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  2025-08-0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山西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级高一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六单元12、13课,《阿房宫赋》。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竹简本《论语》中“曾皙言志”简与今本有多处异文,可作不同于以往的解读。现试加句读:
……童子六七人,容乎近,风乎巫 , 而 。”子喟然曰:“吾与箴也。”三……
一简之中,异文有七个。其中,“近”通“沂”,“巫”通“舞”,“ ”是“雩”的异体字,“箴”通“点”,这些都不影响对文意的理解。但“容”字与“ 而 ”一句,不能仅以今本相应字的通假视之,而是与今本内涵完全不同。
简本中“容”字,在今本《论语》中作“浴”。东汉至唐代的经学家一般认为“浴”是洗澡,后文“风”指在风中晾干身体。但是东汉王充在《论衡·明雩》中就质疑说:“(三月)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在华北的三月下河洗澡并在风中裸身晾干,确实不近情理。因此,王充将曾点所说的事解释为雩祭,雩祭主要用来祈求降雨。将“容”读为“颂”,指郑重地朗诵,是比较自然的。“颂”“容”两字古书经常通用,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论之已详。“容”和“浴”都是余母字,声符都是“谷”,“容”被汉人读为“浴”是情有可原的;但若读为“颂”,则不会有春凉难以洗澡的疑问。
“风”,古人已经提出当读为讽诵的“讽”,王充《明雩》解释“风乎舞雩”时说:“风,歌也。”读“风”为“讽”。《论语·颜渊》篇记“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事,可知“舞雩”为地名,是举行雩祭的场所,古人认为在鲁城门外沂水南岸。曾皙说“颂乎沂,风乎舞雩”,是要在沂水边朗诵,在雩祭之所歌唱,所指的应是行雩祭之礼。
“ ”字不见于字书,很难解释。如从今本读为“咏”,在文字学上可以讲通。但联系上下文并考虑到其意符“水”旁,我更倾向于读为“滂”。“ ”字的声符“丙”与“滂”,在上古音系中都是阳韵,音近可通假。滂,指雨水丰沛的样子。前文既然讲行祈雨之礼,此处以大雨落下为结果,文意顺畅。“ ”是“归”的异体,当读为“馈”,这在上古典籍中也有很多例证。“馈”指祈雨如愿后进行祭祀,用酒食馈飨神灵。
孔子问诸生之志,子路等三人都高谈治国之术,而曾皙的回答过去被认为只是沐浴、风凉、歌咏等行游之事,显得答非所问,十分特殊。两宋时期,程颢、朱熹对此大加赞赏,将其阐发为“曾点气象”。清代以后,这种观点遭到学者批评,以为流于虚浮。现在我们知道,程朱称许曾点只是依据了汉代学者对《论语》的读法之一。
海昏侯汉简《论语》体现了汉代的另一种读法,曾皙要做的是通过祭祀之礼,在春旱时求得澍雨,造福于民。这个回答更加平实切题,也符合本章后文中孔子所主张的“为国以礼”。
(摘编自陈侃理《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论语>“曾皙言志”简初释》)


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曾点“暮春咏归”表达的玄远及孔子“与点”的含混,让后世对此的理解分歧不断。
与绝大多数章节的只言片语不同,《侍坐》章有戏剧化的场景,结构首尾完整,形象鲜明,文学性较强,雕饰加工痕迹明显。一般认为《侍坐》章的对话发生在孔子晚年归鲁时期,公元前483年,孔子结束了颠沛的周游列国的生涯而归鲁,专心从事教育。这一年孔子70岁,子路61岁,曾点大概50岁,冉有40岁,公西华27岁。《侍坐》章的排列方式体现了“以长为先”的礼教思想。
