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5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宁夏石嘴山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一、阅读
(一)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窗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文化与审美意义丰富而强烈。
窗的开设,加强了内外空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气韵的流动。人住在四合围墙与由上屋顶、下地坪所构成的封闭空间之内,自然是比较安全的,但人又必须在围墙之内实现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于是,便诞生了精神文化意义丰富的窗。虽然窗具有一定的通风、采光作用,但这不是人们在墙上开窗的全部文化原因,因为门也具有这同样的实用功能。为求通风、采光,多开几道门即可达到目的。问题是,人们在设门之外,又须开窗,因为在文化功能上,门与窗不能互相替代。二者的区别在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是。
窗的“高贵”在于视线的通过,它是供人向外眺望的“器具”。人若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势必导致身心的极大伤害,所以,窗的开设为的是“透气”。这种透气可喻之为居室生命的“呼吸”,要加强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窗这一吐故纳新的“呼吸器官”是不可缺少的。它在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面虚实相谐的韵律。
窗的文化审美功能,表达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回归。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与站在室内通过窗户眺望外界景观,所激起的类感不尽相同。前者的审美机制,是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人消融于自然,使人“合”于“天”(自然)的美好感受。然而,由于人在欣赏大自然时无所庇护,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在室内通过窗户远眺大自然,此时人的身心处于建筑物的庇护之中,在潜意识上免除了上述不自在的因素,使之化作一种令人宽松自如、从容不迫的心理感受。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
另外在审美上,不仅通过窗户对大自然进行观赏有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花窗之类的造型,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江南文人园林中窗的艺术,打破了大片实墙的冗长与沉闷感,创造了园墙通透、秀逸的氛围。漏窗本身的种种花式,具有千姿百态的均衡美,人在游园时,视线不时穿越漏窗,步移景生,造成动观的意境,丰富了园林景观奇趣诱人的生动画面。
明代著名造园家、《园冶》一书的作者计成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中国的窗,由于它是观景的出发点,所以窗的美,往往是与一定的自然景观、自然美联系在一起的。清代才女叶令仪所言“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大抵如此。帆影虽是人文景观,但帆影的背景,总是碧水、远山之类的自然景观。
(摘编自王振复《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
材料二:
在古典园林艺术中,漏窗本身就是景,而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隔墙的山水亭台、花草树木,透过漏窗,或隐约可见,或明朗入目,画面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因此,漏窗主要的艺术功能有:隔景和借景。古典园林地域范围狭小,为了丰富景观加强园林视觉的纵深感,母体园林总要分割成若干带有主题的子园,其分隔物一般采用粉墙、廊洗,而粉墙、廊洗总伴随着漏窗,收到隔而不塞、实中有虚的效果。至于借景,乃是更重要的艺术功能。从漏窗一侧去欣赏另一侧的风景,或小桥流水,或假山盆栽,或亭台轩榭,在附有艺术感的窗框内,好似精美画卷,让人赏心悦目,正所谓“景中有画,画中有景”,达到“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


浏览完整试题景致的虚实相映,空间结构的多重复合,是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又一审美特征。漏窗装饰了墙面、廊壁,山石树木又装饰了漏窗,使游园者领略到了不同的美感,更赋予了漏窗虚实互补的审美效果。“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在园林这个空间相对狭小的世界里,除去植物、山石、水体以及建筑等实体元素外,漏窗的位置也是重要元素,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使原本狭小的空间变大变深,使整体景观有了变化无穷的审美效果。如苏州狮子林西南隅空间,在三面墙体上分别开设了三个透漏口,透过这些小小的窗体透望,见到的是一幅别有洞天的图画。
一方面,漏窗为主体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视角,使主体进入某种特定的审美情境之中,用一种审美态度去观赏。另一方面,漏窗为客体划出一个特定的范围,使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相对独立出来,成为可以进行审美观赏的对象。或曲径通幽,或一览无遗,在这一隔一通之中,漏窗为审美主体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角度,营造了一处又一处美丽景观。
(摘编自罗一凡《浅析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特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在封闭空间内开设的窗,不仅满足了采光通风的生活需要,也加强了屋内屋外空间的交流。
B. 窗的开设实现了在围墙之内人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使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仿佛消融于自然之中。
C. 在古典园林里,人们借助漏窗实现隔景和借景功能,窗内外之景互为借用,隔墙的景物透过漏窗供人欣赏。
D. “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古典园林空间小,多分割成几个主题的子园,以丰富景观加强园林视觉的纵深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如人们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导致身心受到伤害。
B. 由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能,同时门也具有通风、采光的功能,因此在生活及文化中的功能方面门要比窗大得多。
C. 中国人在设计窗的时候,以观景为出发点,因此窗内的美大多与窗外的自然美景相联系,可以“收四时之烂漫”。
D. 在古典园林里,漏窗的存在可以构成多层次的空间,这就把狭小的园林空间变大变深,使得园林的景观变化无穷。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结尾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B. 窗前远岫悬生碧,帘外残霞挂熟红。——罗虬
