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这两三枝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闹”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喜悦。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 (摘编自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不是一种简单形象,而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的碰撞、融合,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都很重要。 B. 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心中之“意”到眼前关注之“象”,再到依托载体之“言”,而艺术欣赏的过程与之相反。 C. 意境之所以能引起强烈的美感,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优美的景象还是崇高的形象本身就富有诗意特征。 D. 意境因寄托了感情而有感染力,意境中的形象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可以表现思想情感的艺术语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具有了美学意义并确立了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这和南朝梁刘勰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B. 在品评文学作品时,读者想要表述审美快感,就要借助作家在构思谋篇过程中营构的“意象”。 C. 创作艺术作品,创设意境,必须用情感过滤景物,有时艺术家还会对自然形象进行夸张变形。 D. 郑板桥笔下的兰花无根无叶可以证明,在艺术作品中,自然的特征和情感的特征可以相统一。 3. 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意境“含蓄”这一特征的一项是( ) A. 苏东坡的《江城子·记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没有详细描摹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场面,却有一种无声之胜。 B. 李清照《声声慢》中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消,凄凄惨惨戚戚”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C.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乡村生活图画。 D. 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运用简单的意象写出了时光的流逝的无奈,不禁悲从中来。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两句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其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麦收 孙犁 1939年,冀中解放区小麦黄梢的时候。 二梅在街上来回地吹着笛子。青年妇女们一个一个从自家大门里走出来。她们站在那新刷写上晋察冀边区“双十纲领”的高房下面的大槐树树阴里。①她们简直是挤在一块儿,手里的铲镐碰得叮当乱响,还夹着清脆的说笑声。队伍站得整整齐齐,风吹动树枝筛下的阳光,在她们的头上、衣服上游动,染成各色各样的花。二梅站在队前问:“你们拿着家伙干什么呀?”“挖沟!”大家一齐大声地回答。 “对了。驻在咱村的队伍,今天下午去打击敌人,这是为了保护咱们的麦子。我们也不能落后,我们把接村路挖通!”二梅用高粱秆分好段,用铁铲划上印,说:“来吧,两个人挖一段,一把铁铲一把镐。” 队上的指导员从一块麦地里走出来,后面跟着个背大枪的矮个子通讯员。在村里住长了,他认识二梅。他说:“部长领导得好,真积极!”二梅也直起身子笑着说:“指导员,我们弄好了路,你们抓不住鬼子,叫他们冲过来,我们可批评你!”指导员说:“好,好,好。你听枪响吧!”指导员穿进另一块麦地,他的衣服和麦子一个颜色,麦穗打到他腰里。那个通讯员却淹没在麦地里了,只有那黑黝黝的枪口露在外头。不久,这枪口也消失不见了,②一只布谷鸟像是受了惊,慌慌张张地从东边飞过来,一声连着一声叫着:“莫黄莫割——莫黄莫割!” “嘎勾——”东边响了一声枪。妇女们拖着铁镐和铲从道沟里跳上来,向东边张望。枪声响得越来越密,越来越急,也越来越近了。二梅的脸有些青白。东边卷起了一团烟,罩住了金黄的麦子。机枪声、炮声,好像压低了那里的麦子。炮弹炸碎我们的土地,土地飞到半天空,那里面有多少炸碎了的金黄的麦穗!二梅知道这是敌人的炮,在那里作战的同志们是不是受了伤呢?她喊道:“我们不要在这里傻站着了,快回家抬担架,预备鸡蛋和水!”
