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一支军阀的队伍轰轰地开进了徐水县城。军阀姓耿,人称耿司令,竟也喜欢舞文弄墨。耿司令驻下第一件事,即派几个大兵把虞世明请来,虞世明道:“虞某润笔高,恐长官不肯出钱。”耿司令似乎怔了一下,继而咧嘴大笑:“不知道虞先生开价多少?” “照例一字一百大洋。” 耿司令收住笑:“你黑心要价,不怕我杀了你?”虞世明淡然一笑:“若要便宜了长官,人都要骂虞某势利。” 这耿司令到底有些不俗,还是出了一千大洋,虞世明便给他写了一副中堂。 半年后,方念桥出嫁“庆和药堂”掌柜陈再明。 又半年,陈再明携款进货途中被人杀死。方念桥成了寡妇,“乐仁药堂”和“庆和药堂”便合在一处,取名“仁和药堂”。念桥请几个书家写过匾,都不中意。 这天,虞世明正在聚英楼上闷闷地饮茶,抬头一看,方念桥正站在他的面前,他怔了一下,手中的茶碗一晃,水扑溅到了桌上。方念桥稳稳神,强笑笑:“请虞先生写一块匾,不知道多少润资?”虞世明看一眼方念桥,低了声音道:“听说方老板的生意不如往日兴隆,虞世明不敢开价。”方念桥沉了脸:“谅那一块匾还是写得起的。”虞世明以商量的口吻道:“一字一百大洋如何?” 方念桥并不还价。虞世明换一杯热茶,饮过,便伏身研墨,竟研得沉重,不似平日潇洒。 只听得墨在砚上吃力地转动。 “仁和药堂”四个字,一气呵成,方念桥不禁失声喊一句:“果然好字。”方念桥从怀中掏出一张银票,放在桌上,捡起字便走。虞世明轻喊一声:“师妹留步。”方念桥款款站定。虞世明指那银票:“这字算我送与贵店的。” 方念桥怔了一下,一笑:“虞先生做的是买卖,怎可如此?”说罢,转身下楼。聚英楼上,食客们鸦雀无声。 五日后,县衙贴出文告,说要在暴水河上造桥,全部款子,皆为虞世明先生捐奉。一城人呆若木鸡。 方念桥在人群中,听罢,她如梦方醒,一时泪流满面,她拼力挤出人群,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却是人去楼空。 数月后,河上建起一座石孔桥。桥宽可并列通过四辆马车。桥头立一石碑,碑文为虞世明所书:方树林师父传人虞世明捐建。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虞世明在“河岸呆立”,既是因为痛失恩师,也是为免被拖累,在打算另立门户之事。 B. 虞世明在方念桥走后“目光茫然,纹丝不动”,可见他虽苦于被误解,却仍意志坚定。 C. 军阀头子耿司令求字,虞世明“照例一字一百大洋”,因为他怕徐水人骂他“势利”。 D. 方念桥第二次来求字时不再还价,虞世明因此感到愧疚不安,磨墨时“竟研得沉重”。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环境描写简约凝练,寥寥数语却凸显了暴水河的险恶,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真实可感的故事背景。 B. 小说巧妙设置了悬念,如虞世明为何突然离开乐仁药堂等,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 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和行为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发展,顺叙写来却尺水兴澜,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D. 小说多用侧面描写,如“徐水人 恼怒”“市人的叹息”“一城人呆若木鸡”,烘托了虞世明的决绝。 3. 虞世明为何要在桥头碑文强调自己是“方树林师父传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小说结尾写方念桥在得知真相后,“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却是人去楼空”。这样的情节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40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20分) 5. 下列对课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给予)当神器之重(抵挡) B. 故略上报(答复、给回信)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C. 大礼不辞小让(谦让)洎牧以谗诛(等到) D.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族秦者秦也(家族) 6.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项王按剑而跽曰。 B. 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C. 敢以烦执事。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D.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吾其还也。 7. 下列各项两个句子中,未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失其所与,不知 B.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C. 暴霜露,斩荆棘 奚暇治礼义哉 D.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距关,毋内诸侯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有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①然后从而刑之 ②俯足以畜妻子 B. ①虽然,每至于族 ②为之踌躇满志 C. ①行李之往来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 ①将军战河北 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9. 下列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②以其无礼于晋 B.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②是寡人之过也 C.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夫晋,何厌之有 10.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日削月割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李牧连却之 ⑤欲辟土地,朝秦楚 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⑦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⑧项伯杀人,臣活之 ⑨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⑩理固宜然 ⑪素善留侯张良 ⑫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A ①⑥⑨⑫/②⑦⑩/③/④⑤⑧/⑪ B. ①⑨⑫/②③⑦⑩/④⑤⑧/⑥⑪ C ①⑫/②⑦⑨⑩/③/④⑤⑧/⑥⑪ D. ①⑨⑫/②⑦⑩/③/④⑤⑧/⑥⑪ 11. 下列各项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盖亦反其本矣。 技盖至此乎? B. 牛何之? 杳不知其所之也。 C. 度,然后知长短。 度我至军中。 D. 失其所与。 吾与点也。 12. 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思厥先祖父(相当于“其”)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赞成) B. 申之以孝悌之义(告诫)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成) C. 始速祸焉(加快)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待) D. 故今具道所以(详细地)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认为正确)
