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4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为适宜。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摘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材料二:
《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于1949年8月1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抨击艾奇逊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向美帝国主义告别,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华社记者于1997年7月1日合写的一篇短新闻,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


浏览完整试题“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紧密相关。这篇文章写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是中华民族向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史的告别宣言。不说“再见”,只道“永别”,“别了”一词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别了,司徒雷登”,别了,帝国主义欺凌史。1945年2月,美国在雅尔塔会议上与苏联达成分割远东的秘密协定,意图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美苏以中国长城为界南北划分势力范围。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落实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任务转到马歇尔身上,他相中了司徒雷登,1946年的7月,司徒雷登被正式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5月,解放军横渡长江,为避免中国倒向苏联,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内提出承认中共新政权的建议,遭到拒绝,无奈回国。
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种种策略,企图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甚至不惜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将帝国主义的欺凌史扫进了垃圾桶。
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史。别了,“不列颠尼亚”,既是向不列颠尼亚号邮轮告别,也是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
英国、美国等国家在之后也始终没有停止搅乱香港的图谋,1997年掀起金融危机冲击香港金融市场、2013年挑动“占领中环”非法集会、2019年煽动香港暴乱,均被祖国一一化解。
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帝国主义的殖民史、欺压史都将一“别”不复返。
(摘编自王洪涛《从〈别了,司徒雷登〉到〈别了,“不列颠尼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一文选择在八月五日发表,与司徒雷登制定的美国侵略中国政策彻底失败直接相关。
B. 毛泽东认为伯夷不应当与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闻一多、朱自清等人一起受到人民的赞颂。
C. 材料一中提到“白皮书来了”“值得庆祝”,与毛泽东认为可利用这件事教育一部分心存幻想的知识分子有关。
D. 为了执行雅尔塔会议有关牺牲中国来谋取美帝国主义利益 秘密协定,司徒雷登被任命为驻华大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提及了司徒雷登被迫离开中国的原因,但两位作者对原因的表述有所不同。
B. 《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作对象有所不同,但表达的情感有相同之处。
C. “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文章关系不大。
D. “司徒雷登”与“不列颠尼亚”的离开,宣告了中国人民从此将帝国主义凌辱史扫进垃圾桶。
3.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第二段“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一项是( )
A.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B.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其三》)
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D.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4. 材料一在论证上兼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实现的。
5. 材料二中提到“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一脉相承,请结合两则材料综合分析材料二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猫城记
老舍
一眼看见猫城,不知道为什么我心中形成了一句话:这个文明快要灭绝!我并不晓得猫国文明的一切;在迷林所得的那点经验只足以引起我的好奇心,使我要看个水落石出,我心目中的猫国文明决不是个惨剧的穿插与布景;我是希望看清一个文明的底蕴,从而多得一些对人生的经验。文明与民族是可以灭绝的,我们地球上人类史中的记载也不都是玫瑰色的。读历史设若能使我们落泪,那么,眼前摆着一片要断气的文明,是何等伤心的事!
