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6 2025-08-03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浙江省温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逐题解析)
2024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
语文试题(A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末,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
要不得!
要不得!
注重调查!
反对瞎说!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一定要出门吗?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
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中国有许多专门从书本上讨生活的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共产党员,不是一批一批地成了反革命吗?就是明显的证据。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浏览完整试题
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二:现在全省上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级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工夫。
“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实”,就是作风要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准”,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
(摘编自习近平《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不进行调查就对某个问题发言一定是瞎说一顿,就可以野蛮地停止其对问题的发言权。
B. 材料一中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经常出去载回来各种必要的材料,从而帮助解决了各种困难问题。
C. 比较材料一中的本本主义与材料二中的不良调研作风,它们产生的根源相同,但是危害程度不同。
D. 材料一中提出斗争实践需把马克思主义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与材料二中强调的“效”立足点相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批判的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与材料二批判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形式主义本质不同,因为时代不同。
B. 材料一中反对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是因为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 形式主义,不是斗争所需要的。
C. 材料一中许多从事社会科学研究 共产党员,一批一批成为反革命,证明了本本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法是最危险的。
D. 材料一为调查研究提供了基础的理念指导,材料二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具体调研工作要求进一步地深化和细化。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所倡导的调查研究作风的一项是( )
A.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B.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C. 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
D.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4. 结合材料一中画线的两处在表达上的特点,简析其论证效果。
5. 材料二是习近平所提倡的调查研究工作的要求,是对材料一毛泽东思想跨越时空的呼应,根据这点完成下方表格。
材料一:毛泽东思想 材料二:习近平要求 呼应
①________ 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保持求真务实的调研作风 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前置环节
调查研究过程中要深入群众,反对形式主义 ②________ 坚持群众路线
处理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唯书,不唯上。 “求效”要求以实际情况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③________
【答案】1. B 2. A
3. C 4. ①第一处在表达上使用单独成段,强调两个“要不得”的否定态度,与注重调查的观点形成破立结合的效果,使观点提出更加鲜明简洁有力。
②第二处采取富有表现力的比喻论证,生动论证了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的关系一一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破解矛盾的前提,使说理透彻又通俗明白。
5. ①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要以调查研究为前提
②“求深”要求深入群众与基层了解实际情况
③坚持实事求是作风
【解析】
【导语】材料一摘编自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任何结论必须基于实际调查,批判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材料二则是习近平在新时代对调研工作的具体要求,主张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两者虽然时代不同,但一脉相承,皆主张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强调深入群众、重视实际,反对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习近平的要求是对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扬和具体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材料一中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经常出去载回来各种必要的材料”错误,文中“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是对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提出建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A.“本质不同,因为时代不同”错误,材料一批判的教条主义和材料二批判的形式主义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不联系实际,不实事求是,而且前后也不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所倡导的调查研究作风是结合实际,强调实践的作风。
