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4 2025-08-03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金华十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卷
注意:
本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毛泽东用他那一贯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更加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这个深刻的道理,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毛泽东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阐明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性。“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是一个认识论命题。毛泽东在这里并没有否定物质的第一性原理,他不仅坚持了一般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而且更重要的是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物质和精神两者能够互相转化,但物质决定精神是第一位的,思想需要物质作载体才能转化,转化是有条件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
其次,明确指出在人的思想认识的两次飞跃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具有伟大意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相当于突出强调了真理检验标准的重大命题,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思想。
浏览完整试题
另外,强调了形成一种正确思想认识的过程的复杂性。早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在考察人类认识运动的规律后,就已经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说明人们要想得到正确的思想绝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因为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是要经过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发展路径的。
(摘编自李斌《掌握辩证唯物论以便“少犯错误”——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产生的必然途径。
B. 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因为此时精神、思想不一定正确性,才有第二阶段。
C. 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即使有时候有些失败,也不能证明人们的思想、认知是不正确的。
D. 作为认识论命题,“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体现了一般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能动的反映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进行阐释,可见政论文只有生动形象才具有强大生命力。
B. 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具有伟大意义,突出并创造性地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思想。
C. 材料二中的“实践、认识”对应材料一中的“存在与思想”,这两者之间循环往复,推动着人们曲折获得正确思想。
D. 材料一是政论文,材料二是文艺评论,尽管写作目的不尽相同,他们都体现出论证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特点。
3. 下列表述最能体现材料一中“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的一项是( )
A.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D.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 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阐明材料二画线句中“辩证唯物论的能动性”的内涵。
5. 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展现出不可辩驳的逻辑之美和高超的语言艺术,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C
3. B 4. (1)首先承认物质的第一性,认为是社会实践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或人们的思想来自客观外界现象)。
(2)物质和精神两者可以互相转化,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思想又转化为推动改造世界的力量。
5. (1)逻辑之美(可以从逻辑形式、驳立结合的论证方式、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这些角度答题)
示例:遵循严密的逻辑形式,开头分析“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先否定了“从天上来”“自己头脑中来”的唯心主义认识,立场鲜明地确认只能从实践中来,遵循排中律原则。
(2)语言之美(可以从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限定词的运用体现出表达严谨性、句式特点等角度答题)
示例:开头连用两个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也充分强调人的思想来自实践,强化语气,增强气势。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和李斌的解读,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思想。文章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指出正确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并通过“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的辩证关系,阐明了认识的能动性。毛泽东的语言通俗易懂,逻辑严密,展现出政论文的强大说服力。李斌的解读进一步深化了原文的哲学内涵,突出了实践检验真理的重要性。两篇材料相辅相成,既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理论深度,又展示了政论文和文艺评论的写作特点。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因为此时精神、思想不一定正确性,才有第二阶段”错误。由原文“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可知,认识过程的一、二两个阶段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政论文只有生动形象才具有强大生命力”错误。材料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只能说明这种方式有助于读者理解,不能得出政论文必须生动形象才有生命力的结论。选项中说法过于绝对。
