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8-05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高中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年佛冈县高一6月联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孟子·梁惠王》中“为长者折枝”的释义,历来异说颇多。东汉经学家赵岐和郑玄认为“折枝”即“按摩”,为长者解除四肢的疲劳。唐代陆善经谓“折枝”即折草树枝,后引申为为长者效力。宋代马端临认为“折枝”为“磐折腰肢”。“磬”形状像曲尺,“磬折腰肢”即形容鞠躬行礼的姿态,以表达对长者的恭敬之意。后世诸多争议也基本源于这三种说法。
细审文献,不难发现分歧主要体现在“枝”字上:一种认为“枝”通“肢”。第二种则认为“枝”即为树枝。王力《同源词典》中,肢、枝和支三字是一组同源词,枝和支是树木的分支部分,枝与肢同,指人体的“四肢”。因此,可以将“折枝”中的“枝”理解为“肢”。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折”本指“折断”,可引申为“弯曲”。那么“折枝”确实可理解为弯腰,但直接等同于行礼未免草率。
孟子将“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对比,意在告诉齐宣王实施“尊老”政策轻而易举。可见在孟子看来,“为长者折枝”应为举手之劳。那么再细研三种解释:第一种“按摩肢体”,于常人而言,与人产生肢体接触并非易事,尤其“长者”为陌生老人。第二种“攀折草树枝”容易做到,但显然过于实指,树枝也并非老人必需品。而“鞠躬行礼”,虽并非难事,但更多地体现礼仪上对老人的尊重,并没有做出实际上的帮助。在经济落后、兵荒马乱的战国时期,孟子强调“保民而王”,其“制民之产”系列措施中“五十者衣帛”“七十者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等均突出物质生活保障。可见,孟子的民生理念非常注重务实,在推崇礼仪教化的同时永远把生存需要摆在第一位。由此,“鞠躬行礼”说显然没有为长者办实事更为实在。
如此,将“为长者折枝”理解为面对步履蹒跚、身体佝偻的老者,表现出谦恭姿态,甘心情愿地为长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更符合当时孟子鼓励君王为老弱者办实事的主张。
(摘编自袁子微《〈孟子〉“为长者折枝”考》)
材料二:“为长者折枝”一语的三种说法中,“行礼”说最不可信:首先,“肢”和“枝”虽同源,但在上古汉语里,“肢”只指人的四肢,其语义转移指人的腰部的时间,大约要到魏晋南北朝。因此,战国时代,“折枝”不大可能读作“折肢”,指弯腰行礼。并且,仅向老人弯一下腰并不一定有实质性的鞠躬意义,在重礼的先秦等级社会,行礼方式也颇有讲究。
“按摩”说亦不可信,将为长者按摩看作易事,不符合常理。攀折花草枝的说法亦令人费解,这实“与为长者意殊不属”,未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我们认为,这里“折枝”的意思当是为长者折取树枝,用作手杖。
从字形上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长”字“老”字形态相似,同作拄杖之形,杖是老者的标志。“折”字,《说文解字》释“折,断也。从斤断帅”,象以斧斤断木之形。“枝”和“肢”一样,最初应作“支”,“木”为后加义符,而古文字“支”和“丈”可能系一字分化。《说文》中“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而“丈”字篆文“从又持十”,象手持木杖之形。因此,“支”和“丈”形、义皆近。睡虎地秦简中,“支”和“丈”就同形。
从古代风俗看,先秦两汉时期,手杖除了作为老年人的助步工具,还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杖文化。《礼记·王制》载老人可以“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建国后全国各地共出土了30多件鸠杖,均产生于从先秦至汉代,证明当时社会上一直存在由君主向老人“授杖”的风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鸠形杖首内有朽木,可见杖身是用木头制成。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鸠杖上缠有十枚记王杖诏令的木简,简载:“……高年受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有敢妄写詈殴之者,比逆不道。得出入官府郎第,行驰道旁道……”古籍研究专家已论证,汉代的尊老养老制度源于先秦,西汉初年初具规模。史料记载,当时的受杖者既有年龄标准,也有地位的限制。那么,在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受杖者一定是极少数的人,但统治者的推崇会形成上行下效之风,而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所持的杖,只能是从树上砍下来的树枝。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孟子以为长者折取树枝当作手杖来与“挟泰山以超北海”进行对比,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只不过随着语义的流变,这一当时简单的问题才让后人难以理解。