A.出自东汉王充的《论衡》,意思是房屋是否下雨,住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令是否有缺失,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强调为政者要到群众中去,听取群众意见,体现求真务实的作风。
B.涵盖了广泛学习、详细询问、谨慎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等多个方面,体现了调研工作中应有的全面、深入、细致、准确以及注重实效等作风,与习近平倡导的调研作风相契合。
C.强调的是谋划事情要考虑大小、缓急等因素,体现的是一种统筹规划的思维。
D.意思是不接受虚妄 言论,不信从虚浮的技艺,不采用华而不实的名声,不做虚伪的事,体现了调研要务实、求实的作风,与习近平所强调的“实”的调研作风相符。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第一处画线通过反复强调“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凸显出作者对闭着眼睛瞎说的强烈反对态度,警示党员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不负责任的言论。先破后立,使观点更鲜明。
②第二处画线部分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调查”和“解决问题”分别比作“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形象地表明只有做好调查研究,才能顺利解决问题,比喻论证加强了论证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可知,毛泽东认为调查研究是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的前提。
展开余下试题
②由材料二“‘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可知,“求深”要求深入群众与基层了解实际情况。
③由“处理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唯书,不唯上”、“‘求效’要求以实际情况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可知,两者都提到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所以填“坚持实事求是作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曹操背观音
蔡崇达
①那天我妈给我打电话说我们镇上的曹操走了,还说大家都很确定曹操成佛了。
②从记事起,我就看到曹操一前一后两个背篓走在我们小镇的那个石板路上。曹操每天早上到码头去批发渔民打上来的小海鲜,然后挨家挨户地叫卖。很奇怪的是,他的那个背篓还单独隔出来了一小块空间,里面放了一尊观音。曹操路过每户人家,只要开着门的,他就要从门缝里探进去;门没开的,他也要踮着脚从窗户里探进头去。第一句话永远是“你今天过得好吗?”第二句话永远是“要买点海里的味道吗?”因为我小时候已经有了一些烦恼,所以有时候曹操路过我们家问你今天过得好吗?我说不好,他就会把头很近地贴着我,然后说明天会很好的。
③曹操这个名字很奇怪,生曹操那天,镇上突然问来了一个戏班子。曹操他爸是一个老实巴交的渔民,一辈子都没听过几次戏。那天晚上他喝多了,那第一声唱词就把他爹震撼得目瞪口呆,他一边看一边骂,他骂骂咧咧地说,人就是应该活出个名字来。然后曹操就叫曹操了,结果,曹操生下来那天,他就不像曹操,用接生婆的话说就是生了条丝瓜,皱巴巴的瘦瘦长长的。再后来越来越不像曹操,越长越瘦,越长越安静,永远笑眯眯的。
④我问我妈,曹操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背观音的?我妈说是有一年曹操他老婆从屋顶上掉下来摔死了,曹操一连几天在床上起不来,好多亲人都去劝,曹操躺在床上还是这样笑眯眯地看着大家。直到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观音跟他说,说他老婆已经去西方了,观音说自己要出门,所以没有跟着他老婆去。曹操也不知道咋想的,就说要不我来背你,然后就这样背了一辈子。
⑤我说曹操究竟干啥了?为什么你们觉得他会成佛呢?我妈说他做的可多了。其实我前几个月差点死成功了,是曹操把我给拉住了。我妈当时跟我说的时候轻描淡写,但是我就完全愣住了。
⑥当然我知道我妈这辈子一直过得很苦。高三那一年我爸又中风了,我妈又是一个性格极为倔强的女人,不让我们小辈插手,独自一人伺候我爸,三年后我爸走了,我妈在葬礼上利落地操办各种流程,各种仪式,各种奏乐,就是冷静得跟个大堂经理一样,这就让我很愤怒,我觉得我妈很冷漠,我不知道像我妈这样的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然后葬礼一结束,我妈又开始催我和我姐赶紧回城里上学上班,这让我更加地愤怒。就这样我其实已经半年没有跟我妈说话了,直到那天我妈给我打电话说曹操成佛了。
⑦我问我妈,我说曹操怎么救了你。我妈说你们都走了之后,我突然间发烧病倒了,昏沉沉地躺在床上,没有力气起来拿水喝,没有力气做饭。我本来犹豫要不要给你和你姐打电话,但一想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我可以走了。结果突然间听到窗外有人在那喊,你今天过得好吗?曹操又路过了,我不想搭理他,但是你知道的,你越不搭理他他越问,一遍遍地趴在窗户上问,你今天过得好吗?
⑧我本来是很生气的,他每问一句我心里就咯噔一下。他又问一句,再问一句,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把我给问哭了。然后我就哭着说,我说我不好,我说我过得不好。他一听我回应了,就非常开心地喊说那要不要跟菩萨说说话?就这样我没有死成。更让我震惊的是,我妈说这已经不是曹操第一次救他了,还有一次我快出生了,我妈突然摔了一跤,出了好多血。家里穷,我妈不敢去医院,我爸又出远海,摸摸肚子发现没动静了,我妈就自责得一宿一宿地睡不着觉,一宿一宿地掉头发,也就不想我了。
⑨结果曹操有一天经过了,问我妈你今天过得好吗?让我妈抽签,签上说这个孩子是菩萨送来给你的,什么妖魔鬼怪都躲不开的。
⑩然后我问我妈,这些你为啥从来不跟我说呢?我妈说为啥要跟你说?人生苦头都要自己吞,就像你爸和我,也不可能事事告诉你。我妈然后接着跟我说,所以这个世间还需要曹操。每个人心里都是汪洋,都自个儿在沉浮着,哪有力量去看别人。需要有这么一个人,每天每天走到每个人的心头,问一句你今天过得好吗?不管怎么样,心里总要好过许多。而且曹操走过那么多难走的路,他自然能看到所有人更多的难。
⑪我说妈,这就是你觉得曹操为什么会成佛,对吗?
