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他的较大的儿子刚把一只毒箭搭在弦上,正准备射杀那个曾经被他射伤了脚的小英雄,忽然他听见周围的大部分群众都在响应着敌人的停战号召:“他们是寻找红灯笼的,他们确是我们的兄弟呵!”这呼声愈来愈大,致使这位善射的英雄不由得打个寒噤,没有把毒箭射出手来。 “再也不能迟延了!”满山满谷震响着群众的呼声,“我们的老头子快要给敌人杀死了!” 老酋长咬紧牙关,瞪着眼睛,重新把弓弦猛力一拉。嘣的一声,老旧的弓弦断了。 老酋长抛掉了他的血色大弓和青铜长矛,愤愤的长叹一声。他把自己悬挂在谷的边沿上,只要一松手,就会连骨头跌得粉碎,……在这最后的片刻,他是多么的舍不得那盏红灯笼呵! 带着雨星的狂风陡起了,满山、满谷,像海潮一般的澎湃作声。雷,忽然像野兽沉闷的呻吟着,忽然像高山崩倒,天地都为它猛烈的打一个哆嗦。电光好似许多把抛出的青色宝剑,不住的劈开黑暗,用强烈的青光刹那的照透了黑暗的宇宙。成群的猿猴和狐狸、和虎狼,都惊骇得颤栗的哀鸣起来。 在无边黑暗的天空里,在带着雨星的狂风里,老酋长又看见了他那盏红灯笼,比血还红,比珊瑚还红,比银朱还红,比五月的榴花还要红,比带雨的夕阳还要红,人世上从来没有一样东西比它更鲜艳、更美丽。电光一闪,他又从面前的地上看见了那条曾经战败过无数敌人的青铜长矛,在向他闪着骄傲的白光。于是他突然又转了念头,咬着牙齿说: “我要上去打仗,为着这盏红灯笼,为着孩子们!” 他拼命的向谷岸上边爬,但等刚爬上来一点的时候,那些抓在手里的树根和荒草,就开始一根一根的断了起来…… 正在这时候,敌人的背后忽然响起来一片震天的杀声,满山遍野的火把立刻因这突起的杀声而紊乱了。 暴雨开始像瓢泼一样的降下来。在狂风暴雨中,敌人的火把迅速熄灭,而红灯笼越发的显得红了。 写于一九三九年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酋长的两个小儿子因被分开在敌对的阵营中而成为敌人,他们彼此仇视痛恨对方,最终酿成了手足相残的悲剧。 B. 弓弦断了这一情节,说明老酋长虽有战斗的意志和决心,却因年迈而力不从心,为最后战斗失败的结局埋下伏笔。 C. 小说中的老酋长是充满矛盾性的人物形象。他抛弃部落逃往深山,是怯懦的;但在绝境中奋起战斗,又是勇敢的。 D. 小说中“部落”“酋长”等词给人以远古传说的联想,有质朴之美,也使故事更富象征意义,具有民族审美情趣。 2. 关于文中的“鼓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秘的”牛皮鼓声惊醒了老酋长,警示他敌人来犯,“红灯笼”面临巨大的威胁。 B. 小说中鼓声与火把逐渐逼近的场景,通过听觉与视觉两方面描写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C. 牛皮鼓声在小说中是辨认敌我的依据,弟弟正是根据鼓声判断山口有别的部落进攻。 D. 小说用越响越急的牛皮鼓声来映衬弟弟越来越急迫的心情,同时凸显了局势的危急。 3. 小说结尾将老酋长“最后的片刻”置于狂风暴雨的背景中,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4. “红灯笼”这一物象寓意丰富,对小说中的不同人物有不同意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夏,许男新臣①卒。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②。齐人执陈辕涛涂③。葬许穆公。 (节选自《春秋》) 材料二: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④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曰:“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扉屦,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执辕涛涂。秋,伐陈,讨不忠也。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许男新臣,即后文的“许穆公”,名新臣,男爵;卒,指卒于伐楚诸侯军中。②盟于召陵,为礼待楚使屈完,伐楚诸侯军退避至召陵。召陵,楚地。③辕涛涂,陈国大夫。④不榖,诸侯君长的谦称。 5.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若出A于东B方C观兵D于东夷E循F海G而归H其可也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执,拘捕,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以烦执事”中的“执”意义不相同。 B. 其,表祈使语气的语气副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其还也”用法相同。 C. 如,到……去,与《鸿门宴》中“沛公起如厕”意义相同 D. 与,给,与《侍坐》中的“吾与点也”意义相同。 7. 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国讨伐楚国,楚派使者前来交涉,管仲先讲齐有征伐四方、辅佐周室的特权,又指出了楚国不向王室进贡的罪名。 B. 郑申侯认可并答应了陈国辕涛涂的建议,在见齐侯时将之告诉给齐侯,齐侯把虎牢赏赐给他,但却拘捕了辕涛涂。 C. 材料一节选自《春秋》,具有微言大义的风格特点。材料二是为材料一作的注,叙事上要比材料一更加完备详尽。
展开余下试题D. 《左传》对《春秋》中“葬许穆公”的史实做了补充,并阐释了周朝诸侯的葬礼制度,体现了《左传》重“礼”的思想倾向。 8. 面对齐侯的强势威胁,屈完是如何回答的?请结合文章进行简要评析。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古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0.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开篇点题,勾勒出了青草湖上水波不兴的画面。 B. “表里俱澄澈”既写出了洞庭月下的清亮明洁,同时也寄寓了词人高尚的精神境界。 C. “孤光自照”一句写词人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不为人知的孤独彷徨心境。 D. 词人将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浩渺无限的自然融合,展现了恢宏意境,抒发了豪迈气概。 11. 