浏览完整试题
再看《论语·微子》中的故事: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老人),以杖荷葆(草或竹制的除草农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耘,除草)。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朱熹认为,孔子“独于荷藤谓之隐者,盖知其隐居求志”。这应该与老者“以杖荷藤”“植其杖而芸”的行为有关。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将“植其杖而芸”化用为“植杖而耘籽”。对于“植杖”,历来也颇有争议。古人对“植”字有“立”“置”“倚”三种解释。其中,“植”通作“置”的解释最为合理。
(摘编自连佳鹏《“为长者折枝”“植其杖而芸”合考——兼谈上古时期的杖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两汉养老尊老讲究物质帮助与身份尊崇,注重社会教化功能。
B. 古代礼仪中 鞠躬包含身心活动,是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统一。
C. 古代百姓砍树做的杖只有实用功能,朝廷授的杖才具备象征意义。
D. “授杖”风俗兴盛于先秦两汉,后与“杖”字语义一起产生了流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对肢、枝、支三字同源和东汉“按摩说”的态度一致。
B.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对马端临和陆善经的观点有所采纳。
C. 对于“折枝”的解读,材料二给出的结论更为具体明确。
D. 材料二将“折枝”和“植杖”结合考证,其结论更正确全面。
3. 下列不能作为材料二中君主以“杖”尊老佐证的一项是( )
A.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作阶。(《论语·乡党》)
B. 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礼记·曲礼》)
C. 仲秋之月,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礼记·月令》)
D. 王杖长九尺,端以鸠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后汉书·礼仪志》)
4. 连佳鹏为什么将“植杖”解读为“置杖”?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理由。
5. 对于“折枝”,两则材料的解读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的研究方法富有借鉴意义,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探究文言词义的方法。
【答案】1. C 2. D
3. A 4. ①从字形上看,“植”字可以解释为“立”“置”“倚”,其中“置”解释最为合理,可以理解为放下、放置;
②从语境上看,“植其杖而芸”意思是把拐杖插在地上然后除草,“置杖”符合语境。
5. ①字形推断法:根据汉字的构成和演变规律推断词义。
②文献佐证法:引用古代文献或历史记载来证明词义。
③实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的语言实例来分析和解释词义。
④综合比较法:对比和分析不同观点,综合判断得出结论。
【解析】
【导语】这两篇阅读文章围绕《孟子·梁惠王》中“为长者折枝”的释义展开探讨,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考证与分析。材料一通过梳理历代经学家的观点,结合孟子的民生理念,倾向于将“折枝”理解为为长者做实事,强调务实的尊老行为。材料二则从字形、古文字学和风俗文化入手,提出“折枝”是为长者折取树枝作手杖的解释,并结合“植杖”的考证,进一步深化了对杖文化的理解。两篇文章均展现了严谨的考据精神,注重从文字学、历史背景和文化习俗等多维度探究文言词义,为文言文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朝廷授的杖才具备象征意义”错误。材料二提到“先秦两汉时期,手杖除了作为老年人的助步工具,还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杖文化”,且当时平民百姓所持的杖是从树上砍下来的树枝,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平民的杖也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并非只有朝廷授的杖才有象征意义。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D.“其结论更正确全面”错误。材料二将“折枝”和“植杖”结合考证,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就此说其结论更正确全面,材料一的解读也有其合理性和依据,不能简单地评判材料二的结论就更优。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描述的是在乡人的饮酒仪式和傩祭仪式中,对持杖老人的尊重,没有体现君主以“杖”尊老,不能作为佐证。