C.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归有光
D.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曾公亮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片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此图中窗装饰了墙面,草木又装饰了窗,产生了虚实互补的审美效果
B. 透过此窗欣赏窗外的风景,可以看到一幅隔而不塞、别有洞天的图画
C. 此窗为借景,窗外有窗,加强了园林视觉的纵深感,使景观变化多端。
D. 此窗为审美主体划出特定范围,使花草树木成为相对独立的观赏对象。
5.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古窗的文化与审美意义。
【答案】1. B 2. D
3. C 4. D
5. ①中国古窗在围墙之内实现了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②加强了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产生虚实相生的效果:③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④同时,花窗和漏窗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丰富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效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使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张冠李戴,不是窗给人带来的感受。原文“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与站在室内通过窗户眺望外界景观,所激起的类感不尽相同。前者的审美机制,是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人消融于自然”可知,使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是“人站在旷野之中”。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在潜意识层次上……”张冠李戴。“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是“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的感受。
B.“在生活及文化中的功能方面门要比窗大得多”于文无据。原文“因为在文化功能上,门与窗不能互相替代。二者的区别在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是”可知,原文并无两者之间的比较。
C.“中国人在设计窗的时候,以观景为出发点”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窗是观景的出发点”“所以窗的美……”可知,原文并没有选项的意思,即“窗是为了观景”,而是中国的窗它成为观景的出发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结尾段观点是:中国的窗是观景的出发点,它往往是与一定的自然景观、自然美联系在一起。
A.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可以支撑观点。
B.窗前远处山岭悬挂着碧绿色的树木,帘外的天空残留的霞光挂着成熟鲜红的颜色。可以支撑观点。
C.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筑起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前辟四窗”是为了采光。
D.诗人想要观赏那如山般高高涌过 波浪,只需打开窗户,滚滚长江仿佛就会扑进窗栏。可以支撑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为审美主体划出特定范围”错,应是“为客体划出一个特定范围”。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人住在四合围墙与由上屋顶、下地坪所构成的封闭空间之内,自然是比较安全的,但人又必须在围墙之内实现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于是,便诞生了精神文化意义丰富的窗”可知,中国古窗在围墙之内实现了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
由原文“这种透气可喻之为居室生命的‘呼吸’,要加强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窗这一吐故纳新的‘呼吸器官’是不可缺少的。它在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面虚实相谐的韵律”可知,加强了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产生虚实相生的效果;
由原文“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可知,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


展开余下试题由原文“花窗之类的造型,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漏窗本身的种种花式,具有千姿百态的均衡美”“在古典园林艺术中,漏窗本身就是景”“景致的虚实相映,空间结构的多重复合,是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又一审美特征”可知,花窗和漏窗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丰富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效果。
(二)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
李 娟
①我从乌鲁木齐回来,给家人买回两只小兔子。卖兔子的人告诉我:“这可不是普通兔子,这是‘袖珍兔’,永远也长不大的,吃得又少,又乖巧。”所以,一只非得卖二十块钱不可。
②结果,买回家喂了不到两个月,每只兔子就长到了好几公斤。比一般的家兔还大,贼肥贼肥的,肥得跳都跳不动了,只好爬着走。真是没听说过爬着走的兔子。而且还特能吃,一天到晚三瓣嘴咔嚓咔嚓磨个不停,把我们家越吃越穷。给它什么就吃什么,毫不含糊。
③还有一次,我从乌鲁木齐回来,带回了两只“金丝熊”。我觉得“金丝熊”看起来要比上次的兔子可靠多了,而且要更便宜一些,才五块钱一只,就买回去了。我妈一看,立刻骂了我一顿:“五块钱啊?!这么贵!真是,家里还少了耗子吗?到处都跑的是,还花钱在外面买……”我再仔细一看,没错,的确是耗子,只是少了条长尾巴而已……
④只要我从乌鲁木齐回来,一定会带很多很多东西的。乌鲁木齐那么大,什么东西都有,看到什么都想买。但是买回家的东西大都派不上什么用场。想想看,家里人都需要些什么呢?妈妈曾明确地告诉过我,家里现在最需要的是一头毛驴,进山驮东西方便。可那个……我万万办不到。
⑤家里还需要二十到三十公斤马蹄铁和马掌钉。杂货店里的货架上也空空落落的,香烟和电池一个月前就脱销了。
⑥可是我回家,所能带给大家的东西不是神气活现的兔子,就是没尾巴的耗子。
⑦我在乌鲁木齐打工,没赚上什么钱。但即使赚不上钱,还是愿意在那个城市里待着。乌鲁木齐总是那么大,有着那么多的人。走在街上,无数种生活的可能性纷至沓来,走在街上,简直想要展开双臂走。
⑧晚上却只能紧缩成一团睡。
⑨被子太薄了,把窗帘啊什么的全拽下来裹在身上,还是冷。身上还穿着大衣,扣子扣得一丝不苟,还是冷。
⑩后来我给家里打电话,妈妈问我:“还需要什么啊?”我说:“不需要,一切都好。就是被子薄了点。”于是第二天晚上她就出现在我面前了,扛着一床厚到能把人压得呼吸不畅的驼毛被。她挂了电话,立刻买来驼毛洗了,烧旺炉子烘干,再用柳条儿抽打着弹松、扯匀,细细缝了纱布,熬了一个通宵才赶制出来。然后又倒了三趟班车,坐了十多个钟头的车赶往乌鲁木齐。
⑪我又能给家里带来什么呢?