展开余下试题当她们抬了几副担架回来,枪声停了,那一团烟也远了。但是枪声很响很急,二梅知道这是我们的军队追赶敌人了。她们很快向那里跑去。我们的军队把敌人赶回窝里,才停下来。二梅她们抬回受伤的指导员和他那矮矮的通讯员。这两个同志去夺敌人的重机枪,受了伤。她们把夺来的重机枪也放在一副担架上,还空着一副担架。她们回来,路过二梅家的地边,爷爷正靠在一个捆了牛腰粗的大麦个上等候,他担心他的孩子,眼望着东边的路。二梅说笑着回来了,看见爷爷,她说:“把麦个放在担架上,我们给你抬回去!”老头子听了孙女儿的话,真的把麦个放在担架上,飞快地往村里去了。 第一副担架上是指导员,第二副担架上是通讯员,第三副担架上是重机枪,第四副担架上是麦子。老头子跟在后面,打着火抽着烟。③太阳已经有一半落到远远的西山里去了,在它上面是一团团千变万化的云彩——那在老人眼里,是一只虎,一只豹,一匹飞马,一只老鹰。 晚上,奶奶又把饭放在那里,小桌上却有了白面饼。爷爷回来,二梅回来。奶奶说:“你今儿个更有功了,奶奶给你烙了白面饼,快点吃!”二梅说:“有功的是人家队伍上的人,有功的是指导员和通讯员,人家夺了敌人一挺重机枪,受了伤,先慰劳他们吧!”二梅带了自家的饼还有别人家的鸡蛋到指导员那里去,指导员和通讯员的伤口全包扎好了,躺在院当中月亮地里的软床上。 ④田野里是收割麦子和打场的声音,风吹来薄薄的小麦的香味。二梅和她的两个小组长站在受伤人的床前,念着妇救会的慰问信。二梅又念了她自己的慰问信。她念着.她述说自己原是这样一个孩子,从小没了娘,在野地里,春天挑野菜,秋天拾庄稼,冬天割柴草,风吹着,雨打着,长到十五岁。八路军来了,是正好的年岁,赶上了正好的年岁。这样她就不再走奶奶的路,娘的路。一条完全崭新的路,在她眼前打开了。她的声音是那么庄严、热情和诚恳,感动得受了伤的人硬支起身来,严肃地听着。 (选自《孙犁作品精编》,有删改) 文本二: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回忆了童年时期阅读孙犁作品的体验,那个叫双眉的农村姑娘,特别是她流动的眼,对我有不可言传的美的诱惑。现在,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生命,就会被重新召唤出理想,这并不违背孙犁先生的心愿,他说过,“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 我常常想,为什么孙犁的作品至今经得起一读再读,至今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呢?除以上谈到的,他对人的深邃情感,他的真诚忠直,他对文化的悉心守护,我还想谈谈他对语言的珍视。孙犁先生说:“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地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摘编自铁凝《重谈孙犁:在艰难时代中发现可爱、发现美》《新京报》等)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标题“麦收”,看似普通,实则巧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寓含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B. 小说善用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性之美,如青年妇女们挖路配合战斗,用担架抬回伤员、重机枪与麦子等,写出冀中人民的朴实与善良。 C. 小说结尾运用插叙手法交代二梅 身世,既揭示了其积极参加抗战的原因,又突出其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巾帼英雄。 D. 小说构思巧妙,没有描写战争场面,而是用富有诗意的笔调将视线锁定在抗战时期的青年妇女身上,突出其成长与进步。 7. 对文本一中画线部分 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①句中,“清脆的说笑声”写出青年妇女们在战争硝烟中锤炼出来的幽默、豪爽的美好品质。 B. 在②句中,运用拟人,既交代了时令节气,又暗示紧张气氛,为后文描写危险的交战情节做铺垫。 C. 在③句中,云彩成为了虎豹、飞马和雄鹰,暗示老人内心充满对抵御外敌、保卫家园的美好生活的乐观和期待。 D. 在④句中,描写战斗结束后收麦、打场的场面,营造一种平淡、祥和的氛围,也暗含战斗胜利后的喜悦。 8. 铁凝曾说:“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些女性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求的‘美好的东西’。”请结合文本一,概括分析二梅这一人物身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 9. 文本二中,孙犁先生说“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语言,你认为文本一中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孙犁先生的语言功夫,请任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节选自《论语·阳货》) 材料二: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材料三: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①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密②’,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③,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子夏蹶然而起,曰:“弟子敢不承乎?” (节选自《礼记·孔子闲居》,有删改) 【注】①凯弟:即“恺悌”,和乐平易。②宥密:宽仁宁静。③逮逮:同“棣棣”,雍容娴雅的样子。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虽百世A可知也B以一文C一质D周监E二代F郁郁乎G文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即《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B. 序,依次编订,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的“序”意思不同。 C. 盖,表推测,大概,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盖”用法不同。 D. 败,灾祸,与《〈老子〉四章》中“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败”意思不同。