B.“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体现了君主对大夫的赐杖,能作为君主以“杖”尊老的佐证。
C.“仲秋之月,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体现了君主在仲秋之月授杖给老人,能作为君主以“杖”尊老的佐证。
D.“王杖长九尺,端以鸠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描述了君主授予的王杖的特征,能作为君主以“杖”尊老的佐证。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从字形上看,由“古人对‘植’字有‘立’‘置’‘倚’三种解释。其中,‘植’通作‘置’的解释最为合理”可知,在对“植”字的几种解释中,“置”的解释是最符合对“植”字的理解的,“置”可以理解为放下、放置,所以从字形角度对“植”字的解释来看,“植杖”解读为“置杖” 有其合理性。
展开余下试题
②从语境上看,由“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老人),以杖荷葆(草或竹制的除草农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耘,除草)”可知,老人原本是用杖挑着除草农具,在和子路对话后进行除草的动作,“植其杖而芸”描述的是老人在进行除草行为时的动作,把“植杖”理解为“置杖”,也就是把拐杖放置在一边然后去除草,这样的理解更符合当时老人进行除草这一行为的语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字形推断法:依据汉字的构造及演变规律来推测词义,如从“植”字的字形得出“立”“置”“倚”等解释。
②文献佐证法:借助古代文献或历史记载来证实词义,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来进一步确定“植”字的含义。
③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 语言实例来剖析和阐释词义,像“植其杖而芸”这一实例,分析出“置杖”符合语境。
④综合比较法:对不同观点进行对比与分析,综合考量后得出结论,综合“植”字的字形、语境及各种解释,判断出“置”的解释最为合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风的夜晚
原上秋
“是这样啊!”出租车司机从一脸茫然中明白过来,他要求把车停到一处宽敞的地方再说。听口音,司机师傅是外地人,姓马,开出租车四年多了。马师傅竭力回忆着往事,四年多经历了太多,但在脑瓜里留下的事情似乎又很少。
这是市电台策划的《百姓故事》栏目,让100个普通人讲述这一年里最难忘的事情。小美接到采访任务,出门第一个就碰到了马师傅。见马师傅同意接受采访,小美坐上副驾驶,对马师傅说:“不用着急,咱们慢慢想。”马师傅蹙缩着眉头,这一年里在城市里穿梭着,忙忙碌碌,想在短时间里忆起一件事还真不容易。但小美很有耐心,马师傅便努力回忆着。忽然一拍脑瓜,想起来一件事,那是春天的一个夜晚,马师傅正驾着车沿街找活儿,在丰乐里街口被一群人团团堵住,他们说有个危急病人要送医院。等大伙儿七手八脚把病人弄上车,马师傅怔住了,没有患者家属上来。原来他们都是路遇,都是在做好事。患者是一位女性,看样子年龄不大。她呻吟一声,提醒病情不能耽搁。马师傅一脚油门,车就像鱼一样滑入城市的河流。
车在跑,马师傅的思想在斗争着,他后悔没打120,那样不是既省事又安全?万一病人在途中有个好歹,家属会不会找自己麻烦?转念一想,这个局面是大家接力形成的,一帮群众做好事,把病人交给自己,自己也只能接力下去。马师傅随即向总务台呼叫,总务台联系到附近第一人民医院的急救科。车一到医院,已经有医生推着手术车在门口等待……说到这里,马师傅停顿下来。
“后来呢?”小美急切地问。马师傅说:“后来,我就不知道了。”作为一名资深记者,小美感觉这个故事不简单。患者后来怎么样了,马师傅和一帮群众的所作所为,对于患者以及我们生活的社会有什么意义,这些都需要深入挖掘。小美让马师傅回忆这件事发生的确切日子。马师傅摇摇头,随即用坚定的语气说,那是个夜晚,有风。对,有风,风很大,一股接一股地向我们涌来。马师傅怕风刮着病人,下车的时候,特地将自己保暖用的一条小毛毯搭在她身上。小美觉得这是一条线索,春天的夜晚很少刮大风,到医院查一下那个病人,应该不算多难的事,谢过马师傅,小美要下车走人。马师傅突然说,能不能不报道他?后面的事情他要是说出来,电台可能就不会报道他了。但马师傅打开了话匣子,继续说着,就在他把毛毯搭在病人身上回来的时候,医生喊他去做登记。他回到车上,想着去了也没用,患者姓甚名谁,家住哪里,他一概不知。他只是一个接力做好事的,把病人交到医生手里,他这一棒的任务就完成了。他清楚,如果他去了,需要签字,交押金,办住院手续……这些还好,万一家属来了,不分青红皂白找他事,赔个车费就算了,就怕再生出别的麻烦。想到这,马师傅车头一拐,走了。