东汉王充在《论衡·明雩》中提出祭祀祈雨说,通过对文字的训诂,来推究原意,这种理解的背后是汉儒对政治秩序的渴望。到汉魏之际,周生烈的“善点独知时”说为后世学说开启了二条道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沿着“乐道”一路,进一步神话圣贤,曾点之志被说成体悟了充盈于天地间的天理;另一类人则紧扣“时世”二字,谓孔、曾消极遁世,这种解法克服了神化孔门的弊端,却又矮化了孔门。阐释往往不可避免被打上个人或时代印记,“我注六经”在不经意之间变成了“六经注我”。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因与孔子相同的情势处境,思接千载,提出唐虞之世说,即曾点描绘的是一个尧舜气象的太平盛世图的社会缩影,是形象化的礼乐之治的盛世之图。这一观点最接近孔子“与点”意旨,达到了“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统一。
当然,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人们在谈曾点之志时往往因孔子“与点”,从而将曾点的志等同孔子的志,上述诸种解法都犯了这种错误。
文本中“曾皙后”,而不是“使曾皙后”,可见曾皙是主动留下来的,明显有对自己志向表达获得孔子肯定的不解。我们可以推断,曾点之志与祭祀求雨、体悟德性、憧憬太平盛世的高雅都搭不上界,也不可能是表达遁世之趣。曾点言郊游,似乎答非所问,这一点他本人也意识到了,所以他对“述志”很不自信。但作为狂士的曾点,他追求一种惬意的生活,在形式上正合孔子理想世界中的个体状态,所以“与点”。
换言之,曾点描述的只是无志于社会民生的快乐本身,但触发了孔子埋藏心中的理想,孔子将这种行为上升到一种本质的把握,他的“与点”其实是“与”他的理想世界。在这一点上,孔子对曾点所言是一种有意误读,而《论语》编辑的旨趣也就是要传达这种误解之意。
《论语》是孔门弟子与再传弟子编辑哀思孔子的纪念册,凡有孔子在场的情况,孔子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本章自然也不例外——一众弟子只是陪衬,文本重点是“与点”所表达的孔子志向。《论语》的编撰者有意借弹琴设置打破年齿序志的困扰,将曾点述志置于三者之后,并以孔子的“与点”强化曾点述志的意味。
曾点的描述与前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递进闭合的系统,曾点所言的诗性生活被理解为一种太平盛世的情态,美且乐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只有在和平、富裕、文明的基础上才能得以真正实现,此抑或是《论语》编撰者之旨趣。
《侍坐》章加工痕迹明显,它通过四个学生的论志与孔子的“与点”,集中反映了孔子反对战争,向往经济富足、文明昌盛、人民自由的太平盛世,以及对这一理想无法实现的感伤。
(摘编自陈志扬《曾皙言志的真义与孔子“与点”的真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昏侯墓出土的“曾皙言志”简有七个字不同于现代通行文本,说明《论语》在流传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版本。
B. 虽然古人普遍把“浴乎沂”的“浴”解释为洗澡,但也有学者对此并不认同,因为北方三月天气寒冷,不适合在河中洗澡。
C.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而《论语》其他章节却没有文学性,这表明《侍坐》章的真实性存疑。
D. 由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表达得玄远、含混,历代学者对它的理解存在分歧,材料二列举了古人两种意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把“曾皙言志”简中“容”读为“颂”,与后文中“风(讽)”相呼应,且契合孔子“为国以礼”的主张。
B. 从材料一论述可知,在分析出土的古文字时,如果遇到不见于字书的字,学者可以分析该字的声旁,利用通假关系作出推断。
C. 材料二指出,孔子对曾点所言之志有所误解,曾点追求的只是一种惬意的生活,孔子却理解成曾点追求太平盛世。
D. 材料二强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主角是孔子,而不是曾皙,该章意在通过学生言志来展现孔子之志。
3.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将“ ”读为“滂”,是从语音和语意两个角度综合考虑得出来的,论证严谨。
B. 材料一将“归”视为“馈”的通假字,《诗经·那风·静女》“自牧归荑”可以作为例证。
C. 材料二分析古人的不同观点时,指出其受到时代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认识深刻全面。