展开余下试题13. 课内句子翻译。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先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材料二: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三: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熙宁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4.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标出。 光独A知其不B然C介甫固大贤D其失在于用心E太过F自信G太厚而已 15.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济,意为帮助,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义不同。 B. 治,指社会安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奚暇治礼义哉”的“治”意义相同。 C. 其,表反问,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奔车朽索,其可忽乎”的“其”用法相同。 D. 数,指天数、命运,与《六国论》中“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数”含义相同。 16.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 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一味想求取非同寻常的功绩,而忽略了普通人所知道的常识。 B. 王安石上书给皇帝,希望陛下不要把上天赐予的幸运作为常态,要有忧患意识。 C. 在议论变法时,朝官都认为不能变法,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 D. 熙宁七年,全国干旱,皇帝想罢免不能很好执行法令的人员,王安石阻止了他。 17.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2)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 18. 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你认同司马光 这句评价吗?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①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②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③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1076年暮春,苏轼登密州(今诸城)北城上眺望。②壕:护城河。③寒食: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④咨嗟:叹气。 19.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习习春风吹拂柳条,既是“春未老”的表现,也是词人登上超然台赏春的动因。 B. 登台后,词人看到了半壕春水荡漾、满城花开烂漫、千家烟雨濛濛的美妙景致。 C. “寒食后”点明登台时间并暗示“咨嗟”的缘由,说明本词是为纪念介子推而作。 D. 本词以诗为词,短小玲珑,含蓄深沉,语言清新自然,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20. 词人为什么既有淡淡惆怅,又有卓立于世的旷达“超然”?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10分) 2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绘金陵晚秋景色时,用“_______,_______”展现了江水清澈、山峰林立的壮美画面。 (3)洞庭湖游船上,导游解说引用《念奴娇·过洞庭》的“_______,_______”两句,赞叹湖面的壮阁,感叹人的渺小,大家拍手称好。 (4)课堂上,唐老师引用了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两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有始无终”。 (5)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提到自己与司马光“_______,_______”,点明二人政治主张存在分歧的原因。 五、语言文字应用(15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每当采摘橘子时,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堆火焰。在橘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过路,看到这种情形,将不免眼馋口馋,或随口问讯:“嗳,你们那橘子卖不卖?” “乡亲,我这橘子卖可不卖,你要吃,尽管吃好了。这水泡泡的东西,你一个人能吃多少?十个八个算什么。你歇歇气再赶路,天气老早咧。” 到把橘子吃饱时,自然同时也明白了“只许吃不肯卖”的另外一个理由。原来本地是出产橘子地方,沿河百里到处是橘园,橘子太多了。且照风俗说来,桃李橘柚越吃越发,所以就地更不应当接钱。 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湖,一定就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民生活情形,虽多少改变了些,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靠土地喂养,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俨然自土中茁起。 22. 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橘子的鲜亮诱人,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2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生生不息”,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二)语言文字应用II(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美丑并举”“美丑泯绝”的描写,是中国古代文学描写人物性格内部的美丑对照和组合的伟大开端。 “美丑并举”,有如凤姐。 ;另一方面又是营私的里手,实在是蚀空贾府的一只大蛀虫。治家与败家,功劳与罪过,构成凤姐形象中的一对矛盾。 “美丑泯绝”,有如宝、黛。宝玉在“痴”“呆”可笑中表现了他的可爱;黛玉在尖酸刻薄中表现了她的一往情深。脂砚斋曾对宝玉评道:“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令他人徒加评论,皆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骨肉。”我们虽然说不出其美丑之界限,却能感受到其真实的生命。 24. 文中第1段缺漏一个虚词“对”,请指出应补在哪里。 25. 请仿照画波浪线语句的句式与修辞,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六、作文(60分)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前,“新技术”“新产业”“新质生产力”高速发展迭代,在万象更新的时代,也不能随意丢掉“旧”的东西。新与旧共同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