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9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金华十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卷
注意:
本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毛泽东用他那一贯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更加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这个深刻的道理,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毛泽东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阐明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性。“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是一个认识论命题。毛泽东在这里并没有否定物质的第一性原理,他不仅坚持了一般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而且更重要的是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物质和精神两者能够互相转化,但物质决定精神是第一位的,思想需要物质作载体才能转化,转化是有条件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
其次,明确指出在人的思想认识的两次飞跃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具有伟大意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相当于突出强调了真理检验标准的重大命题,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思想。


浏览完整试题另外,强调了形成一种正确思想认识的过程的复杂性。早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在考察人类认识运动的规律后,就已经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说明人们要想得到正确的思想绝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因为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是要经过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发展路径的。
(摘编自李斌《掌握辩证唯物论以便“少犯错误”——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产生的必然途径。
B. 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因为此时精神、思想不一定正确性,才有第二阶段。
C. 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即使有时候有些失败,也不能证明人们的思想、认知是不正确的。
D. 作为认识论命题,“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体现了一般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能动的反映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进行阐释,可见政论文只有生动形象才具有强大生命力。
B. 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具有伟大意义,突出并创造性地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思想。
C. 材料二中的“实践、认识”对应材料一中的“存在与思想”,这两者之间循环往复,推动着人们曲折获得正确思想。
D. 材料一是政论文,材料二是文艺评论,尽管写作目的不尽相同,他们都体现出论证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特点。
3. 下列表述最能体现材料一中“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的一项是( )
A.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D.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 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阐明材料二画线句中“辩证唯物论的能动性”的内涵。
5. 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展现出不可辩驳的逻辑之美和高超的语言艺术,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滴水藏海
乔叶
这是山谷里的一小块平地,盖了五间平房,房后是几排鸡舍,房前一大块菜园,园边种的指甲草和万寿菊正开得绚丽。
