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在村庄中,我们可以见到的象征体系有很多,一如家族仪式、族谱、宗祠等,二如宗教仪式和活动,三如口述的村庄历史和传说,四如一村特有的村风、村规等。这类象征体系反映的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节奏,而是村庄在应付各类事件时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象征体系的形成需要村庄成员保持相对的稳定,也需要有稳定的村庄外部环搅。只有在持续的村内村外互动中,村庄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经验,并沉淀为共享的象征体系。正因为如此,也才有了不同村庄不同的社区记忆强度。社区记忆强弱不同的村庄在应付当下事件时,其应对方式是不同的。 社区记忆强的村庄,村庄历史上的经验构成了当下人们调整自己行为的标准,故村庄言论发达,村民更看重自身行为在村庄内得到多少承认。因此,社区记忆强的村庄往往有着负责任的精英与关注村庄公共事务的村民。在应付来自外界的挑战或组织村内重大公益活动时,村庄易形成一种合作机制,因为每介村民都能感受到村庄言论对他的压力,他在村庄公共事务中的表现会转化成人们对他的道德评价。 社区记忆弱的村庄,村民没有受到历史经验和村庄道德的引导和约束,各自行动的独立性较强,相互之间约束较少,村民多不注意自我在村庄中的声望和威信的积累,只看此时此地的得失。这样的村庄在遭遇重要事件时,其调动历史经验的能力差,促成村民之间合作的资源少,由此,村庄显得不是手足无措就是无所适从。 曾经在电视上看到,郑州郊区两个村庄都是葡萄产区,由于村庄内部的组织资源差别大,导致全年水果销售情况很不同。甲村有葡萄协会,通过葡萄协会联系到大的超市,不仅不愁销,价格卖得也高;而乙村因为郑州市24小时不准三轮车进出的规定,致使单家独户等待商贩上门收购的原有购销方式无法继续,而村庄又无计可施,葡萄只好烂在了地里。看来,是葡萄协会及时为甲村村民提供了闯市场的组织资源,而没有这种组织方式的乙村是很难想起利用协会的组织方式进入市场的。 (摘自佟志辉《新乡土中国研究随笔》,有删改)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和其他动物都能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人时常依靠象征体系的帮助,在跟时间的接触上相较于其他动物要复杂一些。 B. 一个小白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是它在具体情境里、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得到的个别经验,并不能相互传递和学习。 C. 文化作为累积下来 社会共同经验,不能只靠人的本能保存,更要靠人凭借抽象能力和个人记忆互相学习,逐渐累积而成。 D. 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了属于个人经验的“过去”的投影,还包括了代表着社会共同经验的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 2.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时间格局的角度论证了可以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词——是打破人和人传情达意过程中的时间阻隔的桥梁。 B. 文章主体部分立足于人 生活与时间的关联,依次从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时代之隔等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C. 文章举小白鼠的例子,旨在通过对比,论证人有别于其他动物,能依靠象征体系打通时间阻隔,而拥有文化。 D. 文章结尾阐明词与字有别,文化中必须有“词”,但不一定有“文字”,这是从另一角度对文章开头观点的辩驳。 3.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空间和时间阻隔的情境里,只要人和人传情达意就会产生文字,所以不论古代还是现代,城市还是乡村都有文字存在。 B. 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是因为学习是要改造本能的行为方式,习得新的行方式,这种新旧更替即有了今昔穿越。 C. 记忆是时间中的桥梁,如果人的记忆完金消失,文化就失去了赖以维持和传承的重要条件,我们的时间可以说是阻隔了。 D. 村庄社区记忆的强弱,影响村庄道德与历史经验对村民的引导和约束,因而影响村庄应对各类事件的能力。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村庄象征体系的一项是( ) A. 子远村过春节磕头拜年 B. 白鹿原白色神鹿的传说 C. 三江口村村民抗疫守则 D 社阳乡百姓祭祀徐偃王 5. 从传统的乡土中国到“新乡土中国”,“象征体系”在乡土社会中有哪些作用?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袖 徐向林 筱兰芳踏着碎步上台,水袖一抖一掷、一荡一甩、一抛一扬、一叠一搭,台下必是掌声雷动,叫好声四起。 