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在我看来,要真正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塑造好中国文化的形象。当我们讨论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时,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是指什么?作为中国文化的内核的中国的价值观念又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这显然是很成问题的。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化,形成了一幅众多流别争芳斗艳的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即使是其中最主要的流派即儒释道诸家的价值观念也是各不相同的。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在传统农业社会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其中还杂有许许多多的封建糟粕甚至奴隶制的思想残余,因而就其整体和现成形式而言是不堪其用的。再次,如果把中国文化走出去理解为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那么,即使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对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表示理解和尊重,也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实现了价值论意义上的“走出去”,因为这种文化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文化,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并不是当代中国人所真正秉持的价值观念。 我们要推动其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只能是当代中国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这种文化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也只有对这种文化我们才有理由寄寓充分自信。一方面,当代中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化的根本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中国文化是一种科学的大众的、具有无限开放性并因而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文化也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整体和现成形式而言在今天已不堪其用,但其中有很多珍品,特别是其在漫长演进中沉淀下来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革故鼎新的发展观、刚健有为的人生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和认识理论、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集中地体现着传统社会里中国人的生命体验和独特智慧,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正是在利用这些宝贵思想资源的过程中,当代中国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也使自身的民族特色不断增强。 (摘编自汪信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以强大的创造力铸就了悠久灿烂的文艺历史,《诗经》、楚辞、唐诗等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B. 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以滋养和想象空间,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也深刻影响着世界上每个民族。 C. 中国传统文化生长于传统农业社会土壤里,杂有许许多多的封建糟粕甚至奴隶制的思想残余。 D.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已不堪其用,但其中的很多珍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坚定文化自信,既关乎国运,也是作家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作品的重要前提。 B. 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既需要我们以史为鉴,也需要我们与之交流,汲取智慧。 C. 因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流别争芳斗艳、色彩斑斓,作为其主要流派的价值观念也就难以统一。 D. 当代中国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一种科学的大众的、具有无限开放性的文化。 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现代化之路——共和国的七十年”展览,向全世界展现新中国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伟大成就。 B. 玄幻电视剧《长相思》故事取材于古籍《山海经》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独具中国特色的“虚构世界”。 C. 三星堆遗址祭区考古发掘的文物“跪坐石虎”造型奇特,超出常人想象,具有三星堆文化的“新、奇、特”特点。 D. 我国台湾40余座妈祖宫庙赴福建进香,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盛事,推进了中国妈祖文化的交流。 4.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对相关词语解说的逻辑顺序不符合文本的一项是( ) A. 文化自信:文化重要作用→文化自信内涵→坚定文化自信 B. 民族精神:产生不朽作品→杰出创造活动→感受自信自豪 C. 历史传承:树立正确史观→依托艺术规律→经受历史检验 D. 中华文艺:扎根民族土地→转化学习超越→屹立世界之林 5. 如何塑造好中国文化的形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 D 2. C 3. A 4. B 5. ①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珍品,重视传统社会里中国人的生命体验和独特智慧。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均围绕“文化自信”展开,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指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文艺创作的辉煌成就,呼吁通过历史传承和艺术规律来坚定文化自信。材料二则聚焦于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主张塑造当代中国文化形象,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核心,同时应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D.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整体和现成形式而言在今天已不堪其用,但其中有很多珍品……当代中国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也使自身的民族特色不断增强”可知,选项忽略了限定语“就其整体和现成形式而言”,而且“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的是当代中国文化而非“其中的很多珍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化,形成了一幅众多流别争芳斗艳的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即使是其中最主要的流派即儒释道诸家的价值观念也是各不相同的”可知,材料只是分别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流派众多、色彩斑斓以及主要流派价值观念不同这两个现象,并没有表明二者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我们要推动其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只能是当代中国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A.属于中国当代文化,可以作论据; B.属于传统文化,不适合作论据; C.属于传统文化,不适合作论据; D.属于传统文化,不适合作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