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  2025-08-0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陕西省西安市远东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命题范围 一二单元 命题人张耀西 审批人_______ 班级 姓名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悲剧美感与悲剧精神
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它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反应,就是悲剧美感,或曰“悲剧快感”。
在悲剧中,有对人的悲痛与苦难的演示,甚至还要叫观众目睹仇恨、阴谋、杀戮等可怕的事件发生。然而奇怪的是,人们为什么还要坐到剧院里去欣赏这些剧情在舞台上的呈现,并且还要一掬同情之泪呢?为什么看过善良的窦娥含冤被杀、奥赛罗轻信谣言先杀妻后自杀这样的舞台上的悲惨之事,会得到“悲剧快感”呢?因为悲剧会引发我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而这些否定性的情感会随着剧情推进被我们以精神的力量加以疏导、宣泄与净化,并在疏导、宣泄、净化的过程中对这些情感重新加以“体验”,把它们转化成一种高尚、纯洁、爱我人类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发精神。我们可以从大量悲剧经典中概括出一种叫作“悲剧精神”的东西。悲剧精神的具体表现有三:
一曰严肃的情调。严肃是一种人生态度,它正面肯定与护卫人生价值,为此而敢于承担责任,经受苦难,直至牺牲,这就意味着沉重与悲壮。无论是《俄狄浦斯王》《奥赛罗》,还是《窦娥冤》,虽然观其演出乐趣无穷,但其情调是严肃的。或者说,这些悲剧正是通过审美的快感把一种严肃的情调打入了你的心中。即使是观看《麦克白》这样的悲剧,麦克白在王位诱惑下从弑君篡位到被毁灭的血淋淋的历史,也叫人深受情感的撞击,或叹其人格本强误入歧途而惋惜之,或惧天网恢恢倍感未知世界深不可测而疑惧之,于是悟到人生不易,切不可懈怠了戒惧之心。当然,这种严肃的情调必须是建立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的。如果故作“严肃”之状,实则虚情假意,那就不是悲剧情调而是喜剧讽刺与嘲弄的对象了。
二曰崇高的境界。一般说来,悲剧所描写的事件和主人公,其真善美的价值含量都是很高的,大都是足以给人以崇高感的。在悲剧中我们看到,英雄受难、好人吃苦,毁灭性灾难降临到主人公的头上,但那很高的真善美的价值含量不但未被否定,反而更加凸显在人的情感体验与精神生活之中。
悲剧所写事件、人物价值含量的标准,因时代而异。在古希腊,悲剧大都取材于神话,写国家社稷的大事件、王宫贵族的大人物。像《俄狄浦斯王》搬演的就是一位被国人视为“救星”的俄狄浦斯王的悲剧——他在命运的捉弄下,铸成“弑父娶母”而不自知的人伦大错,一旦真相大白,他经受了巨大的悲痛,愤而自残双目,自我放逐,归于毁灭。中国元代悲剧《赵氏孤儿》所写也是古代晋国王室里的斗争,其中那些血淋淋的王宫贵族的复仇故事,与古希腊悲剧相似。西方文艺复兴之后,随着人文精神与民主意识的增长,日常生活事件与普通人也逐渐被纳入悲剧的视野,这时的崇高感更多地在与人性、人类共同价值的联系中加以凸显。在这样的悲剧中,尽管已经没有古代悲剧那种事件与人物之“大”,但人物那种反抗压迫、追求自由与幸福并不惜以身殉之的精神,仍然是感人至深的。自然,普通人的悲剧不再像古代英雄悲剧那样使人敬畏,所以,人们对它的崇高感也就更多地被悲悯之情置换了。
三曰英雄的气概。英雄人物自然是充满英雄气概的,而非英雄人物有时也会在其行为与精神中迸发出英雄气概的火花。作为悲剧精神之表现的英雄气概,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力”。二是“义”。所谓“力”,既是指体力、毅力,又是指智力、思力;所谓“义”,是指一种维护合理的人伦关系的坚强态度,它自我感到正义在身、真理在握。在这两个条件的支撑之下,悲剧英雄一般都有三个性格特征:第一,敢于反抗十分强大的对立面,哪怕力量悬殊、形势险恶,也决不退缩;第二,对事情敢于担待,敢于负责;第三,勇于赴难,敢于牺牲。


浏览完整试题当然,这些特征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个性的悲剧主人公身上,其表现是各有侧重、各不相同的。古希腊悲剧英雄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英雄气概主要表现在为万民造福而不惜个人受难的牺牲精神与决不屈服于神权的反抗精神。而中国悲剧英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纪君祥《赵氏孤儿》)所表现的英雄气概则是一份见义勇为、舍生忘死的“忠肝义胆”。在这里,悲剧英雄相信自己的行动是正义的,是顺乎天道公理的,所以会无所畏惧地面对悲剧的结局。从中可以看出悲剧的实质:悲剧英雄的气概总是以失败、苦难甚至死亡,昭示着真理、正义与历史的必然规律。
(摘编自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悲剧美感也称为“悲剧快感”,它是一种情感反应,它源于悲剧的观演或剧作的阅读。
B. 严肃的情调必须建立在现实真实或艺术真实的基础上,虚假的“严肃”不是悲剧情调。
C. 悲剧主人公可能被打败,甚至被毁灭,但不能因此而无视其所蕴含真善美的价值含量。
D. 在西方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日常生活事件以及普通人开始进入中国剧作家的创作视野。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通过观看悲痛与苦难的演示、可怕的事件发生排遣郁结已久的负面情绪,这折射出人性的阴暗。
B. 悲剧是一种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它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的意味,隐含着人生的教训和哲理。
C. 对一般观众来说,哈姆莱特引发出的崇高感要远胜于历经三十年悲惨遭遇、尝尽人间辛酸的鲁侍萍。
D. 悲剧英雄往往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但由于受到时代、民族、英雄个性的影响而又表现得不尽相同。
3. 下列选项中的引言,不适合与本文观点相互印证的一项是( )
A. 它(悲剧)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亚里士多德)
B. 最好的悲剧是最有力的激起情感者,而不是适于净化情感者。(莱辛)
