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8-0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广东省鹤山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鹤山一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阶段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满分: 150分, 时间: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时代之隔。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
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人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词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曰”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我曾说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分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还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有人说,语言造成了人,那是极对的。
《圣经》上也有天帝说了什么,什么就有了,“说”是“有”的开始。这在物质宇宙中尽管可以不对,但在文化中却是对的。没有象征体系也就没有概念,人的经验也就不能或不易在时间里累积。
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


浏览完整试题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在村庄中,我们可以见到的象征体系有很多,一如家族仪式、族谱、宗祠等,二如宗教仪式和活动,三如口述的村庄历史和传说,四如一村特有的村风、村规等。这类象征体系反映的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节奏,而是村庄在应付各类事件时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象征体系的形成需要村庄成员保持相对的稳定,也需要有稳定的村庄外部环搅。只有在持续的村内村外互动中,村庄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经验,并沉淀为共享的象征体系。正因为如此,也才有了不同村庄不同的社区记忆强度。社区记忆强弱不同的村庄在应付当下事件时,其应对方式是不同的。
社区记忆强的村庄,村庄历史上的经验构成了当下人们调整自己行为的标准,故村庄言论发达,村民更看重自身行为在村庄内得到多少承认。因此,社区记忆强的村庄往往有着负责任的精英与关注村庄公共事务的村民。在应付来自外界的挑战或组织村内重大公益活动时,村庄易形成一种合作机制,因为每介村民都能感受到村庄言论对他的压力,他在村庄公共事务中的表现会转化成人们对他的道德评价。
社区记忆弱的村庄,村民没有受到历史经验和村庄道德的引导和约束,各自行动的独立性较强,相互之间约束较少,村民多不注意自我在村庄中的声望和威信的积累,只看此时此地的得失。这样的村庄在遭遇重要事件时,其调动历史经验的能力差,促成村民之间合作的资源少,由此,村庄显得不是手足无措就是无所适从。
曾经在电视上看到,郑州郊区两个村庄都是葡萄产区,由于村庄内部的组织资源差别大,导致全年水果销售情况很不同。甲村有葡萄协会,通过葡萄协会联系到大的超市,不仅不愁销,价格卖得也高;而乙村因为郑州市24小时不准三轮车进出的规定,致使单家独户等待商贩上门收购的原有购销方式无法继续,而村庄又无计可施,葡萄只好烂在了地里。看来,是葡萄协会及时为甲村村民提供了闯市场的组织资源,而没有这种组织方式的乙村是很难想起利用协会的组织方式进入市场的。
(摘自佟志辉《新乡土中国研究随笔》,有删改)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和其他动物都能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人时常依靠象征体系的帮助,在跟时间的接触上相较于其他动物要复杂一些。
B. 一个小白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是它在具体情境里、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得到的个别经验,并不能相互传递和学习。
C. 文化作为累积下来的社会共同经验,不能只靠人的本能保存,更要靠人凭借抽象能力和个人记忆互相学习,逐渐累积而成。
D. 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了属于个人经验的“过去”的投影,还包括了代表着社会共同经验的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
2.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时间格局的角度论证了可以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词——是打破人和人传情达意过程中的时间阻隔的桥梁。
B. 文章主体部分立足于人的生活与时间的关联,依次从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时代之隔等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C. 文章举小白鼠的例子,旨在通过对比,论证人有别于其他动物,能依靠象征体系打通时间阻隔,而拥有文化。
D. 文章结尾阐明词与字有别,文化中必须有“词”,但不一定有“文字”,这是从另一角度对文章开头观点的辩驳。
3.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空间和时间阻隔的情境里,只要人和人传情达意就会产生文字,所以不论古代还是现代,城市还是乡村都有文字存在。
B. 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是因为学习是要改造本能的行为方式,习得新的行方式,这种新旧更替即有了今昔穿越。
C. 记忆是时间中的桥梁,如果人的记忆完金消失,文化就失去了赖以维持和传承的重要条件,我们的时间可以说是阻隔了。