展开余下试题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总结《诗经》有兴、观、群、怨等重要作用,表达了孔子“诗教”的观点,是孔子对《诗经》社会功能的总结。 B. 孔子追溯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纂了从唐尧、虞舜到秦穆公时期的历史事件。 C. 孔子认为要做好“民之父母”就必须通晓礼乐 本源,达到“五至”,践行“三无”,并以此来统一天下,治理好百姓。 D. 三则材料都提到孔子和《诗经》,侧重点虽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孔子对《诗经》在礼乐教化等作用上的认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2)“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 14. 孔子对《诗经》的重视,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发潭州①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②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四年(769)春离开潭州(治今湖南长沙)赴衡州(治今湖南衡阳)时所作。②褚公:指唐代书法家褚遂良。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紧扣题意,夜来痛饮沉醉而眠,拂晓就要伴着湘江两岸春色远行。 B. 颔联诗人“以我观物”,赋予岸花、樯燕以人的感情“送客”“留人”。 C. 颈联用典抒情,感叹自己与历史上贾傅、褚公被贬谪的遭遇十分相似。 D. 尾联进一步抒怀,回首过往,感伤不已,自己有高名却抱负不能施展。 16. 这首诗的颔联与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花,但其蕴含的感情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贞观政要·论任贤》中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让人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有关的“________,_______”两句。 (2)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一句是对自我才华的肯定与自信;“__________”一句流露出对富贵生活的愤慨和不屑。 (3)泪为心声。古代诗词中常用“泪”来表达作者的感情,而“泪”也往往能打动读者,引发共鸣。比如:“______,______。”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南多梅雨。 “梅雨”的命名,不得不赞叹 ① 。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贺铸在《青玉案》中也写下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寒暖空气相遇,雨水连日不绝,适逢梅子成熟,由此便有了“梅雨”之名。 谚语说:“黄梅天,十八变。”梅雨期间, ② ,片刻之前 A ,转眼下起雨来,待你连跑带颠躲至檐下,雨又停了。而此刻也是江南最温婉的时节。找片寂静的古镇、觅座宁静的园子,寻条安静的巷子,撑一把伞,过一座桥,行一段路,阅一本书,这无不是骨子里的江南。 梅雨时节,有恼人之处,躺下,席子、被单潮兮兮的;坐着,椅子、沙发湿漉漉的。“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因梅而“霉”,令人心生抵触。但是, ③ ,不仅因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它的“可爱”更在于执着、恒久,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润物无声的品质。在雨水浸润下,土地丰泽富饶,百姓 B ,江、河、湖也有了别样的景致。 18. 文中划横线的部分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 请在A和B处填写成语。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相信不少人在电视剧中看过斗茶的场面,这些场面把中国古代的茶文化,尤其是宋代时达到顶峰的“茶百戏”,展现得淋漓尽致。 ①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700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②中国不仅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茶的故乡。③如今世界上大约100多个国家都有饮茶的习惯,④也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茶文化。 电视剧中表演的点茶,就是宋代盛行的一种吃茶方式,先把茶叶用碾子碾成茶粉,再倒入少许热水,调成糊状,然后慢慢加入更多热水,用茶笼不断击打,直到出现一层气泡,气泡消散得越慢说明功夫越深。 点茶以后的分茶,是将茶盏里的茶倒入茶盘中,之后便可以用小工具沾水在茶汤表面作画了,这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叫作“茶百戏”,又叫作“水丹青”,如今这项技艺,已经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茶汤表面的浮沫上作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咖啡拉花,但二者的区别在于,拉花用到了两种不同的溶液,一种是咖啡,一种是牛奶,而茶百戏只用一种溶液——水。水作画维持的时间更短,花纹消散得更快,也显得更为珍贵难得。 如今风靡全球的抹茶,大家都以为是来自日本,但其实真正的起源就是宋朝的点茶,都是将茶碾磨成粉以后再冲泡饮用。在宋朝,茶算是一种饮品,但在宋之前,茶更多作为一种食物。比如唐朝流行的吃茶方式,就是先将茶饼放在火上烤,然后碾碎,再放入水中来煮成粥喝,煮的时候还要加入很多佐料,比如葱、姜、蒜、大枣、陈皮、薄荷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古人把“喝茶”叫作 “吃茶”,因为人家的确是在吃嘛。 21.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会议结束了,你可以走了 B. 大家都认为小李实在勤快得可以。 C. 这块田里的稻子已经熟了,可以割了。 D. 小语的这篇小说写得还可以。 四、写作 (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运动员全红婵和陈芋汐可以说是“泳坛双子星”,但在单人赛场上,她们又是彼此的对手。在竞争的同时,两位小将相互支持,彼此成就。“我记得2019年的时候,我世锦赛的目标是430分,现在我都给自己卷到450分了,全红婵的出现督促我不断进步。”陈芋汐如是说。而因为有陈芋汐这样的对手,也让全红婵激发出了更大的能量。 在巴黎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单打颁奖仪式上,中国选手何冰娇一手握着银牌,一手握着西班牙奥委会的徽章,致敬半决赛时受伤退赛的对手—西班牙选手马林。国际奥委会盛赞“这就是奥林匹克的价值观”。 上述材料引起你怎样 感悟和思考?请以“对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