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景致的虚实相映,空间结构的多重复合,是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又一审美特征。漏窗装饰了墙面、廊壁,山石树木又装饰了漏窗,使游园者领略到了不同的美感,更赋予了漏窗虚实互补的审美效果。“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在园林这个空间相对狭小的世界里,除去植物、山石、水体以及建筑等实体元素外,漏窗的位置也是重要元素,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使原本狭小的空间变大变深,使整体景观有了变化无穷的审美效果。如苏州狮子林西南隅空间,在三面墙体上分别开设了三个透漏口,透过这些小小的窗体透望,见到的是一幅别有洞天的图画。 一方面,漏窗为主体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视角,使主体进入某种特定的审美情境之中,用一种审美态度去观赏。另一方面,漏窗为客体划出一个特定的范围,使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相对独立出来,成为可以进行审美观赏的对象。或曲径通幽,或一览无遗,在这一隔一通之中,漏窗为审美主体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角度,营造了一处又一处美丽景观。 (摘编自罗一凡《浅析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特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在封闭空间内开设的窗,不仅满足了采光通风的生活需要,也加强了屋内屋外空间的交流。 B. 窗的开设实现了在围墙之内人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使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仿佛消融于自然之中。 C. 在古典园林里,人们借助漏窗实现隔景和借景功能,窗内外之景互为借用,隔墙的景物透过漏窗供人欣赏。 D. “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古典园林空间小,多分割成几个主题的子园,以丰富景观加强园林视觉的纵深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如人们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导致身心受到伤害。 B. 由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能,同时门也具有通风、采光的功能,因此在生活及文化中的功能方面门要比窗大得多。 C. 中国人在设计窗的时候,以观景为出发点,因此窗内的美大多与窗外的自然美景相联系,可以“收四时之烂漫”。 D. 在古典园林里,漏窗的存在可以构成多层次的空间,这就把狭小的园林空间变大变深,使得园林的景观变化无穷。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结尾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B. 窗前远岫悬生碧,帘外残霞挂熟红。——罗虬 C.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归有光 D.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曾公亮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片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此图中窗装饰了墙面,草木又装饰了窗,产生了虚实互补的审美效果 B. 透过此窗欣赏窗外的风景,可以看到一幅隔而不塞、别有洞天的图画 C. 此窗为借景,窗外有窗,加强了园林视觉的纵深感,使景观变化多端。 D. 此窗为审美主体划出特定范围,使花草树木成为相对独立的观赏对象。 5.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古窗的文化与审美意义。 【答案】1. B 2. D 3. C 4. D 5. ①中国古窗在围墙之内实现了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②加强了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产生虚实相生的效果:③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④同时,花窗和漏窗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丰富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效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使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张冠李戴,不是窗给人带来的感受。原文“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与站在室内通过窗户眺望外界景观,所激起的类感不尽相同。