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1.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武传》 班固 西汉 《汉书》 国别体断代史 B 《过秦论》 贾谊 东汉 《新书》 政论文 C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北宋 《新五代史》 《二十四史》之一 D 《燕歌行》 高适 晚唐 乐府旧题 边塞诗 A. A B. B C. C D. D 2. 下列各项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推此志也 推:推赞 厚币委质事楚 委:呈献 B.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治:审理 信义安所见乎 见:看见 C. 揭竿为旗 揭:举 非铦于钩戟长铩 铦:锋利 D.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3. 下列各项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B.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其后楚日以削 C.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效死于前 D.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琴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古典乐器。“和雅”“清淡”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的深远意境。陶渊明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白居易诗“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东汉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论述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此琴之善者也。”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紧密关系。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逍遥无为;道家音乐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认为“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传统的古琴制作采用的是丝弦,声音很小,但夜深人静之时,却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琴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思绪无限。弹奏者在弹拨古琴时会陷入沉思、冥想,心灵在琴声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与万物合和,进入“弦外之境”。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中所渗透的道家哲学。 嵇康《琴赋》把古琴推崇为最适宜君子修身养性的器物,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确是如此。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雅正平和,无过亦无不及。弹奏之人在古朴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琴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 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它以独特的美学趣味,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在人心易于浮躁的今时,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稳沉静,回归内心本真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魏育林《<听琴经>释义》) 材料二: “琴者,禁也”,是儒家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文化的主要命题。
浏览完整试题中国古琴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由“器”逐步归结到“道”的文化路途上,堪为大道流行的最佳载体。“琴并不简单地是一门乐器而已,而是某种文化之‘道’的转换策略”。古琴出现功能上的历史位移。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黛玉这番话集中体现了古琴文化内涵之一的正统琴道——儒家的“乐教”思想,蕴涵了以乐成教的人文精神,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人生意义与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 黛玉所称之古琴言“禁”,始自东汉桓谭的《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发展、深化,演变为教化、修身和正心的传统琴道,且由于儒家在中国古琴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之一。在古代,琴被称为“圣人”之作,“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强调古琴的礼乐思想和修身之用这些经世致用的功能成为儒家古琴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如果格外注重音乐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将之视为音乐的创作之本而忽视其艺术审美价值,就必然导致重德轻艺,就会使音乐异化,沦为实现功利目的的工具。汉代《白虎通》以后,琴人、琴论大多言琴必禁,且范围不断演变扩大。儒家“琴之言禁”的命题,正是以突出古琴的非艺术功能为目的,于音乐审美中划出诸多禁区,“禁”逐渐成为束缚古琴艺术发展的桎梏,并形成古琴美学中的非美倾向。古琴从战国时家喻户晓的民间乐器到明清时知音者稀的变化,“禁”在其中起到极大的消极作用。 《红楼梦》中黛玉谈琴除强调儒家“中和之道”、君子之质的人格完善,又深得其邃地描述了道家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天地清和”“风清月朗”,“心不外想,气血和平”,可谓“与神合灵,与道合妙”,如《庄周梦蝶》,“与天地俱化,与太虚同体”。古人抚琴,追求的是“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风夜月之趣于指下”,林木扶苏,清风入弦,“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从而产生心凝形释、包容天地、与万化冥合的心灵体验和空间感受。“琴者,心也”“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舒缓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 明末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诠释的琴乐演奏与审美物证中的二十四个命题——二十四况,即为儒道互补,兼容并蓄,承前代众琴家之长,共同化育为自成一家的“淡和”的精神气象。“发乎情,止乎礼”,入世与出世,道德风范与艺术品格,古琴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完成了物质与精神、心理与生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整合,以近于完美的“和谐”的存在,超越了一切时空和因果,走向艺术、人生的永恒与不朽。 (摘编自祁冰《古韵幽兰——古琴的文化内涵与<红楼梦>中黛玉琴心之探微》)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文中陶渊明与白居易的诗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B. 传统的古琴声音很小,在夜深人静之时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因此,道家将其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弹奏者在弹琴的时候就会进入到“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 C.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推崇自然天成的“天籁”“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合拍。 D. 古琴追求高雅淡泊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人琴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嵇康提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对古琴的作用有高度的认同,作者也认为古琴的平和能让人回归内心本真。 B. 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但是“禁”在一定程度上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C. 古琴追求一种“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艺术境界,一个人只要恬淡平和、去除浮躁就能回归本真,达到这种境界。 D. 《红楼梦》中黛玉谈琴既体现了儒家“音乐教化”的思想,又契合了道家“追求自然”“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思想。 6.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对古琴影响的一项是( ) A. 是故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宋•朱长文《琴史》) B.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西汉《乐记》) C. 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明•徐上瀛《溪山琴况》) D. 八音之中,惟弦 最,而琴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东汉•桓谭《新论•琴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踟蹰”,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统统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又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是“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展开余下试题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 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花开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害,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婆家被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花开时即开始呼叫,一直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 B. 