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今天我们沉潜丰富古籍、立足百家学术,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进而丰富世界哲学思想宝库,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9月19日《沉潜丰富古籍立足百家学术丰富世界哲学思想宝库》) 材料二 我国古籍历史悠久、卷帙浩繁,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古圣先贤的深邃智慧。在内容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是重要方面。新时代,我们要善于从古籍入手,做好人文精神的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本义是指对人进行礼乐教化。西周时期,对人的教化、人自身的修养开始受到重视。后来,孔子称赞周王朝“郁郁乎文哉”,指的就是文明教化成果斐然。春秋时期,人文精神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强化。《左传》中记载了子产拒绝用珍贵玉器来祭祀的故事,因为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怎么能用“天道”来影响和决定“人道”呢?人的主体性,就这样逐步确立起来,人文精神的内涵也随之越米越丰富。 在个人对自身方面,人文精神强调修身。我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把“修身”作为教化的起点,包含着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人格和尊严首先要得到承认和尊重的思想。同时,人文精神还要求在修身时把天性和修养结合在一起,只有把天性和修养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称得上是君子,才是真正的修身。修身要求个人高度自律、践行诺言。《论语》中说子路“无宿诺”,意思是子路践行诺言毫不迟疑,答应的事情就会立刻去办。 在个人对他人方面,人文精神要求包容。古人认为品行宽厚的君子,对于他人有一颗包容之心。《论语》记载,孔子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的冷言冷语不以为忤,反而称赞老农是“隐者”。人文精神要求彼此尊重个性差异,互相理解和包容,在此基础上和而不同、和睦相处,才能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在个人对人类方面,人文精神提倡大爱。孔子认为,君子的核心品行是“仁”,而“仁”的本质就是“爱人”。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应该爱天下之人。这种对于全人类的大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古人追求的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礼记》提到的“天下大同”,“天下大同”的前提是“天下为公”。放在今天可以理解为,在发展、安全、气候等关系人类共同命运的大事上,国与国之间应该携手合作、同舟共济。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9月19日冯胜君《万物之中以人为贵做好人文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体现了古人在不同领域的学术思考和哲学思想,诸如“《书》以道事”,蕴含丰富的历史哲学思想。 B. 中国古籍中的诸子学说、百家理论,是古圣先贤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慧,研读典籍,有助于我们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 C. 中国古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着古圣先贤深邃的思想,而人文精神是中国丰富而悠久的中华优秀文化中的最重要方面。 D. 人文精神在强调修身时,不仅要求承认和尊重人格和尊严,还要求有机结合天性和修养,这样才称得上是君子,才是真正的修身。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中“四端”“玉行”的阐述,西汉王褒等入“道德仁义礼”的体系构建等哲学思想,都为我们研究古代哲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B. 《道德经》和《庄子》共同构建起了“尊道贵德”“自然无为”的哲学体系,展现那个时代关于变化、转化的最高认识水平。 C. 在新时代,我们只有从古籍入手,传承和弘扬好人文精神,做好归纳总结和提炼升华,才能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D.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西周时期对人的教化和人自身的修养开始受到重视,人文精神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得到了强化。