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从前“凝神观照”的审美方式已无法对快速变化的美学现象进行解释。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在运输工具的躯壳之内,人们错误地以为自己的身体忽然变得强大,快速的移动使得“出发”的下一刻就是“到达”。未来主义者称:“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之美,从而变得丰富多姿。”他们“创作的灵感在于机械的轰鸣、电气的沸腾、现代都市的喧嚣,主张以机械美代替艺术美、自然美”。 信息技术革命再一次刷新竞速时代的“速度”。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人们还来不及感受“速度”就已经获得信息,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再执着于由机械运动创造的“速力”之美,转而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后者是以“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等虚拟现实和现象”为对象的美学。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在传统美学中,虽然塑造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审美主体却置身于现实之外;而虽然虚拟世界中的形象置身现实生活之外,审美主体却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内的。 “速度”的参与带来审美的变化。古典时期,“速度”的参与很少,审美客体是实在之物,是遥远的,外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缓慢悠游、超然物外的主动行为。而在“速度”占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技术时期,审美客体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在速度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突中,审美客体变成“被给予”的,审美主体往往因无法自主选择而变成“被迫”审美。 (摘编自汤丽琪《后现代“速度”的美学凝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速度美学和慢速美学都产生于竞速时代,前者重视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后者关注“当下性”,将当下的瞬间固化。 B. 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与慢速生活的理念相通,要求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 C. 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促进“速力之美”的诞生,而信息技术革命又促使人们由追求“速力之美”转向欣赏虚拟美学。 D. 相较“速力之美”,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人们对速度不再那么敏感,而将关注重点转向虚拟现实和现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易失去平衡,适当减缓节奏、采取减速的时间模式有助于重建平衡。 B. “慢的乐趣”失传,不仅因为技术革命带来“令人出神的速度”,也与人们对竞速时代个体生存情境反思不足有关。 C. 与“慢速生活”者远离加速生活、关注内心体验不同,未来主义者大力地称赞并主动地拥抱竞速时代的“速力之美”。 D. 与虚拟美学相比,古典时期的审美并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但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而审美主体的主动性也更强。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见点的是( ) A. 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称,“我们已经生活在绝对之中,因为我们创造了永恒的、无所不在的速度”。 B. 某地建成国际知名的“慢城市”,生活节奏舒缓,生态美景随处可见,传统文化气息浓厚,令游人身心愉悦。 C. 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工程十分浩大,通过无数工匠的努力,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D. 某人辞去城里的工作,卖掉城里的房子,在山里建房、种菜,开启远离城市喧嚣、享受自然美景的山居生活。 4. 两则材料对“竞速时代”的石法与态度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5. 请根据材料一、二,从审美体验的角度简要分析《去你家吃饭好吗》走红的原因。 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在视频网站一经上架便好评如潮。它以邀请好朋友去家里吃饭为框架,展现不同家庭正在发生的生活情景。寒江上鸟群飞过,夕阳下芦苇飘荡……一个个风格鲜明的画面,使打拼在都市的人们沉醉其中、心绪宁静。它又以慢条斯理的节奏,诗意呈现的细节,引导人们停下脚步返观内心,审视现代生活对亲情的冲击。 【答案】1. D 2. D 3. B 4. ①材料一,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态度以批评为主。 ②材料二,认为竞速时代技术 发展催生“速力之美”与“虚拟美学”,态度客观中立。 5. ①这部片子倡导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以慢条斯理的叙事节奏引导人们关注内心,关注当下; ②这部片子又具有虚拟美学的特征,用风格鲜明的画面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竞速时代”展开分析,探讨了速度对现代人生活与审美的深远影响。材料一强调慢速美学与生活作为竞速时代的反思与应对,提倡关注“当下性”和内心体验,以实现生命的审美救赎。材料二则剖析古典到现代速度感的演变,揭示技术进步与信息社会对审美客体和主体的挑战,突显虚拟现实中被动的审美体验。两者共同呼吁反思速度所带来的生存困境与文化冲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说“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等于淡化速度的重要性。