D. 村庄社区记忆的强弱,影响村庄道德与历史经验对村民的引导和约束,因而影响村庄应对各类事件的能力。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村庄象征体系的一项是( )
A. 子远村过春节磕头拜年
B. 白鹿原白色神鹿的传说
C. 三江口村村民抗疫守则
D. 社阳乡百姓祭祀徐偃王
5. 从传统的乡土中国到“新乡土中国”,“象征体系”在乡土社会中有哪些作用?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 C 2. D
3. A 4. C
5.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①“象征体系”帮助人们打破个人的今背之隔,从而累积自己的经验。②帮助人们打破社会的时代之隔,从而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③促使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形成文化。在“新乡土”社会,在村内村外持续、稳定的互动中形成象征体系,社区记忆强,村庄舆论发达,从而形成强大的集体力量应对外界挑战和其他事件。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分别从文化传承和村庄象征体系 角度探讨了乡土社会的特征。材料一通过对比人与动物的学习方式,强调了记忆和象征体系在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词”作为时间桥梁的重要性。材料二则聚焦于村庄的象征体系,如家族仪式、村规等,分析了社区记忆强弱对村庄应对事件能力的影响。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乡土社会如何通过象征体系维系文化传承和社区凝聚力,反映了传统与现代乡土社会的复杂互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 分析和运用的能力。
C.“不能只靠人的本能保存”混淆是非。材料一第四段说“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不能只靠人的本能保存”,肯定了“靠本能”,与原文不符。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D.“这是从另一角度对文章开头观点的辩驳”错误。结尾与开头的观点并无冲突,它是对开头观点的补充说明。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只要人和人传情达意就会产生文字”强加条件关系、因果关系。从材料一可知,文字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而词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可见传情达意不一定产生文字。且依据常识可知传情达意的工具有多种。后面的结论因此依据不足。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村庄象征体系是村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家族仪式、族谱、宗祠、宗教仪式、口述历史、传说、村风、村规等。这些象征体系反映了村庄在应对各类事件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并且是村庄成员共同经验的沉淀。
A.“子远村过春节磕头拜年”属于家族仪式。
B.“白鹿原白色神鹿的传说”属于口述的村庄历史和传说。
C. “三江口村村民抗疫守则”不是一村特有的村风、村规。
D.“社阳乡百姓祭祀徐偃王”属于宗教仪式和活动。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
①材料一中提到“人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词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这段话说明了“象征体系”(特别是“词”)的作用,它帮助人们将当下的经验与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打破时间的阻隔,实现个人经验的累积。
②材料一中提到“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还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这里明确指出“象征体系”不仅能帮助个人累积经验,还能帮助人们累积他人(包括前人)的经验。
③材料一中提到“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段话强调了“象征体系”在社会共同经验累积中的关键作用,这种累积最终形成了文化。材料二中提到“象征体系的形成需要村庄成员保持相对的稳定,也需要有稳定的村庄外部环境。只有在持续的村内村外互动中,村庄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经验,并沉淀为共享的象征体系”“社区记忆强的村庄,村庄历史上的经验构成了当下人们调整自己行为的标准,故村庄言论发达,村民更看重自身行为在村庄内得到多少承认”“在应付来自外界的挑战或组织村内重大公益活动时,村庄易形成一种合作机制,因为每个村民都能感受到村庄言论对他的压力,他在村庄公共事务中的表现会转化成人们对他的道德评价”,这表明材料二从“新乡土中国”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象征体系”在村庄中的作用。它不仅帮助村庄形成稳定的社区记忆,还能在应对事件时发挥重要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袖
徐向林
筱兰芳踏着碎步上台,水袖一抖一掷、一荡一甩、一抛一扬、一叠一搭,台下必是掌声雷动,叫好声四起。
这是多年前的事了。这些年,作为地方小剧种的阜剧市场萎缩,阜剧团多年没排过大戏,被称为“阜剧皇后”的筱兰芳也多年没上过舞台了。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袖舞是筱兰芳的绝活儿。人们常说,筱兰芳的袖子是她的第二张脸,只要舞动起来,剧中人或悲或喜、或惊或怒、或娇或羞、或憨或痴的表情,人们都可以从水袖上看出来。
凭着这个绝活儿,筱兰芳获奖无数。也有不少戏校、剧团的年轻人想拜筱兰芳为师,但她择徒极其严格,没有一个年轻人能通过她的考核,故而她一直没收徒弟。为这事,阜剧团的王团长没少操心,他多次劝筱兰芳降低收徒标准,筱兰芳却把眼睛一瞪,道:“戏比天大,怎能随便降标准呢?”