⑫我买过咸烧白。一碟一碟放在超市里的冷柜里,颜色真好看,和童年记忆里的一模一样。外婆看了也很高兴,我在厨房忙碌着热菜,她就搬把小板凳坐在灶台边,兴致很高地说了好多话,大都是当年在乡坝吃席的趣事。等咸烧白蒸好端上来时,她狠狠地夹了一筷子。但是勉强咽下去后,悲从中来。
⑬——不是过去喜爱过的那种,完全不一样。乌鲁木齐的东西真是中看不中用。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一些过去的事物、过去的感觉,永不再有了。她九十多岁了,再也经不起速度稍快一些的“逐一消失”。
⑭我不在家的日子里,兔子或者没尾巴的小耗子代替我陪着我的家人。兔子在房间里慢慢地爬,终于爬到外婆脚下。外婆缓慢地弯下腰去,慢慢地,慢慢地,终于够着了兔子,然后吃力地把它抱起来。她抚摸兔子倒向背后的柔顺的长耳朵,问它:“吃饱没有,饿不饿?”——就像很早很早以前,问我“吃饱没有,饿不饿”一样。天色渐渐暗下来,又是一天过去了。
⑮还有小耗子,代替我又一年来到深山夏牧场,趴在铁笼子里,背朝广阔碧绿的草原。晚上,妈妈脱下自己的大衣把笼子层层包裹起来,但还是怕它冷着,又包了一层毛衣。寒冷的夜里,寂寞的没尾巴小耗子把裹着笼子的衣物死命地扯拽进笼子里,一点一点咬破。它们在黑暗中睁大了眼睛。
⑯尽管咬破了衣服,晚上还是得再找东西把它们包起来。妈妈点着它们的脑门大声训斥,警告说下次再这样的话就如何如何。外婆却急着带它们出去玩。她提着笼子,拄着拐棍颤巍巍地走到外面的草地上,在青草葱茏处艰难地弯下腰,放下笼子,打开笼门,哄它们出去。她努力地把手伸进笼子,把它们一只一只提出来放到外面,让它们感觉到青草和无边的天地。阳光斜扫过草原,两只小耗子小心地触动身边的草叶,拱着泥土。
⑰当我还在乌鲁木齐的时候,想:给家里人买什么好呢?我拖着大编织袋在街上走啊走啊,看到了很多很多东西,有猫,有小狗。我看了又看,我的钱不多。有鞋子,有衣服,有好吃的。我想了又想,包里还能再塞进去些什么东西呢?这时我又看到了有人在卖小兔子。那人告诉我:“这可不是普通的兔子,这是‘袖珍兔’,永远也长不大的,又乖巧,吃得又少,很好养的。”
⑱又想起我拖着编织袋,怀里揣着“袖珍兔”的笼子回家的情景。
⑲回家的路真是漫长。夜班车坏了又坏,凌晨时分停在戈壁滩上一家孤零零的小饭馆门口。我坐在冰冷的车厢里冻醒了好几次,最后一次终于决定下车。我抱着笼子,走进饭店烤火。一个客人也没有,条桌和长凳都空空荡荡。胖胖的维吾尔族老板娘不知从哪里走出来,给我倒了热茶,还给兔子找来一块白菜帮子。那时我远在回家的路上,却已经感觉到家才有的温暖。
⑳在回家的路上,总是晕车,便坐到司机旁边的小凳上,抱着兔子笼笔直地挺着脊背坐着。又怕它会突然死去,便不时地伸手进去抚摸它。路边的树木在车灯的照耀下,向路心整齐地弯拱,形成神秘的通道。车灯只能打几米远,远处漆黑深沉,像一个洞穴。后来东方的天空渐渐有些亮了,我想着到家时会有的情景,终于歪倒在引擎盖子上睡着了。如此漫长的归途。
兔子死了的时候,我妈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了,你能回来,我们就很高兴了。”我外婆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回来了,死了可怜得很……你回来了就好了,我很想你。”
又记得在夏牧场上,下午的阳光浓稠沉重。两只没尾巴的小耗子在草丛里试探着拱一株草茎,世界那么大。外婆拄杖站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那暂时的欢乐,因为这“暂时”而显得那样悲伤。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买回的东西虽然大都派不上什么用场,对此“我”心有歉疚,但这些东西却能表达“我”对妈妈和外婆的爱。
B. “我”在乌鲁木齐打工,虽然赚不了多少钱,但“我”愿意留在这里,因为“我”喜欢这座城市,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C. 蒸好的咸烧白端来了,外婆“狠狠地”夹一筷子,“狠狠”这个词表现了外婆的饥饿和对眼前食物的好奇。
D. “我”感慨“如此漫长的归途”,既是因为回家的路漫长而艰辛,也是因为我迫不及待地想见到久别的亲人。
