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陈鼓应《道家的和谐观》) 材料二: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把“和”看作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完美秩序,和平、和睦、和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状态。《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法则,“和”是世间共同遵循的规律,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就能和谐运行、各安其位,万物就能生长发育、并生不悖。这段话中包含着深刻的“守中致和”思想:“守中”不是一成不变、静止不动,而是以“中”的立场守住大本大源的主体性原则,然后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外部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差异的运动转化,最终达致和谐统一的完美状态。当然,和平、和睦、和谐的状态也不是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随着事物和形势的发展变化,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冲突,打破原有的平衡稳定,我们又需要运用智慧和力量推动秩序回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如此不断调适,循环往复,现实世界就在人的努力创造中,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实现了发展进步。这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深深印刻在中华文明的基因和血脉中,塑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形成了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等一系列人我关系的基本法则。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世界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我们坚定相信,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打破“西方中心论”主导的文化霸权,跨越“文明冲突”的理论陷阱,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维,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推动人类和平发展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 (摘编自田嵩燕《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时代价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门“和为贵”的观念深入人心,当面对各类矛盾、冲突和纠纷时,“和为贵”的思想就成为人们解决纷争的唯一原则。 B. 晏婴主张言论开放,而孔子认为发言要受“礼”的节制,两相对比,彰显孔子思想的准确性和进步性。 C. 相较于孔子、孟子,墨子更为重视“和”的观念,因为在《墨子》一书中“和”字出现的次数超过《论语》和《孟子》。 D. 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也追求“上下调和”的社会理想,但他把法治看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诸子十分关切如何维持人间的和谐,这与当时政局大动荡、社会大冲突的现实情况有关。 B. 墨子具有世界眼光,他反对霸权,指斥大国借用各种说辞干涉、侵略他国的行径。 C. 道家“和”的内涵比其他诸子更加丰富。道家并不讨论人际和谐,而是重在探究宇宙的秩序与和谐。 D. 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外交政策,深受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影响。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守中致和”观点的一项是( ) A.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B.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C.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D.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4.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孔子与墨子提倡的“和”是有区别的,请概括两者的不同。 5. 当今世界动荡加剧,冲突不断,先秦诸子“和”的理念可以为人类解决这一时代难题提供哪些有益借鉴?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喊了我一声 杜永利 ①世界是如此安静,却暗藏紧张的气息。我们将无人机的镜头对准东方,屏住呼吸,只等太阳一跃而起的瞬间。 ②为了这一场摄影展,我和几位同事已经追寻六月的热风,在豫北平原穿梭了好一阵子。我们和引路的农人一起趟进麦田,等待抓拍呼啸而过的高铁。动与静,古老的农业与现代的工业,在镜头里相逢,毫无违和之感。我们一路追着收割机,像在大地上捕捉灵感的诗人,用“勤劳”“平原”“麦都”“祖国”“天下粮仓”等大词给作品命名。我们还拍摄了乡村新面貌——欧洲风车在中国大山深处扎根;连通晋豫两省的古道边,一座座石头房子拂去岁月尘埃,挂上网红民宿的牌子……我们戴着遮阳帽,打上遮阳伞,借助无人机居高临下的视角,给身处城市的人们,描画出人间六月的壮美画卷,并从他们长久驻足与泪湿双目的反应中,一次次确认我们是美的缔造者。 ③若不是那棵麦子喊了我一声,我不会从我们的队伍里抽身而出,将镜头从宏大的叙事移开,对准万千麦子中最孤独的那一棵。 ④那棵麦子在麦田的最边缘,可能是播种时不小心从农人手中跌落下去的。它无法和麦田中央的伙伴形成共鸣,只好在麦浪涌动的时刻,落寞地“望洋兴叹”。这并不影响它的成长,它同样顶起了一把麦穗,饱满而丰盈。我看见它的时候,一群麻雀踩在上面,肆无忌惮地啄食那些劳动成果。它的脊背不堪重负,弯成了一张弓。麻雀们却把它当成了跷跷板边吃边晃,玩得不亦乐乎。这时候麦子才发现,它的口袋如此之浅,既没有毒刺可以防身,也没能长成高耸入云凛然不可犯的绝崖孤松……它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直到认出了我。 ⑤它借麻雀的嗓子喊了我一声。就是这一声,让我从无人机的高度跌下来,变回了那个黄泥巴腿子的我。我要贴着大地,再看一看我的麦子亲人。