C.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D. (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导语】文章围绕“悲剧美感与悲剧精神”展开。先解释悲剧美感的来源,接着从严肃的情调、崇高的境界、英雄的气概三方面阐述悲剧精神。通过列举众多经典悲剧作品,让读者对悲剧美感和悲剧精神有较为全面的认识,结构清晰,论证充实。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悲剧美感也称为‘悲剧快感’”错误。根据原文“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它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反应,就是悲剧美感或曰‘悲剧快感’”可知,选项忽略了限定语“优秀”“成功”“很投入地读”。
B.“严肃的情调必须建立在现实真实或艺术真实的基础上”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这种严肃的情调必须是建立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的”,选项偷换话题,把对情感的讨论换为对真实性的界定。
D.“开始进入中国剧作家的创作视野”错误。元化的《窦娥冤》就已经关注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人们通过观看悲痛与苦难的演示、可怕的事件发生排遣郁结已久的负面情绪,这折射出人性的阴暗”错误。选项中的“负面情绪”不等于原文中的“否定性的情感”,选项中负而情绪产生于观演之前,而原文中“否定性的情感”产生于观演的过程中;“折射出人性的阴暗”与原文观点不符。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本文核心观点包括:悲剧通过引发怜悯与恐惧实现情感疏导、净化,悲剧精神体现在严肃情调、崇高境界、英雄气概,以及悲剧以毁灭彰显真善美的价值等。
A.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通过行动引发怜悯与恐惧并疏泄情感,与原文“悲剧会引发我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疏导、宣泄与净化”直接对应,可支撑观点。
B.莱辛强调悲剧“激起情感”而非“净化情感”,与原文“否定性情感被疏导、宣泄与净化”的核心机制矛盾,无法印证观点。
C.鲁迅“毁灭有价值的东西”的论断,与原文“真善美的价值含量……更加凸显”一致,可支撑“崇高境界”中悲剧对价值的彰显。
D.恩格斯关于“历史必然要求与不可能实现的冲突”的论述,与原文“悲剧英雄以失败昭示真理、正义与历史规律”相符,可印证“英雄气概”的悲剧实质。
故选B。
(二)(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一个飞翔的人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现实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才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那些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间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展开余下试题⑤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⑥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的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是异于常人的,他的笔墨里,不时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蝴蝶、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⑦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掮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的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也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离、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⑧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
⑨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
(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作者眼中,庄子是“一只鸟”“一首诗”,是因为庄子身上呈现出的超乎常人的灵气深深吸引和打动了同样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作者。
B. 文章第④段中说“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是因为庄子的文章让作者怡悦与自在。
C. 文章在突出庄子本身具有与众不同性情的同时,还强调了他所处的时代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时代造就了庄子的灵魂,庄子彰显了时代的精神。
D. 文章谈的虽然是历史上庄子和屈原的“飞翔”,但是其目的是在于引起“今人”的思考,希望现代社会多一份宽松与自由,希望现代人多一份怡悦和浪漫。
5.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摹了庄子的文章特点和庄子的人格精神。
B. “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用比喻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屈原所描摹的理想世界中附着其不自由的色彩。
C. 文章由鸟儿的飞翔想到庄子的“飞翔”再想到屈原的“飞翔”,行文深入浅出,脉络自然清晰,内容丰富厚实。
D. 本文充满意趣,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表及里的联想使人们对庄子的认识逐步深入,文章的主旨也在此中得以深化。
6. 文章题目是“庄子:一个飞翔的人”,但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屈原?