此事过去几天,有电话找马师傅,问他前些天是不是救助过一个病人。他没有承认。后来陆续有电话打来,他始终没有承认。他知道对方一定查过总务台,那里存着他的电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多事情就和石头砸水一样,不去管它,时间会抹平一切,果然,从那以后,再没人提起这件事,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要不是接受您的采访,我差点儿把这件事忘了。”马师傅说。在第一人民医院的采访出乎意料地顺利,院办帮小美联系了疑似患者年轻的李女士。李女士说她一直在寻找救助过她的人。小美让她回忆一下救助过程,看是不是和马师傅的叙述一致。李女士说,那是一个有风的夜晚,对,有风,她记得很清楚,因为是初春,风很大,很凉,势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所以那天她特意围了一条围巾。她独自外出突感不适,倒在了路边。尽管马师傅一开始不情愿见面,但架不住小美一再劝说。小美要的是新闻故事的完美结局。小美觉得,尽管后面有马师傅的勇剖私心,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小美决定要将这个故事讲完整,她甚至想象到见面的场景,这应该是一个归还毛毯的故事:李女士手捧毛毯,深情地望着马师傅;马师傅接过毛毯,又握过李女士充满感激的双手,有人不失时机地给马师傅送上一束鲜花,周围响起如潮的掌声。然而,实际结果并不完美,李女士和马师傅的见面冷了场。李女士要归还的是钱。她说救她的是个年轻人,本地口音,开私家车,在医院垫付了八百块钱。马师傅一口外地口音,开出租车。很显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回事,马师傅也感觉到不对劲。他心里愧疚,至少在这件事上,他认为自己做人是有差距的。
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差错,但小美和她的助理却因为这个差错兴奋不已。她们每天奔波在路上苦苦追寻新闻线索,今天的线索突然如同化学反应一般,一个变成两个,也可能是多个,后面的故事一定会精彩纷呈。
她们回家的时候已是夜晚,走在马路上,此刻的风已是暖暖地,扑面而来。
(选自《2023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师傅先同意接受小美采访,后又请求小美不要报道他,这说明马师傅 人优柔寡断。
B. 马师傅内心有斗争,但仍将患者送往医院,心理与行为的极致反差彰显了人性的善良
C. 小美作为专栏记者,深入挖掘出门遇到的第一个采访对象,表现出很强的职业敏锐性。
D. 小说在矛盾的人物关系中探究故事真相,以生动的讲述热情赞扬了人性中的仁爱美德。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结尾马师傅与李女士见面冷场,虽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起到了深化主旨,耐人寻味的作用。
B. 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朴素雅洁,真实地再现了故事的风貌,多处短句的使用,有效调节了叙事节奏。
C. 小说运用细节描写与衬托手法,展现了普通民众精神世界的良善美好,读后让人怦然心动,感怀不已。
D. 小说运用“蒙太奇”手法组织故事情节,全方位展示了不同时空的救人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穿透力。
8. 小说阅读分享会上,有人认为小说标题改为“善小情深”更好,你支持吗?请说明理由。
9.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是作者善于讲述故事,试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讲好故事的。
【答案】6. C 7. D
8. 示例一:不支持。①小说标题不宜直露,“有风的夜晚”含蓄,耐人寻味,而“善小情深”明示了主题,太直露;②“有风的夜晚”具有辨识度的特定环境描写,既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为故事的巧合作了铺垫;③前两次“有风的夜晚”提供了人物助人救人的活动背景, 结尾“有风的夜晚”与前文形成对比,意味隽永。
展开余下试题
示例二:支持。①情节上,马师傅助人的故事与年轻人救人的故事,都围绕着“善小情深”展开;②人物上,在将患者送往医院,并将自己保暖用的毛毯搭在她身上等善行中,马师傅的形象得以凸显;③主旨上,无论是本地人做好事,还是外地人马师傅接力助人,都彰显了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
9. ①人称视角上: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马师傅竭力回忆着往事”“小美决定要将这个故事讲 完整”等,这样的叙述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叙事较为自由灵活。②叙述方式上:小说将现实与回忆交织,既让故事情节有悬念,引人入胜;又让故事讲述不失条理,易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这从文章开头“出租车司机从一脸茫然中明白过来”以及后文中“那是春天的一个夜晚,马师傅正驾着车沿街找活儿”等可见。③讲故事的手法上,善于运用巧合手法:如前文马师傅助人是有风的夜晚,“风很大,一股接一股地向我们涌来”,后文李女士回忆自己被救助时也是一个有风的夜晚,“风很大,很凉,势如千军万马”,进而以巧合手法引出另一个救人故事,使情节紧凑而严密,并拓展了主题。④故事的结构上:小说采用“嵌套”式叙事结构,即故事里套故事。大故事是马师傅接受采访,讲述自己接力助人的故事,里面又套了李女士接受采访、寻找救助者的故事。两个故事相映生辉,都彰显了人性的美好。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这说明马师傅为人优柔寡断”不正确,根据文本,只表明马师傅对自己将患者送到医院后便径自离开的行为有所顾虑,担心电台知道真相不会报道;