展开余下试题⑥那年秋天开学的时候,麦子还是一粒种子,后来破土成为一棵青翠的麦苗。我把自己锁在教室熬夜苦读的冬天,它也经历着数九寒天冰雪的倾轧。到我参加高考的那几日,它也正好交出了一年的收成。 ⑦五月间,我跟在父亲的身后,在麦地里给流水开沟引路。太阳在头顶散发无尽的热量,我光着膀子,头戴着麦秸编织的草帽,我和麦子的皮肤都是泥土的黄色。我确信,那一刻,我也是一棵麦子。 ⑧六月初,收割机开进麦地,我们一家人跟在车后面跑动,仔细看着车轮,生怕一季的收成被碾作尘土。收割机所向披靡,不停地对麦子施行腰斩。车子后面吐出麦秸和尘烟,好似发出一阵阵叹息。那时候哪有口罩面罩,我们一直笼罩在尘烟草屑中,跑一圈下来,就成了灰头土脸的泥人。村里有个方言词叫“麦草”,用来形容浑身发痒的感觉。我想,这个词应当就是割麦人发明出来的——无孔不入的碎草屑沾满全身,麦芒刺着,麦秸扎着,你的皮肤怎可能不痒? ⑨晒麦子那几天,我和弟弟一直守在旁边,隔一会儿就推着铁锨翻一下,好让麦子充分受热。太阳毒辣辣,哪儿哪儿都是热流,地面都快要融化了。我们实在找不到阴凉地,只好把自己也当成麦子,一遍遍地接受烈日的曝晒。多年以后我早已不再做农活了,可是那些晒伤的皮肤仍然无法复原。那些黑色的斑痕,仿佛与生俱来的胎记,终日箍着我的脖子,就像多年以前的割麦人,紧紧捏住了一棵瘦弱的麦子。 ⑩当坐在麦子顶端的时候,我确实地感觉到自己就是一袋麦子。那么多的麦子一粒一粒供养我性命,一袋一袋将我托举,让我摸到了大学的门槛。 ⑪多年以后,在大学入学的那天下午,我见识到了超市的冰块上放着的鲜红的荔枝,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妃子笑”;我知道了几块钱就可以买一袋酥脆可口的薯片,而饮料的种类更是多得数不过来……寒来暑往几春秋,我开始频繁地接触城市新奇的事物,却很难再吃到家里的麦子。 ⑫村庄也在迅速发生着变化。农田可以自由流转了,很多村民把田地租给外来的生意人。外来者头脑灵活,不种麦子,改种药材、海棠、樱桃等经济作物,还追赶起直播带货的风潮;也有人建起药材加工厂、特色养殖园、网红民宿等,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 ⑬村民们将双脚从田地里拔了出来,抖一抖身上的尘土草屑,扛起行囊去远方的大城市。堂哥在村里养猪失败后,去上海的电子厂做流水线工人,每天下班后关节僵硬,躺在床上动弹不得,第二天却依然能够运指如飞。他调侃说,劳动可以活血化瘀。在他身上,我看到了麦子在烈日下努力拔节抽穗的样子。 ⑭我家的农田是去年秋天租出去的,此后,母亲在电话里再也没有谈起过麦子的长势。我意识到,我们一家人,也正式与农业生产告别了。再也没有母亲一般的麦子,一粒一粒地供养我性命;再也没有父亲一般的麦子,一袋一袋地将我用力托举。我,变成了城市里一棵孤独的麦子,扎根太浅,很容易就被生活的重量压弯脊背。这些年来,我做过机械设计员,当过写作课教师,后来失业大半年,才考上编辑的岗位。 ⑮但是我想说,人是麦子,是麦子,就会生出锋芒,是麦子,就该拥有对着太阳揭竿而起的力量。一棵麦子穷其一生,也不过是把自己的籽实,从地面抬高了一尺。但正是有了这一尺接一尺的脚踏实地的努力,方才接续与堆积起了高耸入云的希望。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从秋天开学到参加高考,麦子从一粒种子到破土发芽再到成熟,二者时间重合。 B. “我”因晒麦子形成无法消除的黑色斑痕,表达了对过往苦难岁月的抱怨。 C. 进入大学之后“我”发现许多新奇事物,说明了乡村的闭塞和物质的匮乏。 D. 村庄发生着巨大变化,农田流转,农人离乡,多样化种植纷纷兴起。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标题将麦子拟人化,“喊”字也容易引发读者对故乡、对土地 深刻思考。 B. 第②段写“我”与同事在麦田追寻拍摄美景,为摄影展做准备,引出下文对麦子的叙述。 C. 一棵麦子处于麦田最边缘,远离其他伙伴,照应上文“最孤独的那一棵”。 D. 第⑧段用方言词形容割麦人,说明做人要有“锋芒”,既体现了劳动者的艰辛又展现了地方特色。 8. 如何理解文中的“无人机的高度”和“麦子的高度”?请简要分析。 9. 文中多次出现“我也是一棵麦子”“自己就是一袋麦子”“我变成了城市里一棵孤独的麦子”等语句,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和“麦子”的相似之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①,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 (摘编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二: 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三: 留侯欲从赤松子游,司马温公曰:“明哲保身,子房有焉。”未足以尽子房也。子房之言曰:“家世相韩,为韩报仇。”身方事汉,而暴白其终始为韩之心,无疑于高帝之妒。其忘身以伸志也,光明磊落,坦然直剖心臆于雄猜天子之前。且曰:“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视汉之爵禄为鸿毛,而非其所志。忠臣孝子青天皎日之心,不知有荣辱,不知有利害,岂尝逆亿信②之必夷、越②之必醢,而厪以全身哉!抑惟其然而高帝固已喻其志之贞而心之洁矣是以举太子以托之而始终不忮。呜呼!惟其诚也,是以履虎尾而不疚。即不幸而见疑,有死而已矣,弗能内怀忠而外姑为佞也。曹操之惎毒也,徐庶怀先主之知,终始不与谋议,而操无能害,况高帝之可以理感者乎!若夫未忘故主,而匿情委曲以避患,谢灵运之所以身死而名辱。“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孰听之哉? (摘编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汉高帝》) 【注】①辟谷:古代一种养生之术,不食五谷,专靠服气长生。