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08-05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湖南省耒阳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文化素质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文化素质测试
语文试卷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文本类文学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舟船本身独特品性承载着诸多情感、能寄托心灵。它能深入历代文人的心灵世界。历代文人名士,对舟船情有独钟。他们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作逍遥优游,多半是买舟而往。唐代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作《渔歌子》五首,其中那位身披蓑衣,头戴箬帽,斜风细雨中的垂钓者和柳宗元《江雪》诗中的寒江独钓者,堪称千古一绝,逐渐凝化成中国文学中舟居渔父形象的一种定格。明朝张岱更有一部《夜航船》传世,令文人墨客深深感到“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可以说,历代文人士大夫对山水林泉的怀恋,对仕途的担心,对社会的不满,往往化作对舟居渔父生活的憧憬。舟承载着人生的欢乐与快意、痛苦与无奈、失落与遇合朝我们缓缓驶来,它是历代文人止泊心灵的场所。舟船的独特品性使它成了负载人类情感与理想的心灵之舟,从世俗走向艺术,从实用走向审美。
文人舟居情结代表了一种隐逸,一种退居。当中国文人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政治争夺,伤痕累累之后,他们往往会选择江湖泛舟、山林隐逸,以此来抚平心灵的创痛。舟是中国士人人生政治失意后身心的疗养所,是功成后全身远祸的避难所和保全天性的理想境地。具有舟居情结的中国文人都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把大自然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以寻找心灵的寄托。人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大自然最奥秘的生命充盈人的心灵时,足以令我们心旷神怡。大自然的一切:新鲜的空气、纯净的蓝天、迷蒙的烟雨、柔和的月光、连绵的青山、潺潺的流水……这一切就在我们的周围。大自然的美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接近我们生命的本质。中国文人们认识到自然中有真和美,认识到繁华短暂,自然永存,人生有限,江山长在,在这人世与自然、有限与永恒的鲜明对比中,选择和皈依了后者。范蠡助勾践雪会稽之耻后,“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自与其私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李白理想的人生模式也是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泛舟江湖。只有在五湖的扁舟之中,士子们那颗飘泊不定的心才能得到暂时的安顿与止泊。
当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在现实社会中无法体现其自身价值时,游山玩水便成为一种生活情趣,一种人生态度,他们在山水间找到了新的价值观,即忘忧劳、去荣辱、清静闲适、怡情悦性。舟依持水力风力而行,较之靠人力畜力推动牵引的车,相对轻灵便巧,特别是在顺风顺水的情形下,舟行速度极快。顺水行舟这种御风而行的感受,可以说是古人对超越时空阻隔的自由的一种真实体验。人与自然正是通过舟船来缩短距离,从而使人融入自然。
再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李白的进步思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法解决,只好逃避现实,想选择“散发弄扁舟”的出路。李商隐却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意,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不管是李白的散发弄舟,还是李商隐的白发入舟,都是寄情扁舟,游于山水,不以世事萦怀。诗人正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维持着他们身体的安逸和心灵的平静。
浏览完整试题
在意象的组合中,文人、所乘舟船多与“月”“雨”这些意象相组合构成意象群。把表面看来似乎没有关系,其实深层却互相钩连着的意象组合起来,表达一种更深层次的意蕴,这也是诗人惯常用的手法。乘舟观月色历来是文人一大嗜好。在诗词作品中,舟与月的组合韵味悠长。
林语堂说过:“中国人被认为是讲求实际的民族。然而,他们浪漫的一面也许比现实的一面更深刻,这一点表现在深刻的个性中,在对自由的热爱中,在乐天的生活态度中。”回归自然,诗人可以彻底地放松自己的身心,因为他们不必和自然算计,不必和自然作假。在大自然中,他们的心灵会变得简单、清净。他们可以在林间漫步,让念头安住在举手投足的每个当下;他们可以在树下静坐,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在自然中找到快乐和宁静。也许正是这广袤秀丽的大自然造就了中国文人自由的心灵,他们在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达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
