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1.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武传》 班固 西汉 《汉书》 国别体断代史 B 《过秦论》 贾谊 东汉 《新书》 政论文 C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北宋 《新五代史》 《二十四史》之一 D 《燕歌行》 高适 晚唐 乐府旧题 边塞诗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西汉”“国别体”错。班固是东汉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B.“东汉”错。贾谊是西汉的。 D.“晚唐”错。高适是唐代诗人,其活动时间主要在唐代中期。 故选C。 2. 下列各项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推此志也 推:推赞 厚币委质事楚 委:呈献 B.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治:审理 信义安所见乎 见:看见 C. 揭竿为旗 揭:举 非铦于钩戟长铩 铦:锋利 D.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全部正确。句意:推赞他的这种志向。/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国。 B.正确;/错误,“见”,同“现”,显示。句意: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个案件。/(您对汉朝)的信义又能在哪里显示呢? C.全部正确。句意: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并不比钩戟长铩锋利。 D.全部正确。句意: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 故选B 3. 下列各项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B.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其后楚日以削 C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效死于前 D.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不同。表被动,被;/动词,帮助。句意:自己被杀,国家败亡,被天下耻笑。/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 B.不同。连词,表原因,因为;/连词,表修饰。句意:楚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责。/从那时起,楚国日益削弱。 C.相同。介词,引出对象。句意:灾祸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不良细节积累而成的。/在我面前奉献出生命。 D.不同。介词,趁(机);/连词,于是,就。句意:张仪又趁机用丰厚的金银财宝收买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屈原不把草稿给他,于是上官大夫就诽谤屈原说。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琴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古典乐器。“和雅”“清淡”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的深远意境。陶渊明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白居易诗“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东汉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论述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此琴之善者也。”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紧密关系。
浏览完整试题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逍遥无为;道家音乐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认为“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传统的古琴制作采用的是丝弦,声音很小,但夜深人静之时,却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琴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思绪无限。弹奏者在弹拨古琴时会陷入沉思、冥想,心灵在琴声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与万物合和,进入“弦外之境”。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中所渗透的道家哲学。 嵇康《琴赋》把古琴推崇为最适宜君子修身养性的器物,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确是如此。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雅正平和,无过亦无不及。弹奏之人在古朴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琴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 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它以独特的美学趣味,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在人心易于浮躁的今时,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稳沉静,回归内心本真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魏育林《<听琴经>释义》) 材料二: “琴者,禁也”,是儒家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文化的主要命题。 中国古琴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由“器”逐步归结到“道”的文化路途上,堪为大道流行的最佳载体。“琴并不简单地是一门乐器而已,而是某种文化之‘道’的转换策略”。古琴出现功能上的历史位移。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黛玉这番话集中体现了古琴文化内涵之一的正统琴道——儒家的“乐教”思想,蕴涵了以乐成教的人文精神,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人生意义与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 黛玉所称之古琴言“禁”,始自东汉桓谭的《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发展、深化,演变为教化、修身和正心的传统琴道,且由于儒家在中国古琴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之一。在古代,琴被称为“圣人”之作,“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强调古琴的礼乐思想和修身之用这些经世致用的功能成为儒家古琴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如果格外注重音乐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将之视为音乐的创作之本而忽视其艺术审美价值,就必然导致重德轻艺,就会使音乐异化,沦为实现功利目的的工具。汉代《白虎通》以后,琴人、琴论大多言琴必禁,且范围不断演变扩大。儒家“琴之言禁”的命题,正是以突出古琴的非艺术功能为目的,于音乐审美中划出诸多禁区,“禁”逐渐成为束缚古琴艺术发展的桎梏,并形成古琴美学中的非美倾向。古琴从战国时家喻户晓的民间乐器到明清时知音者稀的变化,“禁”在其中起到极大的消极作用。 《红楼梦》中黛玉谈琴除强调儒家“中和之道”、君子之质的人格完善,又深得其邃地描述了道家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天地清和”“风清月朗”,“心不外想,气血和平”,可谓“与神合灵,与道合妙”,如《庄周梦蝶》,“与天地俱化,与太虚同体”。古人抚琴,追求的是“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风夜月之趣于指下”,林木扶苏,清风入弦,“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从而产生心凝形释、包容天地、与万化冥合的心灵体验和空间感受。“琴者,心也”“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舒缓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 明末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诠释的琴乐演奏与审美物证中的二十四个命题——二十四况,即为儒道互补,兼容并蓄,承前代众琴家之长,共同化育为自成一家的“淡和”的精神气象。“发乎情,止乎礼”,入世与出世,道德风范与艺术品格,古琴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完成了物质与精神、心理与生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整合,以近于完美的“和谐”的存在,超越了一切时空和因果,走向艺术、人生的永恒与不朽。 (摘编自祁冰《古韵幽兰——古琴的文化内涵与<红楼梦>中黛玉琴心之探微》)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文中陶渊明与白居易的诗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B. 传统的古琴声音很小,在夜深人静之时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因此,道家将其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弹奏者在弹琴的时候就会进入到“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 C.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推崇自然天成的“天籁”“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合拍。 D. 古琴追求高雅淡泊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人琴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嵇康提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对古琴的作用有高度的认同,作者也认为古琴的平和能让人回归内心本真。 B. 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但是“禁”在一定程度上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C. 古琴追求一种“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艺术境界,一个人只要恬淡平和、去除浮躁就能回归本真,达到这种境界。 D. 《红楼梦》中黛玉谈琴既体现了儒家“音乐教化”的思想,又契合了道家“追求自然”“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思想。 6.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对古琴影响的一项是( ) A. 是故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宋•朱长文《琴史》) B.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西汉《乐记》) C. 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明•徐上瀛《溪山琴况》)
