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曾点“暮春咏归”表达的玄远及孔子“与点”的含混,让后世对此的理解分歧不断。 与绝大多数章节的只言片语不同,《侍坐》章有戏剧化的场景,结构首尾完整,形象鲜明,文学性较强,雕饰加工痕迹明显。一般认为《侍坐》章的对话发生在孔子晚年归鲁时期,公元前483年,孔子结束了颠沛的周游列国的生涯而归鲁,专心从事教育。这一年孔子70岁,子路61岁,曾点大概50岁,冉有40岁,公西华27岁。《侍坐》章的排列方式体现了“以长为先”的礼教思想。 东汉王充在《论衡·明雩》中提出祭祀祈雨说,通过对文字的训诂,来推究原意,这种理解的背后是汉儒对政治秩序的渴望。到汉魏之际,周生烈的“善点独知时”说为后世学说开启了二条道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沿着“乐道”一路,进一步神话圣贤,曾点之志被说成体悟了充盈于天地间的天理;另一类人则紧扣“时世”二字,谓孔、曾消极遁世,这种解法克服了神化孔门的弊端,却又矮化了孔门。阐释往往不可避免被打上个人或时代印记,“我注六经”在不经意之间变成了“六经注我”。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因与孔子相同的情势处境,思接千载,提出唐虞之世说,即曾点描绘的是一个尧舜气象的太平盛世图的社会缩影,是形象化的礼乐之治的盛世之图。这一观点最接近孔子“与点”意旨,达到了“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统一。 当然,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人们在谈曾点之志时往往因孔子“与点”,从而将曾点的志等同孔子的志,上述诸种解法都犯了这种错误。 文本中“曾皙后”,而不是“使曾皙后”,可见曾皙是主动留下来的,明显有对自己志向表达获得孔子肯定的不解。我们可以推断,曾点之志与祭祀求雨、体悟德性、憧憬太平盛世的高雅都搭不上界,也不可能是表达遁世之趣。曾点言郊游,似乎答非所问,这一点他本人也意识到了,所以他对“述志”很不自信。但作为狂士的曾点,他追求一种惬意的生活,在形式上正合孔子理想世界中的个体状态,所以“与点”。 换言之,曾点描述的只是无志于社会民生的快乐本身,但触发了孔子埋藏心中的理想,孔子将这种行为上升到一种本质的把握,他的“与点”其实是“与”他的理想世界。在这一点上,孔子对曾点所言是一种有意误读,而《论语》编辑的旨趣也就是要传达这种误解之意。 《论语》是孔门弟子与再传弟子编辑哀思孔子的纪念册,凡有孔子在场的情况,孔子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本章自然也不例外——一众弟子只是陪衬,文本重点是“与点”所表达的孔子志向。《论语》的编撰者有意借弹琴设置打破年齿序志的困扰,将曾点述志置于三者之后,并以孔子的“与点”强化曾点述志的意味。 曾点的描述与前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递进闭合的系统,曾点所言的诗性生活被理解为一种太平盛世的情态,美且乐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只有在和平、富裕、文明的基础上才能得以真正实现,此抑或是《论语》编撰者之旨趣。 《侍坐》章加工痕迹明显,它通过四个学生的论志与孔子的“与点”,集中反映了孔子反对战争,向往经济富足、文明昌盛、人民自由的太平盛世,以及对这一理想无法实现的感伤。 (摘编自陈志扬《曾皙言志的真义与孔子“与点”的真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昏侯墓出土的“曾皙言志”简有七个字不同于现代通行文本,说明《论语》在流传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版本。 B. 虽然古人普遍把“浴乎沂”的“浴”解释为洗澡,但也有学者对此并不认同,因为北方三月天气寒冷,不适合在河中洗澡。 C.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而《论语》其他章节却没有文学性,这表明《侍坐》章的真实性存疑。 D. 由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表达得玄远、含混,历代学者对它的理解存在分歧,材料二列举了古人两种意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把“曾皙言志”简中“容”读为“颂”,与后文中“风(讽)”相呼应,且契合孔子“为国以礼”的主张。 B. 从材料一论述可知,在分析出土的古文字时,如果遇到不见于字书的字,学者可以分析该字的声旁,利用通假关系作出推断。 C. 材料二指出,孔子对曾点所言之志有所误解,曾点追求的只是一种惬意的生活,孔子却理解成曾点追求太平盛世。 D. 材料二强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主角是孔子,而不是曾皙,该章意在通过学生言志来展现孔子之志。 3.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将“ ”读为“滂”,是从语音和语意两个角度综合考虑得出来的,论证严谨。 B. 材料一将“归”视为“馈”的通假字,《诗经·那风·静女》“自牧归荑”可以作为例证。 C. 材料二分析古人的不同观点时,指出其受到时代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认识深刻全面。 D. 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结构,首先提出对《侍坐》章的理解,再对比分析,最后做出总结。 4. 两则材料都解读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但解读的方法有同有异,请简要说明。 【答案】1. A 2. C 3. D 4. 相同点: ①两则材料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解读。材料一主要在东汉王充的观点上,对文本进行了分析。 ②材料二则分析诸家观点,在张履祥的唐虞之世说的基础上提出见解。 不同点: ①材料一主要从出土 文本出发,通过分析古文字的意思,对“曾皙言志”作出解读。 ②材料二主要从曾点的心理和《论语》编撰的目的角度分析,深入阐发了该章的主旨。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聚焦《论语》中“曾皙言志”相关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材料一依据海昏侯墓出土竹简本,通过对异文的考释,提出曾皙所谈是春旱时行祭祀之礼求雨,契合孔子“为国以礼”主张。材料二则梳理历代对曾皙之志及孔子“与点”的理解,指出阐释受时代影响,曾皙描述的惬意生活触发孔子理想,《论语》编辑借此传达孔子志向。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古人普遍把‘浴乎沂’的‘浴’解释为洗澡”错误。材料一原文是“东汉至唐代的经学家一般认为‘浴’是洗澡”,并非“古人普遍”,范围扩大。 C.“《论语》其他章节却没有文学性”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提到“与绝大多数章节的只言片语不同,《侍坐》章有戏剧化的场景……文学性较强”,未否定其他章节的文学性,选项表述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