舟不滞于物、从流飘荡的特性正代表了文人的一种自由人格。驾一叶小舟寄身于云间,那一刻,生命与自然已融合为一体。诗人们将自我投入到生生不息的宇宙和自然中去分享其中的永恒和宁静,用审美的眼光乃至欣赏的情调来观察自然和社会,从而实现了自己外在和内在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这种本质上的对生命意义的张扬和对生命本源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呼唤本性自由的回归意识。
(选自《生命本体的诗意接近——论中国文人的舟居情结》有删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代文人名士,对舟船情有独钟,是因为他们对现实生活不满,买舟寻求遁世隐逸。
B. 新鲜的空气、纯净的蓝天、迷蒙的烟雨、柔和的月光、连绵的青山、潺潺的流水,这些都是接近我们生命的本质的存在。
C. 李白逃避现实,选择“散发弄扁舟”的出路,李商隐却早有归隐江湖之意,头飘白发,身入扁舟,两人维持身体安逸与心灵平静的方式不同。
D. 文人把“舟船”和与舟船没有关系的“月”“雨”等意象与相组合,构成意象群,这是诗人惯常用的方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舟船的独特品性使它成为了负载人类情感与理想的心灵之舟,舟船摒弃了世俗与实用,走向了艺术与审美。
B. 中国文人士大夫在游山玩水间找到了新的价值观,这是对于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慰藉。
C. 林语堂认为中国人浪漫 一面也许比现实的一面更深刻,这从中国人的深刻的个性中、对自由的热爱中、乐天的态度中有迹可循。
D. 舟是逍遥的象征,不滞于物、从流飘荡的特性高度契合了中国文人追求自由的心灵,代表了文人的一种自由人格。
3. 根据材料观点,下列选项不符合中国文人“舟居情结”的一项是( )
A.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B.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C. 鼓清琴,倾渌蚁,扁舟自得逍遥志。任东西,无定止,不议人间醒醉。
D.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逋。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4. 文章多处引用了古诗文和举古人的例子,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请结合《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分析中国古代文人“舟居情结”的具体内涵。
【答案】1. B 2. A
3. D 4. ①增强说服力,如引李白、李商隐诗句论证文人借舟维持身心平静观点。
②丰富文章内容,举范蠡、李白等例展现“舟居情结”在不同文人身上的体现。
③增添文化底蕴,使文章充满文化气息,呈现文化渊源与传承。
④引发读者共鸣,利用熟知内容让读者理解接受“舟居情结”论述。
5. ①心灵疗养与避难,苏轼仕途不顺时借泛舟抚平心灵创痛。
②对自由的追求与体验,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体现舟居带来的自由感受。
③与自然融合,泛舟时苏轼与自然融为一体。
④实现精神超越,达到“羽化而登仙”的精神超越境界。
【解析】
【导语】文章深入剖析中国文人的舟居情结,观点鲜明。从情感寄托、隐逸象征、价值追寻等角度,结合众多文人诗作与典故,阐述舟船承载的文人情感与理想,揭示其从世俗到艺术、实用到审美的转变。又分析意象组合及对自由人格的代表,展现文人与自然融合、追求自由超脱的精神境界,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是因为他们对现实生活不满,买舟寻求遁世隐逸”错误。根据原文“他们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作逍遥优游,多半是买舟而往”可知,“对现实生活不满,买舟寻求遁世隐逸”只是文人名士对舟船情有独钟的部分原因,并非唯一原因,该项说法过于绝对。
C.“两人维持身体安逸与心灵平静的方式不同”错误。由原文“不管是李白的散发弄舟,还是李商隐的白发入舟,都是寄情扁舟,游于山水,不以世事萦怀”可知,两人维持身体安逸与心灵平静的方式是相同的,都是寄情扁舟。
D.“与舟船没有关系”错误。根据原文“在意象的组合中,文人、所乘舟船多与‘月’‘雨’这些意象相组合构成意象群……其实深层却互相钩连着的意象组合起来”可知,“舟船”和“月”“雨”等意象并非没有关系,而是深层相互钩连。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摒弃了世俗与实用”错误。原文说的是“舟船的独特品性使它成了负载人类情感与理想的心灵之舟,从世俗走向艺术,从实用走向审美”,并不是“摒弃了世俗与实用”,该项曲解文意。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体现了在舟上享受自然,获得自由的状态,符合中国文人追求在舟居生活中获得自由、寄情自然的“舟居情结”。
B.借乘舟寻找范蠡,表达了对范蠡功成身退、泛舟江湖的向往,体现了中国文人的隐逸情怀和“舟居情结”。
C.描绘了在扁舟上逍遥自在,不关心人间是非的状态,符合中国文人通过舟居来摆脱世俗,追求逍遥的“舟居情结”。
D.主要描绘的是女子在荷花深处的小船上与情郎相遇的娇羞场景,侧重于男女之间的情感,没有体现出中国文人那种隐逸、自由、寄托心灵等“舟居情结”的特点。
展开余下试题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鉴赏论证效果的能力。