①进屋落座,喝着茶,便扯闲话。她说,我原来做饲料生意,各种饲料怎么配,太清楚了。所以边做生意边包鱼塘,鱼吃什么饲料,吃多少能长几斤几两,掐得八九不离十。后来身体出了毛病,要说那时也没啥实症,就是白天没精神,晚上又难睡,一夜起三回,整日里头昏脑胀腰酸胳膊疼,每个月都往医院报到。后来有个医生说,你找个人少空气好的地方住一段试试,就找来了宝水,住了几天,好了可多。当时我跟老公说,啥时候能长长久久住这里就好了。闺女在一边说,你们就来嘛,也没谁拦着你们。我们说不是还要管你么,她说用不着你们管。我住校这么几年,你们谁管着我啥了,周六周日回去都吃不上个应时饭。你们管好自己就行。我说不得给你挣钱么,她说咱们家的钱不够我读高中的?不够我读大学的?要是够就别再挣。又问,咱们三有没有保险?那种什么都有的万能型保险。有,那就不用考虑生病的事。咱们也有房子,那你们一门心思挣钱干什么?想做什么现在就去做。别光想着将来有一天,将来就是现在,现在就是将来。
听闺女的话,我们就打算在这块住下来。俩大活人,也不能整天闲着,好歹得做点儿事。这个地方是大英介绍的,黑岩是她娘家地界,人头熟。这条沟说是有五六十亩,长租十年起,一年要两万,五年一付。我没还价。能还出多少?有这个计较劲儿,不如干脆大方一点儿落个人情给人家。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家在哪里让我们有点儿,这点儿利也就回来了。再说了,②算算跑医院的钱,哪一年不花个五六万、七八万?两万块租这么大一条山沟,还有啥可说的。况且来这后再也没有生过病,连感冒都没有过一次。我就跟老公说,反正以前也是挣了钱没少往医院送,现在就当是把那些送医院的钱省了,还落了个好心情好身体,值。
养鸡好啊,既能收鸡蛋,又能炖肉吃。肉蛋又都不贵,寻常百姓都能消费得起,各种风险成本都低。在这里,更省事。饲料都不用喂,只准备一点儿玉米。玉米平常也不喂,只是在晚上想让鸡回来时才撒上一点儿。
说实话,这条路没走时觉得难,真走上了也没那么难,怕的是一不留神就拐到回头路上去。开始鸡没养太多,第一年过去,养得卖得还挺顺。你知道,咱们这鸡蛋这么好,不是一般的土鸡蛋,成本就高。成本高在哪里?比如一百只鸡,散养在山沟里,没有围墙,没有篱笆,真真正正地散养,这鸡本身的数量就能损耗一半。有一回我们去宝水,听张大宝媳妇说捡了一只鸡,一听她说鸡的样子就知道那肯定是我们的鸡。可咋能撵回去呢,只能任它们跑丢。还有黄鼠狼,三天两头就来我这里开开荤。咱这鸡蛋,肯定也得卖高价钱。一来这才能顾得住成本,我都用标准蛋箱,这能保证运送不出问题。鸡蛋还要选品相好的,大小一致的,天然不带一点鸡屎鸡毛的——鸡蛋不能用湿布擦,一擦就容易坏。③虽然是卖给人家时好看,可是做人不能那么短视,是不是?二来呢,也要跟当地老百姓的土鸡蛋拉开距离,不跟他们抢生意。他们不讲究,该喂饲料喂饲料,大小不论地卖,一块一个,走的这是中低端。我们得走偏高端。他一块钱一个的,容易跟一块五一个的起纷争,跟我们两块钱一个的就难起纷争,是不是?
事实证明,如今有钱人多,只要你有好东西供,就不愁卖。咱们这鸡蛋和鸡卖得都快,不用打广告,朋友们介绍的渠道都供不尽。眼看着来找我们要货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就谋划着养更多的鸡,想着怎么扩大经营,怎么找人合作入股,还想着再租一条沟……④闺女在一边听着,朝我俩翻白眼说:又开始了。你们又开始了。说得我们大红了脸。是啊,咋就又开始了呢,咋就又拐上了光想赚钱的道呢。
那就维持这现状吧,我们这样做法也注定没办法成规模。就像自己做的家常菜,注定不能进超市里批发卖。现在我们就认命啦,就好好享这个福吧。生活基本零成本,土地很慷慨,撒了种子就给你吃粮食,不撒种子还给你吃野菜。也不需要美容化妆应酬社交,不再进医院买药看病。这不是享福啥是享福?


展开余下试题在房子里转了一遍,发现没有空调。她说空调这里实在不需要。这山沟整个儿就是一个大中央空调。冬天没暖气难熬一些,你看我们打这炕,我们就烧炕。刚烧的第一夜,半夜里还续了一次柴,结果热得不行,满身大汗,生生叫热醒了,前胸后背都快烤熟了。其实根本不用续,那几根柴就能顶一夜。火灭了还有余热,就够热到天明。没经验,真不知道柴火那么耐烧。
来到这以后,和老公关系也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可紧张呢,你想,事情多空间小,经常生病心情不好,能不紧张?常常是谁看见谁都烦。一来到这,反而越来越亲。虽然还是整天在一起,可是不用再看着对方了,而是一起看着外头。你别看只是个小山沟,小山沟里包罗着大世界,用我闺女的话说,这叫滴水藏海,恁尽情地遨游吧,连泳衣都不用穿。
(节选自乔叶《宝水》,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写了小山沟的风貌,虽是日常所见之景,但指甲草、万寿菊给人生机勃勃之感。
B. 小说语言朴实平易,实则言简意丰,展现了作者经济俭省和淡而有味 写作风格。
C. 小说以女性的视角观察生活、讲述故事,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细节,引人入胜。
D. 小说情节自然平淡,没有波折冲突,带领读者了解宝水村的人和事,体悟生活。
7. 对文中画横线句子 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扯云话”是当地方言,即聊天。一个“扯”字富有画面感和表现力。
B. 句子②中“还有啥可说的”表达了对小山沟一年要二万、五年一付租金的不满意。
C. 句子③中的“是不是?”采用问句,加强语气,说明做人不能短视,鸡蛋要保证质量。
D. 句子④写了闺女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形象地表达了她对我们要扩大经营的不满。