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二“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说的是审美体验的方式不同,没有比较哪一个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提倡“慢速生活”“慢速美学”,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 A.说的是竞速时代,提倡速度,不符合题意。 C.说的是工程浩大,历经时间长,与“慢速生活”“慢速美学”无关。 D.说的是远离城市生活,也不符合“慢速生活”的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B. 赶鱼时的热闹场面与月夜的柔美景象形成鲜明对照,从不同角度表现乡野的氛围。 C. 击舷的节拍蕴含着欢乐、焦急、忧伤等复杂情愫,与后文姐弟情绪的变化相呼应。 D. 民歌含有较明显的教化意味,暗示姐弟成长的环境,增强女孩坚持还钱的合理性。 8. 小说开头、结尾两次写“月下桨声”,蕴含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 9. 小说在叙述姐弟的故事时,送鱼和还钱等内容从正面详写,打鱼、送葱、回山里等内容则以其他方式呈现。这样叙述有什么效果? 【答案】6. B 7. C 8. ①开头“月下桨声”入梦,表现“我”对姐弟俩的好奇,想知道他们是谁,为何出来打鱼。②结尾“我”在“月下桨声”中寻找姐弟的踪迹,表现“我“对姐弟生出敬佩,有了牵挂。③结尾“月下桨声”恬静柔美,象征着“我”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9. ①送鱼和还钱详写,叙事节奏较慢;其他内容略写,叙述节奏较快,使得情节张驰有度。②“我”亲眼所见从正面写,“我”未见到的则通过旁人交代从侧面写,使得故事更真实。③具体表现姐弟自立与诚信的内容详写,补充的内容略写,使得形象更丰满、主旨更突出。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的能力。 B.“‘我’的妻子却没有这种成见,对姐弟两人的态度比较亲和友善”错误,文中没有表明妻子是否曾有成见,且弟弟并没有出现在妻子跟前,也就说不上对弟弟的态度较亲和友善。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C.“与后文姐弟情绪的变化相呼应”错误,击舷的节拍是水管所雇来的人们为把鱼往网里赶而敲击的,与姐弟的情绪无关,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开头“静谧的月夜里,常有一线桨声飘入我梦中,莫非就是这条船”,“月下桨声”入梦,表现是“我”对姐弟俩的好奇,想知道他们是谁,小小年纪为何出来打鱼。 结尾“每天晚上,偶尔听到竹林那边传来桨声,是一条小船的足迹,在水面播出了月光的碎片,还有一个个梦境”“桨声粗重,不像孩子的腕力。有时月夜太静,删除了声音传递的距离,晚风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我”在“月下桨声”中寻找姐弟的踪迹,表现“我“对姐弟的淳朴、诚信生出敬佩,从而有了牵挂。 结尾“晚风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月下桨声”恬静柔美,一直和姐弟俩相连,或许声音的那头就是那两个小孩?桨声象征着“我”对美好人性的追求;把月下桨声写的那么美好,象征着“我”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 “第二天一早,院子里响起一阵狗吠。开门一看,红衣女孩手里提着一只泥水糊糊的塑料袋……”“窗外橘红色一晃,她气喘吁吁地返回来。‘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错了什么?’妻子问……”,送鱼和还钱详写,叙事节奏较慢;“傍晚我们回家,发现院门前有一把葱。路边锄草的妇人说,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来过,见我们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其他内容略写,叙述节奏较快,使得情节张驰有度,富有节奏感。 “我”亲眼所见比如“送鱼、还钱”从正面写,“我”未见到的,“路边锄草的妇人说,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来过,见我们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送葱、回山则通过旁人交代从侧面写,使得故事更真实。 “‘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错了什么?’妻子问。‘把钱算错了’……她红着脸,说刚才回到船上,弟弟一听钱的数字,就一口咬定算错了。他们又算了一次,果然是我们多给了一块钱。弟弟很生气,要她赶快来退还”“‘一块钱就算是你的脚力钱吧。’我说。‘不行不行……’她把头摇成了拨浪鼓。‘以后还要找你买鱼,一块钱就先存你那里。’‘不行不行……’拨浪鼓还在摇……”,具体表现姐弟自立与诚信的内容详写,补充的内容“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略写,使得形象更丰满、主旨更突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B.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C.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D.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亲魏善楚”的“善”指交好,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字相同。 B. 三川在西周时期指关陇地区的泾河、渭河和洛河;现多泛指整个黄河流域地区。 C. 戎狄即先秦时代华夏对北方和西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D. 鼎是中华古代重要的器皿,九鼎更是代表国家统一昌盛,王权至高无上的宝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惠王想要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在惠王面前争论,张仪认为不如先攻打韩国,司马错认为应先攻打蜀国。 B. 张仪认为攻打新城、宜阳,惩罚周王室的过错,然后再趁机入侵魏楚,伐蜀无名无利,离称王越来越远。 C. 司马错认为蜀主统治残暴,吞并蜀国并不会落下贪暴的名声,攻打韩、周等会导致对方联合,“危”机四伏。 D. 司马错计谋考虑周全,惠王非常高兴,蜀被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