这是多年前的事了。这些年,作为地方小剧种的阜剧市场萎缩,阜剧团多年没排过大戏,被称为“阜剧皇后”的筱兰芳也多年没上过舞台了。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袖舞是筱兰芳的绝活儿。人们常说,筱兰芳的袖子是她的第二张脸,只要舞动起来,剧中人或悲或喜、或惊或怒、或娇或羞、或憨或痴的表情,人们都可以从水袖上看出来。 凭着这个绝活儿,筱兰芳获奖无数。也有不少戏校、剧团的年轻人想拜筱兰芳为师,但她择徒极其严格,没有一个年轻人能通过她的考核,故而她一直没收徒弟。为这事,阜剧团的王团长没少操心,他多次劝筱兰芳降低收徒标准,筱兰芳却把眼睛一瞪,道:“戏比天大,怎能随便降标准呢?” 一句话,噎住了王团长。 可眼下,王团长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他必须动员筱兰芳收徒。原来,市里给阜剧团拨了三百万元经费,要求阜剧团排出一部高质量的新戏。为了阜剧文脉的传承发展,要求新戏的主要角色全部起用年轻人,这些年轻人还必须是当地阜剧名家的徒弟。也就是说,这次筱兰芳无论如何都要收一个徒弟了。
展开余下试题王团长挑了四个刚从戏曲学院毕业的女学员资料来找筱兰芳。他告诉筱兰芳,这四个学员只能留三个,分别拜阜剧团的青衣、花旦、刀马旦名角为师,留下来的都会获得阜剧团的正式编制。筱兰芳作为青衣名角,这四个学员首先任她挑。 筱兰芳大略翻了翻学员的资料,说:“看来我这次不收徒弟不行了。” 王团长笑道:“筱老师,现在表面上看是四选一,但这四个学员是我从戏曲学院四百多个毕业生中挑选出来的,实际上是四百选一,一定会让你称心如意的。” “既然这样,那就在明天的舞台上见分晓吧。”筱兰芳说出这句话时,王团长长出了口气,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第二天面试前,筱兰芳问王团长:“团里留三个,淘汰出局的那个咋办?” “那就退回学校呗,戏曲学院学生毕业出来改行的多着呢。”王团长无所谓地说。 筱兰芳听后沉默不语。 面试开始了。学员分别以《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青衣角色亮相一出场,她们就把水袖的甩、掸、拨、勾、挑、抖、打、扬等功夫施展得行云流水。王团长看得眼花缭乱,每个学员表演结束他都拍手叫好。 学员全部退场后,王团长赔着小心问:“筱老师,看中几号学员了?” “三号吧。”筱兰芳想了想答。 “啊,我以为您会看中二号。我觉得二号的表现力是四人中最好的。”筱兰芳的选择出乎了王团长的预料。 “三号潜力最大,就定三号吧。”筱兰芳不容置疑地说。 筱兰芳的徒弟选定后,团里花旦、刀马旦名角的徒弟也相继选定了。最终是二号学员出局。花旦、刀马旦名角对王团长说:“二号的形象、气质和表现力是最适合的青衣人选,可惜了,没被筱兰芳选中。” 但是谁也没想到,二号因“祸”得福,她在市阜剧团落了选,却被省淮剧团作为重点人才引进,找到了更好的归属。而且一年后在省里举办的文艺会演大赛中,她一举击败筱兰芳的徒弟,获得全省戏剧表演最高奖“幽兰奖”。 获奖名单公布后,很多人颇感意外,因为筱兰芳不但是“幽兰奖”终身成就奖得主,还是此次大赛的主评委之一,她收的唯一徒弟竟然没获奖! 于是,议论声四起。有的说筱兰芳胳膊肘往外拐;有的说筱兰芳选徒弟时看走了眼;还有的说得更难听,说筱兰芳“徒有虚名”,不配当师父…… 对于这些议论,筱兰芳当没听见,从没公开辩解过。 筱兰芳的徒弟却受不了,一次排练过后,她独坐在后台正哭得梨花带雨,不料房门被轻轻推开,走进来的是进入省淮剧团的那个二号学员。筱兰芳的徒弟赶紧止住悲声,努力挤出一丝笑容道:“祝贺你,一出道就获大奖。” “谢谢,这个奖你以后也会获得的。”二号学员说,“我还想告诉你一个秘密。” “啥秘密?”筱兰芳的徒弟有点儿摸不着头脑。 “那次我们四个人的面试中,筱老师第一个看中的是我。”二号学员说。 “怎么可能?她最终选择的是我!”说这话时,筱兰芳徒弟的脸上露出了愤怒之色。 “你先听我把话说完。”二号学员不疾不徐道,“你是左撇子,舞水袖时,指、腕、肘、肩不够协调和统一,筱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如果她不收你做徒弟,估计阜剧团其他老师也不会收你,也许你就永远吃不上这碗饭了。” 二号学员的话让筱兰芳的徒弟一下子愣住了,难怪筱老师一年来把重心放在调教她的右臂上,并且说过还要花两年的时间才能把她的身体调平衡。“那筱老师把我这个有缺陷的人收为徒弟,你……”说这话时,她心里虚虚的。 二号学员正色道:“而我永远感激筱老师,是她极力向省淮剧团推荐的我……”二号学员的话还没说完,房门又被人轻轻推开,一个沐着光的身影走了进来。两人定睛一看,来人正是筱兰芳。 筱兰芳问:“你俩在这儿嘀咕啥呢?” “师父!”筱兰芳的徒弟一甩水袖,给了筱兰芳一个大大的拥抱。她紧紧地搂着筱兰芳,眼眶里又止不住地溢出了泪花。 (选自《小说选刊》,2024年第6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阜剧团多年没排过大戏,筱兰芳也多年没上过舞台,致使地方小剧种阜剧市场萎缩。 B. “袖舞是筱兰芳的绝活儿”,说明筱兰芳除了水袖表演外,其他方面表现得并不出色。 C. 为了排出高质量的新戏,传承发展好阜剧文脉,筱兰芳在王团长的动员下答应收徒。 D. 筱兰芳的徒弟“眼眶里又止不住地溢出了泪花”,流露出了徒弟未能获奖的委屈。