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在我看来,要真正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塑造好中国文化的形象。当我们讨论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时,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是指什么?作为中国文化的内核的中国的价值观念又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这显然是很成问题的。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化,形成了一幅众多流别争芳斗艳的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即使是其中最主要的流派即儒释道诸家的价值观念也是各不相同的。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在传统农业社会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其中还杂有许许多多的封建糟粕甚至奴隶制的思想残余,因而就其整体和现成形式而言是不堪其用的。再次,如果把中国文化走出去理解为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那么,即使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对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表示理解和尊重,也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实现了价值论意义上的“走出去”,因为这种文化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文化,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并不是当代中国人所真正秉持的价值观念。 我们要推动其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只能是当代中国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这种文化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也只有对这种文化我们才有理由寄寓充分自信。一方面,当代中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化的根本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中国文化是一种科学的大众的、具有无限开放性并因而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文化也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整体和现成形式而言在今天已不堪其用,但其中有很多珍品,特别是其在漫长演进中沉淀下来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革故鼎新的发展观、刚健有为的人生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和认识理论、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集中地体现着传统社会里中国人的生命体验和独特智慧,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正是在利用这些宝贵思想资源的过程中,当代中国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也使自身的民族特色不断增强。 (摘编自汪信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以强大的创造力铸就了悠久灿烂的文艺历史,《诗经》、楚辞、唐诗等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B. 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以滋养和想象空间,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也深刻影响着世界上每个民族。 C. 中国传统文化生长于传统农业社会土壤里,杂有许许多多 封建糟粕甚至奴隶制的思想残余。 D.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已不堪其用,但其中的很多珍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坚定文化自信,既关乎国运,也是作家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作品的重要前提。 B. 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既需要我们以史为鉴,也需要我们与之交流,汲取智慧。 C. 因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流别争芳斗艳、色彩斑斓,作为其主要流派的价值观念也就难以统一。 D. 当代中国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一种科学的大众的、具有无限开放性的文化。 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现代化之路——共和国的七十年”展览,向全世界展现新中国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伟大成就。 B. 