B.“突出并创造性地提出”错误。由原文“这相当于突出强调了真理检验标准的重大命题,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思想”可知,是“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思想”,并非“创造性地提出”。
D.“材料二是文艺评论”错误。材料二是学术论文。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也就是把第一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
A.此句描述的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强调的是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会导致认知的差异,并没有涉及到将认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的内容,所以不符合“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
B.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这里体现了将从书本(可看作是第一阶段获得的认识)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实践)中去,强调实践对于认知的重要性,与“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把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的意思相符。
C.这句话是在阐述君子的一种品德修养,即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与认识的实践检验过程无关,不符合“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
D.它强调的是学习时要能够举一反三,如果不能做到,就不再教他了,主要侧重于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并非是将认识应用到实践中进行检验,所以也不符合“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1)由原文“毛泽东在这里并没有否定物质的第一性原理”“物质决定精神是第一位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可知,首先承认物质的第一性原理,认为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即社会实践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或人们的思想来自客观外界现象)。
展开余下试题
(2)“他不仅坚持了一般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而且更重要的是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物质和精神两者能够互相转化”“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可知,物质和精神两者可以互相转化,由认识过程中第一阶段产生的思想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思想又转化为推动改造世界的力量。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逻辑和语言艺术的把握能力。
(1)逻辑之美
清晰的结构层次:文章采用了先破后立的方式,开篇通过连续的设问“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吗?”批驳了认识论根源上的唯心主义观点,然后明确提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将认识过程分为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由精神到物质两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最后概括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观点,即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遵循排中律原则,层次清晰,逻辑严谨。
(2)语言之美
通俗易懂:毛泽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深刻的哲学道理,如“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直接明了地表达了思想的来源,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术语,使广大群众能够理解。
句式特点:“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开头连用两个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也充分强调人的思想来自实践,强化语气,增强气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滴水藏海
乔叶
这是山谷里的一小块平地,盖了五间平房,房后是几排鸡舍,房前一大块菜园,园边种的指甲草和万寿菊正开得绚丽。
①进屋落座,喝着茶,便扯闲话。她说,我原来做饲料生意,各种饲料怎么配,太清楚了。所以边做生意边包鱼塘,鱼吃什么饲料,吃多少能长几斤几两,掐得八九不离十。后来身体出了毛病,要说那时也没啥实症,就是白天没精神,晚上又难睡,一夜起三回,整日里头昏脑胀腰酸胳膊疼,每个月都往医院报到。后来有个医生说,你找个人少空气好的地方住一段试试,就找来了宝水,住了几天,好了可多。当时我跟老公说,啥时候能长长久久住这里就好了。闺女在一边说,你们就来嘛,也没谁拦着你们。我们说不是还要管你么,她说用不着你们管。我住校这么几年,你们谁管着我啥了,周六周日回去都吃不上个应时饭。你们管好自己就行。我说不得给你挣钱么,她说咱们家的钱不够我读高中的?不够我读大学的?要是够就别再挣。又问,咱们三有没有保险?那种什么都有的万能型保险。有,那就不用考虑生病的事。咱们也有房子,那你们一门心思挣钱干什么?想做什么现在就去做。别光想着将来有一天,将来就是现在,现在就是将来。
听闺女的话,我们就打算在这块住下来。俩大活人,也不能整天闲着,好歹得做点儿事。这个地方是大英介绍的,黑岩是她娘家地界,人头熟。这条沟说是有五六十亩,长租十年起,一年要两万,五年一付。我没还价。能还出多少?有这个计较劲儿,不如干脆大方一点儿落个人情给人家。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家在哪里让我们有点儿,这点儿利也就回来了。再说了,②算算跑医院的钱,哪一年不花个五六万、七八万?两万块租这么大一条山沟,还有啥可说的。况且来这后再也没有生过病,连感冒都没有过一次。我就跟老公说,反正以前也是挣了钱没少往医院送,现在就当是把那些送医院的钱省了,还落了个好心情好身体,值。
养鸡好啊,既能收鸡蛋,又能炖肉吃。肉蛋又都不贵,寻常百姓都能消费得起,各种风险成本都低。在这里,更省事。饲料都不用喂,只准备一点儿玉米。玉米平常也不喂,只是在晚上想让鸡回来时才撒上一点儿。
说实话,这条路没走时觉得难,真走上了也没那么难,怕的是一不留神就拐到回头路上去。开始鸡没养太多,第一年过去,养得卖得还挺顺。你知道,咱们这鸡蛋这么好,不是一般的土鸡蛋,成本就高。成本高在哪里?比如一百只鸡,散养在山沟里,没有围墙,没有篱笆,真真正正地散养,这鸡本身的数量就能损耗一半。有一回我们去宝水,听张大宝媳妇说捡了一只鸡,一听她说鸡的样子就知道那肯定是我们的鸡。可咋能撵回去呢,只能任它们跑丢。还有黄鼠狼,三天两头就来我这里开开荤。咱这鸡蛋,肯定也得卖高价钱。一来这才能顾得住成本,我都用标准蛋箱,这能保证运送不出问题。鸡蛋还要选品相好的,大小一致的,天然不带一点鸡屎鸡毛的——鸡蛋不能用湿布擦,一擦就容易坏。③虽然是卖给人家时好看,可是做人不能那么短视,是不是?二来呢,也要跟当地老百姓的土鸡蛋拉开距离,不跟他们抢生意。他们不讲究,该喂饲料喂饲料,大小不论地卖,一块一个,走的这是中低端。我们得走偏高端。他一块钱一个的,容易跟一块五一个的起纷争,跟我们两块钱一个的就难起纷争,是不是?
