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08-0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广东省东莞中学、惠州一中、深圳实验、珠海一中、中山纪念中学等五校2024-2025学年高
东莞中学、惠州一中、深圳实验、珠海一中、中山纪念中学
2027届高一下学期五校联考试题
语 文
2025.5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对应的信息点涂黑,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成为舆论表达的新平台。网络舆论为公众更直接地参与社会事务、政府决策提供了可能性,是民主协商的重要渠道。然而,目前的网络舆论表达中存在着浓厚的宣泄色彩,出现语言暴力、网络谣言、极端观点等诸多表达失范现象。这些失范的网络舆论表达伤害了网络舆论环境,破坏了理性网络舆论的生成,更为严重的是或许会导致现实社会的舆论危机。
当前针对网络舆论表达失范的管理主要是技术性底线管理,常采用删除、屏蔽、设置敏感词等管理办法对超越底线的内容进行控制和封堵。技术性管理明确规定了网络舆论表达底线,为网络舆论表达设置了警戒线和雷区。然而,技术性底线管理并无力改变大多数的网络舆论表达失范现状。构建网络舆论表达以边界为导向的规则秩序与伦理秩序,将对边界的感悟力外化为网络舆论表达的指引力、约束力。
第一,要确立以边界为导向的规则秩序。现实公共空间的表达行为较大程度上受到舆论压力和道德评价的制约,表达主体对自身的表达行为有所规制,伦理与道德是规范表达主体表达行为的最主要因素。网络空间是虚拟公共空间,身体不在场的舆论表达主体很难感知舆论压力和直面的道德评价,伦理与道德很难起到原有的作用。一是现存的伦理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律型的舆论压力为主,匿名性的网络舆论表达使得个体摆脱了在场的舆论压力和道德说教,个人的自我约束会降低;二是网络空间的时空分离性使得表达者身体处于私人空间,交往与互动产生于公共空间,这种分离性模糊了表达者的公共意识,表达主体很容易将其理解为私人空间的私人表达而非公共空间的公共表达。网络公共空间的舆论表达行为仅仅依靠伦理与道德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依靠规则来规范网络舆论主体的表达行为,形成有序的空间。
首先,制订网络舆论的表达规则。在保证网络舆论主体自由表达观点的同时,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不危害公共利益,遏制失范的表达行为,需要构建一种与网络舆论表达失范相对应的表达规则,保证网络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其次,建立网络舆论表达道德评价规则与监督机制。运用相关的网络技术对网络舆论表达主体的表达行为进行道德监督和道德评价,促使网络舆论表达主体选择社会价值观所能接受的表达行为,增强网络舆论表达主体遵守规则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后,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订完备的网络舆论表达法规体系,对严重失范的网络舆论表达行为进行法律制裁。


浏览完整试题第二,要确立以边界为导向的伦理秩序。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应该遵守的行为道德准则和行为秩序。伦理在网民的舆论表达行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伦理的规制作用在于内化的伦理边界的形成。伦理边界形成普遍的约束力,就会成为网络舆论表达秩序向好的重要因素。目前的网络舆论表达伦理中,传统的伦理的作用消失殆尽,新的表达伦理尚未形成,网络公共空间就不可能是有序而理性的空间,网络舆论表达就沦为失范的表达。构建与网络空间相对应的网络伦理规范,形成伦理边界,才能保障网络公共空间的有序发展。
首先,形成网络舆论表达伦理规范。根据网络舆论表达失范的现实境况,制订专项的网络舆论表达伦理规范,例如网络文明表达规范等等。其次,促进内化的网络舆论表达伦理的形成。要倡导并促进以“慎独”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机制的形成,以此来形成网络舆论表达主体的自律框架,形成自律意识,进而使公众理性地表达并自觉抵制失范的舆论表达行为。传统的公共空间也注重“慎独”的作用,但更为起作用的是社会的道德评价和舆论压力。网络空间的匿名性、时空分离性使得直面的道德评价难以进行,使得在传统公共空间中居于次要位置的“慎独”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居于主导地位。以“慎独”为核心树立网络舆论表达主体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操,形成道德自律来维系网络空间的秩序和环境,使网络舆论表达主体在匿名表达和时空分离的无人监督情境下做到理性的表达。也要建立以“省己”“修己”为辅助的道德自律。在“省己”和“修己”的道德指引下,网络舆论表达主体能够不断地反省自我、修正自我。“省己”和“修己”对于网络舆论表达主体也具有普适性意义,对于不同程度的表达失范都具有规避意义。
网络舆论表达在舆论表达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表达方式、社会效果和影响范围上都有重大的突破。网络舆论表达在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失范的舆论表达使网络沦为失范的无序而没有理性的空间,消解了优势。当下需要尽快确立的是规则边界,即表达规则、道德评价规则与监督机制及相对应的法律机制,以此来形成有序的网络表达秩序。从长期来看更为重要的则是伦理边界的形成,即表达伦理与表达伦理规范的形成,以内化的边界来指引表达行为,将会使有序表达走向自觉。