①增强说服力:如引用“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等诗句,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文人在面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时,选择寄情扁舟、隐逸山水来维持身心平静的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②丰富文章内容:举范蠡“自与其私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和李白理想是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泛舟江湖的例子,以及张志和、柳宗元笔下的舟居渔父形象等,丰富了文章关于中国文人“舟居情结”的内容,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舟居情结”在不同文人身上的体现。
③增添文化底蕴:古诗文和古人例子的引用,使文章充满文化气息,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让读者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中国文人“舟居情结”的文化渊源和历史传承。
④引发读者共鸣:这些大家熟知的古诗文和古人故事,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关于“舟居情结”的论述,使读者更深入地思考中国文人与舟船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文化内涵。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心灵的疗养与避难:《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体现了苏轼在泛舟于赤壁之下时,让自己的身心在广阔的自然中得到放松,正如文中所说舟是中国士人人生政治失意后身心的疗养所,苏轼在仕途不顺时,通过泛舟来抚平心灵的创痛,寻求心灵的慰藉。
②对自由的追求与体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写出了苏轼在舟中感受到的那种自由、超脱的境界,这与文中提到的舟依持水力风力而行,能让古人体验到超越时空阻隔的自由相呼应,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通过舟居来追求自由的“舟居情结”。
③与自然的融合:苏轼在舟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着自然的浩瀚与美妙,这符合文中中国文人把大自然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通过舟船来缩短人与自然的距离,从而融入自然的观点,体现了“舟居情结”中对自然的热爱与亲近。
④实现精神的超越:苏轼在舟中的这种体验,让他达到了一种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精神境界,实现了外在和内在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这与文中所说的诗人们将自我投入到生生不息的宇宙和自然中,用审美的眼光观察自然和社会,实现超越的观点一致,体现了“舟居情结”中对精神超越的追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观音山防御战
欧阳山
那天晚上,赤卫队第一联队整个调到观音山战线上去接原来第二联队的防线。第一百三十小队布防在观音山顶“五层楼”旁边。原来古老的城墙,就建筑在这观音山山脊上。他们利用了倾倒的城墙,废弃的石块,和城头上一些坑坑洼洼的地方,构筑了许多防御工事。敌人使用了主力部队进攻这个山头,集中了缪培南师,吴奇伟师,周定宽团,陆满团的兵力约莫有七八千人的样子,企图攻占这个制高点,控制全城。周炳跟着大家在黑暗中摸上城墙,摸索着走进他们小队的阵地,他心里想道:“好大的规模呀!这是正规作战了!”他为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正规战士而自豪。小队长孟才对大家讲明了目前的情况和他们的任务,以后又宣布了一些注意事项和纪律,最后问大家道:
“咱们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敌人在数量上占了优势。敌人七拼八凑的人数有七八千之多,而咱们才不过一千多人的样子。咱们这个小队的信心怎么样?咱们守得住这个阵地么?”经他这么一问,整个小队登时活泼起来。手车伕谭槟首先开口道:“孟大哥,这样的事情,你倒用不着担心!别说他只有七八千敌人,就是他有七八万敌人,我也全不当一回事儿!”铁匠杜发接着说:“我是个打铁的,我就给他们安上一道铁闸吧!”迫击炮工人冼鉴说:“咱们跟观音山是长在一起的!谁想搬开咱们,那除非他连观音山一道搬开!”最后,周炳也说:“别说缪培南、吴奇伟要通过我这个关口,是一定办不到,就是蒋介石他本人来,我可也不买账呢!”大家一人一句,说了一通。小队长孟才代表中队到五层楼里面开会去了。大家公推周炳放哨,监视着敌人的动静。
周炳在石头工事后面来回走了几遍,就站定下来。他从来没有在一个像这么黑的冬夜跑上过观音山,更加没有在一个像这么黑的冬夜看见过观音山上有这么多的人。接着,他想起今天下午在珠江边上牺牲了的何锦成,从他的身上又想到何多多跟何老太,就自言自语道:“可怜无父无母的红色孤儿!可怜无依无靠的老人家!”他又想起今天上午在西濠口和日本鬼子作战牺牲了的杨承辉表哥,还听到他的快人快语的声音在说话:“老表,你的枪太多了,把那支驳壳借给我使一使吧!”周炳用手去摸一摸大腿后面的驳壳,枪还在,借枪的人可是没有了。往后,他自然而然又回忆起自己爱戴崇敬的张太雷同志,又由张太雷同志引出第一百三十小队的大个子海员李恩,家住莲花井、在第一公园前受伤身亡的失业海员程仁,他的大哥周金,他的表姐区桃。他把这些人想了又想,这些人都围绕着他,用期望的眼光望着他,用赞许的神态对着他,用安慰的心情信任他,用鼓舞的手势勉励他。他又自言自语起来道:
“这么多英雄人物,都让我一个一个地亲身接触过,真没白活!”
