深度,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材料一第五段把中国人民对美国的幻想与美国扶蒋反共、残害人民的事实进行对比,突出中国人民彻底觉醒并与帝国主义决裂的巨大力量,使文章的结论水到渠成,以此增强说服力。
其次是感染力,材料一论证语言生动形象。
①比喻论证:材料一第四段“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等语句,运用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让读者更能感受到美国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化深奥为浅显,化平实为生动,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②反问、设问:材料一第三段“中国 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等语句,表达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强化论述语气与情感,引起读者关注与思考,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材料一语言简练而生动,运用了大量的短语和整句,如,“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等语句,简洁有力,鼓舞人心,这些生动的语言使得论证更加具有感染力,能够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感和斗志。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文本中寻找中国崛起的必然原因,经过对文本的梳理可知:
①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材料二中提到,《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写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是中华民族向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史的告别宣言。这表明,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后,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国家的后续崛起创造了条件。文中还提到,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来压力和挑战时,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侮,这也为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②现实发展的强劲动力。材料二指出,别了,“不列颠尼亚”,也是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这标志着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取得了重大胜利,进一步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国家的崛起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同时,文中也提到,中国在面对外部干扰和破坏时,有能力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也为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有力保障。
③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材料一中提到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死不屈等事迹,展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也是推动国家崛起的重要力量。同时,文中还强调了中国人民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在面对国内外各种挑战时能够激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国家的崛起提供不竭的动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猫城记
老舍
一眼看见猫城,不知道为什么我心中形成了一句话:这个文明快要灭绝!我并不晓得猫国文明的一切;在迷林所得的那点经验只足以引起我的好奇心,使我要看个水落石出,我心目中的猫国文明决不是个惨剧的穿插与布景;我是希望看清一个文明的底蕴,从而多得一些对人生的经验。文明与民族是可以灭绝的,我们地球上人类史中的记载也不都是玫瑰色的。读历史设若能使我们落泪,那么,眼前摆着一片要断气的文明,是何等伤心的事!