⑫我妈说“是我亲眼看到的”。那天台风过后满天红霞,曹操背着观音路过我们家,坐在门口。他笑眯眯地说自己很好,只是有些乏。我以为他睡着了,结果看见他和观音背靠背地发光。我喊他,他没回答,脸上笑容依旧。我知道曹操走了,我忍不住哭了。抬头看晚霞,像极了曹操背着观音的样子。我急忙敲门喊大家来围观,大家都说曹操真的成佛了。
⑬曹操成佛后,要不要给他立庙,大家觉得得看天意,但在祠堂摔出的圣杯示意曹操想和家人团聚,不愿留下当神,曹操还是下葬了,镇上能来的人都来了。
⑭然后今早我一起床,收到了我妈的一条信息,你今天过得好吗?就是从今天开始,我妈在那个千里之遥的小岛上,早早地把大门打开,坐在门口边做手工活边问每个路过的人今天过得好吗?
⑮我妈最终还是找到了办法,顽固地把曹操永远地留在了镇上。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这名字是父亲醉酒后被戏班的唱词激励,想让儿子“活出个名字来”而得的。
B. 我妈在经历生活坎坷后,在曹操的持续问候下逐渐改变观念,理解了曹操关怀的深意。
C. 曹操背观音游走于小镇,在镇上人之间形成情感纽带,使大家的关系更加温暖紧密。
D. 曹操死后,天意不让人们为其立庙,这让全镇人从情感和信仰上失去了心灵的支柱。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曹操形象复杂而立体,他既是一个普通的渔民,又是一个每天背着观音、关心他人福祉的人。
B. 小说通过对曹操的死和成佛的悬念营构,表现了曹操生前的善行及对他人的影响,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C. 小说情节推进跌宕起伏,在强烈冲突中展现人性的光辉与生命的坚韧,扣人心弦,引导读者深入阅读。
D.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小镇生活景象,通过回忆和现实的交织,展现了时间的跳跃,增加故事层次感。
8. 小说多次写曹操问“你今天过得好吗”,从创作意图角度分析其妙处。
9. 一同学在阅读小说时觉得主题理解有困难,于是他请教了“豆包”(AI智能学习助手),“豆包”给出了三组关键词——“孤独与陪伴”“生命和人性”“传统信仰与精神寄托”,请选择其中两组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6. D 7. C
8. ①使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曹操这一问候,展现了他内心的善良与对他人的深切关怀。他自己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但依然关心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通过这句问候传递温暖。无论对方回答过得好或不好,曹操都能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去回应和开导。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②使情节发展更连贯流畅:这句简单的问候成为曹操与村民交流的开端,引出了后续一系列的对话和情节发展。通过与不同人的交流,曹操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内心需求,进而为他们提供帮助或给予鼓励。这句问候,如同一条线索将各个碎片化的情节串联起来,使故事更加连贯流畅,也让读者能更清晰地感受到东石镇的生活百态和人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展开余下试题
③使主题表达更丰富深刻:在东石镇这样一个平凡而又充满艰辛的地方,曹操的问候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人们的内心,为整个故事营造出一种温暖、有人情味的氛围。小说通过曹操的这一行为,表达了对普通人之间相互关怀、相互支撑的美好情感的赞美,以及对在困境中坚守希望、积极生活的精神的歌颂。
9. ①关于孤独与陪伴的思考:文中提到“每个人心里都是汪洋,都自个儿在沉浮着,哪有力量看着别人”,深刻地描绘了现代人内心的孤独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忙于自己的事务,忽略了与他人的情感交流。曹操的存在则提醒着我们,陪伴和关心是如此重要。他的问候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感受到了温暖和被关注,从而找到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②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故事深刻地探讨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以及人性中的善良、关怀与救赎。曹操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即使生活充满了苦难和不如意,人们依然可以选择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用自己的方式去赋予生命意义。对他人的问候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在关键时刻成为拯救他人生命的力量,彰显了人性中善良的伟大价值。
③对传统信仰与精神寄托的探讨:观音在文中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象征,更是人们在面对苦难时的精神寄托。曹操背起观音像,一方面是出于对妻子的思念和对观音的敬畏,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他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支撑和指引。对于小镇上的其他人来说,曹操和观音的结合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精神符号,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慰藉和希望,体现了传统信仰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与现代社会情感需求的融合。
【解析】
