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08-05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2024--2025学年下学期五月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
《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时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小小的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
B. 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
C. 《易经》和《中庸》尽管对命运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命运、天命之间总有着紧密的联系。
D. 孔子所说 “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命是天命,是上天给人的使命;性是个人天生禀赋,从天命而来;仁是人性的本质:这是儒家对命、性、仁三者的理解。
B. 孔子对天命所作出的解释,鼓励了更多处于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的人,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
C. 冯友兰认为世界存在是必然的,也就是人们无法改变客观世界,这种对世界存在的理解和古人所谓的“天命靡常”是完全一致的。
D. 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论语·为政》)
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C. 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
D. 尽人事以听天命。(清·李汝珍《镜花缘》)
4. 根据材料一,概述孔子对天命的理解与周人有何异同。
5. 假如你高中毕业后,受母校邀请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请根据这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围绕“学习和人生的态度”这一主题,向学弟学妹提几点建议。
【答案】1. C 2. C 3. D
4. 同:都认为天命自有主张,与道德相关。
异:①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②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
5. ①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②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③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④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错误,原文为“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可见他们心中是有天命的概念的选项曲解文意,也就没有了因果联系。
B.“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错,原文为“‘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
D.“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错误,原文有“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孔子所理解的“知命”除了不计成败,还包括竭尽己力。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完全一致”错误,两者理解并不致。冯友兰借孔子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世界存在无可改变,因而个人要不计成败;“天命靡常”意为上天的命令没有恒常不变的受命者,讨论的是王权归属问题。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主要观点是人要知天命,即知道自己的使命,同时要竭尽全力去践行使命。
A.君子的使命。
B.天命自有规律,不为人事所影响。
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天命的作用。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同:结合“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孔子……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可概括出,都认为天命自有主张,与道德相关。
异:结合“周人取得了天命……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可概括出,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
结合“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 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可概括出,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
展开余下试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可知,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
结合“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可知,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
结合“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可知,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要点为“不计成败”,来自孔子对知命的理解)
结合“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可知,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经理
赵树理
小经理叫三喜,是村里合作社的经理。说他“小”,是年纪小,才二十三岁。这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孩子,因为家穷,从小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多。不过字太多了,学起来跟学别的不一样,他东问西问,数起数来也认了好几百,可是一翻开书,自己认得的那些字都不集中,一张上碰不到几个;这是他最不满意的一件事。
三喜入共产党,只比他当经理早三天。八月间村里开斗争会,斗争合作社的旧经理张太。
原来这张太是个放高利贷起家的,抗战以前在村里开了个小杂货铺。张太根本不凭卖货赚钱,就凭的是放债。一九四二年实行减租减息,张太就只剩了一些收不起来的账尾巴,送了个空头人情,说“本利全让”,有些人还以为人家很开明,叫人家当本村合作社经理。人家当了经理以后,光人家一家的股本比一村人的股还多,生意好像又成了人家的,人家拣赚钱的买卖干,村里人仍是要啥没啥,村里人对这事不满意了好几年,直到去年八月才又翻起来。翻起这事来以后,三喜连觉也睡不着,又是找干部,又是找群众,发动东家,发动西家。赶斗倒了张太,共产党的小组长把三喜的积极活动情形报告了支部,支部就派这小组长去和他谈入党的话,问他入不入,他说:“入入入,斗争了这么一回,连个共产党员也不算还行吗?”