玄幻电视剧《长相思》故事取材于古籍《山海经》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独具中国特色的“虚构世界”。 C. 三星堆遗址祭区考古发掘的文物“跪坐石虎”造型奇特,超出常人想象,具有三星堆文化的“新、奇、特”特点。 D. 我国台湾40余座妈祖宫庙赴福建进香,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 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盛事,推进了中国妈祖文化的交流。 4.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对相关词语解说的逻辑顺序不符合文本的一项是( ) A. 文化自信:文化重要作用→文化自信内涵→坚定文化自信 B. 民族精神:产生不朽作品→杰出创造活动→感受自信自豪 C. 历史传承:树立正确史观→依托艺术规律→经受历史检验 D. 中华文艺:扎根民族土地→转化学习超越→屹立世界之林 5. 如何塑造好中国文化的形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母本 余秋雨 ①多年来我一直被问写作散文受谁的影响最深,我曾经如实地回答是“司马迁”,立即被提问者认为是无厘头式的幽默。 ②“我们问的是散文啊,您怎么拉出来一个古代的历史学家?” ③我不知如何解释,后来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就不作回答了。 ④年岁越长,披阅越多,如果自问最倾心哪位散文家,我的答案依然没变。 ⑤散文什么都可以写,但最高境界一定与历史有关。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太像散文了,不能不使真正的散文家怦然心动。 ⑥历史没有韵脚,没有虚构,没有开头和结尾;但是历史有气象,有情节,有收纵,有因果,有大量需要边走边叹、夹叙夹议的自由空间,有无数不必刻意串络却总在四处闪烁的明亮碎片,这不是散文是什么?而且也只能是散文,不是话本,不是传奇,不是策论,不是杂剧。 ⑦既然历史本是如此,司马迁也就找到了写史的最佳方式。他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主体从容地说着,却与一般历史著作的冷若冰霜不同。他说得那么富有表情,有时赞赏,有时倾心,有时怀念,有时祭奠,有时愤怒,有时讥讽,有时鄙视。但这一切,都只是隐约在他的眉眼唇齿间,而没有改变叙述基调的连贯性。 ⑧有时,他的叙述中出现了较完整的情节,有人物,有性格,有细节,有口气,有环境,像一则则话本小说。但是,他绝不满足于人们对故事情节的世俗期待,绝不沦入说唱文学的眉飞色舞,叙述的步履依然经天纬地,绝无丝毫哗众取宠之嫌。 ⑨有时他不得不评论了,除了每篇最后的“太史公曰”,也会在叙述半道上拍案指点,却又点到为止,继续说事。事有轻重远近,他如挥云霓,信手拈来又随手撇去,不作纠缠。 ⑩这样一来,他的笔下就出现了各种色调、各种风致、各种意绪、各种情境的大组合。明君、贤相、恶吏、谋士、义侠、刺客,各自牵带出鲜明的人生旋律,构成天道人心、仁政至德的丰富交响。这便是真正的“历史文化大散文”。
展开余下试题⑪《史记》的这种散文格局如云似海,相比之下,连唐宋八大家也显得剪裁过度、意图过甚,未免小气了。 ⑫若问:以散文写史,是否符合历史科学?我的回答是:既然历史的本相是散文状态而不是论文状态,那么,越是以近似的形态去把握,便越合适。否则,就会像捕云驯海,谁都劳累。 ⑬又问:把《史记》作为散文范本,是否大小失度?我的回答是:写天可以取其一角,但必先感受满天气象;画地可以选其一隅,也必先四顾大地苍茫。历史散文的范本应该比寻常散文开阔得多,才能摆脱琐碎技巧而获得宏大神韵。 ⑭除了内容,散文的基元是语言。在这一点上,司马迁也称得上是千古一笔。 ⑮司马迁的文笔,是对他周围流行文字的艰苦挣脱。在他之前,文坛充斥着浓郁的辞赋之风。以枚乘、司马相如等人为代表,追求文学上的铺张和奢侈。到了司马迁时代,此风愈演愈烈。好像是要呼应汉武帝所开创的大国风范和富裕局面,连散文也都竞相追求工丽、整齐、空洞、恣肆,甚至还要引经据典、磨砺音节。虽然确也不乏文采,却总是华而不实、装腔作态。这种倾向发展到以后,就成了过度讲究藻饰、骈偶、声律、用典的六朝骈文,致使到唐代,韩愈、柳宗元他们还要发起一个运动来反对。 ⑯知道了司马迁的文字环境,就可以明白他文笔的干净、朴实、灵动,包含着多大的突破。他尤其像躲避瘟疫一般躲避着整齐的骈偶化句式,力求明白如话、参差错落的自然散句。他又要把这种散句熔炼得似俗而雅、生动活泼,实在是把握住了散文写作的基础诀窍。他还不让古代语言以“佶屈聱牙”的形态出现在自己的文章中,而必须改得平易流畅,适合当代人阅读。我们如果在他的书中看到某种整齐、对称、排比的句子,基本可以断定不是出于他自己的手笔。例如后世专家们看到某篇文章中有一段以四字为韵的句法,一致肯定为后人羼入。 ⑰说到这里,我实在无法掩盖积存已久的现代悲哀。我们的时代,离两汉六朝已那么遥远,不知何时突然掀起了一种不伦不类的当代骈文——一味追求空洞套话的整齐排列,文采当然远不及古代骈体,却也总是不怕重复地朗朗上口。有一次我被邀去参加一所大学的校庆,前来祝贺的官员居然有五位完全重复一个同样的开头:“金秋十月,桂子飘香,莘莘学子,欢聚一堂。”后来又有一位官员只把“金秋十月”改成“金风送爽”,后面十二个字还是一模一样。我想大笑又不能不掩口,因为四周的人都觉得这才像是好文章。 ⑱有一次我在传媒上启发年轻人写作少用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回归质朴叙事。这是多么常识性的意见啊,据说却引起一片哗然,都说少了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何来“文学性”?大家竟然都不知道,这种不像正常人说话的所谓“文学性”,其实是最为低俗的“伪文学形态”。中国人已经摆脱了两千年,到了唐代又狠狠地摆脱了一次,到了五四再彻底摆脱过一次。而且,每次被摆脱的文体都比现在流行的一套好得多了。 ⑲我想,大家还是应该更认真地读《史记》,除了认识历史学上的司马迁之外,还应该认识文学上的司马迁。 ⑳就此,我真的可以用几句话结束这篇文章了:《史记》,不仅是中国历史的母本,也是中国文学的母本。 ㉑两千年前就把文史熔于一炉的这位伟人,其实也就是把真、善、美一起熔炼了,熔炼在那些不真、不善、不美的夜晚。 ㉒熔炉就是那盏小油灯。 ㉓难道,它真的熄灭了? (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有删改) 6. 下列对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没有韵脚,没有虚构,没有开头和结尾”这一句可以理解为作者认为历史并非简单的循环重复,它不虚美,不隐恶,但缺少完整的故事情节。 B. 历史“有大量需要边走边叹、夹叙夹议的自由空间”,令人联想到史书、史家的评论,如司马迁的“太史公曰”、班固的“赞曰”、陈寿的“评曰”。 C. “绝不沦入说唱文学的眉飞色舞,叙述的步履依然经天纬地”,意在表明《史记》态度谨严,绝不迎合世俗,叙述客观而宏阔。 D. “有时他不得不评论了”“也会在叙述半道上拍案指点”,说明《史记》本该如一般的历史著作一样客观,但司马迁却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爱憎褒贬。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⑪段将《史记》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进行比较,说明《史记》的散文格局之大。 B. 文章⑫⑬段设置两问两答,作者既对《史记》符合历史科学这一说法予以肯定,又对《史记》是犬小适度的散文范本的观点进行强调。 C. 文章⑰段作者用“不伦不类”“空洞套话”等词,直接揭示当代骈文的华而不实,主要是为了体现作者对这种文风的鄙夷。 D. 文章结尾处由实入虚,由《史记》想象司马迁著述的场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真”“善”“美”概括《史记》的美学意蕴。 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语文教学二十韵》),本文虽为节选部分,但极有章法,试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9. 作者认为《史记》是散文的母本,自己深受其影响。结合文章分析本文与《史记》的相似之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①,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申胥②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甲兵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逞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③弗摧,为蛇将若何?” 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④吾军士?”乃许之成。 将盟,越王又使诸稽郢⑤辞曰:“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吴王乃许之,荒⑥成不盟。 (选自《国语·吴语》,有改动) 材料二: 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勾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勾践。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蟊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成,和解。②申胥,即材料二中的子胥。③虺,小蛇。④曜,显示,炫耀。⑤诸稽郢,勾践重臣。⑥荒,空。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展开余下试题夫固知君王A之逞威以好胜也B故婉约C其辞D以从逸王E志F使淫乐G于H诸夏之国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虑,指想法。“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五石之瓠》中的“虑”,含义与之不相同。 B. 春秋,春季秋季。“且陛下春秋高”《苏武传》中“春秋”语义与之不同。 C. “乃见大夫种于吴王”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的句式不相同。 D. 顿首,九拜仪礼之一。通常既可在一些事情比较紧急,或向他人求饶、谢罪等情况下使用,也可用于地位相近、平辈之间的互拜。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北上与齐国争霸,吴王夫差打算跟越国订立和平盟约,但是申胥不同意,他认为越国既不是真心投降吴国,也不是真正惧怕吴国的武力。 B. 越吴两国只是讲和,并未正式举行盟誓仪式,因为越国认为前次歃血为盟,嘴唇血迹未干,这足以表明信义,且吴国强大,越国已臣服,所以无须盟誓。 C. 越王勾践不听范蠡劝谏而先发兵攻吴失败,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范蠡、文种协力用智谋软化吴王夫差,夫差不接受子胥灭越主张而听信受越贿赂的太宰嚭,赦越罢兵,留下后患。 D. 两则材料所记述的事件大体相同,但站立的角度不同,前者强调越国君臣一心、忍辱负重、最终成为吴患,后者强调吴国失去灭越机会遭反噬的教训。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 (2)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14. 两则材料中,伍子胥对于越国将成为吴国后患原因 分析有什么不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 方岳【注】 半坞幽深近物情,一筇老健惬山行。 月于水底见逾好,风打松边过便清。 鹤睡不惊舂药臼,鸟啼时作读书声。 