一句话,噎住了王团长。
可眼下,王团长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他必须动员筱兰芳收徒。原来,市里给阜剧团拨了三百万元经费,要求阜剧团排出一部高质量的新戏。为了阜剧文脉的传承发展,要求新戏的主要角色全部起用年轻人,这些年轻人还必须是当地阜剧名家的徒弟。也就是说,这次筱兰芳无论如何都要收一个徒弟了。
王团长挑了四个刚从戏曲学院毕业的女学员资料来找筱兰芳。他告诉筱兰芳,这四个学员只能留三个,分别拜阜剧团的青衣、花旦、刀马旦名角为师,留下来的都会获得阜剧团的正式编制。筱兰芳作为青衣名角,这四个学员首先任她挑。
筱兰芳大略翻了翻学员的资料,说:“看来我这次不收徒弟不行了。”
王团长笑道:“筱老师,现在表面上看是四选一,但这四个学员是我从戏曲学院四百多个毕业生中挑选出来的,实际上是四百选一,一定会让你称心如意的。”
“既然这样,那就在明天的舞台上见分晓吧。”筱兰芳说出这句话时,王团长长出了口气,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第二天面试前,筱兰芳问王团长:“团里留三个,淘汰出局的那个咋办?”
“那就退回学校呗,戏曲学院学生毕业出来改行的多着呢。”王团长无所谓地说。
筱兰芳听后沉默不语。
面试开始了。学员分别以《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青衣角色亮相一出场,她们就把水袖的甩、掸、拨、勾、挑、抖、打、扬等功夫施展得行云流水。王团长看得眼花缭乱,每个学员表演结束他都拍手叫好。
学员全部退场后,王团长赔着小心问:“筱老师,看中几号学员了?”
“三号吧。”筱兰芳想了想答。
“啊,我以为您会看中二号。我觉得二号的表现力是四人中最好的。”筱兰芳的选择出乎了王团长的预料。
“三号潜力最大,就定三号吧。”筱兰芳不容置疑地说。
筱兰芳的徒弟选定后,团里花旦、刀马旦名角的徒弟也相继选定了。最终是二号学员出局。花旦、刀马旦名角对王团长说:“二号的形象、气质和表现力是最适合的青衣人选,可惜了,没被筱兰芳选中。”
但是谁也没想到,二号因“祸”得福,她在市阜剧团落了选,却被省淮剧团作为重点人才引进,找到了更好的归属。而且一年后在省里举办的文艺会演大赛中,她一举击败筱兰芳的徒弟,获得全省戏剧表演最高奖“幽兰奖”。
获奖名单公布后,很多人颇感意外,因为筱兰芳不但是“幽兰奖”终身成就奖得主,还是此次大赛的主评委之一,她收的唯一徒弟竟然没获奖!