想着想着,周炳信步走到山顶一块草坪的南沿,把广州城迅速地瞟了一眼。广州城好像一群黑羊似的卧在他的脚底下,灯光稀少,寂静无声。他先用眼睛测量着,仿佛望见何多多跟何老太住着的,从西来初地到志公巷那一带地方,随后又望见他家爸爸、妈妈跟胡杏他们住着的三家巷,南关珠光里他三姨爹、三姨、区苏、区细、区卓所住的那些地方,最后还远远地眺望着河南凤安桥德昌铸造厂的那个区域。所有这些地方,这时候都隐藏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但是他觉得他自己的确能够隐隐约约地辨认出来。他快步跑回工事后面端起枪,警惕地监视着对面山头上的敌人。他知道他的责任非常重大。刚才他想起的那许多可亲的、善良的、无辜的人们如今正处在凶恶的敌人的重重围困之中,情况十分危险。正像闹水灾的时候,那泛滥的洪水把一个村子包围起来一样。四面虽然有堤围,但那水位已经涨得比村子里最高的屋顶还要高。万一什么地方发生了一个缺口,全村的人都会性命难保。想到这一层,周炳的雄心突然奋发起来。他咬紧牙关,瞪大眼睛,摸摸枪膛,摸摸刺刀,摸摸驳壳枪,又摸摸手榴弹,觉着有浑身的劲儿要使出来。
一夜过去,到了一千九百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的拂晓。天刚麻麻亮,敌人展开了全面的进攻。那敌人的机关枪像冰雹似地向五层楼打过来。整个第一百三十小队被敌人的优势火力压住,不要说抬不起头来,那沙石火烟,简直逼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周炳的呼吸也非常困难,喉咙叫那些硫磺气味刺激得呛咳不止。
这时候,枪声突然停止,喊杀的声音差不多同时爆发出来。孟才命令大家道:
“上刺刀!拼!”
周炳使力睁开眼睛,迅速上好刺刀,看见离他们不到十米的地方,已经叫敌人冲开一个缺口。那些穿草黄色破军装的敌人,约莫有一二百个,正从那缺口像洪水一般流进来。整个小队立刻和他们展开白刃战。刀锋划破棉布和肌肉,发出嗤嗤的声音。短促的、呼吸突然阻塞的声音,恐怖的尖叫声,低沉的咒骂声,肉体倒地声,石头滚动声,痛楚的呻吟声,和满山遍野的枪声混成一种奇怪的音响。周炳还没有这样接近过敌人,因此怒火如焚,举枪就刺。经过三十分钟的肉搏,敌人死的死,跑的跑,缺口终于又堵塞起来了。
展开余下试题
敌人退去以后,冼鉴对周炳说道:“刚才我看见了,阿炳,你是很勇敢的。”
周炳努力点点头,说:“我现在才又懂得了‘视死如归’,是什么意思。”
(本文节选自欧阳山长篇小说《三家巷》)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炳渴盼成为一名正规战士,说明他其实非常在意自己的身份。
B. “安铁闸”“搬开观音山”等语言表现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 周炳看到广州城隐藏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是因为他当时心情沉重。
D. “我现在才又懂得了‘视死如归’”,表明周炳也曾经怯懦害怕过。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周炳的形象,体现了鲜明的人物特点。
B. 本文和《百合花》均属于革命小说,描写人物时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
C. 周炳联想到洪水到来出现缺口的情形,引出了下文敌军冲出防御缺口的情节。
D. 本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结合的方式,描写紧张激烈的战争场景。
8. 在观音山防御战打响之前,周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9. 历史小说往往依据真实事件改编,运用文学手法对人物、情节等进行艺术加工,兼具“真实性”与“文学性”。《三家巷》就是描写广州起义的经典之作,结合文本,谈谈文章是如何体现历史“真实性”与小说“文学性”的。
【答案】6. B 7. C
8. ①看到防御战的规模时,周炳为自己成为一名正规战士而自豪,对即将参与的战斗充满期待和信心。
②在夜晚放哨时,周炳想起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战友、亲人,感到悲痛和惋惜,心情沉重。
③望着夜幕下的家乡,想到大家对他的期望鼓励,周炳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雄心奋发,充满了斗志。
9. ①历史“真实性”:小说以1927年广州起义为背景,描写了赤卫队在观音山的防御战,涉及了当时的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革命战争的残酷性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具有较强的历史真实性。
②小说“文学性”:作者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描写,塑造了周炳等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内心活动和行为表现,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情感和坚定信念,生动地再现了激荡人心的观音山防御战战斗情节,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解析】