②信:与材料二中的“淮阴”均指淮阴侯韩信。③越:指彭越,西汉初年名将。 10. 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抑惟其然A而高帝固B已喻C其志之贞而心D之洁矣E是以F举太子G以托之H而始终不忮。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跟随,与《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 “从”意思不同。 B. “于良足矣”,与《庖丁解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中的“于”意思不同。 C. 如,像,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如”意思相同。 D. 见,表被动,与《谏太宗十思疏》“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中的“见”意思不同。
展开余下试题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 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良在马邑出奇计立功,后念及自身功绩已足,于是归隐求道。 B. 吕后认为张良不应自苦,张良没办法,勉强听从,八年后逝世。 C. 司马光认为人的生死必然存在,张良跟随神仙修炼以求长寿是愚昧无知的。 D. 王夫之认为曹操狠毒,也未加害不给他出谋划策的徐庶,而谢灵运却身死名辱。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 (2)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 14. 王夫之是如何看待司马光对张良的评价的?王夫之是如何评价张良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望洞庭 张经 每因蜀水涨,横遏楚江流。 气象吞云梦,波澜彻夏秋。 风云几开阖,日月自沉浮。 欲济谁舟楫,乾坤独倚楼。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绘蜀水漫涨、楚江河段被阻遏的景象,表现出洞庭湖水势浩荡的气势。 B. 颔联描绘洞庭湖磅礴景致,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所描绘的景致不同。 C. 诗人以日月自比,着一“自”字,暗含自己宦海沉浮之感,语言富有表现力。 D. 颈联诗人将情感融于天地交融的宏阔意境中,更映衬出尾联厚重的个体之悲。 16. 本诗和杜甫《登岳阳楼》都用到“舟”这一意象,抒发的情感却各异,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感叹各个王朝接连覆亡。 (3)古人善用典故,比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借“谦谦君子”的典故劝谏太宗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_______”借“网开一面”的典故劝谏太宗要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到魏征,大家 ① 地会想到:他经常向唐太宗提意见,丝毫不给皇帝面子。这当然能体现魏征敢于进谏的形象,然而也容易让世人产生误解,好像魏征就是“一根筋”抓住皇帝“辫子”死活不放的人。其实,真实的魏征固然是一位 ② 的人,更是一位善于 ③ 、善于采取多种方式进谏以达到务实效果的下属。 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时言辞激烈,午逆圣旨,唐太宗驳然大怒,认为其夸大其词,与绯谤没有什么区别,决定严惩。好在魏征了解皇甫德参的本意,在进谏时向唐太宗举了汉朝贾谊上书也是言辞激烈的史事。唐太宗与魏征一样,都是熟稔历史之人,自然知道贾谊对于汉朝的巨大贡献。听魏征这样一说,怒气顿消。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盯着某个字或词,看久了,突然间会感觉这个字变得陌生?其实,这是一种被称为“语义饱和”的心理现象。当你对一个字进行持续的注视或者反复的读写,你的大脑会因为过度刺激而开始“疲劳”。这种现象 甲 ,它在各种语言中都存在,只是在汉字这种象形文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人类的视觉感知具有整体性,从文字识别的过程来看,当我们识别一个字(尤其是认识或熟悉的字),首先是将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识别的,并通过与神经中枢中的文字记忆数据库比对,转化为语意,从而读懂这个字的含义。①如果我们长时期注视同一个字,②那么相同的神经信号就会重复刺激同一个区域的神经元,③也会反复读取储备在记忆数据库中的储备信息。④由于神经元如果产生疲劳,就会导致信号搜索停滞。⑤一段时间内这个字在人的眼中就会“瓦解”,⑥变得陌生,⑦成为失去意义的笔画组合。 哪类字词容易发生语义饱和?有研究发现,人们对一些中性情感的字词,最容易发生语义饱和的情况;最不易发生语义饱和的,是那些带有消极情绪的字词。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不同情绪的字词对每个人的意义不同。中性的字词对人来说没有很深刻的意义,而消极的词汇可能会起到警告的作用,为了自我保护,大脑会尽量避免语义饱和。其实除了会不认得字,有时候我们照镜子照久了, 乙 ,也是由于语义饱和。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根据文中第三段的观点,下列各项中的汉字全都属于最容易发生语义饱和情况的一项是( ) A. 水 书 路 车 B. 天 苦 怒 哭 C. 痛 地 花 怕 D. 恨 悲 死 忧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奇书《幽梦影》中有言:“云映日而成霞,泉挂岩而成瀑。”其意思是云朵在太阳的映衬下成为彩霞,泉水因悬挂在岩石上而被称为瀑布。有人因此慨叹世间最难能可贵的是交相辉映,彼此成就。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感悟或认识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