B.“极致反差”言过其实,“极致反差”是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或状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小说中马师傅只是怕惹麻烦,在送了病人到医院后就走了,算不上“极致反差”;
D.“矛盾的人物关系”错,小说的人物有司机马师傅,被救助的李女士,记者小美,人物关系并不矛盾。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蒙太奇”即将不同的镜头或画面组合在一起,而这篇小说并没有以“蒙太奇”的手法对故事情节剪辑组合。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无论支持还是不支持,都需要给出理由,可以结合标题本身的特点和效果、小说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进行分析。
示例一:不支持。
①“有风的夜晚”富有抒情色彩,这个标题含蓄而耐人寻味,让读者好奇这个夜晚发生了什么故事;而“善小情深”则直接给出了小说的主题,小说标题不宜直露,因此用“有风的夜晚”更好。
②“有风的夜晚”既点明了小说的具体时间“夜晚”,而且加上“有风的”,表明了环境特点,从情节上看,两个故事都发生在“有风的夜晚”,因而推动了情节发展,同时也为故事的巧合作了铺垫;
③前两次“有风的夜晚”提供了人物助人救人的活动背景,马师傅救人的那次是“那是个夜晚,有风。对,有风,风很大,一股接一股地向我们涌来”,李女士被救的那次是“那是一个有风的夜晚,对,有风,她记得很清楚,因为是初春,风很大,很凉,势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两次写“有风的夜晚”风很大,比较凉;而结尾“她们回家的时候已是夜晚,走在马路上,此刻的风已是暖暖地,扑面而来”,写的是暖风,与前文形成对比,意味隽永。
示例二:支持。
①情节上,“善小情深”四个字简洁凝练地概括出了人物品质和主题,马师傅助人的故事与年轻人救人的故事,都围绕着“善小情深”展开;
②人物上,马师傅的“善小情深”体现在“马师傅怕风刮着病人,下车的时候,特地将自己保暖用的一条小毛毯搭在她身上”,在将患者送往医院,并将自己保暖用的毛毯搭在她身上等善行中,马师傅的形象得以凸显;
③主旨上,小说讲述了两个救人的故事,一个是外地的马师傅救助倒地的女子,一个是本地的年轻人救助李女士,无论是本地人做好事,还是外地人马师傅接力助人,都彰显了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叙述技巧的能力。
小说的叙事手段包括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顺序、情节设置的手法、结构特点等。
①人称视角上: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了记者小美采访马师傅,寻找被救的女子,又引出了李女士被救助的故事,“马师傅竭力回忆着往事”“小美决定要将这个故事讲完整”等表明采用的是上帝视角,这样的叙述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叙事较为自由灵活。
②叙述方式上:小说开头写小美采访马师傅,弄清小美的来意后,“出租车司机从一脸茫然中明白过来”,然后把车停到一处宽敞的地方,开始回忆往事,“忽然一拍脑瓜,想起来一件事,那是春天的一个夜晚,马师傅正驾着车沿街找活儿”,这样将现实与回忆交织,让读者急于知道马师傅遇到了什么事,让故事情节有悬念,引人入胜;又通过这些语言提示让故事讲述不失条理,易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
③讲故事的手法上,善于运用巧合手法:小美之所以认为李女士就是马师傅救助的人,是因为他们的故事都发生在“有风的夜晚”,如前文马师傅助人是有风的夜晚,“风很大,一股接一股地向我们涌来”,后文李女士回忆自己被救助时也是一个有风的夜晚,“风很大,很凉,势如千军万马”。这样就以巧合手法引出另一个救人故事,使情节紧凑而严密,并拓展了主题。
④故事的结构上:小说采用“嵌套”式叙事结构,即故事里套故事。小说先讲述小美采访马师傅救人的故事,然后是小美寻找被救的女子,找到了李女士,结果意外得知了李女士寻找救命恩人的故事。这样大故事是马师傅接受采访,讲述自己接力助人的故事,里面又套了李女士接受采访、寻找救助者的故事。两个故事相映生辉,都彰显了人性的美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
上一篇: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高中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广东省清远”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