8. 请结合文本,阐释文章标题“滴水藏海”的内涵。
9. 评论家李林荣说《宝水》在塑造人物和环境方面最显著的成就不是塑造新人,而是写活了一些旧人在新的境遇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她”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①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自秦废封建,以郡县治之,遂为万世不易之法。论者以为如冬裘夏葛之各适其时耳。吾谓封建必以郡县之法行之,郡县必以封建之法辅之。两者并用,然后无弊。
古者天子畿内,其地千里。千里之中,有六卿六遂之制。即郡县之法也。其外以八州之地,为一千六百八十国。五国则有长,十国则有帅,三十国则有正,二百一十国则有伯。凡八伯,五十六正,一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分而属于天子之老二人,曰二伯。此其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亦即郡县之法也。自齐桓、晋文兴,而诸侯以力相胜,其地大,其国强,则遂为之长。天下之诸侯聚而听命乎盟主而属长连帅之制荡然无存。自此天下之势,散而无纪,至秦而同归于尽。吾故曰:封建必以郡县之法行之,然后无弊。
虽然,郡县之世,亦岂可以废封建乎哉?世以罢侯置守为始皇病。夫罢侯置守未失也,其失在乎专用郡县,而不复存封建之制。方秦初并天下,李斯言置诸侯不便,丞相绾等言,燕齐地远,宜置王,而始皇曰:廷尉议是。夫使始皇取绾与斯之议而兼用之,内地置守、尉、监,而远地置王,则夫陈胜者安能起陇亩之中而乱天下哉!且亦何畏乎匈奴,而竭天下之力以筑长城也哉!是故郡县亦必以封建之法辅之,而后无弊也。
呜呼!宋之已事,可以观矣。宋太祖既有天下,以为中国之患莫大乎藩镇,于是罢节度使,而以文臣领郡,为强干弱枝之计。然而河东之折氏、灵武之李氏,则犹许其世袭如故也。其后,议者以世袭不便,移李氏于陕西,而灵武之失不旋踵矣。然则内地郡县而边地封建,固有天下者之长计也。
世之论者,自唐以前,皆是封建而非郡县;自唐以后,皆右郡县而左封建:胥②一偏之见而已矣。
(选自俞樾《春在堂全书》)
【注】①填:通“镇”,安定。②胥:表示范围,相当于“皆”“都”。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下之诸侯A聚B而听命C乎D盟主E而属长F连帅G之制H荡然无存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疏,疏远,远离,与《屈原列传》“王怒而疏屈平” “疏”意思相同。
B. 易,改变,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的“易”意思不同。
C. 凡,一共,总共,与《苏武传》“凡随武还者九人”的“凡”意思不相同。
D. “而竭天下之力”与《老子四章》“常于几成而败之”的“而”用法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绾等人认为,某些刚刚被灭掉的诸侯国地处偏远,需要设置王国来镇守,并且提出任用太子作为偏远王国的王。
B. 李斯援引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事例来表达他对封建制的认知,并且将封建制与郡县制进行对比,强调郡县制的优势。
C. 秦始皇从天下百姓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了战争苦难来源于诸侯王的存在,希望国家能够安宁,最终认同李斯观点。
D. 俞樾作为后世评论家,在对秦朝建制的评价过程中,又介入了宋太祖“罢免节度使”等历史依据,强化自身观点。
13. 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2)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屈原列传》)
14. 结合材料二分析,俞樾提出“两者并用,然后无弊”的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新荷叶①
李清照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②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③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注】①这是李清照写给友人的一首祝寿作品。②东山:东晋谢安曾隐居东山,这里指代隐居。③安石:东晋谢安,曾经出山从政,颇有政绩。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秋分时节,作者在海外仙山,为长者祝寿,达官显贵衣冠楚楚,聚满庭院,现场氛围热烈。
B. 在祝寿的场面中,为客人倾酒捧觞的侍女向客人劝酒,婷婷袅袅,风姿翩翩,令人开怀。
C. 上阕不直接写寿者,而是通过渲染环境、祝寿人和侍女的不同凡俗,突显寿人的名望身价之高。
D. “鹤寿松青”形神兼顾,作者用仙鹤的清癯矍铄,松树的耐寒常青来表达对友人的祝愿。
16. 这首词除了祝寿外,也流露出作者的家国情怀,请结合下阕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展开余下试题(1)红日初升,其道大光,青年学生当以《〈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勉励自己,肩负时代使命,在新长征路上奋勇前行。