猫国是热闹的,在这热闹景象中我看见那毁灭的手指,似乎将要剥尽人们的皮肉,使这猫城成个白骨的堆积场。
啊!猫城真热闹!城的构造,在我的经验中,是世上最简单的。无所谓街衢,因为除了一列一眼看不到边的房屋,其余的全是街或者应当说是空场。看见兵营便可以想象到猫城了:极大的一片空场,中间一排缺乏色彩的房子,房子的外面都是人,这便是猫城。人真多。说不清他们都干什么呢。没有一个直着走道的,没有一个不阻碍着别人的去路的。好在街是宽的,人人是由直着走,渐渐改成横着走,一拥一拥,设若拿那列房子作堤,人们便和海潮的激荡差不很多。我还不知道他们的房子有门牌没有。假如有的话,一个人设若要由五号走到十号去,他须横着走出——至少是三里吧,出了门便被人们挤横了,随着潮水下去;幸而遇见潮水改了方向,他便被大家挤回来。他要是走运的话,也许就到了十号。自然,他不能老走好运,有时候挤来挤去,不但离十号是遥遥无期,也许这一天他连家也回不去了。
要只是拥挤,还算不了有什么特色。人潮不只是一左一右的动,还一高一低的起伏呢。路上有个小石子,忽的一下,一群人全蹲下了,人潮起了个旋涡。石子,看小石子,非看不可!蹲下的改成坐下,四外又增加了许多蹲下的。旋涡越来越大。后面的当然看不见那石子,往前挤,把前面坐着的挤起来了几个,越挤越高,一直挤到人们的头上。忽然大家忘了石子,都仰头看上面的人。旋涡又填满了。这个刚填满,旁边两位熟人恰巧由天意遇到一块,忽的一下,坐下了,谈心。四围的也都跟着坐下了,听着二位谈心。又起了个旋涡。旁听的人对二位朋友所谈的参加意见了,当然非打起来不可。旋涡猛孤丁的扩大。打来打去,打到另一旋涡——一二位老者正在街上摆棋。两个旋涡合成一个,大家不打了,看着二位老者下棋,在对摆棋发生意见以前,这个旋涡是暂时没有什么变动的。
要只是人潮起伏,也还算不得稀奇。人潮中间能忽然裂成一道大缝,好像古代以色列人的渡过红海。要不是有这么一招儿,我真想不出,大蝎的叶队怎能整队而行;大蝎的房子是在猫城的中间。离猫城不远,我便看见了那片人海,我以为大蝎的队伍一定是绕着人海的边上走。可是,大蝎在七个猫人头上,一直的冲入人群去。奏乐了。我以为这是使行人让路的表示。可是,一听见音乐,人们全向队伍这边挤,挤得好像要装运走的豆饼那么紧。我心里说:大蝎若能穿过去,才怪!哼,大蝎当然比我心中有准。只听“啪哒啪哒啪哒”,兵丁们的棍子就像唱武戏打鼓的那么起劲,全打在猫人的头上。人潮裂了一道缝。奇怪的是人们并不减少参观的热诚,虽是闪开了路,可依旧笑嘻嘻的,看着笑嘻嘻的!棍子也并不因此停止,还是“啪哒啪哒”的打着。我留神看了看,城里的猫人和乡下的有点不同,他们的头上都有没毛而铁皮了的一块,像鼓皮的中心,大概是为看热闹而被兵们当作鼓打是件有历史的事。


展开余下试题我只顾了看人们,老实的说,他们给我一种极悲惨的吸诱力,我似乎不能不看他们。
城里的猫人对于外国人的畏惧心,据我看,不像乡下人那么厉害,他们的惊异都由那一喊倾泻出来,然后他们要上来仔细端详了。设若我在路上站定,准保我永远不会再动,他们一定会把我围得水泄不通。一万个手指老指着我,猫人是爽直的,看着什么新鲜便当面指出。但是我到底不能把地球上人类的好体面心除掉,我真觉得难受!一万个手指,都小手枪似的,在鼻子前面伸着,每个小手枪后面睁着两个大圆眼珠,向着我发光。小手枪们向上倾,都指着我的脸呢;小手枪们向下斜,都指着我的下部呢。我觉得非常的不安了,我恨不得一步飞起,找个清静地方坐一会儿。我的勇气没有了,简直的不敢抬头了。我虽不是个诗人,可是多少有点诗人的敏锐之感,这些手指与眼睛好似快把我指化看化了,我觉得我已经不是个有人格的东西。可是事情总得两面说着,我不敢抬头也自有好处,路上的坑坎不平和一摊摊的臭泥,设若我是扬着头走,至少可以把我的下半截弄成瘸猪似的。猫人大概没修过一回路,虽然他们有那么久远的历史。我似乎有些顶看不起历史,特别是那古远的。
幸而到了大蝎的家,我这才看明白,猫城的房子和我在迷林住的那间小洞是大同小异的。
(有删改)
【注】本文作于老舍从英国回国后不久,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33年《猫城记》初版。大蝎是猫国的一位地主兼政客。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看见猫城时内心的感受与“我”希望看到的猫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 “除了列一眼看不到边的房屋,其余的全是街”,独特的环境描写设置了悬念,有利于表现猫城人特有的行为方式。
C. “石子,看小石子,非看不可!”作者用简洁有力的句子突出了猫城人强烈的好奇心,表现了猫城人无聊的看客心理。
D. 城里的猫人遇到“我”,虽然很惊讶,但不怎么害怕,而“我”成了“千夫所指”,并在他们的“手指与眼睛”前失去“人格”和思想。
7. 关于文中大蝎过街回家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我”认为大蝎 队伍会绕着人海边上走,主要是为了与下文形成强烈反差。
B. 大蝎的队伍奏乐吸引了更多围观的人,表明大蝎对猫城人的习性并不了解。
C. 大蝎的兵丁对围观者“啪哒啪哒”一顿打,人们的反应表明这种现象并不奇怪。
D. “我”猜测城里的猫人头顶没毛的原因是因为被打,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
8. 小说记叙了“我”经过猫城大街的经历。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9. 文学评论家王淑明曾评价本文:“《猫城记》在独特的风格里,包含着蕴藉的幽默味,给一个将近没落的社会,以极深刻的写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 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秦之盛也B繁法C严刑D而天下震E及F其G衰也H百姓I怨J而K海内L叛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岂其虑之未周与”中的“周”,与《离骚》“竞周容以为度”中的“周”意思相同。
B. “而灭诸侯,一天下”的“一”与《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中的“一”意思不同。
C. “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中的“卒”,与《鸿门宴》中的“旦日飨士卒”中的“卒”意思不同。