【导语】这篇选自欧阳山《三家巷》 文章通过描写观音山防御战,表现了革命战士面对敌人时的坚定信念与勇气。文中将周炳的成长之路与战斗过程结合,通过对战士们乐观精神的刻画和复杂战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人物的心理发展由内心独白逐步外化,与环境变化紧密结合,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同时,通过细腻的细节和多角度的感官描写,增强了小说的历史真实感和文学感染力,体现出革命战争中人性的光辉。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说明他其实非常在意自己的身份”错误,周炳为自己成为正规战士而自豪,更多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的热情与认同,以及对自身能参与更重要战斗的责任感,并非单纯在意身份。
C.“是因为他当时心情沉重”错误,因果关系错误,广州城隐藏在黑暗中是客观事实,“无边无际的黑暗”点明了时间,也寓示着革命斗争前夕的黑暗现实处境,并非因周炳心情沉重才如此。
D.“表明周炳也曾经怯懦害怕过”错误,“我现在才又懂得了‘视死如归’”,是周炳在经历战斗后对革命精神有了更深理解,并非表明他曾经怯懦害怕。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引出了下文敌军冲出防御缺口的情节”错误,周炳联想到洪水到来出现缺口的情形,有暗示后文敌军冲出防御缺口 的作用,并非引出这一情节。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自豪与期待:当周炳跟着大家在黑暗中摸上城墙,看到防御战的规模时,他心里想“好大的规模呀!这是正规作战了!”,为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正规战士而自豪,此时的他对即将参与的战斗充满期待和信心,认为自己能在正规作战中发挥作用。
②悲痛与沉重:在夜晚放哨时,周炳先是想起今天下午在珠江边上牺牲的何锦成,又想到何多多跟何老太,接着想起上午在西濠口和日本鬼子作战牺牲的杨承辉表哥,还回忆起张太雷同志、李恩、程仁、周金、区桃等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战友、亲人。这些回忆让他感到悲痛和惋惜,心情变得沉重,如他自言自语“可怜无父无母的红色孤儿!可怜无依无靠的老人家!”
③坚定与斗志:周炳望着夜幕下的广州城,看到隐藏在黑暗中的家乡各处,想到亲人朋友正处在危险之中,又想到之前那些英雄人物对他的期望鼓励,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他“咬紧牙关,瞪大眼睛,摸摸枪膛,摸摸刺刀,摸摸驳壳枪,又摸摸手榴弹,觉着有浑身的劲儿要使出来”,此时的他雄心奋发,充满了斗志,决心坚守阵地,保护大家。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①历史“真实性”:
背景真实:小说明确以1927年广州起义为背景,这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框架。
战斗真实:描写赤卫队在观音山的防御战,涉及到具体的敌军部队,如缪培南师、吴奇伟师等,以及双方兵力对比,“敌人使用了主力部队进攻这个山头,集中了……兵力约莫有七八千人的样子,而咱们才不过一千多人的样子”,反映了当时革命战争的实际情况,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氛围,展现了战士们在艰难条件下的英勇无畏。
②小说“文学性”:
人物塑造: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如战士们的对话“别说他只有七八千敌人,就是他有七八万敌人,我也全不当一回事儿!”“我是个打铁的,我就给他们安上一道铁闸吧!”等,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如周炳放哨时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从回忆牺牲的战友亲人,到对家乡的眺望,再到战斗打响时的动作和心理,“周炳使力睁开眼睛,迅速上好刺刀”“周炳的雄心突然奋发起来。他咬紧牙关,瞪大眼睛,摸摸枪膛,摸摸刺刀,摸摸驳壳枪,又摸摸手榴弹”,细腻地塑造了周炳这一人物形象,展现了他的复杂情感和坚定信念。
情节描写:生动地描绘了观音山防御战的战斗情节,如敌人进攻时“那敌人的机关枪像冰雹似地向五层楼打过来”,双方白刃战时各种声音的描写“刀锋划破棉布和肌肉,发出嗤嗤的声音。短促的、呼吸突然阻塞的声音,恐怖的尖叫声……”,使战斗场景如在眼前,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激荡人心的历史时刻。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
上一篇:
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湖南省耒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