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袖一抖一掷、一荡一甩、一抛一扬、一叠一搭”,节奏鲜明,连续的动词组合具有动态感,使人直观感受到舞蹈的魅力。 B. “人们常说,筱兰芳的袖子是她的第二张脸”,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筱兰芳的水袖以人的特性,突出筱兰芳水袖舞得绝妙。 C. “戏比天大,怎能随便降标准呢?”一句中,“戏比天大”表现了人物强烈的责任意识,“怎能随便降标准呢?”用反问语气增强了情感浓度。 D. “王团长看得眼花缭乱,每个学员表演结束他都拍手叫好”,从侧面表现出四个学员行云流水般的面试表演,印证了上文“百里挑一”的说法。 8. 小说提出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阜剧文脉的传承发展”这一重要课题。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9. 文末画线句子写道:“一个沐着光的身影走了进来。”筱兰芳身上有怎样的“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发仓廪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使桓公发仓廪而赐贫穷、论囹圄而出薄罪,非义也,不可以雪耻;使之而义也,桓公宿义,须遗冠而后行之,则是桓公行义非为遗冠也?是虽雪遗冠之耻于小人,而亦遗义之耻于君子矣。且夫发仓囷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第三十七》) 材料二: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祐。”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
展开余下试题10. 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选出3处把相应的字母涂黑。 夫谋小仁者A大仁B之贼C故D我有天下E以来F绝不G放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耻”,指感到耻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中的“王”字用法相同。 B. “发”,指打开,与《庖丁解牛》中的“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发”意思不相同。 C. “危笃”,指非常危险,多指疾病而言,与现代汉语中的“病危”意思相同。 D. “入道”,指皈依宗教,出家为僧尼或道士。古人认为度人入道会有福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桓公酒醉后丢失了帽子,三天不上朝,管仲建议他通过处理好政事来洗雪耻辱。齐桓公非常赞同,于是赏赐贫穷的百姓,赦免轻罪的囚徒。 B. 有人认为,如果齐桓公的行为合乎道义,那么他以前不做这种合乎道义的事情,偏要等到丢失了帽子后才来做,他实行道义的动机就有问题。 C. 长孙皇后患病,医药未能治好,皇太子准备请求皇帝赦免囚徒,并度人入道,来为皇后祈福。皇后认为死生自有天命,不能因为自己一人而乱了国家法度。 D. 蜀国先主常听陈元方、郑康成讲说治乱之道,但未听他们说到赦免。诸葛亮赞同先主之见,又有鉴于梁武帝的教训,因此治理蜀国十年不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虽雪遗冠之耻于小人,而亦遗义之耻于君子矣。 (2)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 14. 齐桓公和唐太宗对赦免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 (南宋)黄公度 后乐先忧记饱观,兹楼今始得凭栏。 吐吞五水波涛阔,出纳三光境界宽。 黄帝乐声喧广宙①,湘君山影浸晴澜。 江山何独助张说②,收拾清晖上笔端。 【注】①传说黄帝南巡时在洞庭湖之野演奏《咸池》之乐,广施教化于百姓。②张说:唐朝宰相,诗文兼擅,有“大手笔”之称,曾任岳州刺史,期间建造岳阳楼。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引用范仲淹的名言,点出自己登岳阳楼的缘由,也隐含着这首诗的主题。 B. 诗歌描绘洞庭湖吞吐五江之水,融入日月星三光的壮阔景色,整体风格豪迈奔放。 C. 颈联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历史文化的厚重以及山光水色之美。 D. “收拾清晖上笔端”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写作才华的自信,也暗含对张说的轻视。 16. 本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吟咏岳阳楼的佳作,但两诗抒发的感情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结合语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漫话成语,巧学文言》的学术论文,文中提到了我国的成语有很多都来自古诗文,比如“善始善终”就源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里的“ _________,_________”这句。 (2)岳阳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上不少楹联为人称诵。其中“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一联据说是李白所写,而“_________,_________ ”一联则确凿出自杜甫的诗作《登岳阳楼》,这10字中虽无一“水”字,却凸显了洞庭湖水的宏阔境界。 (3)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词写出了词人驾一只小船在月光下那皎洁、宽阔的洞庭湖水面上徜徉的景象,有一种物我和谐之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常有人问,( ① )? 苏轼给出回答:“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书中的世界包罗万象,有让你开阔眼界的美景。南宋诗人尤袤在谈到读书时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书,( ② ),能助你化解孤独与寂寞,战胜内心的苦闷与忧愁。作家王人博说:“人其实很矮小,都是被书垫高的。”阅读,能帮你积蓄资本、不断超越自我。 季羡林先生在形容人不读书时,曾称其为“鼠目寸光”。意在说,你不读书,能够获得的信息就会很少,专业知识就会不足,如果你的知识累积,赶不上社会进度,那就很容易被抛掷在后面,追赶不上他人。由此带来的,就是心境的不安。一点风吹雨打,就会把你打趴下。面对着困难,书籍,就是心灵的食粮,滋养我们的精神和灵魂。 读书的过程,就是让人的生活变得充实且精神上获得丰盈;缺少读书的过程,如果身处热闹之中,也会时常感到空虚。当你把闲暇时间用来读书,书中壮阔瑰丽的风景,便足以抵御内心的匮乏。 18. 下列诗句所使用修辞手法,与文中划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C.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9. 请在文中①②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作出修改,将修改结果完整地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叙事策略基本上是写实的,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通过一种相对平实的眼光,作家们发现乡村破败荒凉的根源。鲁迅《故乡》里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英雄的少年,每个意象无不纯美如梦;对照“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之类 A 的现状,“乡愁”原来只是不可逼视的幻象。 然而,在同一时期,村落仍在诗意的观照下,显露了令人倾心的山水之美、人情人性之美以及风土之美。 沈从文在具有湘西风情的村落里,构建了一条渡船,渡给凭水依山的茶峒,给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吊脚楼河街以生机。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船摆渡的是生活;历经岁月风雨的老船夫、一派真纯明净的翠翠、与人性较量的天保和傩送——船摆渡的是命运。他们在密密匝匝的生活里种植喜怒哀乐,四季流转,盛夏的果实躲藏在绿荫里,等待一场秋的收获,冬日的皑皑白雪覆盖了秋的金黄,又开始酝酿春的黎明。 作家们所描写的乡村大多以自己的故乡为蓝本,经过记忆的筛选,掩盖了其中艰辛苦楚的成分,营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美丽原乡。 在封建时代,人们习惯于从古典史籍、宫殿遗址、文物珍宝去认识中国;从村落开始,我们也慢慢能够从一个农民、一座村庄、一条河流等视角出发,去领悟这片博大的土地。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里埋藏着中华民族 B 的遗传信息。 村落是一条丝滑的彩带,一端扎系在人们身上,一端飘向文学梦乡。孙犁的文思飘荡在荷花淀里,沈从文一生走不出湘西凤凰的山村。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田园诗意的表达者,又是乡居生活的实践者。这是对中国乡村的一种文化自觉。它不是 C ,而是在旧有的土壤重新生成,它力求在初始之地 D 出有益的精神元素,构建迥异于传统社会但具有相对恒定性的社会结构与人地关系。 (有删改) 21. 下列选项的词语中,依次填入横线处比较恰当的一组是( ) A. 人迹罕至 血脉相连 独树一帜 凝聚 B. 人迹罕至 源远流长 独树一帜 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