(摘编自秦雪冰《规则与伦理:网络舆论的表达边界》)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舆论表达中存在的吐槽宣泄和语言暴力等现象伤害了网络舆论环境,严重的可能导致现实社会的舆论危机。
B. 技术性底线管理虽然能控制和封堵超越底线的网络舆论表达内容,但规定网络舆论表达底线,仍不能改变网络舆论表达失范现状。
C. 现实公共空间的表达行为较大程度上受到舆论压力和道德评价的制约,表达主体主要依靠伦理与道德来规范自身的表达行为。
D. 网络空间中身体不在场的舆论表达主体很难感知舆论压力和直面道德评价,仅仅依靠伦理与道德很难对表达行为起到应有的规范作用。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相关的网络技术对网络舆论表达主体的表达行为进行道德监督和道德评价,增强网络舆论表达主体遵守规则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B. 伦理在网民舆论表达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形成内化的伦理边界产生普遍约束力,从而促使网络舆论表达秩序向好。
C. “省己”和“修己”对于不同程度的表达失范都具有规避意义,对于网络舆论表达主体也具有普适性意义。
D. 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论表达道德评价规则、监督机制和法规体系,就可以遏制失范的网络舆论表达行为。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自然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心理学家帕特里夏·华莱士曾言:“一旦人们相信自己 行为不会被追到个人头上,他们就会变得不那么受社会习俗和戒律的约束。”
B. 思想家洛克曾说:“真理不是靠法律教诲的,也不需要强力将它带入人们的心灵里。而谬误倒的确是借助于外力的支持和救助传播开来的。”
C. 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说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D. 新闻学家诺埃勒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会积极参与受到赞同的观点,某一观点无人或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也会保持沉默。
4. 请简要分析文章 行文脉络。
5. 在网络平台,网络暴力等现象时有发生,请结合文本分析网络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巷深深
胡玲
老街的清晨,阳光穿过古榕树的枝叶,照在地上明晃晃的,像撒了一地碎玻璃。
她披着一身阳光,提着一份肠粉和一杯豆浆,钻进路边的小巷。幽深狭小的长巷生长着许多寂静挺拔的古榕树,葱茏的绿意中,掩映着一间沧桑的老屋。
她用钥匙打开斑驳的木门,鱼儿般闪进屋内。里屋卧室,老太太躺在床上安详熟睡。她静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看着老太太,像母亲凝望着熟睡的婴孩。
窗外,古榕树上的鸟儿突然唱起歌儿。在清脆欢快的鸟鸣声中,老太太缓缓睁开双眼,看到她,脸上的皱纹如柔波舒展,轻声说:“来了?”
“来了。”她答道,起身给老太太披上外套。
她给老太太梳头,一头银发梳得光亮整齐,在脑后绾起一个高高的发髻。她打来热水,把老太太的脸擦拭干净,拿起镜子对着老太太照,笑道:“看,多好看多精神啊。”望着老太太,她有点晃神,仿佛一下子穿越回到四十年前。
那年,她刚满12岁。初夏的一天,她和堂姐挑着荔枝进城卖。天没亮就出发,走了几个小时,终于从乡下来到老街。布满破洞的布鞋里,她的双脚磨破了皮,但城里的一切都令她感到新鲜,使她忘却了辛苦和疲惫。她像刘姥姥闯进大观园,这里看那里瞧。老街很热闹,各种小店林立,来往的行人像潮水一样,不时有人骑着自行车从街道快速驶过,留下“叮叮当当”的铃声。
她们坐在街边,面前竹筐里的荔枝新鲜水灵,很快被人们一抢而空。数了数卖荔枝的钱,有3块多——她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钱,小心翼翼地把钱装进上衣口袋里。
堂姐去买日用品,让她在原地等。她挑着空竹筐站在那里,古榕树吹来的风伴随着诱人的香气朝她扑来。一个上午水米未进,她已饿得饥肠辘辘,那香气像一双充满魔力的手,用力牵扯着她向前走,走到一家名为“明月”的肠粉店门口。


展开余下试题店里的录音机飘出清甜的歌声:①“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门口,一对夫妻麻利地忙活着,男人蒸肠粉、磨豆浆,女人将肠粉和豆浆端给店里的食客。女人身穿米色衬衫,乌亮的头发在脑后绾成一个高高的发髻,像一朵朴素纯净的小花,摇曳在秋野里。门前,一个与她年龄相仿的小姑娘坐在古榕树的绿荫下,认真地写着作业。
她眼巴巴地朝店里张望,口水不受控制地往外冒。她从口袋里掏出钱,犹豫了一下,又放回去。家里穷,一家人都指望着这些钱,她一分钱也舍不得用。
她感到有缕目光朝她而来,抬头,女人朝她一笑。那笑,让她想到初春穿过柳枝的阳光。女人走过来抓起她的小手,把她拉进店里,推到桌子边坐下。她惊慌起身要离开,女人把她按在座位上。“小姑娘,我请你吃肠粉喝豆浆。”女人的声音像山里的清泉一样轻柔。她的脸一红,坐着没动,她太饿了,这一刻,没什么比热气腾腾的食物更具吸引力了。
女人将一盘肠粉和一碗豆浆端到她面前,晶莹剔透的肠粉裹着鸡蛋和肉末,乳白色的豆浆闪耀着牛奶般的光泽。她拿起筷子大口吃起来,丝毫不顾忌任何形象。女人温柔地看着她吃,笑道:“肠粉配豆浆,吃了满嘴香。”软嫩的肠粉入口,鲜美的酱汁缠绕在唇齿间,配上一口散发着浓郁豆香的豆浆,那美味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热乎乎的食物入肚,她的身体仿佛注入了神奇的力量,浑身舒坦,活力满满。