事实证明,如今有钱人多,只要你有好东西供,就不愁卖。咱们这鸡蛋和鸡卖得都快,不用打广告,朋友们介绍的渠道都供不尽。眼看着来找我们要货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就谋划着养更多的鸡,想着怎么扩大经营,怎么找人合作入股,还想着再租一条沟……④闺女在一边听着,朝我俩翻白眼说:又开始了。你们又开始了。说得我们大红了脸。是啊,咋就又开始了呢,咋就又拐上了光想赚钱的道呢。
那就维持这现状吧,我们这样做法也注定没办法成规模。就像自己做的家常菜,注定不能进超市里批发卖。现在我们就认命啦,就好好享这个福吧。生活基本零成本,土地很慷慨,撒了种子就给你吃粮食,不撒种子还给你吃野菜。也不需要美容化妆应酬社交,不再进医院买药看病。这不是享福啥是享福?
在房子里转了一遍,发现没有空调。她说空调这里实在不需要。这山沟整个儿就是一个大中央空调。冬天没暖气难熬一些,你看我们打这炕,我们就烧炕。刚烧的第一夜,半夜里还续了一次柴,结果热得不行,满身大汗,生生叫热醒了,前胸后背都快烤熟了。其实根本不用续,那几根柴就能顶一夜。火灭了还有余热,就够热到天明。没经验,真不知道柴火那么耐烧。
来到这以后,和老公关系也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可紧张呢,你想,事情多空间小,经常生病心情不好,能不紧张?常常是谁看见谁都烦。一来到这,反而越来越亲。虽然还是整天在一起,可是不用再看着对方了,而是一起看着外头。你别看只是个小山沟,小山沟里包罗着大世界,用我闺女的话说,这叫滴水藏海,恁尽情地遨游吧,连泳衣都不用穿。
(节选自乔叶《宝水》,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写了小山沟的风貌,虽是日常所见之景,但指甲草、万寿菊给人生机勃勃之感。
B. 小说语言朴实平易,实则言简意丰,展现了作者经济俭省和淡而有味的写作风格。
C. 小说以女性的视角观察生活、讲述故事,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细节,引人入胜。
D. 小说情节自然平淡,没有波折冲突,带领读者了解宝水村的人和事,体悟生活。
展开余下试题
7. 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扯云话”是当地方言,即聊天。一个“扯”字富有画面感和表现力。
B. 句子②中“还有啥可说的”表达了对小山沟一年要二万、五年一付租金的不满意。
C. 句子③中的“是不是?”采用问句,加强语气,说明做人不能短视,鸡蛋要保证质量。
D. 句子④写了闺女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形象地表达了她对我们要扩大经营的不满。
8. 请结合文本,阐释文章标题“滴水藏海”的内涵。
9. 评论家李林荣说《宝水》在塑造人物和环境方面最显著的成就不是塑造新人,而是写活了一些旧人在新的境遇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她”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6. D 7. B
8. ①“滴水”指宝水村的小山沟。“藏海”指小山沟所包罗着的大千世界。
②小山沟的生活让人重建了和外界的关系,为自己营造了全新的生存空间,更让我感悟到了幸福生活的真谛。
9. ①“她”的身体发生了变化。在城里做饲料生意的她受疾病困扰,听医生建议来宝水村休养,身体好多了,萌生了长久居住的念头。宝水村不只是城里人消遣闲逛之处,而且是康养身心之地。
②“她”和家人 关系发生了变化。没来宝水村前因为事情多空间小,经常生病心情不好,和老公关系紧张,现在虽然和老公整天在一起,可以一起看宝水村的自然风光,让自己心胸开阔,心情舒畅,关系好多了。
③“她” 心态发生了变化。以前在城里做饲料生意还要包鱼塘挣钱,现在宝水村养鸡生意不错,想扩大经营规模,又怕重走光想赚钱的老路便放弃这念头,好好享受当下的幸福。
【解析】
【导语】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从城市生活转向山野田园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平凡生活中的深刻哲理。小山沟不仅是她的栖身之所,更是她心灵的归宿。作者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物内心世界相结合,表达了“滴水藏海”的深意:在微小的事物中蕴含着广阔的世界,平凡的生活中藏着无尽的智慧与幸福。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的能力。