“众人是圣人”。三喜自参加了这次斗争,共产党看起他来了,群众也看起他来了。张太一倒,合作社就得补选经理。头一天晚上提起选经理这事,每个人差不多都想到三喜身上,三喜一看这风色,一颗头好像涨有柳斗大,摆着两只手说:“不行。”可是也抵抗不住大家的“拥护”。他说:“我不识字。”大家说:“都不识字。”他说:“我两口人过个日子,实在没工夫。”大家说:“大家帮你生产。”他再没有说的。
说“不识字”,说“没工夫”,都只是表面上一个说法,实际上是他怕使用不了王忠这个掌柜。王忠这个人跟张太是一伙,伺候了张太半辈子。这次斗张太,也捎带了王忠一下,不过他只是穿黑衣保黑主,因此大家只叫他反省了一下,没有动他的产业,还叫他当合作社掌柜。大家虽是这样决定了,三喜的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总不想跟王忠共事。再者三喜自己也不懂生意,又要向王忠领教,又怕受王忠的捉弄,因此不敢领这个盘。
大家选起他来以后,他去向支部提出困难,支部说:“群众既要你当,你就该克服困难,起模范作用。”说了半天,还得自己跟王忠干。
三喜一上了任,王忠果然跟他捣蛋,在王忠的思想上也转不过弯来,觉着他自己要比三喜强一万倍,如今叫三喜当经理他当掌柜,实在有点不服劲,总想看三喜的笑话。他觉着王忠这人果然不好对付,跟支部说了几回,支部叫他慢慢说服教育。他为这个着实发了几天愁,后来想着只有把合作社这一套弄熟了,才能叫王忠老实一点,从此便事事留心,只可惜自己识字太少,账本上还得完全靠王忠。
要学账,就得跟王忠学,他想要跟王忠说这话,王忠越发要拿一拿架子;因此他决定不在王忠面前丢这人,等王忠不在的时候,自己翻开账本偷偷地学。比方白天入了一百二十五斤盐,晚上找着了一百二十五斤这个码,就能慢慢找出哪一个是“盐”字来。起先只是认字和了解账理,后来又慢慢学着写——把账本上的字写到水牌上,写满了就擦,擦了又写,常是半夜半夜不睡觉。
半年工夫,账本上用的那几个字他学了个差不多。心里有了底,说话就硬一点,对王忠迁就得就少一点。王忠有点不高兴,就装起病来,一连三天没到合作社。到了第四天,他去看王忠,明知道病是装的,却也安慰了一番,说:“你慢慢养着吧,不要着急,合作社的事情我暂且招呼几天!”王忠见他不发急,也莫名其妙,心想:“我且装上半个月,看你怎么办?”可是真正装了半月,也不见三喜发急,自己反而沉不住气,摇摇摆摆到合作社去看。
王忠一进合作社,三喜装得很正经地说:“好些了吗?这几天忙得也没顾上去看你!”他也客气了几句就坐下了。他一坐下就想看看三喜这半月来在账上闹了些什么笑话,顺手翻开了流水账,三喜还说:“你歇歇吧,不要着急!才好了些,防备劳着了!”他一看这本账先吃了一惊。他看见这账上不止没有多少错字,连那些粮食换货物,现钱和赊欠……一切很复杂的账理,一项也没有弄错,又翻了翻另外几本,也都一样,要说跟自己有差别的话,只是字写得没有功夫些。这一下他觉着以后再不敢讲价钱了,再要捣蛋就得滚蛋,滚出去便再没有个干的了(这合作社的经理是义务职,掌柜却是薪水制)。他踌躇了半天,才搭讪着说:“我这一病就累你半月,我明天搬来吧!”三喜仍然很正经地跟他说:“你看吧!不敢勉强,身体要紧!”