女人似乎想到什么,快步走出去,一溜烟钻进旁边的小巷。很快,女人拿着一双布鞋走进来。那是一双崭新的手工布鞋,针脚细密,千层底,黑色灯芯绒鞋面,鞋头绣着两只翩翩起舞的紫蝴蝶。女人蹲下身,脱掉她脚上布满破洞的旧布鞋,套上新布鞋。鞋不大不小,仿佛为她定做的一般。看着她脚上的鞋,女人露出满意的笑,说:“这是给我女儿做的新鞋子,你穿吧,我再给她做。”新布鞋柔软舒适,穿在脚上,她感觉一脚便踏进了春天的绿茵里。
几年后,她考上城里的高中,每次经过老街,都会特意绕到明月肠粉店门口,偷偷朝里面看几眼,但她从未进去过。对于一个来自山村的学生来说,进小吃店吃东西是奢侈的。
后来,她参加工作了,只要来老街,都会走进明月肠粉店,点一份肠粉和豆浆享用。女人从没认出她来,毕竟,女人每天要面对那么多的食客,而她,只是众多食客中的一个。
……
时光飞驰,她见证着岁月将女人的青丝涂染得一片雪白,看着岁月在女人脸上雕刻出一道道深深的纹路。
去年,她去老街时,发现明月肠粉店已经变为奶茶店。向周围人打听,得知女人的丈夫前段时间去世了,女人把店转了出去。女人去女儿工作的大城市生活了一段时间,不习惯,又回来了,独自在老屋生活。
她打听到女人的住址,走进深深的小巷,敲响女人的家门。门开了,老太太看着她,问:“你是?”看着老太太,泪雾迷蒙了她的双眼。她没说话,从包里拿出一双旧布鞋,黑色的灯芯绒鞋面已发白,鞋头的蝴蝶也褪色脱线了。看着那双布鞋,老太太身子一震,浑浊的眸子里突然闪起了光。
从此,她经常来老街看老太太,老太太便把家里的一把钥匙给了她。
她扶着老太太坐下,将肠粉和豆浆端到她面前,笑着说:“肠粉配豆浆,吃了满嘴香。”她打开手机音乐,歌声传来:②“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
老太太停下手里的筷子,徐徐望向窗外那深深的小巷。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在老街卖荔枝虽然很累,但城里新鲜的一切使她忘却了辛苦和疲惫,突出了“她”乡下姑娘的身份。
B. 读高中时,“她”会特意绕到明月肠粉店门口偷看几眼,却从未吃过肠粉和豆浆,说明“她”生活俭朴。
C. “女人从没认出她来”,既说明“女人”每天面对众多食客,无法记住每一个食客,也说明“女人”记忆力在下降。
D. “女人”没有认出“她”,却在看到那双布鞋时“眸子里突然闪起了光”,说明“女人”一直没有忘记“她”。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特征,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以舒缓的口吻叙述了“女人”与“她”之间的故事。
B. 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从现实写起,通过回忆交代了“她”和“女人”之间相识的故事,使情节完整。
C. 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意蕴丰富,引人深思,以“留白”的方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D. 小说语言优美生动,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小说描写生动形象,增添了小说的诗意美。
8. 本文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请分析两次出现划线句子的作用。
9. 小说以“小巷深深”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①,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②。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①县官:泛指各级官府。②渫:分散。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节选自《贞观政要·务农》)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此令A臣轻B背其主C而民易D去其乡E盗贼有所劝F亡G逃者得轻资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日不再食则饥”与《史记·鸿门宴》“再拜献大王足下”中“再”的意思相同。


展开余下试题B.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与《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牧”的意思不同。
C. “众贵之者”中“贵”字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中的“鄙”字用法相同。
D. “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与《齐桓晋文之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中“所以”的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 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晁错提出“老百姓可以用粮食来求赏免罚”的政策,旨在通过提高粮食的价值,引导民众重视农耕。
B. 唐太宗强调君主要克制自己扩张领土、贪图享乐的欲望,减少干扰百姓,才能有利于国家农业的发展。
C. 王珪所举秦皇、汉武穷兵黩武,大建宫室,最终招致祸难的例子,印证了君主务行“简静”的重要性。
D. 唐太宗认同王珪观点并进一步表示,国君不参与治理,百姓就会幸福,国君欲望泛滥,百姓则会受苦。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2)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14. 材料一、二都谈论了农业的重要性,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如果不注重农业会产生哪些后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中用杜工部江村韵