猫国是热闹的,在这热闹景象中我看见那毁灭的手指,似乎将要剥尽人们的皮肉,使这猫城成个白骨的堆积场。
啊!猫城真热闹!城的构造,在我的经验中,是世上最简单的。无所谓街衢,因为除了一列一眼看不到边的房屋,其余的全是街或者应当说是空场。看见兵营便可以想象到猫城了:极大的一片空场,中间一排缺乏色彩的房子,房子的外面都是人,这便是猫城。人真多。说不清他们都干什么呢。没有一个直着走道的,没有一个不阻碍着别人的去路的。好在街是宽的,人人是由直着走,渐渐改成横着走,一拥一拥,设若拿那列房子作堤,人们便和海潮的激荡差不很多。我还不知道他们的房子有门牌没有。假如有的话,一个人设若要由五号走到十号去,他须横着走出——至少是三里吧,出了门便被人们挤横了,随着潮水下去;幸而遇见潮水改了方向,他便被大家挤回来。他要是走运的话,也许就到了十号。自然,他不能老走好运,有时候挤来挤去,不但离十号是遥遥无期,也许这一天他连家也回不去了。
要只是拥挤,还算不了有什么特色。人潮不只是一左一右的动,还一高一低的起伏呢。路上有个小石子,忽的一下,一群人全蹲下了,人潮起了个旋涡。石子,看小石子,非看不可!蹲下的改成坐下,四外又增加了许多蹲下的。旋涡越来越大。后面的当然看不见那石子,往前挤,把前面坐着的挤起来了几个,越挤越高,一直挤到人们的头上。忽然大家忘了石子,都仰头看上面的人。旋涡又填满了。这个刚填满,旁边两位熟人恰巧由天意遇到一块,忽的一下,坐下了,谈心。四围的也都跟着坐下了,听着二位谈心。又起了个旋涡。旁听的人对二位朋友所谈的参加意见了,当然非打起来不可。旋涡猛孤丁的扩大。打来打去,打到另一旋涡——一二位老者正在街上摆棋。两个旋涡合成一个,大家不打了,看着二位老者下棋,在对摆棋发生意见以前,这个旋涡是暂时没有什么变动的。
要只是人潮起伏,也还算不得稀奇。人潮中间能忽然裂成一道大缝,好像古代以色列人的渡过红海。要不是有这么一招儿,我真想不出,大蝎的叶队怎能整队而行;大蝎的房子是在猫城的中间。离猫城不远,我便看见了那片人海,我以为大蝎的队伍一定是绕着人海的边上走。可是,大蝎在七个猫人头上,一直的冲入人群去。奏乐了。我以为这是使行人让路的表示。可是,一听见音乐,人们全向队伍这边挤,挤得好像要装运走的豆饼那么紧。我心里说:大蝎若能穿过去,才怪!哼,大蝎当然比我心中有准。只听“啪哒啪哒啪哒”,兵丁们的棍子就像唱武戏打鼓的那么起劲,全打在猫人的头上。人潮裂了一道缝。奇怪的是人们并不减少参观的热诚,虽是闪开了路,可依旧笑嘻嘻的,看着笑嘻嘻的!棍子也并不因此停止,还是“啪哒啪哒”的打着。我留神看了看,城里的猫人和乡下的有点不同,他们的头上都有没毛而铁皮了的一块,像鼓皮的中心,大概是为看热闹而被兵们当作鼓打是件有历史的事。
我只顾了看人们,老实的说,他们给我一种极悲惨的吸诱力,我似乎不能不看他们。
城里的猫人对于外国人的畏惧心,据我看,不像乡下人那么厉害,他们的惊异都由那一喊倾泻出来,然后他们要上来仔细端详了。设若我在路上站定,准保我永远不会再动,他们一定会把我围得水泄不通。一万个手指老指着我,猫人是爽直的,看着什么新鲜便当面指出。但是我到底不能把地球上人类的好体面心除掉,我真觉得难受!一万个手指,都小手枪似的,在鼻子前面伸着,每个小手枪后面睁着两个大圆眼珠,向着我发光。小手枪们向上倾,都指着我的脸呢;小手枪们向下斜,都指着我的下部呢。我觉得非常的不安了,我恨不得一步飞起,找个清静地方坐一会儿。我的勇气没有了,简直的不敢抬头了。我虽不是个诗人,可是多少有点诗人的敏锐之感,这些手指与眼睛好似快把我指化看化了,我觉得我已经不是个有人格的东西。可是事情总得两面说着,我不敢抬头也自有好处,路上的坑坎不平和一摊摊的臭泥,设若我是扬着头走,至少可以把我的下半截弄成瘸猪似的。猫人大概没修过一回路,虽然他们有那么久远的历史。我似乎有些顶看不起历史,特别是那古远的。


展开余下试题幸而到了大蝎的家,我这才看明白,猫城的房子和我在迷林住的那间小洞是大同小异的。
(有删改)
【注】本文作于老舍从英国回国后不久,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33年《猫城记》初版。大蝎是猫国的一位地主兼政客。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看见猫城时内心的感受与“我”希望看到的猫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 “除了列一眼看不到边的房屋,其余的全是街”,独特的环境描写设置了悬念,有利于表现猫城人特有的行为方式。
C. “石子,看小石子,非看不可!”作者用简洁有力的句子突出了猫城人强烈的好奇心,表现了猫城人无聊的看客心理。
D. 城里的猫人遇到“我”,虽然很惊讶,但不怎么害怕,而“我”成了“千夫所指”,并在他们的“手指与眼睛”前失去“人格”和思想。
7. 关于文中大蝎过街回家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我”认为大蝎的队伍会绕着人海边上走,主要是为了与下文形成强烈反差。
B. 大蝎的队伍奏乐吸引了更多围观的人,表明大蝎对猫城人的习性并不了解。
C. 大蝎的兵丁对围观者“啪哒啪哒”一顿打,人们的反应表明这种现象并不奇怪。
D. “我”猜测城里的猫人头顶没毛的原因是因为被打,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