自此以后,王忠果然老实了:三喜吩咐他干啥,他跟从前张太吩咐下来一样,没有什么价钱可讲,每到一个月头上,不等三喜说话就先把应结算的算出来……三喜见他转变了,对他反而又客气好多,他也觉着比在张太手下还痛快。
三喜把改造王忠这事报告支部,恰是支部搞立功运动的时候,就给他记了一大功。
(节选自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年8月初版小说集《小经理》)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喜“最不满意”他认识的字不都在一页纸上出现的幼稚想法,是因为他见识浅。
B. 张太在减租减息活动中送了个空头人情,村里人误以为他觉悟高,推举他为合作社经理。
C. 在三喜的发动下,村里人展开了对合作社经理张太只拣赚钱买卖干的反对和批判。
D. 三喜成功改造了王忠,不仅得到群众的认可和赞扬,连党支部也给他记了一大功。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经理”中的“小”没有蔑视的意味,主要表现作为合作社经理的三喜年岁较小,和大家对他的认可。
B. 小说写三喜入党、上任的情节时,地域特色明显的口语,既深刻揭示了人物心理,也使人物具有时代感。
C. 合作社作为故事的主要场景,使情节更紧凑,更能真实再现社会背景,也让读者更易理解人物间的矛盾。
D. 装病上班后的王忠的心理变化明显:最初是想看笑话,看了记账本后很吃惊,最后是决心要好好工作。
8. 小说介绍广大人民群众与张太的斗争的内容在情节结构上有何具体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如何借用王忠这个人物来刻画三喜的?这些内容分别体现了三喜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展开余下试题
【答案】6. B 7. B
8. ①详细介绍了上段提到的相关内容,体现了三喜积极工作的思想。三喜入党比当经理早三天、八月村里斗争合作社旧经理张太。
②为下文三喜被任命合作社经理等事情做铺垫,因为在斗争张太过程中,三喜做出很大贡献,展现出积极革命的一面。
9. ①用王忠会做生意并且时间很长和三喜没有做过生意并且因为识字不多的害怕心理对比,用最终三喜决定跟王忠干表现三喜不惧困难和劳动人民对当家做主的渴望。
②用王忠态度傲慢不教三喜学记账和装病不上班与三喜晚上自学记账和对熟悉业务的对比,表现三喜勤奋好学品格。
③用王忠的前后变化来表现三喜对待王忠的态度,表现三喜的宽宏大度。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A.“三喜‘最不满意’他认识的字不都在一页纸上”“是因为他见识浅”错误。他是不满意自己识字少,不是因为认识的字不在一页纸上,也不是“见识浅”。
C.“在三喜的发动下,村里人展开了……”错误。是村里人翻出张太的事在先,三喜发动大家斗倒张太在后。
D.“得到群众的认可和赞扬”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是是“三喜把改造王忠这事报告支部,恰是支部搞立功运动的时候,就给他记了一大功”。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地域特色明显的口语,既深刻揭示了人物心理,也使人物具有时代感”错误。文中的口语不能体现地域特色,也没有深刻揭示人物心理和体现人物的时代感。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这一段的上段,主要介绍了三喜人党、当经理和对张太的斗争的内容,不过是简写;而这一段,就是对上段内容的详细介绍,主要介绍三喜在斗争张太的具体表现。从上段内容“三喜入共产党,只比他当经理早三天。八月间村里开斗争会,斗争合作社的旧经理张太”可知,三喜入党比当经理早三天、八月村里斗争合作社旧经理张太,介绍广大人民群众与张太的斗争的内容体现了三喜积极工作的思想。
从“‘众人是圣人’。三喜自参加了这次斗争,共产党看起他来了,群众也看起他来了……头一天晚上提起选经理这事,每个人差不多都想到三喜身上”可知,介绍广大人民群众与张太的斗争的内容,为下文三喜被任命合作社经理等事情做铺垫,因为在斗争张太过程中,三喜做出很大贡献,体现出来的人民当家做主的品格,展现出积极革命的一面。这是三喜被推选担任合作社经理的根本原因。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从人物身份的角度看,从“王忠这个人跟张太是一伙,伺候了张太半辈子”“三喜自己也不懂生意,又要向王忠领教,又怕受王忠的捉弄,因此不敢领这个盘”可知,王忠做了很久时间的掌柜,对记账等工作很熟悉;而三喜认字不多,刚担任合作社经理,“怕受王忠的捉弄”。体现了王忠对生意的熟悉和三喜对生意的陌生,并且三喜因为识字不多而害怕的心理与王忠的傲慢形成了对比,而最终三喜决定跟王忠干,表现三喜不惧困难和劳动人民对当家做主的渴望。