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了经、史、子、集四大类中国古籍 代表作品和思想,论证了儒家经典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之大。 B. 材料一作者从再思考古圣先贤古籍、构建中国本位的学术范畴和话语、利用古籍构建道德哲学三方面论述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 C. 材料二从个人对自身、对他人、对人类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人文精神强调修身、要求包容和提倡大爱,条理清晰 D. 材料一、二均运用了大量 事实论据,用先贤的众多实践和理论成果,论证了古籍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 材料一作者指出中外学者存在习惯于运用西方哲学史范式来书写“中国哲学史”的现象有什么作用? 5. 请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在新时期进行古籍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月记 (日本)中岛敦 李征,陇西人士,博学俊才,天宝末年以弱冠之年名登虎榜,补任江南尉。然自视清高,不屑厕身于贱吏之流,不久便辞官归乡,闭门作诗,自认为与其屈膝于恶俗不堪的大官面前,不如留诗名于百年之后。 不等扬名于世,生活日渐窘迫。李征焦躁不安起来,昔日俊朗风姿荡然无存。数年后,为妻儿衣食计,他只得又做了一地方小官,听令于已遥居高位的昔日同侪。他终日郁郁寡欢,原本就狂放不羁的秉性愈发难以自抑。一年后,他因公出差,宿于汝水之畔,某日深夜,忽从床上跳起,狂呼着夺门而出,消失于漆黑的夜色。人们遍寻山野,一无所获。 第二年,监察御史袁傪奉敕命出使岭南,途中宿在商於。次日凌晨,天色未明,正待启程,驿卒说前有食人猛虎出没,不如等到天亮。袁傪自恃随从众多,依旧上路了。 借着残月微光穿行林间之时,果然有猛虎从草丛中跳出,眼看要扑向袁傪,却又猛一转身,隐入草丛。随即,草丛中传来人声:“好险,好险。” 袁傪听着耳熟,尽管惊魂未定,仍不觉叫道:“听此声音,莫不是吾友李征?”当年两人同年进士及第,李征几无朋友,却视袁傪为唯一挚友。 草丛中没有回应,良久才低声答道:“正是陇西李征。如今身为异类,不忍现身令君畏惧厌恶。但君如不弃,可否作一席谈?” 袁傪命部下暂停行进,自己则立在道旁,与这看不见的声音对话。谈罢京城传闻、旧友消息,告以今日身份地位。袁傪问李征为何变成今日模样,草丛中的声音说道——
展开余下试题一年前,我夜宿汝水之滨。半夜醒来,忽闻屋外有人召唤,我循声追寻,跑入山林,渐觉浑身是劲,山岩巨石,一跃而过。天色已明,临溪自照,惊见自身已变猛虎。 待明白这绝非梦境,我惊恐万分,不知所措。怎么会有这等事?我不明白。事实上我们原本就一无所知,不知情由地逆来顺受,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这便是生灵之宿命。 此刻一兔跑过,我一看到它,体内人性瞬间消失;等到人性恢复,发现嘴上已沾满兔血。自此至今的所作所为,实在难以启齿。好在一天之中,尚有数小时人性恢复,仍能说话思考,甚至背诵章句。以这样的人心来看自己兽行,回顾一生命运,唯有无尽的可悲、恐惧与愤怒。 可是,就连这人性恢复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过去我还为变成老虎而惊诧,最近竟为曾经是人类而纳闷,真叫人不寒而栗。唉,待人性消失殆尽,或许反倒让我心安理得吧。每念及终将忘却此身为人,多么惶恐、悲痛。这般心情,非有此遭遇者不能明了。哦,对了,在彻底丧失人性之前,我有一事相求。 袁傪一行人全都凝神屏息。那声音继续说道—— 我本欲以诗成名,曾为之执着终生,乃至丧尽家产,心智迷乱。昔日所作,有数十篇仍能记诵,望君为我笔录,使之流传后世,哪怕仅仅一部分也好。 袁傪命人执笔记录。草丛中朗诵声响起,长短共三十篇,格调高雅,意趣卓逸。叹赏之余,袁傪蓦然感到:诗人虽然资质一流,却在某处犹有欠缺…… 诵完旧作,李征自嘲—— 惭愧。已成这副模样,我竟然还梦想自己的诗集摆上长安风流人士的案头。既已见笑,索性再赋诗一首,以述心怀。 最后两句“此夕溪山对明月,不成长啸但成嗥”吟罢,正当残月辉冷,白露满地,天将破晓。一行人尽皆忘记其事之离奇,而慨叹其人之不幸。 李征的声音再次响起—— 方才我说,不知为何会遭此厄运,但细想起来,倒也并非茫然无绪。人人以为我居高自傲,实不知我。我欲以诗成名却不愿与师友切磋,更不屑与凡夫俗子为伍。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渐渐脱离尘俗,疏远世人,一任愤懑与羞恨助长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人人皆为驯兽师,性情即是猛兽。我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就是心中猛虎,既折损自身,施苦妻儿,伤害朋友,最后又将我外形也变成与内心一致的模样。每天我的心都越来越接近一只老虎,我如何是好?唯有立于山巅,厉声咆哮,野兽闻之惊恐跪地,却绝无一人识我内心,正如我尚为人时,无人懂我一样。淋湿我这身皮毛的,并非只有浓重的夜露啊。 黑暗已渐渐退去,远处哀婉的晓角之声隐隐传来。 非告别不可了。李征的声音说道—— 还有一事相托。我妻儿尚在家乡,对我所遭厄运一无所知。君南归后,请告之我已身死,切勿提起今日之事。