于是,议论声四起。有的说筱兰芳胳膊肘往外拐;有的说筱兰芳选徒弟时看走了眼;还有的说得更难听,说筱兰芳“徒有虚名”,不配当师父……
对于这些议论,筱兰芳当没听见,从没公开辩解过。
筱兰芳的徒弟却受不了,一次排练过后,她独坐在后台正哭得梨花带雨,不料房门被轻轻推开,走进来的是进入省淮剧团的那个二号学员。筱兰芳的徒弟赶紧止住悲声,努力挤出一丝笑容道:“祝贺你,一出道就获大奖。”
“谢谢,这个奖你以后也会获得的。”二号学员说,“我还想告诉你一个秘密。”
“啥秘密?”筱兰芳的徒弟有点儿摸不着头脑。
“那次我们四个人的面试中,筱老师第一个看中的是我。”二号学员说。
“怎么可能?她最终选择的是我!”说这话时,筱兰芳徒弟的脸上露出了愤怒之色。
“你先听我把话说完。”二号学员不疾不徐道,“你是左撇子,舞水袖时,指、腕、肘、肩不够协调和统一,筱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如果她不收你做徒弟,估计阜剧团其他老师也不会收你,也许你就永远吃不上这碗饭了。”


展开余下试题二号学员的话让筱兰芳的徒弟一下子愣住了,难怪筱老师一年来把重心放在调教她的右臂上,并且说过还要花两年的时间才能把她的身体调平衡。“那筱老师把我这个有缺陷的人收为徒弟,你……”说这话时,她心里虚虚的。
二号学员正色道:“而我永远感激筱老师,是她极力向省淮剧团推荐的我……”二号学员的话还没说完,房门又被人轻轻推开,一个沐着光的身影走了进来。两人定睛一看,来人正是筱兰芳。
筱兰芳问:“你俩在这儿嘀咕啥呢?”
“师父!”筱兰芳的徒弟一甩水袖,给了筱兰芳一个大大的拥抱。她紧紧地搂着筱兰芳,眼眶里又止不住地溢出了泪花。
(选自《小说选刊》,2024年第6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阜剧团多年没排过大戏,筱兰芳也多年没上过舞台,致使地方小剧种阜剧市场萎缩。
B. “袖舞是筱兰芳的绝活儿”,说明筱兰芳除了水袖表演外,其他方面表现得并不出色。
C. 为了排出高质量的新戏,传承发展好阜剧文脉,筱兰芳在王团长的动员下答应收徒。
D. 筱兰芳的徒弟“眼眶里又止不住地溢出了泪花”,流露出了徒弟未能获奖的委屈。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袖一抖一掷、一荡一甩、一抛一扬、一叠一搭”,节奏鲜明,连续的动词组合具有动态感,使人直观感受到舞蹈的魅力。
B. “人们常说,筱兰芳的袖子是她的第二张脸”,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筱兰芳的水袖以人的特性,突出筱兰芳水袖舞得绝妙。
C. “戏比天大,怎能随便降标准呢?”一句中,“戏比天大”表现了人物强烈的责任意识,“怎能随便降标准呢?”用反问语气增强了情感浓度。
D. “王团长看得眼花缭乱,每个学员表演结束他都拍手叫好”,从侧面表现出四个学员行云流水般的面试表演,印证了上文“百里挑一”的说法。
8. 小说提出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阜剧文脉的传承发展”这一重要课题。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9. 文末画线句子写道:“一个沐着光的身影走了进来。”筱兰芳身上有怎样的“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B
8. ①筱兰芳的言行启示我们,非遗的传承发展需要德艺双馨的引路人。
②市里、剧团的做法启示我们,非遗的传承发展需要政府引领,并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③演员选拔、训练等内容启示我们,非遗的传承发展需要品学兼优、热爱非遗的青年人才。
9. ①演技精湛,教导有方。小说开头对筱兰芳舞台动作的描写、观众的反应、获奖情况的交代等,都表现出她作为阜剧演员,技艺精湛;小说写筱兰芳如何调教徒弟的右臂,表明她教导有方。
②坚持原则,顾全大局。筱兰芳选徒弟标准严格,竞赛评审中对自己的徒弟不偏私,都说明她坚持原则;为了阜剧文脉的传承发展,筱兰芳决定收徒,这是顾全大局的体现。
③爱惜人才,为他人者想。选择三号学员做徒弟,向省淮剧团推荐二号学员,是她心地善良、爱惜人才的体现。
【解析】