D.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的“师”,与《师说》中的“圣人无常师”的“师”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所提及。
B. 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没有吸取前代君王失败的教训。
C. 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忠尽智指出过失。
D. 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2)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14. 两则材料都在论述使国家安定 治国之道,具体有哪些方法,请概述。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山行
唐·杜牧
家住白云山北,路迷碧水桥东。
短发潇潇暮雨,长襟落落秋风。
山行
宋·罗与之
烟草凄迷露未晞,一筇①伴我立晴晖。
丹枫虽老犹多态,散作漫山野蝶飞。
【注】①筇:竹杖。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诗前两句空间跨度大,适度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诗人陶醉之情溢于言表。


展开余下试题B. 罗诗次句,诗人倚杖观望,在晴天丽日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兴致勃勃,神采奕奕。
C. 杜诗以“迷”字,折射出山景之美:罗诗以“迷”字,直接描绘出山景迷蒙之态。
D. 两首诗都突出移步换景,强调以视角变化来切换所见风景,曲折有致,耐人寻味。
16. 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山行者的情志的?请分别结合诗的三、四句赏析说明。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过秦论》中“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 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两句,从将领和君王两个角度来写将领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暗含讥讽,预伏下文。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同学写作时喜欢引用古诗文,如以“大风泱泱,大潮滂滂”铺排开篇,以“君不见”引出事例,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鼓励创新,用“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激励奋进……这样写有时能为作文增添文采;那么,多引用古诗文是否能让作文更好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密歇根大学,郑作新在学校博物馆欣赏着来自世界各地 ① 的动植物标本,突然,一只颈部围裹着扇状金棕色羽毛、肚皮通红、长长的尾巴上桂黄和褐色波状斑相间呈现的美丽大鸟映入眼帘。这不是栖息于中国腹地的“金鸡”——红腹锦鸡吗?它也被誉为宝鸡,只产于中国,飞翔于秦岭渭水之间,相传陕西宝鸡的地名就是由此而来。明明是中国的“宝鸡”“金鸡”,却由瑞典生物学家林奈于1758年发现,并依国际惯例以拉丁文命名。这深深刺激着血气方刚的郑作新,他立志撰写中国人自己的鸟类研究专著。
1930年回国后,郑作新得知武夷山深处有一个鸡犬相闻的 ② ——小镇挂墩,堪称鸟的王国。他从邵武出发,一路打听,越层峦,穿密林,渡山涧,涉小溪,战风雨,跌倒了爬起,再跌倒再爬起,双脚肿痛,两臂晒红,走了七八天终于抵达挂墩,搜集到大量鲜活资料。新中国成立后,郑作新亲率科考队,走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③ ,以林为家,与鸟为伴。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十年来,他撰写了《中国鸟类分布名录》中国经济鸟类志》等专著。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化上,衡量物种的成功有两大指标适合度和繁殖能力。就适合度来说,7万年前人类的祖先——智人从非洲草原开始迁徙,到如今足迹遍布全球。 ① ,这不值一提。人类无法适应的沙漠,动物可以;人类无法生存的高山,动物可以;就连人类曾经一度无法到达的深海马里亚纳海沟,也发现了动物的痕迹。 ② 人类更不属于成功者。智人已经存在了大约20万~30万年,但这个物种在大部分的时间里种群一直比较稀少。当前,人类的数量已达80亿,但这只是从一个小种群的人口激增而来,造成了现代人基因的高度相似,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足万分之一。如此低的遗传多样性,甚至远远低于少数野生黑猩猩群体内部的基因变异,这使得我们在面对瘟疫来袭时非常脆弱。
在长期的进化中,动物找到了与同伴相处的方法,这也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再凶猛的动物, ③ 。反观人类,进化的过程太快,而随着人类种群的扩张,物种的灭绝速率比之前快100~1000倍。1.6万年前智人进入美洲,猛犸象、乳齿象、剑齿虎、巨型地懒、巨熊、本土马、本土骆驼等大型动物全部灭绝。
22. 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
B. “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C. 非常荣幸接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
D. 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2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长沙”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