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 【注】方岳,南宋诗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仕途坎坷,此诗即被黜居家时所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蛰居幽深的山间,却以亲近自然、杖竹出游为乐,足见其闲适、乐观的心态。 B. 此诗移情于物,山中风月、鹤鸟既是自然美景,其状态也是“惬”字的生动注脚。 C. “鸟啼时作读书声”指鸟啼也如读书声一样婉转动听,暗含鸟雀妙解人意的意蕴。 D. 诗人对山中老人埋首躬耕、不问世事的态度不甚认同,侧面反映了他的用世之心。 16. 方岳主张“诗须放淡吟”,追求清新恬淡的风格。请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 (三)古诗文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不要玩物丧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展现宽阔的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比如:“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艺从源头开始就与西方文艺走出了迥然不同的道路,西方从史诗起源,中国以抒情诗发端,这种差异奠定了两千年来中西文艺判然有别的风貌和气质:西方重叙事,中国重抒情;西方重写实,中国重写意。中国戏曲作为融合了几乎所有传统艺术成分的结晶,充分展现了其抒情写意的特点。虽然中国现代戏剧影视创作受西方影响,更偏重于叙事写实;但仍然有一些艺术家致力于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形成了富有抒情写意味道的艺术风格。《繁花》作为一部篇幅长达30集的电视连续剧,着力的重点并不在叙事,而在于情感的抒发、意绪的表达、气氛的渲染和意境的营构。换言之,该剧的叙事是为抒情服务的,叙事是表皮,抒情是核心,叙事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很显然,这是该剧与当下主流电视剧的一个重要区别。 中华民族向来讲究“以和为贵”,“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义;中国人历来崇尚“乐天知命”,“乐”是中国人生命情感的底色。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文艺的最大特征,就是“中和”,即所谓“温柔敦厚”,因此文学艺术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能走极端,即所谓“过犹不及”。总之,我们的传统文艺追求的是调和、平衡、和谐,反映在传统戏曲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悲喜交融、苦乐相错,我们的传统戏曲中从来没有彻头彻尾的悲剧,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喜剧,悲剧当中必然包含喜剧的成分,喜剧当中也不乏悲剧的元素。所以说,中国传统戏曲几乎每一出戏都少不了丑角,都不缺乏喜剧性因子,故而有“无丑不成戏”之说。《繁花》虽然并非一部喜剧,但在其中却随处可见喜剧性的人物、台词、场景、情节和氛围,这是它与当下大部分电视剧的又一重要区别。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无丑不成戏”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记念刘和珍君》) C.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包身工》) D. 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县委书记的榜样一一焦裕禄》 19. 请结合文段,概括电视剧《繁花》与其他电视剧的两点区别,每点不超过10个字。
20. 读书小组邀请你为《将进酒》做评价。请结合文本第二段的主要观点,拟出评价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云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简单而言,云是一种可见聚合物。有的时候,云是小水滴,由大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有的时候,云是小冰晶,也是由大气中的水汽遇冷凝华成的,且呈不同形状。它们常常混合飘浮在空中。 云随着气流的变化可以形成各种形状,因其在天上的不同高度、形态、物理过程等而分为“三族”“十属”近30种。实际上,一年四季的云,由于不同地理位置, ① ,云也会有明显差异。长期的观测和实践表明,云的产生和消散以及各类云之间的演变和转化,都是在一定的水汽条件和大气运动的条件下进行的。人们虽然看不见天空中的水汽, ② ,但从云的生消演变中,可以看到水汽和大气运动的一举一动,而水汽和大气运动对预测雨、雪、冰雹等天气现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经验,并将其编成谚语。那么, ③ ?其实,这些谚语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比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1. 请结合第一段文字内容,给“云”下个定义。 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诗人林庚说:“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但成熟的稻穗总低垂着头,优雅的垂丝海棠也低垂着头,饱满的向日葵亦低垂着头……这些无言的万物中都内蕴着生命的智慧。 以上材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