8. 小说记叙了“我”经过猫城大街的经历。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9. 文学评论家王淑明曾评价本文:“《猫城记》在独特的风格里,包含着蕴藉的幽默味,给一个将近没落的社会,以极深刻的写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D 7. B
8. ①失望、伤心。“我”刚看见猫城,心中马上产生了这个文明快要灭绝的念头。②疑惑、惊诧。猫城无所谓街衢,一列一眼看不到边的房屋,其余全是街;猫人都是横着走,任何事情都会引起他们的围观。③悲凉、怜悯。围观被打却不觉得可怜,麻木不仁到了可悲的地步。④不安、庆幸。“我”被猫城人指着的时候觉得自己不是个有人格的东西,但最终还是看清了脚下的“路”。
9. ①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本文运用夸张的手法,幽默蕴藉,讽刺了猫城人喜欢围观、麻木、畏惧政客的劣根性。②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如“渐渐改成横着走,一拥一拥”“人们并不减少参观的热诚,虽是闪开了路,可依旧笑嘻嘻的,看着笑嘻嘻的”,语言风趣幽默却包含深刻的意蕴。③具有科幻色彩,寓意深刻。作者借猫城影射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以猫城人影射国人面对内忧外患,依旧自私自利、愚昧无知、不思进取,启人深思。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D .“失去思想”错误,“可是事情总得两面说着,我不敢抬头也自有好处”表明“我”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能够发现“自我”的。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内容和作用的能力。
B.“表明大蝎对猫城人的习性并不了解”错误,根据原文“大蝎当然比我心中有准”可知,作为猫城人的大蝎必然是了解猫城人的习性的。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需要结合文本中能够表现人物心理的句子进行概括。
由“一眼看见猫城,不知道为什么我心中形成了一句话:这个文明快要灭绝”“眼前摆着一片要断气的文明,是何等伤心的事”可知,“我”感到猫城的文明快要灭绝,因此内心失望、伤心。
由“猫城真热闹!城的构造,在我的经验中,是世上最简单的。无所谓街衢,因为除了一列一眼看不到边的房屋,其余的全是街或者应当说是空场”“没有一个直着走道的,没有一个不阻碍着别人的去路的。好在街是宽的,人人是由直着走,渐渐改成横着走”可知,“我”看到的猫城竟然到处都是房屋,无所谓街衢,猫城里的人竟然都是横着走的,对此感到很惊讶、疑惑。
由“兵丁们的棍子就像唱武戏打鼓的那么起劲,全打在猫人的头上。人潮裂了一道缝。奇怪的是人们并不减少参观的热诚,虽是闪开了路,可依旧笑嘻嘻的,看着笑嘻嘻的”可知,猫人看到同类被打,竟然都笑嘻嘻地围观,他们的思想已经麻木不仁了,作者对此感到悲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由“我虽不是个诗人,可是多少有点诗人的敏锐之感,这些手指与眼睛好似快把我指化看化了,我觉得我已经不是个有人格的东西。……猫人大概没修过一回路,虽然他们有那么久远的历史。我似乎有些顶看不起历史,特别是那古远的”可知,“我”被人指点,感觉自己“已经不是个有人格的东西”,但是“我”看不起猫人的历史,尤其是古远的历史,说明“我”看清了脚下的路,因此“我”既为自己的人格而感到不安,又为自己看清道路而庆幸。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题材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由“《猫城记》在独特的风格里,包含着蕴藉的幽默味,给一个将近没落的社会,以极深刻的写照”可知,王淑明评价文本的关键点在于“独特的风格”“幽默”“深刻的写照”。
风格独特:本文表面上写人,选择的对象却是“猫人”,写猫城无所谓街衢,全是房屋;写猫人全部横着走;写猫城的猫人太多,以至于人潮汹涌等,都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兵丁们的棍子就像唱武戏打鼓的那么起劲,全打在猫人的头上。人潮裂了一道缝。奇怪的是人们并不减少参观的热诚,虽是闪开了路,可依旧笑嘻嘻的”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们的麻木不仁,写他们思想的劣根性。
幽默:“往前挤,把前面坐着的挤起来了几个,越挤越高,一直挤到人们的头上。忽然大家忘了石子,都仰头看上面的人。旋涡又填满了”用幽默的语言描写猫城的拥挤;“奇怪的是人们并不减少参观的热诚,虽是闪开了路,可依旧笑嘻嘻的,看着笑嘻嘻的”用讽刺性的语言描写猫人的围观和麻木,讽刺性强,语言幽默。
寓意:作者意在通过描写猫城和猫人的生活,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猫人面对同类被打,围观而笑,没有一个人敢于上去反抗,影射了国人自私自利、愚昧无知、不思进取,不敢反抗的劣根性,启人国人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长沙”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