前者的审美机制,是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人消融于自然”可知,使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是“人站在旷野之中”。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在潜意识层次上……”张冠李戴。“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是“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的感受。 B.“在生活及文化中的功能方面门要比窗大得多”于文无据。原文“因为在文化功能上,门与窗不能互相替代。二者的区别在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是”可知,原文并无两者之间的比较。 C.“中国人在设计窗的时候,以观景为出发点”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窗是观景的出发点”“所以窗的美……”可知,原文并没有选项的意思,即“窗是为了观景”,而是中国的窗它成为观景的出发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结尾段观点是:中国的窗是观景的出发点,它往往是与一定的自然景观、自然美联系在一起。 A.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可以支撑观点。 B.窗前远处山岭悬挂着碧绿色的树木,帘外的天空残留的霞光挂着成熟鲜红的颜色。可以支撑观点。 C.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筑起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前辟四窗”是为了采光。 D.诗人想要观赏那如山般高高涌过 波浪,只需打开窗户,滚滚长江仿佛就会扑进窗栏。可以支撑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为审美主体划出特定范围”错,应是“为客体划出一个特定范围”。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人住在四合围墙与由上屋顶、下地坪所构成的封闭空间之内,自然是比较安全的,但人又必须在围墙之内实现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于是,便诞生了精神文化意义丰富的窗”可知,中国古窗在围墙之内实现了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 由原文“这种透气可喻之为居室生命的‘呼吸’,要加强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窗这一吐故纳新的‘呼吸器官’是不可缺少的。它在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面虚实相谐的韵律”可知,加强了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产生虚实相生的效果; 由原文“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可知,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
展开余下试题由原文“花窗之类的造型,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漏窗本身的种种花式,具有千姿百态的均衡美”“在古典园林艺术中,漏窗本身就是景”“景致的虚实相映,空间结构的多重复合,是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又一审美特征”可知,花窗和漏窗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丰富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效果。 (二)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 李 娟 ①我从乌鲁木齐回来,给家人买回两只小兔子。卖兔子的人告诉我:“这可不是普通兔子,这是‘袖珍兔’,永远也长不大的,吃得又少,又乖巧。”所以,一只非得卖二十块钱不可。 ②结果,买回家喂了不到两个月,每只兔子就长到了好几公斤。比一般的家兔还大,贼肥贼肥的,肥得跳都跳不动了,只好爬着走。真是没听说过爬着走的兔子。而且还特能吃,一天到晚三瓣嘴咔嚓咔嚓磨个不停,把我们家越吃越穷。给它什么就吃什么,毫不含糊。 ③还有一次,我从乌鲁木齐回来,带回了两只“金丝熊”。我觉得“金丝熊”看起来要比上次的兔子可靠多了,而且要更便宜一些,才五块钱一只,就买回去了。我妈一看,立刻骂了我一顿:“五块钱啊?!这么贵!真是,家里还少了耗子吗?到处都跑的是,还花钱在外面买……”我再仔细一看,没错,的确是耗子,只是少了条长尾巴而已…… ④只要我从乌鲁木齐回来,一定会带很多很多东西的。乌鲁木齐那么大,什么东西都有,看到什么都想买。但是买回家的东西大都派不上什么用场。想想看,家里人都需要些什么呢?妈妈曾明确地告诉过我,家里现在最需要的是一头毛驴,进山驮东西方便。可那个……我万万办不到。 ⑤家里还需要二十到三十公斤马蹄铁和马掌钉。杂货店里的货架上也空空落落的,香烟和电池一个月前就脱销了。 ⑥可是我回家,所能带给大家的东西不是神气活现的兔子,就是没尾巴的耗子。 ⑦我在乌鲁木齐打工,没赚上什么钱。但即使赚不上钱,还是愿意在那个城市里待着。乌鲁木齐总是那么大,有着那么多的人。走在街上,无数种生活的可能性纷至沓来,走在街上,简直想要展开双臂走。 ⑧晚上却只能紧缩成一团睡。 ⑨被子太薄了,把窗帘啊什么的全拽下来裹在身上,还是冷。身上还穿着大衣,扣子扣得一丝不苟,还是冷。 ⑩后来我给家里打电话,妈妈问我:“还需要什么啊?”我说:“不需要,一切都好。就是被子薄了点。”于是第二天晚上她就出现在我面前了,扛着一床厚到能把人压得呼吸不畅的驼毛被。她挂了电话,立刻买来驼毛洗了,烧旺炉子烘干,再用柳条儿抽打着弹松、扯匀,细细缝了纱布,熬了一个通宵才赶制出来。然后又倒了三趟班车,坐了十多个钟头的车赶往乌鲁木齐。 ⑪我又能给家里带来什么呢? ⑫我买过咸烧白。一碟一碟放在超市里的冷柜里,颜色真好看,和童年记忆里的一模一样。外婆看了也很高兴,我在厨房忙碌着热菜,她就搬把小板凳坐在灶台边,兴致很高地说了好多话,大都是当年在乡坝吃席的趣事。等咸烧白蒸好端上来时,她狠狠地夹了一筷子。但是勉强咽下去后,悲从中来。 ⑬——不是过去喜爱过的那种,完全不一样。乌鲁木齐的东西真是中看不中用。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一些过去的事物、过去的感觉,永不再有了。她九十多岁了,再也经不起速度稍快一些的“逐一消失”。 ⑭我不在家的日子里,兔子或者没尾巴的小耗子代替我陪着我的家人。兔子在房间里慢慢地爬,终于爬到外婆脚下。外婆缓慢地弯下腰去,慢慢地,慢慢地,终于够着了兔子,然后吃力地把它抱起来。她抚摸兔子倒向背后的柔顺的长耳朵,问它:“吃饱没有,饿不饿?”——就像很早很早以前,问我“吃饱没有,饿不饿”一样。天色渐渐暗下来,又是一天过去了。 ⑮还有小耗子,代替我又一年来到深山夏牧场,趴在铁笼子里,背朝广阔碧绿的草原。晚上,妈妈脱下自己的大衣把笼子层层包裹起来,但还是怕它冷着,又包了一层毛衣。寒冷的夜里,寂寞的没尾巴小耗子把裹着笼子的衣物死命地扯拽进笼子里,一点一点咬破。它们在黑暗中睁大了眼睛。 ⑯尽管咬破了衣服,晚上还是得再找东西把它们包起来。妈妈点着它们的脑门大声训斥,警告说下次再这样的话就如何如何。外婆却急着带它们出去玩。她提着笼子,拄着拐棍颤巍巍地走到外面的草地上,在青草葱茏处艰难地弯下腰,放下笼子,打开笼门,哄它们出去。她努力地把手伸进笼子,把它们一只一只提出来放到外面,让它们感觉到青草和无边的天地。阳光斜扫过草原,两只小耗子小心地触动身边的草叶,拱着泥土。 ⑰当我还在乌鲁木齐的时候,想:给家里人买什么好呢?我拖着大编织袋在街上走啊走啊,看到了很多很多东西,有猫,有小狗。我看了又看,我的钱不多。有鞋子,有衣服,有好吃的。我想了又想,包里还能再塞进去些什么东西呢?这时我又看到了有人在卖小兔子。那人告诉我:“这可不是普通的兔子,这是‘袖珍兔’,永远也长不大的,又乖巧,吃得又少,很好养的。” ⑱又想起我拖着编织袋,怀里揣着“袖珍兔”的笼子回家的情景。 ⑲回家的路真是漫长。夜班车坏了又坏,凌晨时分停在戈壁滩上一家孤零零的小饭馆门口。我坐在冰冷的车厢里冻醒了好几次,最后一次终于决定下车。我抱着笼子,走进饭店烤火。一个客人也没有,条桌和长凳都空空荡荡。胖胖的维吾尔族老板娘不知从哪里走出来,给我倒了热茶,还给兔子找来一块白菜帮子。那时我远在回家的路上,却已经感觉到家才有的温暖。 ⑳在回家的路上,总是晕车,便坐到司机旁边的小凳上,抱着兔子笼笔直地挺着脊背坐着。又怕它会突然死去,便不时地伸手进去抚摸它。路边的树木在车灯的照耀下,向路心整齐地弯拱,形成神秘的通道。车灯只能打几米远,远处漆黑深沉,像一个洞穴。后来东方的天空渐渐有些亮了,我想着到家时会有的情景,终于歪倒在引擎盖子上睡着了。如此漫长的归途。 兔子死了的时候,我妈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了,你能回来,我们就很高兴了。”我外婆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回来了,死了可怜得很……你回来了就好了,我很想你。” 又记得在夏牧场上,下午的阳光浓稠沉重。两只没尾巴的小耗子在草丛里试探着拱一株草茎,世界那么大。外婆拄杖站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那暂时的欢乐,因为这“暂时”而显得那样悲伤。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买回的东西虽然大都派不上什么用场,对此“我”心有歉疚,但这些东西却能表达“我”对妈妈和外婆的爱。 B. “我”在乌鲁木齐打工,虽然赚不了多少钱,但“我”愿意留在这里,因为“我”喜欢这座城市,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C. 蒸好的咸烧白端来了,外婆“狠狠地”夹一筷子,“狠狠”这个词表现了外婆的饥饿和对眼前食物的好奇。 D. “我”感慨“如此漫长的归途”,既是因为回家的路漫长而艰辛,也是因为我迫不及待地想见到久别的亲人。 7. 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都写到外婆带小耗子去草原上玩的情形,对这两处文字的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处描写外婆的文字,前者侧重描写外婆的动作,后者侧重写外婆的神态,都很富有画面感。 B. 两处描写都充满诗意,耗子之“小”和世界之“大”形成鲜明对比,使人联想到生命的渺小。 C. 两处文字分别通过回忆外婆对小耗子的温情呵护和充满爱意的“看”,细腻地表现了“我”对外婆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