7. 这篇散文的结尾段令人回味,请欣赏它的妙处。
【答案】4. B 5. A
6. ①因为屈原在生命状态上同庄子一样也是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人。而屈原心灵的飞翔与庄子追求个性自由、无拘无束的心灵飞翔有着很大的不同。写屈原及他的心灵飞翔,能够更好地衬托庄子精神上的自由境界。②通过比较屈原与庄子在思想追求上的相同与不同,也丰富了文章内涵,深化了文章主旨。
7. ①运用对比、比喻手法,写出了古文人和今人的不同状态。②表现出对以庄子、屈原为代表的古文人浪漫的情调,个性张扬、充满梦想的状态的景仰与向往、缅怀,对现代社会中人们思想情感浮躁状态的叹惋和忧虑。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庄子和屈原的对比,展现了两位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境遇。作者以飞翔为喻,描绘了庄子的自由不羁和屈原的沉重牵挂,表达了对古典浪漫精神的怀念和对现代人生活状态的反思。文章语言生动,联想丰富,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
B.“庄子的文章让作者怡悦与自在”错误。作者倾向于庄子的原因分析得不够全面,由原文“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可知,更重要的原因是庄子的精神少牵绊,能超越现实。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作品艺术特点的能力。
A.“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摹了庄子的文章特点和庄子的人格精神”错误。“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这里应该是比拟中的拟物,把庄子物化成鸟。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散文中次要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①次要人物本身:由原文“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可知,写屈原是为了表现屈原从生命状态上同庄子一样也是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人。
②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作用:由原文“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可知,屈原心灵的飞翔与庄子追求个性自由、无拘无束的心灵飞翔有着很大的不同。写屈原及他的心灵飞翔,能够更好地衬托庄子精神上的自由境界,写屈原是为了更好的写庄子。
③次要人物对主旨的作用:由原文“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可知,通过比较屈原和庄子在人生追求和思想境界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庄子极少被牵绊,但屈原的牵绊太多,由此也引人深思,能让读者更清楚两种人生追求的不同,这样的写法也丰富了文章内涵,深化了文章主旨:希望现代社会多一份宽松与自由,多一份怡悦与浪漫。


展开余下试题【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由原文“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可知,这段文字运用对比写古代文人和今人的不同的状态,作者先说在古代文人的辞章里抚摸到他们的“梦”,“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肯定了古代文人浪漫的情调,他们的个性张扬;而今人“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这里使用比喻的修辞,写今人思想和情感的浮躁。这样把今人与古人进行对比,表达对古代文人的景仰缅怀,同时流露出对今人因现实的牵绊而过于浮躁的状态的担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①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与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具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注】①薛公:即孟尝君。
8. 乙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和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闻谋泄者A事无功B计不决者C名不成D今君留E太子者F以市G下东国也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语意不一致。
B. 甲文“因人之力而敝之”与乙文“因献下东国”两句中,“因”的含义不相同,一个是“依靠”的意思,一个是“于是”的意思。
C. 乙文“君何不留楚太子”中“何”指“为什么”,与《鸿门宴》“大王来何操”中“何”的含义不同。
D. 甲文“唯君图之”的“唯”是“请,希望”的意思与成语“唯利是图”的“唯”含义不同。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佚之狐举荐烛之武,但烛之武推辞,郑伯向烛之武道歉并阐述亡郑的利害关系,烛之武答应去劝说秦国。
B. 苏秦建议孟尝君扣留太子,以获得下东国之地,孟尝君担心这样做会让自己落得不义之名。
C. 苏秦让楚太子用更多的土地贿赂齐国,以获得齐国的支持。最终楚王割让更多的土地。
D. 苏秦建议孟尝君亲自去楚国,劝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孟尝君采纳了苏秦的建议。
11.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自《齐桓晋文之事》)
12. 烛之武和苏秦游说成功的秘诀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8. BDF 9. A
10. D 11.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
12. ①站在对方立场,陈述对对方有利的事,引起对方好感;
②抓住对方的心理,陈述利害关系。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对比展现春秋战国两说客游说艺术。甲文《烛之武退秦师》用“利害分析”,以地理政治、历史恩怨瓦解秦晋联盟;乙文苏秦“连环设局”,借人质、新王、太子矛盾施压获利。两文共展纵横家“量权揣情”智慧,善把握心理、制造利害冲突,语言用排比递进句式,体现先秦散文论辩特色。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
“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结构对称,BD处断开;
“……者,……也”表判断,主谓之间F处断开。
故选BDF。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错误。含意相同,都是“没有”的意思。句意: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B.正确。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
C.正确。何,为什么/什么。句意:您为什么不扣留楚太子?/大王来的时候拿什么了?
D.正确。请,希望/只。句意: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只贪图利益。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苏秦建议孟尝君亲自去楚国”错误。由原文“臣请为君之楚”可知,是苏秦自己愿意为孟尝君出使楚国,而不是让孟尝君出使楚国。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是故”,所以;“制”,规定;“事”,赡养;“妻子”,妻子儿女。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烛之武:面对秦伯,烛之武开篇即承认“郑既知亡矣”,降低对方戒心。随后完全从秦国利益出发分析:指出“亡郑陪邻”,直接点明晋国扩张对秦国的威胁;提出“舍郑以为东道主”,为秦国谋取实际利益。全程以“君”(秦伯)为中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陕西省西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