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 C. 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D. 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一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愁绪。 E. 文章融叙事、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8. 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9.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 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 材料二: (秦)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拊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B. 而灭诸侯,一天下 俗之一改也 C. 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扶辇下除 D. 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 然秦以区区之地 1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常图其所难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 赵奢之伦制其兵 C. 倾耳而听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D. 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1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B. 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C. 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D. 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13. 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证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的一组是( ) ①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 ②不知汉帝起陇亩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 ③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④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⑤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 ⑥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②④⑥ 14. 下列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孝孺在《深虑论》第一段中认为不是谋划天下大事的人考虑不周,而是天道非人的智力所能及。 B. 方孝孺举了大量例子说明各朝皆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而宋太祖是例外。 C. 贾谊认为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 D. 方孝孺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虑天下者要“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15.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 (2)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宋]贺铸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①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②。斗城③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④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展开余下试题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⑤。怀倥偬⑥。落尘笼。簿书丛。鹖弁⑦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⑧动。渔阳⑨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⑩。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注】①五都:泛指北宋的各大城市。②鞚(kòng):有嚼口的马络头。③斗(dǒu)城:汉长安故城,这里借指汴京。④嗾(sǒu):指使犬的声音。⑤冗(rǒng)从:散职侍从官。⑥倥(kǒng)偬(zǒng):事多、繁忙。⑦鹖(hé)弁(biàn):本义指武将的官帽,指武官。⑧笳鼓:都是军乐器。⑨渔阳:安禄山起兵叛乱之地。此指侵扰北宋的少数民族发动了战争。⑩天骄种:汉朝时匈奴单于自称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某些强盛的北方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这里的“天骄种”可以理解为“西夏酋帅”。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回忆青少年时期在京城的任侠生活。“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是对这段生活的总括。以下分两层来写:“肝胆洞,……矜豪纵”是一层,着重写少年武士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侠”。“轻盖拥,……狡穴俄空”是又一层,侧重描写少年武士们性格上的“雄”。 B. 下片开头“似黄粱梦”过渡自然。既承接了上片对过去的回忆,又把思绪从过去拉回到今天的现实中来。过去的生活虽快乐,然过于匆匆,如梦一样短暂。 C. “思悲翁”,一个“思”字,写尽了对自己被迫半生虚度、寸功未立的感慨。当年交结豪杰、志薄云天的少年武士,如今锐气已销磨许多,然而也成熟许多。 D. 全词叙事、抒情结合紧密,笔力雄健劲拔,神采飞扬,而且格律颇为谨严,句短韵密,激越的声情在跳荡的旋律中得到体现,两者臻于完美的统一。 17. 结合下片诗句谈一谈作者 什么“不请长缨”?下片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 五、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18. 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指出屈原“怨”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写诸侯为了削弱秦国,“____________”以此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但当秦国军队“开关延敌”时,“九国之师”则“____________”,最终“从散约败”。 (3)《李凭箜篌引》中用月宫这一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美妙,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形同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燕歌行(并序)》中,高适用“____________”一句赞扬了战士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时赤心报国的牺牲精神。 六、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19.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中,凤姐生病,王夫人便命______、______合同李纨一起裁处家事 (请填全姓名) 20. 请从上题所填两人中任选一人,说说这个人在裁处家事的过程当中,展现了何种性格特征?请结合相关情节进行分析。 七、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红岩》,是革命历史小说中影响最广的一部。《红岩》作者,当初并不是作家,然而为了告慰烈士的英灵,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为了让更多人从那些为理想信念无惧生死的革命烈士身上________精神力量,他们________地拿起了笔,将英烈们用鲜血铸就的红岩精神展现了出来。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传播,形成了久负盛名的红岩文化。 长篇小说《红岩》在1961年正式出版后,好评如潮。小说一出,________,出版后不到两年时间,就多次重印。北京所有的宣传机构几乎不约而同地行动起来,纷纷著文介绍。书店门前,人们排着长队争买《红岩》。有读者说道:“我不止一次地在大街上、公园里、电车上听到朋友们在谈论着《红岩》,他们时而谈到威武不屈的许云峰,时而谈到坚韧倔强的江姐,时而谈到勇敢沉着的成岗,也时而谈到为了党的事业而长期装疯的华子良……”“红岩热”还带来了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热潮,长期以来,红岩故事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红岩精神在今天依然是人们精神力量的源泉。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摄取 义不容辞 千金难买 B. 摄取 义无反顾 洛阳纸贵 C. 汲取 义不容辞 洛阳纸贵 D. 汲取 义无反顾 千金难买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彰显了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B. 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 C. 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 D. 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彰显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寒夜中我们总以为被子是暖的,其实被子并不产生温暖,被子只是帮我们阻挡了外面的寒冷,产生出温暖保护着我们身躯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我们的心就是我们自己的太阳。在寒夜里我们不但要靠自己的心温暖自己,还要找到能隔绝寒冷保护住自己的“被子”。 乌台诗案将苏轼扔进了人生的冰窖里,以后他又多次被贬,但他硬是靠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豪迈将人生活成了古往今来人人钦慕的样板,而且他把牢笼着他的黄州、惠州、儋州变成了他的“平生功业”。季羡林在文革中被安排为学生宿舍楼看门并收发书信,再也没人来拜访他请教他,他将学校门房变成了学术产房,翻译完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双腿残废后的史铁生曾把地坛作为逃避人生之所,“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但他的内心之火终于融化了人生的坚冰,地坛成为他涅槃重生之地。 上面的材料带给你哪些感悟和启迪,请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