敖陶孙①
早岁纵横论九流②,中年往往爱清幽。
细观梦境皆争鹿,静遣机心欲狎鸥③。
池上贪闲临晋帖,灯前抱病看吴钩④。
山林钟鼎⑤从天赋,言志俱惭点与求。
【注】①敖陶孙:南宋诗人、诗论家。②九流:指先秦时期九大学术流派,泛指各种学问。③鸥:《列子·黄帝》载海边有人与鸥鸟相亲,后因心怀机心,鸥鸟不再亲近。④吴钩: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后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⑤钟鼎:钟和鼎,上面多铭刻记事表功的文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与杜甫《登岳阳楼》首联一样,通过今昔对比具体点明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B. 颔联诗人由“细观”而“静遣”,“争鹿”与“狎鸥”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C. 颈联描写日常生活,细节刻画逼真生动,情感起伏不平,表明诗人复杂 心理。
D. 全诗以“病中”情境为背景,语言凝练典雅,对仗工整,用典浑然,意蕴丰富。
16. 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用奇崛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悦 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朓的诗句来描写远望的江水和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史上因奢侈浪费、挥霍无度而亡国等教训不胜枚举,例如《阿房宫赋》中揭露秦将剥削来的钱物如泥沙般挥霍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多,内容丰富,在当时前无古人,在今天也( )。不仅曹雪芹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诗社,写诗填词由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白海棠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秋雨摧残,“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洁白( ),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不能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才思敏捷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不学无术的( )。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绝无仅有 肆虐 轻盈 龙驹凤雏
B. 后无来者 肆虐 轻盈 纨绔子弟
C. 绝无仅有 虐待 清莹 纨绔子弟
D. 后无来者 虐待 清莹 龙驹凤雏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 梁头做成“挑尖梁头”或“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
C. 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D. 房间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
20. 语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病没灾,未老先衰”,这是很多人的自我调侃。年龄不大,心脏已经老了;皱纹不多,头发已经白了;还没发福,骨头已经脆了……这种“断崖式”的“早衰”,不仅在生理层面存在,更在心理和精神层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原来催人老的,不只是悠悠岁月, ① 。
那么情绪是如何影响衰老的?情绪是一种能量,能驱动你去实现梦想,也能保护你及时躲避危险。不过,情绪也会带来负面后果和问题行为,进而伤身也伤心。因此,大多数人都对“负面情绪”避之唯恐不及,却又常常对其感到束手无策。短期负面情绪可能在瞬间带来明显的破坏力,不过只要给予足够的修复时间,身体创伤会愈合,心理创伤也会得到修复。但是, ② ,也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负面情绪持续发酵和难以扭转的状态,心理学上称为“情绪惯性”。所以说,真正伤身伤心催人老的并非负面情绪本身,而是负面情绪始终如影随形、难以摆脱的状态。负面情绪如同毒素一般,在我们的体内日复一日地堆积,形成慢性毒性,悄无声息地侵蚀着细胞的活性,从而加速了个体的衰老。
一般来说,情绪稳定是减缓衰老的抗衰剂。这里的情绪稳定并不是指没有大喜大悲,而是指拥有快速冲破情绪惯性束缚的能力。研究表明,“亲友支持”“睡个好觉”“多读好书”是调节情绪的三大抗衰剂。我们应该认识到,负面情绪虽难以避免, ③ 。如果能提高情绪调节的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就可以做到“不医不药,岁月静好”。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感叹“守成”之难,劝谏君主“守成”;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则反对“守前所为”,坚持变法除弊。
其实,不仅仅是治国,我们在生活中也可能会面临“守”与“变”的问题。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东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