请简要赏析“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中“冷”和“稳”两字的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水初融,春风拂面,让人不禁想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为我们描绘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像这样沐浴祈雨,冀望一年的风调雨顺。 (2)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而从曾皙的一个动作细节“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他谦恭守礼。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课内文言小题及《红楼梦》阅读(本题共6小题,18分) (一)课内文言小题(9分) 13.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③非曰能之,愿学焉 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14.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吾一日长乎尔 A. 不吾知也 B. 浴乎沂 C. 以其无礼于晋 D. 为国以礼 15. 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 莫之能御也 B. 何以异 C. 树之以桑 D. 臣未之闻也 (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1-20回(9分) 16. 《红楼梦》前五个回目、三个神话故事成为全书的总纲,展现了社会风貌,暗示了人物命运的结局,也预示了全书情节的发展。请判断下列三个神话的描述和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补天遗石”的故事中,“补天遗石”的主要功能是补天,但是《红楼梦》却写它不补天。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才,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他与封建制度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B. “木石前盟”这个故事中,绛珠仙草为酬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决定随神瑛侍者下世,将一生所有的眼泪偿还给他。所以这个故事就照应了后文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枉凝眉》曲词中的“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C. 小说的第三回中,用《西江月》的两首判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印证了顽石的“顽劣”之性。两首判词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宝玉成为了一个被否定的人物。 D.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曲词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待出来。实际上在整体上对全书的布局结构,包括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局以及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归宿作了总体安排。 17. 下列选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 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C. 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的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D. 黛玉应贾母之召来到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18. 下列选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母应凤姐之邀、尤氏之请,携了王夫人、林黛玉、宝玉等过去看戏,尽欢至晚。 B. “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鉴赏,我今儿倒要瞧瞧。”宝钗看毕宝玉所戴之玉,又重新翻过正面细看,还念了两遍“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C. 宝玉一直记着晴雯最爱吃 点心,是豆腐皮包子。 D. “只和你宝叔在一处,别跟着那一起不长进的东西们学。”这是贾母对秦钟说的话。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知何时起,长江以南地区多了一种树,它们长在河边湖里,甚至在半人多深的水里泡着也无所畏惧。泡水部分的树干还会被“泡肿”,像一个个啤酒瓶栽在湖里。(甲)。它的叶子呈扁平条形,在小枝上二列排开。两列小叶正好排成整齐的羽毛状,平时低眉顺目地半垂着,冷天枝叶脱落,到地上就成了浪漫的“落羽”。 别看“落羽杉”名字形象又颇有古韵,个中却有一段曲折。其实“杉”字古书里不常用,而是写作“煔”,用来指杉科植物。只有民间用“杉”。到了21世纪,植物系统分类有了新发展,杉科植物都划归柏科统一管理,原来的杉科“户口本”被销毁,遭到“灭门”。那么要改叫“落羽柏”?不合适。嗨,名字嘛,身外之物,科学家明白就够了。方才尘埃落定,就叫“落羽杉”。 落羽杉是高大的伴水生树木,在原产地可高达50米以上,树龄甚至可以达两千六百多岁。这其实挺矛盾的——树高又泡着水,(乙)?落羽杉也发愁啊,为了长得结实,它们在根基上煞费苦心。①长在岸边的落羽杉会在离主干不远的地方长出一些根,②突出地面,③还经常拐个弯,④科学家叫它们“膝状根”。⑤关于膝状根的用途,⑥科学家有两个猜测——支持和呼吸。⑦近水的土壤不易透气,⑧还经常被淹,⑨落羽杉伸出些根来喘气也是无奈之举。这些根支持着不只一棵树,它们密密麻麻连接成网,彼此牵绊。在美洲遭遇飓风时,这些高大的树木能逃过灾害,膝状根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