7. 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都写到外婆带小耗子去草原上玩的情形,对这两处文字的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处描写外婆的文字,前者侧重描写外婆的动作,后者侧重写外婆的神态,都很富有画面感。
B. 两处描写都充满诗意,耗子之“小”和世界之“大”形成鲜明对比,使人联想到生命的渺小。
C. 两处文字分别通过回忆外婆对小耗子的温情呵护和充满爱意的“看”,细腻地表现了“我”对外婆的思念。


展开余下试题D. 两处都写了草原上的阳光,作者借阳光突出了草原的生机勃勃,营造了一种温暖轻松的氛围。
8. 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又能给家里带来什么呢?”蕴含着哪些丰富的情感。
9. 本文叙事时空交错,但读来不仅不觉杂乱,反而格外动人,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D
8. ①深深的歉意。因为“我”所能带给家人的事物,大都是不中用的东西,并不能解决家里的实际困难。
②淡淡的伤感。“我”带给外婆的咸烧白使外婆悲从中来,使她想起来那些消失的过往,使“我”感受到外婆的无法逆转的衰老。
③温暖和欣慰。因为妈妈和外婆虽然说“我”带回的东西没有用,但却对这些小动物呵护有加,这些小动物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代替“我”陪着亲人。
9. ①文章内容紧扣标题,写了“我”所带回的事物:小兔子、小耗子、咸烧白,而“小兔子”则作为明线贯穿全文。
②文章第①至⑬段,主要写“我”带回来的东西“不中用”,妈妈连夜赶做的被子却十分“中用”;第⑭段至结尾,主要写“不中用”的小兔子和小耗子在情感上的“中用”:代替“我”陪伴妈妈和外婆。这些东西是否“中用”,构成了文章的深层线索。
③小说打破时空顺序,但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则是作者与亲人之间浓浓的亲情,这种情感随着作者的叙述越来越浓烈。所以整篇文章并不杂乱,反而格外动人。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乌鲁木齐城市生活和家庭乡村生活的鲜明对比,展现了“我”在城市打工的艰辛与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家庭的温暖与关爱。作者细腻地描写了“我”带回家的小兔子和金丝熊,并以此象征性地表现了与家庭的关联和内心的愧疚与自责。文章通过对日常琐事的刻画,充满了生活的质感与情感的真实,表达了对亲情的深刻理解,令人感动而深思。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C.“‘狠狠’这个词表现了外婆的饥饿和对眼前食物的好奇”错误,文中“外婆‘狠狠地’夹一筷子”更多是因为对过去美好记忆的追寻,对眼前的咸烧白充满期待,而非因为饥饿和好奇。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赏析能力。
D.“温暖轻松的氛围”错误,而是温暖而又感伤的氛围。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①“我”从乌鲁木齐回来,给家里带回两只兔子、两只“金丝熊”以及其他的很多东西,但是买回家的这些东西大多派不上什么用场,都是不中用的东西,而家里需要的毛驴、马蹄铁和马掌钉之类的东西,“我”是办不到的,“我”没有帮家里解决实际的困难,所以这句话饱含了“我”深深的歉意。
②“我”从超市中买回和童年记忆里一模一样的咸烧白,外婆看了很高兴,“我”在厨房忙碌的时候,外婆就搬一把小板凳坐在灶台边兴致很高地和“我”说了很多当年在乡坝吃席的趣事,可当外婆狠狠地夹了一筷子的时候,却悲从中来,味道完全不是过去喜欢的那种。外婆已经九十多岁了,再也经不起过往逐渐消失了,说明外婆的衰老是无法逆转的,所以这句话也饱含了“我”淡淡的伤感。