D. 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结构,首先提出对《侍坐》章的理解,再对比分析,最后做出总结。
4. 两则材料都解读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但解读的方法有同有异,请简要说明。
【答案】1. A 2. C
3. D 4. 相同点:
①两则材料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解读。材料一主要在东汉王充的观点上,对文本进行了分析。
②材料二则分析诸家观点,在张履祥的唐虞之世说的基础上提出见解。
不同点:
①材料一主要从出土 文本出发,通过分析古文字的意思,对“曾皙言志”作出解读。
②材料二主要从曾点的心理和《论语》编撰的目的角度分析,深入阐发了该章的主旨。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聚焦《论语》中“曾皙言志”相关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材料一依据海昏侯墓出土竹简本,通过对异文的考释,提出曾皙所谈是春旱时行祭祀之礼求雨,契合孔子“为国以礼”主张。材料二则梳理历代对曾皙之志及孔子“与点”的理解,指出阐释受时代影响,曾皙描述的惬意生活触发孔子理想,《论语》编辑借此传达孔子志向。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古人普遍把‘浴乎沂’的‘浴’解释为洗澡”错误。材料一原文是“东汉至唐代的经学家一般认为‘浴’是洗澡”,并非“古人普遍”,范围扩大。
C.“《论语》其他章节却没有文学性”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提到“与绝大多数章节的只言片语不同,《侍坐》章有戏剧化的场景……文学性较强”,未否定其他章节的文学性,选项表述绝对。


展开余下试题D.“材料二列举了古人两种意见”错误。由材料二“东汉王充在《论衡·明雩》中提出祭祀祈雨说”“到汉魏之际,周生烈的‘善点独知时’说为后世学说开启了二条道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沿着‘乐道’一路……另一类人则紧扣‘时世’二字……”“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因与孔子相同的情势处境,思接千载,提出唐虞之世说”可知,材料二列举了古人三种意见。材料二列举了祭祀祈雨说、“善点独知时”说、唐虞之世说三种观点,如果将“善点独知时”说在后代的不同发展路线视为两说,则材料二提出了四种观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孔子对曾点所言之志有所误解”“孔子却理解成曾点追求太平盛世”错误。根据材料二“他追求一种惬意的生活,在形式上正合孔子理想世界中的个体状态”“孔子对曾点所言是一种有意误读”等内容可知,孔子是有意误读曾点所言之志,把它视为理想社会中的个体状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结构,首先提出对《侍坐》章的理解,再对比分析”错误。材料二采用了层进式结构,并非总分总结构,先论述了古人对《侍坐》章的理解,再指出古人观点的错误之处,然后分析作者对《侍坐》章的理解,最后做出总结。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相同点:
①两则材料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展开解读。材料一参考东汉王充对“浴”“风”的质疑,结合其祭祀祈雨说,进一步分析古文字“容”“ ”的含义;材料二梳理汉儒(如东汉王充)、朱熹、张履祥等历代学者观点,在张履祥“唐虞之世说”基础上,提出对孔子“与点”意旨的新理解。
②均注重文本细节与逻辑推导。材料一通过“容”与“颂”、“ ”与“滂”的音义通假关系,结合季节气候常识,论证曾皙言行与雩祭的关联;材料二从“曾皙后”的表述分析其心理“主动留下来的,明显有对自己志向表达获得孔子肯定的不解”,结合《论语》作为纪念册的编撰背景,推断文本主旨“‘与点’所表达的孔子志向”。
不同点:
①由材料一中“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竹简本《论语》中‘曾皙言志’简与今本有多处异文,可作不同于以往的解读。现试加句读……”,通过对出土文献的分析,“简本中‘容’字,在今本《论语》中作‘浴’。东汉至唐代的经学家一般认为‘浴’是洗澡……”“‘风’,古人已经提出当读为讽诵的‘讽’,王充《明雩》解释‘风乎舞雩’时说:‘风,歌也。’读‘风’为‘讽’……”等可知,材料一主要根据出土文献,分析古文字的意思,对“曾皙言志”作出解读。
②材料二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曾点‘暮春咏归’表达的玄远及孔子‘与点’的含混,让后世对此的理解分歧不断”“而《论语》编辑的旨趣也就是要传达这种误解之意”“只有在和平、富裕、文明的基础上才能得以真正实现,此抑或是《论语》编撰者之旨趣”等,主要从曾点的心理和《论语》编撰的目的出发,深入阐发了该章的主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邮 件
契诃夫
那是夜里三点钟。邮差已经完全做好上路的准备,等着车夫在一辆刚刚赶过来的三套马车上装完邮件。有一个带着睡意的收发员坐在他那张类似柜台的桌子旁边,正在填写一张表,嘴里说着:
“我有个外甥,是个大学生。他要到火车站去。那么你,伊格纳捷耶夫,就让他坐在你这辆三套马车上,把他带去吧。虽然运邮件是不准带客的,哎,可是又有什么办法!与其为他花钱另雇马车,还不如让他不花钱搭这班车去的好。”
在邮局门外,可以看到一辆三套马车的黑轮廓。这辆装着邮袋的敞篷马车像是一团黑东西,马车旁边有两个黑人影在懒洋洋地走动,一个是大学生,手里提着箱子,一个是车夫。邮差伸手按一按邮袋,把长刀放在上面,跳上马车。大学生游移不定地跟着他爬上去,胳膊肘无意中碰到邮差,就胆怯而客气地说:“对不起!”车夫一只手提起缰绳,整理一下身子底下的座位。
马车吱吱嘎嘎响,走动了,马车夫略微欠起身子,对那匹不安稳的拉边套的马抽了两鞭子,那辆三套马车就发出闷声闷气的辘辘声,顺着尘土飞扬的道路驶去。小城睡熟了。宽阔的街道两旁,净是黑魑魑的房屋和树木,一点灯火也看不见。布满繁星的天空中,这儿那儿伸展着一条条狭长的云,在不久就要露出曙光的地方,挂着一个窄窄的弯月。然而,为数众多的星星也好,显得很白的一弯新月也好,都照不亮夜晚的空间。这儿寒冷而潮湿,已经有秋意了。
大学生暗想,这个人没有拒绝带他上路,那他就要顾全礼貌,有必要跟这个人亲切地攀谈几句。他便开口说:“在夏天,这个时候天已经亮了,眼下却连曙光也看不到。夏天算是过去了!”
大学生瞧一阵天空,接着说:“甚至凭天空就可以看出现在已经是秋天了。您瞧右边。您见到三颗星排成一条直线吗?那是猎户星座,只有九月间才会在我们这个半球的上空出现。”
邮差两只手揣在袖子里,脖子缩进大衣的衣领,衣领一直齐到耳边,这时候他一动也不动,也不看天空。显然他对猎户星座不感兴趣。他看惯了星星,大概早已看厌了。大学生沉默一阵,说:
“天冷了!这时候本来该天亮了。您知道太阳几点钟升上来吗?”
“什么?”
“现在太阳几点钟升上来?”
“五点多!”车夫回答说。
三套马车驶出城了。这时候道路两旁只能看见菜园的篱墙和孤零零的白柳。潮气慢慢飘来了。邮差的脖子越发缩进衣领里,大学生感到一股不舒服的凉气先是扑到脚边,然后爬上邮袋,爬上胳膊,爬上脸来。
马车走进一片树林去了。云杉的带刺的枝子不时抽打大学生的帽子,蜘蛛网粘到他脸上来。车轮和马蹄撞在露出地面的树根上,马车就像喝醉酒似的摇摇晃晃。
“顺着路当中走!”邮差生气地说,“干吗沿着路边走?我整个脸都给树枝刮伤了!靠右一点!”
可是这当儿差点出了祸事。马车突然往上一跳,仿佛抽筋似的,摇摇晃晃,紧跟着嘎吱一响,猛地往右边一歪,再往左边一倾,飞快地顺着林中小路飞驰。那几匹马不知害怕什么东西,狂奔起来了。在车轮的辘辘声和马车的尖叫声中,可以听见长刀滑下车去,碰着土地,当啷一响,后来,过了一会儿,马车后面不知有个什么东西发出两次闷闷的碰撞声。
马车飞出树林,来到旷野上,往右急转弯,带着一片响声跑过木桥,突然停住,像生了根似的。马车意外地停住,大学生又身不由己地往前一扑。
马车夫和大学生两人不住地喘气。邮差已经不在马车上了。他跟那把长刀、大学生的皮箱、一个邮袋,一块儿掉下车去了。
“站住!站住!”他的喊叫声从树林里传来,“该死的坏蛋!”他喊着,往马车这边跑来,他那含泪的声音流露出痛苦和愤恨,“天杀的,巴不得叫你咽了气才好!”他喊着,跑到马车夫跟前,对他抡拳头。
“全怪这匹拉边套的马!”马车夫用负疚的声音嘟哝说,一面整理着马脸旁边的马具,“该死的,这匹小马刚拉了一个星期的车。它跑得不坏,不过一下坡就要出事!先得在它脸上摸这么两三下,它才不会胡闹……站住!啊,鬼东西!”