D.“没有波折冲突”不对,小说虽整体情节平淡,但经营中面临鸡的损耗、黄鼠狼侵扰,以及后来因女儿提醒放弃扩张计划等,均隐含冲突和转折。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表达了对小山沟一年要二万、五年一付租金的不满意”错误。从“算算跑医院的钱,哪一年不花个五六万、七八万?两万块租这么大一条山沟,还有啥可说的。况且来这后再也没有生过病,连感冒都没有过一次”等内容可知,“还有啥可说的”表达的是对以两万块租下这条山沟的认可,认为很划算,并非是不满意。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标题“滴水藏海”意蕴深刻。“滴水”直观所指即宝水村的这块小山沟,文中描述这里有平房、鸡舍、菜园,是山谷里的一小块平地。而“藏海”则表明这看似不起眼的小山沟包罗着大世界。在这里,主人公原本被疾病与忙碌生意缠身,来到后生活发生巨大转变。她从做饲料生意、包鱼塘,到因身体原因隐居于此养鸡。
②小山沟让她重建与外界关系,不再紧盯生意,而是与丈夫一起感受自然。生活基本零成本,土地慷慨给予粮食野菜,无需美容应酬看病,她从中感悟到幸福生活真谛,明白了无需过度追逐财富,珍惜当下的宁静、健康与亲情才是幸福,正如女儿所说,在这小山沟里能尽情遨游,虽小却蕴含无尽美好,体现出“滴水藏海”的内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身体方面发生了诸多显著变化。原文“我原来做饲料生意,各种饲料怎么配,太清楚了。所以边做生意边包鱼塘,鱼吃什么饲料,吃多少能长几斤几两,掐得八九不离十。后来身体出了毛病,要说那时也没啥实症,就是白天没精神,晚上又难睡,一夜起三回,整日里头昏脑胀腰酸胳膊疼,每个月都往医院报到”“就找来了宝水,住了几天,好了可多”“况且来这后再也没有生过病,连感冒都没有过一次”,由此可知,曾经做饲料生意的“她”被疾病缠身,白天没精神、晚上难入睡,每月都要去医院。听从医生建议来到宝水后,身体状况大为改善,体现出宝水对其身体的调养作用。说明宝水村不只是城里人消遣闲逛之处,而且是康养身心之地。
②与家人关系方面,原文“来到这以后,和老公关系也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可紧张呢,你想,事情多空间小,经常生病心情不好,能不紧张?常常是谁看见谁都烦。一来到这,反而越来越亲。虽然还是整天在一起,可是不用再看着对方了,而是一起看着外头”,可见此前因事务繁杂、空间有限、身体欠佳,和老公关系紧张,来到宝水后,二人一起欣赏自然风光,心胸开阔,关系变得亲密,生活环境的改变让家庭氛围更加和谐。
③心态方面,原文“眼看着来找我们要货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就谋划着养更多的鸡,想着怎么扩大经营,怎么找人合作入股,还想着再租一条沟……闺女在一边听着,朝我俩翻白眼说:又开始了。你们又开始了。说得我们大红了脸。是啊,咋就又开始了呢,咋就又拐上了光想赚钱的道呢”,由此可知,过去在城里一心挣钱,如今在宝水养鸡生意不错,本想扩大经营,却因女儿提醒,意识到不能重蹈只追求金钱的覆辙,转而享受当下,“好好享这个福”,心态从忙碌逐利转变为安于现状、知足常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①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自秦废封建,以郡县治之,遂为万世不易之法。论者以为如冬裘夏葛之各适其时耳。吾谓封建必以郡县之法行之,郡县必以封建之法辅之。两者并用,然后无弊。
古者天子畿内,其地千里。千里之中,有六卿六遂之制。即郡县之法也。其外以八州之地,为一千六百八十国。五国则有长,十国则有帅,三十国则有正,二百一十国则有伯。凡八伯,五十六正,一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分而属于天子之老二人,曰二伯。此其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亦即郡县之法也。自齐桓、晋文兴,而诸侯以力相胜,其地大,其国强,则遂为之长。天下之诸侯聚而听命乎盟主而属长连帅之制荡然无存。自此天下之势,散而无纪,至秦而同归于尽。吾故曰:封建必以郡县之法行之,然后无弊。
虽然,郡县之世,亦岂可以废封建乎哉?世以罢侯置守为始皇病。夫罢侯置守未失也,其失在乎专用郡县,而不复存封建之制。方秦初并天下,李斯言置诸侯不便,丞相绾等言,燕齐地远,宜置王,而始皇曰:廷尉议是。夫使始皇取绾与斯之议而兼用之,内地置守、尉、监,而远地置王,则夫陈胜者安能起陇亩之中而乱天下哉!且亦何畏乎匈奴,而竭天下之力以筑长城也哉!是故郡县亦必以封建之法辅之,而后无弊也。
呜呼!宋之已事,可以观矣。宋太祖既有天下,以为中国之患莫大乎藩镇,于是罢节度使,而以文臣领郡,为强干弱枝之
上一篇: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学军统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下一篇: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金华”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