③“我”不在家的日子里,兔子或者没尾巴的小耗子代替“我”陪着我的家人。外婆吃力地抱起兔子,抚摸兔子倒向背后的柔顺的长耳朵,并且问它“吃饱了没有”。晚上,妈妈怕小耗子冷,脱下自己的大衣将小耗子的笼子层层包裹,然后又包了一层毛衣,尽管小耗子咬坏了衣服,晚上还是得再找东西把它们包起来。白天的时候,外婆带下耗子出去玩。妈妈和外婆虽然说“我”带回的东西没有用,但却对这些小动物呵护有加。这些小动物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代替“我”陪着亲人。所以这句话饱含温暖和欣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①本文的标题是“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文章第①②段说到“我”从乌鲁木齐回来,给家人买回两只小兔子。第③段写到“我”从乌鲁木齐回来,带回了两只“金丝熊”。第⑫、⑬两段是说“我”带给家人的咸烧白。写出了“我”所带回的事物。然后后文又写到“我”怀里揣着“袖珍兔”的笼子回家的情景,以及兔子死的时候,妈妈和姥姥对“我”所说的话。可见,“小兔子”是作为明线贯穿全文的。所以,文章内容紧扣标题。
②文章前半部分写到文章第①②段说到“我”从乌鲁木齐回来,给家人买回两只小兔子。第③段写到“我”从乌鲁木齐回来,带回了两只“金丝熊”。第⑫、⑬两段是说“我”带给家人 咸烧白。而“我”买回家的东西大多派不上什么用场,是“不中用”的东西。第⑧⑨段说到“我”在乌鲁木齐晚上因为冷只能紧缩成一团睡。而⑩段说到“我”给家里打电话说到被子薄了点,于是妈妈连夜赶制了驼绒被出现在“我”面前,妈妈赶制的被子十分“中用”。第⑭段至结尾写到“我”不在家的日子里,兔子或者没尾巴的小耗子代替我陪着我的家人,“不中用”的小兔子和小耗子在情感上起到“中用”的作用。所以,“我”买回家的这些是否“中用”,构成了文章的深层线索。
③“我”在乌鲁木齐时想着给家人买礼物,回家路上对兔子的呵护以及对到家时情景的想象,都体现了“我”对家人的爱和牵挂。无论是妈妈对“我”的关心,如得知“我”被子薄后立刻送来厚驼毛被;外婆对兔子和小耗子的疼爱,以及对“我”的思念,都使不同时空的叙事充满了情感的温度。所以,小说打破时空顺序,但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则是作者与亲人之间浓浓的亲情,这种情感随着作者的叙述越来越浓烈。所以整篇文章并不杂乱,反而格外动人。
(三)阅读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雍丘令令狐潮以县降贼①,贼以为将,使东击淮阳救兵于襄邑,破之,俘百余人,拘于雍丘,将杀之,往见李庭望。淮阳兵遂杀守者,潮弃妻子走,故贾贲得以其间入雍丘。庚子,潮引贼精兵攻雍丘,贲出战,败死。张巡力战却贼,因兼领贲众。
三月,乙卯,潮复与贼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四万余众奄至城下,众惧,莫有固志。巡曰:“贼兵精锐,有轻我心。今出其不意击之,彼必惊溃。贼势小折,然后城可守也。”乃使千人乘城,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巡身先士卒,直冲贼陈,人马辟易,贼遂退。明日,复进攻城设百炮环城,楼蝶②皆尽。巡于城上立木栅以拒之。贼蚁附而登巡束蒿灌脂焚而投之贼不得上。时伺贼隙,出兵击之,或夜缒斫营,积六十余日,大小三百余战,带甲而食,裹疮复战,贼遂败走。巡乘胜追之,获胡兵二千人而还,军声大振。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③,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④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①贼:指安禄山。②楼蝶:泛指城楼与城墙。③开府、特进:当时的官职名。④阳:通“佯”,假装。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宁夏石嘴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