【导语】《曹操背观音》是一篇充满温情与哲思的小说。以曹操背观音的独特形象展开,通过他挨家问候串联情节,展现其善良乐观。“我妈”的经历与之交织,凸显生活苦难与人性光辉。观音作为精神寄托,增添神秘色彩。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曹操死后,天意不让人们为其立庙,这让全镇人从情感和信仰上失去了心灵的支柱” 说法错误。文中曹操死后,虽然天意示意曹操想和家人团聚不愿留当神,但镇上人依然认可曹操,曹操的精神也通过母亲等人得以传承,并没有让全镇人失去心灵支柱。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小说情节推进跌宕起伏,在强烈冲突中展现人性的光辉与生命的坚韧”错误。小说整体是通过平实的叙述来展现人物和故事,没有太多强烈的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却在平淡中蕴含着深情和力量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小镇生活的点滴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 作用的能力。
①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
展现善良本质:在小说设定的生活环境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各自的生活难题 ,曹操却始终坚持向他人询问“你今天过得好吗?”,这一简单举动,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纯粹源于他内心深处的善良,他真心希望了解他人的生活状态,给予关心。
体现乐观态度:曹操自身遭遇了妻子意外离世这样沉重的打击,但他依然带着笑容,用这句问候去接触他人。面对回答“不好”的人,他能给予安慰和鼓励,如对小时候烦恼的“我”以及生病无助的“我妈”,展现出他在苦难生活中乐观积极的一面,丰富了人物性格层次。
②从情节发展角度
引发情节推进:曹操的这句问候成为情节的触发点。他询问“我妈”,引出“我妈”生病时的无助以及曹操对她的拯救,还牵出了“我妈”怀孕遇险时曹操的帮助;对“我”的询问,也体现出他对孩子的关怀,从而推动故事不断发展,让读者看到曹操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使故事更加充实。
串联情节线索:从早起到镇上叫卖,曹操对每一户人家、每一个人都问出这句话,这就像是一条无形的线,将曹操与东石镇的居民紧密联系起来,把一个个看似独立的小故事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小说情节连贯,结构完整。
③从主题表达角度
营造温暖氛围:东石镇居民的生活充满苦难,“我爸”中风离世,“我妈”艰难操持家庭,曹操自己也历经不幸。但曹操的问候打破了这种生活的沉重与冷漠,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着温暖,让读者在这个小镇故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温情。
升华主题内涵:通过曹操坚持问候他人这一行为,小说深入挖掘了普通人在艰难生活中相互慰藉、彼此支撑的力量,以及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这种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使小说主题得到了升华 ,富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孤独与陪伴
揭示孤独状态:文本中“每个人心里都是汪洋,都自个儿在沉浮着,哪有力量看着别人”,生动地刻画了在现实生活背景下人们内心的孤独。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人们各自为生活奔波,将自己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缺乏与他人的情感互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这种孤独感是普遍存在的。
曹操的陪伴意义:曹操的行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他每天挨家挨户询问“你今天过得好吗”,这种简单的问候背后是他对他人的关注和关心。对于“我妈”来说,在她生病无助、处于孤独绝望的境地时,曹操的问候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打破了她的孤独,让她感受到被重视、被陪伴,从而有了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这体现了陪伴在缓解孤独、给予他人力量方面的重要性,强调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不可或缺。
② 生命和人性
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呈现:文本中展现了多种生命的脆弱情况,如曹操妻子意外从屋顶摔死,“我妈”在生活中遭遇丈夫中风、自己生病等困境。然而,“我妈”在丈夫去世后冷静操办葬礼,独自承担生活的重担,曹操在经历妻子离世的悲痛后依然积极面对生活、关心他人,这些都体现了生命的坚韧。他们在困境中没有被打倒,而是努力生活,展现了生命顽强的一面。
人性的善良与救赎体现:曹操的行为是人性善良的集中体现。他自己经历苦难,却不忘关心他人,通过一句简单的问候,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人帮助和鼓励。像他拯救“我妈”的两次经历,一次是 “我妈”生病时,一次是“我妈”怀孕遇险时,他用自己的方式让“我妈”感受到温暖和希望,甚至改变了“我妈”的命运,这充分彰显了人性中善良的力量,以及这种善良对他人生命的救赎作用,让读者看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意义。
③传统信仰与精神寄托
观音的象征意义:观音作为传统信仰的象征,在文中具有深厚的内涵。曹操在妻子去世后,因梦中观音的嘱托而背起观音像,这一行为背后既有他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也有他对观音这一神圣形象的敬畏。观音对于曹操来说,成为了他在失去妻子后的精神支撑,让他在生活中找到了一种信仰的力量,继续前行。
对小镇居民的精神影响:对于小镇上的其他人而言,曹操背着观音像的形象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精神符号。当他们看到曹操和观音时,内心会得到慰藉,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会感到有希望。例如 “我妈”看到曹操和观音背靠背发光,认为曹操成佛,这体现了观音以及曹操所代表的精神在小镇居民心中的重要
上一篇: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浙江省温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温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