【整体分析】这篇小说通过筱兰芳收徒的故事,展现了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筱兰芳作为阜剧名角,严谨择徒,体现了她对艺术的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她在收徒过程中不仅关注技艺,更注重学员的潜力和未来发展,展现了她的远见卓识。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刻画了筱兰芳的高尚品格和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挑战与希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A.“致使地方小剧种阜剧市场萎缩”错误,由原文第二段“作为地方小剧种的阜剧市场萎缩,阜剧团多年没排过大戏,被称为‘阜剧皇后’的筱兰芳也多年没上过舞台了”可知,选项因果倒置。
B.“其他方面表现得并不出色”错误,于文无据。“绝活儿”说明她在其他地方技艺精湛之外,还尤为擅长袖舞。
D.“流露出了徒弟未能获奖的委屈”错误,徒弟流泪流露的是对筱兰芳的感谢和敬佩。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运用比拟手法”错误,应是运用了比喻手法,把“袖子”比喻为“脸”。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筱兰芳作为阜剧的代表人物,她的水袖表演堪称一绝,从“筱兰芳踏着碎步上台,水袖……叫好声四起”以及“凭着这个绝活儿,筱兰芳获奖无数”可以看出她技艺精湛。在教导徒弟方面,她发现徒弟是左撇子导致舞水袖时身体不协调,便将重心放在调教徒弟的右臂上,这体现了她教导有方。同时,她择徒严格,坚守“戏比天大”的原则,不因外界压力而降低标准,收徒后在竞赛评审中也不偏袒自己的徒弟,这些都体现了她的品德高尚,为非遗传承树立了榜样,说明非遗传承需要这样的引路人来引领后辈。
②文中提到“市里给阜剧团拨了三百万元经费……”,并且为了阜剧文脉的传承发展,要求新戏的主要角色全部起用年轻人,这些年轻人还必须是当地阜剧名家的徒弟。这体现了政府在非遗传承中的引领作用,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为剧团创造了排演新戏的条件;同时制定相关政策,为阜剧文脉的传承明确了方向和具体要求,这对非遗的传承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保障的作用。
③在演员选拔过程中,王团长从众多学员中挑选,后经过专业学习,具备一定的戏曲表演基础。在面试中,她们能将水袖的各种功夫施展得行云流水,这体现了她们的专业素养。而文中二号学员虽然在阜剧团落选,但依然在戏曲领域继续发展,最终获得大奖,这体现了她对戏曲的热爱和不懈追求。可见,非遗的传承需要具备专业技能、有进取心、热爱非遗的青年人才来延续和发展。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文本开篇对筱兰芳在舞台上的水袖表演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如“水袖一抖一掷、一荡一甩、一抛一扬、一叠一搭”,同时通过“台下必是掌声雷动,叫好声四起”侧面烘托出她高超技艺。而在教导徒弟方面,她针对徒弟舞水袖时身体不协调的问题,将重心放在调教右臂上,还预计花费两年时间来调整徒弟身体的平衡,这体现了她在教学上的方法和耐心。
②筱兰芳在收徒时择徒极其严格,面对王团长让她降低收徒标准的劝说,她以“戏比天大,怎能随便降标准呢”回应,体现了她坚持原则的一面。在竞赛评审中,她没有因为参赛选手是自己的徒弟而偏袒,这进一步说明她坚守公正的原则。另外,当市里为了阜剧文脉的传承发展要求她必须收徒时,她克服了自己一直以来不收徒的坚持,从大局出发,为阜剧的传承做出了让步,这体现了她顾全大局的精神。
③在选择徒弟时,筱兰芳虽然一眼就看出二号学员条件好,但她考虑到三号学员的潜力以及左撇子徒弟的困境,选择了三号学员并将其收为徒弟,同时极力向省淮剧团推荐二号学员,让二号学员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这体现了她爱惜人才,并且能够从他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们的未来发展考虑。
二、古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发仓廪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鹤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