展开余下试题D. 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东汉•桓谭《新论•琴道》) 【答案】4. B 5. C 6. B 【解析】 【导语】材料一主要从古琴的美学、文化内涵出发,强调其艺术魅力与审美意境,结合儒、道两家思想,展现古琴在洗涤心灵和修身养性中的重要角色。材料二则着重探讨古琴在儒家音乐教化和道家自然无为的双重影响下的发展演变,分析儒道两家对古琴文化的不同主张及其历史作用。整体而言,两篇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古琴的文化价值,揭示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多重意义。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弹奏者在弹琴的时候就会进入到‘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错误。材料一第三段提出“道家音乐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不能理解成“弹琴的时候就会进入到‘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只要恬淡平和、去除浮躁就能回归本真,达到这种境界”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弹奏之人在古朴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琴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文中只是说“弹奏之人在古朴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琴声之中……进而物我两忘”,并没有说只要“恬淡平和、去除浮躁”就一定能达到这种境界。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儒家思想对古琴的影响是认为古琴有教化作用,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能修身养性。 A.意思是:因此,君子对待琴,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它的声音而已。在显达的时候,可以通过琴来观察政治;在困穷的时候,可以通过琴来安守命运。能体现儒家思想对古琴影响。 B.意思是:音的产生,都是出于人类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人类思想感情的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是谈音乐的产生,和儒家思想无关。 C.意思是:心灵通达自然,品德与神明相合,能够调理自身的性情,也能调理天下人的性情,因此制作了琴。琴最重视的就是“和谐”。能体现儒家思想对古琴影响。 D.意思是:在八种乐器中,弦乐器是最重要的,而琴是弦乐器中的首位……八种乐器种类繁多,而琴的品德最为优越。古代的圣贤之人,通过弹琴来修养心性。能体现儒家思想对古琴影响。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踟蹰”,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统统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又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是“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 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花开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害,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婆家被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花开时即开始呼叫,一直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 B. 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 C. 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D. 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一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愁绪。 E. 文章融叙事、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8. 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9.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答案】7. BC 8. ①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②“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9. 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丰富的文学手法和多样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杜鹃鸟在文化和文学中的多重象征意义。作者以杜鹃啼声为线索,结合诗词、传说和生物学知识,既描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又揭示了其行为上的缺陷。通过“姑嫂鸟”等地方传说,作者进一步探讨了文学创作中的附会与美化现象,体现了文学如何将平凡甚至负面的形象转化为富有情感和哲理的艺术符号。全文融叙事、说明、议论于一体,既富有抒情性,又兼具思辨性,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技巧。
展开余下试题【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B.“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错误,文章结尾说“杜鹃这种鸟就这样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说明作者也默认杜鹃鸟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 C.“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错误,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是为了强调文学的力量,突出文学对杜鹃鸟的美化作用。 故选B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①内容上,上文引用了很多有关杜鹃鸟的诗词和传说,如“像贺铸词《忆秦娥》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唐代无名氏《杂诗》云: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所以又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是‘蜀人悲子鹃鸟鸣’哩”,文章所引诗词和传说只是片段,没有具体展开来写。而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有具体的情节,叙述完整,这样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写出了姑嫂之间的情谊,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突出了人们对杜鹃鸟的美化作用。 ②结构上,文章用一个段落来叙述“姑嫂鸟”的故事,并且下一段说到“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可见文章结尾写到姑嫂鸟的故事是潮州当地的传说,作者通过这个例子来展示不同地区对杜鹃的不同附会,进而说明文学创作的力量,即化腐朽为神奇,将行为不好的杜鹃赋予感人的故事。所以,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引出了后文的议论,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重要意象的能力。 ①“杜鹃啼”是文章标题的关键词,也是文章的主要意象。文章从引用诗句、杜鹃的生物学特征、各种传说,到最后的主题升华,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所以,文章都是围绕杜鹃啼展开,可以说“杜鹃啼”是文章的线索。 ②文章写贺铸词《忆秦城》、“杜鹃啼到吐血而死”的故事、唐代无名氏《杂诗》、“姑嫂鸟”的故事等,都是以“杜鹃啼”三字来统领的。作者以“杜鹃啼”统率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了无痕迹,毫无穿凿附会之感。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 材料二: (秦)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拊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B. 而灭诸侯,一天下 俗之一改也 C. 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扶辇下除 D. 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 然秦以区区之地 1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常图其所难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 赵奢之伦制其兵 C. 倾耳而听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D. 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1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B. 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C. 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D. 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13. 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证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的一组是( ) ①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 ②不知汉帝起陇亩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 ③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④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⑤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 ⑥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②④⑥ 14. 下列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孝孺在《深虑论》第一段中认为不是谋划天下大事的人考虑不周,而是天道非人的智力所能及。 B. 方孝孺举了大量例子说明各朝皆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而宋太祖是例外。 C. 贾谊认为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 D. 方孝孺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虑天下者要“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15.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 (2)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