还望你怜其孤苦无依,施以援手,使之免于饥冻,于我便是莫大的恩德。 言罢,恸哭声起。袁傪也热泪盈眶,应允必定如他所愿。 李征的声音最后说道—— 倘若我是人,本该先托付妻儿,可是比起冻馁的妻儿,我竟然更念念不忘于自己的诗作。正因如此,我才像这样沦为兽身吧。就此分别,你到百步外的小丘再回望此处,我将现出兽形,以打消你重来见我之念,唯恐我已认不得你,将你吃掉。 袁傪洒泪上马,待登上小丘,依言回望。只见一猛虎自草丛跃出,遥遥相望。随后,猛虎对着银光散尽的残月,咆哮几声,复又跃入草丛,消失了踪影。 (徐建雄译,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征为了妻儿的衣食违背心志出来做一小官,身变猛虎后又请求朋友帮忙照料妻儿,可见他对妻儿也有关爱之心。 B. 小说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态历程,对自己身变猛虎,李征先是惊恐、不解,接着逐渐接受、认同,最后心安理得。 C. 结尾处猛虎对残月咆哮,既包含着威吓友人打消重见之念的善意,又宣泄着内心的愤怒、无奈、孤独等复杂情感。 D. 小说以“人”变为“兽”为主要事件,再以“兽”展示被扭曲、压抑的“人”,引导读者探析“人”变形的原因和过程。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征由少年得志到抑郁发狂,袁傪由途中遇虎到与故友重逢,小说情节在开头几段中一再出现突转,呈现一波三折之妙。 B. 小说描写李征化虎和袁傪遇虎均以黑夜为背景,夜色的昏昧可以烘托神秘的氛围,而夜色的变化又能配合情节的推进。 C. 小说叙事既用李征自述 视角,又用全知视角,既能“入乎其内”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能“出乎其外”,灵活把控全局 D. 李征自恃清高,执念以诗文成名,终变猛虎,这是荒诞奇趣的现实主义;而其曲折的心路剖析却是一种浪漫主义。 8. 文中说:“李征几无朋友,却视袁傪为唯一挚友。”作为李征唯一 挚友,袁傪表现出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 9. 这篇小说与卡夫卡的《变形记》都指向“异化”主题,请简要分析这两篇小说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楚王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牵羊以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命是听。”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楚群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何如?”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庄王闻,还击晋。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晋景公欲发兵救宋,伯宗谏晋君曰:“天方开楚,未可伐也。”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谁楚,令宋毋降。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于是楚登解扬楼车,令呼宋。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楚庄王大怒,将杀之。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庄王曰:“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将死,顾谓楚军曰:“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赦解扬使归。晋爵之为上卿。 (取材于《史记·郑世家》)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闻楚之伐A郑B发兵C救D郑E其来F持两端G故H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以赐诸侯”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赐”字含义不同。 B. “以其反晋而亲楚也”与“子路率尔而对”(《侍坐》)两句中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C. “楚王厚赐与约”与“与嬴而不助五国”(《六国论》)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D. “三要乃许”与“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两句中的“要”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庄王围困郑国三个月,郑以城降楚,郑襄公肉袒牵羊出迎并表达了自己的诚意。