(2)《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匈奴因为被蒙恬击退,而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取中原一事。
(3)“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奔涌东流,意境宏大,如唐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凭借宏大的规模、均衡的规划,顺利加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一定是静态的过去时吗?北京中轴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纵贯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至今生机勃勃,与人们的生活 A 。
北京中轴线体现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发展至成熟阶段对于礼仪和秩序的追求。它以南北向居中道路为骨架,连接起宫殿、坛庙、市肆,形成了均衡对称的建筑群。其中,天安门、故宫,钟鼓楼及周边商业街市,共同构成了“面朝后市”的空间格局;太庙和社稷坛,遵循了“左祖右社”的礼仪规范;建筑的大小、高度、色彩、装饰等均体现了《考工记》所强调的礼仪与秩序。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长期发挥实用功能,表达百姓愿景。①位于中轴线北端的钟楼,明清时期承担计时与报时功能,②见证了中国古人的生活方式。③万宁桥是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古时通过提放水闸调节水位,④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⑤万春亭是北京中轴线的制高点、⑥罕见的三重檐屋顶形式,⑦建筑形制也是中国古亭中的最高等级。⑧社稷坛是现存的中国最为完整的皇家祭祀太社和太稷的祭坛。“社稷”中的“社”是土地,用以祈求疆土永固;“稷”指粮食,体现了 B 的愿望。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左祖右社”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到半个小时,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 圣路加济贫院。(《大卫·科波菲尔》)
B. 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大战中的插曲》)
C. 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送走,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D. 然而,把自己真实的见解表达出来,这应该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修辞立其诚》)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偷感好强”成为流行的社交口头禅。所谓“偷感”,顾名思义,就是偷偷摸摸。别误会,它可与偷窃无关,仅代表那种害怕被知道、被关注而选择默默做事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偷感”就像现代人的隐形斗篷,只要你钻进这个斗篷,你就会觉得安全。
现实中,不想刷存在感的“偷感人”比比皆是。正当我们为过分低调的“偷感人”感慨时, (1) 。何为“盗感”,当然也与盗窃无关,而是指那些无所畏惧、不拘小节、高调出场的行为。如果说在课堂上“偷感人”唯恐被老师点名,“盗感人”肯定是踊跃发言的那一位;当“偷感人”还在纠结要不要发朋友圈时,“盗感人”已经发出了双下巴的自拍照。
有人说与其在角落做旁观者的“偷感人”,不如以主人公的姿态做个无所畏惧、一往直前的“盗感人”;有人说“盗感人”横冲直撞,缺乏边界感, (2) 。
(3) ?其实不必纠结,以上种种,看似对立,实则互补。“偷感人”隐忍疏离,却减少了不必要的社交负担;“盗感人”思维跳脱,遇事也总能打开新的思路。所以无论你是哪种人,只要坦然自若不偏航,多半可做生活的主人。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这句话隐含三段论这一推理形式,请根据示例写出其具体的推理过程。
示例:
大前提:只有出使狗国,才会从狗门入
小前提:晏子出使的不是狗国
结论:晏子不会从狗门进
大前提: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
结论: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听劝体”是当下部分年轻人热衷的网络交往新形式。听劝者发出求助信息,一般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表达听劝的态度;劝者根据听劝者提出的问题或困难,提供对听劝者有价值的经验、建议等信息。
有人认为,这种方式能够减少社交压力,可在轻松的氛围中听取陌生人的建议;也有人认为,“听劝体”作为一种网络交往形式,交流的信息不一定可靠,不值得鼓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金华”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