从人物对待工作的态度上看,从“三喜一上了任,王忠果然跟他捣蛋……王忠有点不高兴,就装起病来,一连三天没到合作社……心想:‘我且装上半个月,看你怎么办? ’可是真正装了半月,也不见三喜发急”可知,王忠想通过自己请假给三喜难堪;从“等王忠不在的时候,自己翻开账本偷偷地学……一切很复杂的账理,一项也没有弄错,又翻了翻另外几本,也都一样”可知,三喜通过自学识字完成了相关工作。可见,用王忠态度傲慢不教三喜学记账和装病不上班与三喜晚上自学记账和对熟悉业务的对比,表现三喜勤奋好学品格。
从“三喜一上了任,王忠果然跟他捣蛋……半年工夫,账本上用的那几个字他学了个差不多。心里有了底,说话就硬一点,对王忠迁就得就少一点”“自此以后,王忠果然老实了:三喜吩咐他干啥,他跟从前张太吩咐下来一样,没有什么价钱可讲,每到一个月头上,不等三喜说话就先把应结算的算出来……三喜见他转变了,对他反而又客气好多,他也觉着比在张太手下还痛快”可知,用王忠的前后变化来表现三喜对待王忠的态度,表现三喜的宽宏大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羽阳尊楚王为义帝,徙之郴。羽自称西楚霸王,分天下以王诸侯。以沛公为汉王。徙赵王为代王,齐王为胶东王,燕王为辽东王,魏王为西魏王。而立楚将英布为九江王,共敖为临江王,吴芮为衡山王。诸侯由是不服。汉王用韩信策,还定三秦。冬,项籍弑义帝。夏,项王围汉王于荥阳。用陈平反间,逐楚谋臣范增。冬,王大破楚军汜水上,杀曹咎、司马欣。项王还,与汉临广武而军,射王伤胷①。秋,楚兵疲食尽,与汉割鸿沟以和。王用陈平、张良策,复追楚。冬,大破项王于垓下,灭之。
臣光曰:“世称项王不王秦而归楚,故失天下。观其拥百万之众,西入函谷,擅天下之势,裂山河以王诸侯,自谓可以逞其私心,而人莫敢违。安行无礼,忍为不义,欲议一夫之力服亿兆之心。才高者见疑,功大者被绌,推此道以行之,虽得百秦之地,将能免于败亡乎?”
(选自司马光《稽古录卷十二》)
材料二:
韩信数项羽之失曰:“有功当封爵者,印刓②敝,忍不能予。”繇③斯言也,信之所以徒任为将而不与闻天下之略,且以不保其终者,胥在是矣。封爵者,因乎天之所予而隆之,非人主所以市天下也。抑信之为此言也,欲以胁高帝而市之也。若夫项羽之所以失者,非吝封爵之故。信之说,不如陈平之言之允也。陈平曰:“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故羽非尽不知人,有蔽之者也。琐琐姻亚,踞膴仕④,持大权,而士恶得不蔽?虽然,亦有繇尔。羽,以诈兴者也;事怀王而弑之,属宋义而戕之,汉高入关而抑之,田荣之众来附而斩艾掠夺之。积忮害者,以己度人而疑人之忮己。轻残杀者,大怨在侧而怨不可狎。左顾右盼,亦唯是兄弟姻党之足恃为援。则使轻予人以权,己且为怀王,己且为宋义。惴惴慄慄,戈戟交于梦寐,抑恶能不厚疑天下哉?然而其疑无救也。为汉王之腹心者项伯也,其兄弟也;追而迫之刭者吕马童也,其故人也。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亚不与焉。怀慝⑤求援,而终以孤立。非刓印不与者惎⑥己而贼之,其亲戚之叛已久矣。
不疚于天,则天无不祐;不愧于人,则人皆可驭。正义以行乎坦道,而居天下之广居;无所偏党,而赏罚可以致慎而无所徇;得矢之几,在此而不在彼,明矣。不然,舍亲贤,行诱饵,贱名器,以徇游士贪夫之竞躁,固项羽之所不屑为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汉高帝》)
【注】①胷:同“胸”。②刓(wán):磨损。③繇(yóu):同“由”。④膴仕(wǔ shì):高官厚禄。⑤慝(tè):把心隐藏起来,存有邪念。⑥惎(jì):憎恨,怨恨。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项王所任A爱B非诸项C即D妻E之昆弟F虽有G奇士不能用。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封……为王,与《鸿门宴》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词义相同。
B. 厚,深,深厚,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也”的“厚”词义不同。
上一篇:
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湖南省耒阳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文化素质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湖北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