马车夫收拾着那几匹马,然后到路上去找皮箱、邮袋、长刀。
等到这场惊吓过去,大学生觉得很好笑,兴致又来了。这还是他生平头一次在夜间搭邮车赶路。刚才经历到的颠簸、邮差的跌落、背上的疼痛,依他看来像是一场有趣的奇遇。他点上烟,笑着说:


展开余下试题“我也差点摔下去,我甚至没有看见您是怎样掉下车的。”
邮差没有说话。
“您带着邮件坐车赶路很久了吗?”大学生问。
“十一年。”
“哎哟!十一年来每天这样坐车赶路,一定经历过不少有趣的奇遇吧?”
他说完,等着邮差讲给他听,可是那一位却阴沉地不肯开口,把脖子缩进衣领去了。
这当儿天慢慢亮起来。弯月越来越白,下面横着一片云,像是一尊炮安在炮架上,云的底边微微发黄。不久,邮差的脸也可以看清了。那张脸上沾着露水而湿润,脸色灰白,神情呆板,跟死人一样,仿佛他仍旧觉得身上疼痛,仍旧生马车夫的气似的。
“谢天谢地,总算天亮了!”大学生说,“我浑身都冻僵了。我们不久就要到车站了吧?”
“说真的,您太喜欢讲话了!”邮差皱起眉头,说,“难道您就不能闭着嘴赶路?”
大学生窘了,从此一路上再没跟他搭腔。
这辆三套马车路过一个庄园,大学生带着睡意阴郁地瞧着那些挂着窗帘的窗子。庄园里的生活是他熟悉的,他心想,窗子里一定有人在享受清晨最酣畅的睡眠,没听见邮车的铃声……大学生瞧着庄园附近一个发亮的池塘,想到那些鲫鱼和狗鱼居然能够在冷水里生活。
“外人不准搭邮车……”“邮差出人意外地发话了,“这是禁止的!既是禁止的,就不该坐上车来。……确实如此。固然,这跟我不相干,可是我不喜欢,也不希望有这种事。”
“既然您不喜欢这种事,何不早说呢?”
邮差什么话也没回答,仍旧露出他那种不依不饶的愤恨神情。过了一会儿,这辆三套马车在火车站的出口处停下,大学生就道一声谢,下了马车。邮政列车还没开到。大学生一直站在小吃部里喝茶,直到那趟列车开来为止。邮差却把两只手揣在袖管里,脸上仍旧带着愤恨的神情,孤零零地在月台上走来走去,眼睛一直瞧着脚底下。
他在跟谁生气呢?跟人吗?跟贫穷吗?跟秋夜吗?