展开余下试题B. 郑襄公乞求楚庄王能心怀仁慈别让郑亡国,并表示可以接受楚庄王安排心腹在他身边。 C. 楚群臣不满楚庄王“得国舍之”,楚庄王解释讨伐郑国是为了使不驯服的国君屈服。 D. 解扬答应楚庄王的要求登上楼车叫宋国投降是为了让楚庄王放松警惕、迂回完成任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 (2)庄王曰:“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 14. 解扬理解的“信”,与楚庄王理解的“信”——讲诚信是不同的,解扬对“信”的理解是什么?他是如何践行“信”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别谢师宰 王安石 闾阖①城西地如水,鸡鸣黄尘波浪起。 穷年一马望扶桑②,东得省门③身辄止。 簿书期会老纷纷,邂逅论心喜有君。 数日未多还舍我,相看愁思乱于云。 【注】①阊阖:原指传说中西边的天门,这里借指京城。②扶桑:代指太阳。③省门:宫门,禁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扶桑”写诗人的政治理想,“穷年一马”表现诗人追求的执着与孤独。 B. “身辄止”表现诗人渴望实现政治抱负却无法继续精进的无奈与无力之感。 C. “老纷纷”写诗人官务冗繁,以此更衬托出与好友谢师宰“论心”的欣喜之情。 D. 尾联中诗人写与友人短暂相聚后而又离别的伤感,以景结情,余味无穷。 16. 本诗的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加以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之志体现了儒家的礼乐理想,成语“沂水春风”就由“_______,_______”演变而来。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冉有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他比较谦虚。 (3)端午假期,小徐跟随父母到清明上河园游玩,园中石道两旁楼阁众多,小徐不由想起了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文句:“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传说盘古氏倒下的时候,②头颅变成了泰山,③于是泰山成为古华夏东部最高。④泰山地处华北平原上,⑤其相对高度超过一千多米,⑥给人拔地通天的一种感觉。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在秦始皇正式封禅泰山之前,已有七十二位贤君来泰山封禅。从虚无缥缈的传说,( 甲 ),这座山从未缺席过任何一个瞬间。 每一座山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标签,这源自人类对大山的原始崇拜,源自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乙 ),那么绵绵不绝的青翠之色,就是描述泰山的首选。青色是东方的标准色,主生发与成长。遥望泰山,峰峦叠障,苍翠欲滴。山间云雾瞭绕,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山石草木之上,映照出万道金光。站在山顶,俯瞰山下,一切都在脚下,人的心胸便会豁然开郎。这青翠的山峦,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心灵的寄托。 公元736年,年仅24岁的杜甫从东都洛阳风尘仆仆地赶往齐鲁大地,此时的他刚参加完进士考试。虽然杜甫这次名落孙山,但是对于一个志向远大、十几岁便名扬文坛的诗人来说,暂时的失败不算什么,他对未来依然信心满满。他要放飞自我,到孔圣人的齐鲁大地游学。最终,他来到了泰山的脚下。 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和壮丽,更表达了诗人对勇攀高峰的渴望。 18.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的“绵绵不绝”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肃然起敬 B. 平分秋色 C. 声名狼藉 D. 甜言蜜语 19. 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进行修改。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章第一段中标序号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另选景物和人物进行仿写。要求语意连贯,形象生动,句式基本一致。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孔子与学生谈志时,曾皙在旁边鼓瑟,直到孔子与他交流。 ②烛之武在和秦穆公交谈的过程中共用了八次“君”的称呼。 ③鸿门宴会上的座位排序很有讲究,方向不同强调主宾有次。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在古代社会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礼文化”,在新时代又需要赓续和发展,结合生活情境和时代情境,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对“礼”的解读。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