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紧密相关。这篇文章写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是中华民族向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史的告别宣言。不说“再见”,只道“永别”,“别了”一词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别了,司徒雷登”,别了,帝国主义欺凌史。1945年2月,美国在雅尔塔会议上与苏联达成分割远东的秘密协定,意图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美苏以中国长城为界南北划分势力范围。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落实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任务转到马歇尔身上,他相中了司徒雷登,1946年的7月,司徒雷登被正式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5月,解放军横渡长江,为避免中国倒向苏联,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内提出承认中共新政权的建议,遭到拒绝,无奈回国。 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种种策略,企图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甚至不惜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将帝国主义的欺凌史扫进了垃圾桶。 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史。别了,“不列颠尼亚”,既是向不列颠尼亚号邮轮告别,也是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 英国、美国等国家在之后也始终没有停止搅乱香港的图谋,1997年掀起金融危机冲击香港金融市场、2013年挑动“占领中环”非法集会、2019年煽动香港暴乱,均被祖国一一化解。 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帝国主义的殖民史、欺压史都将一“别”不复返。 (摘编自王洪涛《从〈别了,司徒雷登〉到〈别了,“不列颠尼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一文选择在八月五日发表,与司徒雷登制定的美国侵略中国政策彻底失败直接相关。 B. 毛泽东认为伯夷不应当与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闻一多、朱自清等人一起受到人民的赞颂。 C. 材料一中提到“白皮书来了”“值得庆祝”,与毛泽东认为可利用这件事教育一部分心存幻想的知识分子有关。 D. 为了执行雅尔塔会议有关牺牲中国来谋取美帝国主义利益的秘密协定,司徒雷登被任命为驻华大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提及了司徒雷登被迫离开中国的原因,但两位作者对原因的表述有所不同。 B. 《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作对象有所不同,但表达的情感有相同之处。 C. “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文章关系不大。 D. “司徒雷登”与“不列颠尼亚”的离开,宣告了中国人民从此将帝国主义凌辱史扫进垃圾桶。 3.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第二段“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一项是( ) A.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B.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其三》) 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D.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4. 材料一在论证上兼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实现的。 5. 材料二中提到“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一脉相承,请结合两则材料综合分析材料二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 【答案】1. A 2. D 3. C 4. 说服力:①举例论证,通过丰富的事例增强论证的可信度。②引用论证,引用权威观点使论点更有说服力。③对比论证,把中国人民对美幻想与美扶蒋反共、残害人民进行对比,凸显觉醒力量,使结论水到渠成。 感染力:①运用比喻论证论述观点,化深奥为浅显,化平实为生动,使文章更具感染力。②通过反问、设问等论述技巧,强化论述语气与情感,引起读者关注与思考,增强文章感染力。③大量运用整句和短句,使得论证语言铿锵整饬、简洁有力,从而增强文章感染力。 5. ①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终于在新中国成立时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后续的崛起奠定了基础。②现实发展的强劲动力。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取得了重大胜利,进一步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③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是推动国家崛起的重要力量。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由两篇材料组成,从历史视角分析中国在20世纪中叶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历程,突出展现了中国民族自豪感和独立自主的精神。第一材料是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批评了美国对华错误政策和帝国主义的失败,强调民族的英雄气概;第二材料连接历史事件,通过比较和回顾显示中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最终的胜利。这种形式使读者深刻理解中国从被压迫走向崛起的历史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司徒雷登制定 美国侵略中国政策”张冠李戴,美国侵略中国的政策不是由作为大使的司徒雷登制定的,他只是这一政策的执行者。由材料一第一段“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等内容可知。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宣告了中国人民从此将帝国主义凌辱史扫进垃圾桶”曲解文意,“司徒雷登”的离开宣告了美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失败,“别了,‘不列颠尼亚’”宣告了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束,但不能说仅这两件事就宣告中国人民从此将帝国主义凌辱史扫进垃圾桶。根据材料二第四段、第六段“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种种策略,企图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甚至不惜发动朝鲜战争……”“英国、美国等国家在之后也始终没有停止搅乱香港的图谋……”等相关内容可知。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中信息分析、判断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强调闻一多、朱自清等有骨气的人在面对美国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时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与民族大义,注意强调的对象是基于家国情怀的“英雄气概”“民族大义”。 A.意为“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我也不遗憾,因为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表达了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心境,与民族大义无关。 B.意为“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表达 是一种豁达洒脱的人生观,与民族大义无关。 C.意为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鲜明地表达了为了国家民族宁可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与民族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