(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邮车即将出发的时候,收发员让邮差帮忙带着他的外甥去火车站,虽然这违反了规定,但是邮差还是答应了。
B. 文中的大学生彬彬有礼:在上车时,因不小心碰到邮差而道歉;在路上,为了顾全礼貌主动找邮差攀谈;下车时,向邮差道谢。
C. 拉车 一匹小马才拉一个星期的车,一进入树林,就立刻飞奔起来,导致邮差和一些物件跌落,马夫因此受到责备。
D. 马车从城里出发,经过树林、旷野和庄园,最后到达了火车站。到站后,大学生就进了小吃部喝茶,邮差则在月台上等待邮政列车。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环境描写有意突出夜晚黑暗和湿冷的特点,如星星、新月“都照不亮夜晚的空间”,“这儿寒冷而潮湿”。
B. “凉气先是扑到脚边,然后爬上邮袋,爬上胳膊,爬上脸来”,运用比拟和排比的手法,描绘出凉气由下到上袭来的动态过程。
C. 小说中出现了四个人,而主要情节围绕着大学生和邮差展开,他们二人构成了一对矛盾,他们的互动推动了情节发展。
D. 本文采用全知的视角叙事,可以较为自由地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文中多处描绘了大学生和邮差的心理活动。
7. 本文用了较多的篇幅描写人物对话,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8. 文中反复提到邮差生气,请简要分析他生气的原因。
【答案】5. C 6. D
7. ①提供人物的身份信息。如大学生谈论星座,可见其具有一定知识;邮差说他在路上走了十一年,可见他做邮差的工作时间久。②直接表达人物情绪或展现人物性格。如,大学生说的话表明他彬彬有礼;邮差辱骂马夫,表现他愤怒的情绪;邮差用语言表达了对大学生不断说话的反感。
8. ①邮差在赶车路中受了伤,他感到生气。②邮车不准带人,而大学生却坐了邮车,邮差为此生气。③邮差长期在黑夜里工作,忍受着艰苦的环境,他为此生气。④大学生享受着优越的生活,邮差却过着贫穷的生活,他对不公平的人生命运而生气。
【解析】
【导语】这篇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通过一次夜间邮车旅程,展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充满好奇心的大学生与麻木冷漠的邮差。作者以细腻的环境描写渲染秋夜的寒冷潮湿,暗示人物内心的孤独。对话描写生动刻画了大学生热情健谈与邮差沉默寡言的反差,通过意外事件凸显邮差长期职业倦怠形成的愤世嫉俗。结尾的开放式提问“他在跟谁生气呢?”引发读者对底层劳动者生存状态的思考,体现了契诃夫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一进入树林,就立刻飞奔起来”错,根据原文可知,马车在树林里走了一段路,遇到下坡时,马才飞奔起来。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文中多处描绘了……邮差的心理活动”错,本文没有写到邮差的心理活动,主要通过动作,如“脖子缩进衣领”和语言,如呵斥车夫、大学生,展现其情绪,而非直接进入内心世界。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写作手法、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①揭示人物身份与背景。大学生谈论“猎户星座”“太阳升起时间”等,显示其知识分子身份,具有一定自然科学知识储备,与“大学生”身份吻合。 邮差提及“十一年”邮差经历,直接交代其职业年限,暗示长期从事辛苦工作的人生轨迹。
②展现人物性格与情绪。大学生上车时“对不起”、下车时“道谢”,对话中主动攀谈星座、天气,体现其彬彬有礼、热情健谈的性格。对邮差的冷漠反应仍保持礼貌,如“哎哟!十一年来每天这样坐车赶路,一定经历过不少有趣的奇遇吧?”,可见其善意与好奇心。邮差对车夫怒吼“该死的坏蛋!”“天杀的,巴不得叫你咽了气才好!”,直接展现其暴躁易怒、缺乏耐心的一面。对大学生说“说真的,您太喜欢讲话了!难道您就不能闭着嘴赶路?”,毫不掩饰对交谈的反感,表现出孤僻、阴郁的性格。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
①邮差在赶车路中受了伤,他感到生气。马车颠簸导致邮差连人带物跌落,“含泪的声音流露出痛苦和愤恨”,可见身体受伤引发的直接愤怒。对车夫的斥责“全怪这匹拉边套的马!”,既是对事故的追责,也是疼痛与惊吓后的情绪宣泄。
②原文明确“外人不准搭邮车”,邮差反复强调“这是禁止的!既是禁止的,就不该坐上车来”,显示其对规则的在意。大学生的搭乘打破了职业规范,邮差的生气源于对规则被破坏的不满,以及可能面临的责任风险。
③邮差“十一年来每天这样坐车赶路”,长期在黑夜、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工作,如“脖子缩进衣领”“脸上沾着露水”,心理上对重复性的辛苦劳作产生厌倦,文中环境描写“寒冷而潮湿”“星星、新月照不亮夜晚”,也暗示其工作的孤独与压抑,生气是长期压力的释放。
④大学生属于知识阶层。对庄园生活熟悉,享受相对优渥的环境,而邮差则处于社会底层,生活艰辛。这种阶层对比可能引发邮差对自身命运的愤懑,其生气对象不仅是具体的人或事,更是对不公现实的潜意识反抗。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西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