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6  2025-08-0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越县中联盟、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安徽省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建筑作为一种空间结构的展现和特定文化的载体,其背后必然有着某种精神境界的支撑。中国自古便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东西南北自然环境的不同与气候条件的差异,也由于不同地区各自产有不同的建筑材料,所以在世世代代的生活过程之中,人们按照各自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需要,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建筑。
建筑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一种人化的自然存在,它凝结了人们的意识,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透过建筑这个历史的“望远镜”,我们能看见先民在建造它们时的身影,读懂支撑他们进行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的精神世界。具体而言,中国古代建筑蕴涵着中国古人关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便逐渐积淀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不同精神境界。
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人们生理和安全需求。按照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其“需求理论”指出,生理需求是人类首要和最基本的需求。建筑者首先注重的是人的生存、生活感受,强调首先必须使建筑适合人们居住和活动。此外,古代建筑向来崇尚节俭、实用的理性精神,中国古人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首先加以考虑的就是“宜居乐生”。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基本考虑便逐渐积淀成了与个体基本生存直接相关的“宜居乐生”的精神境界。
无论什么样的中国古代建筑,从故宫到乡间农舍,在其众多差异的背后都有一个最基本的相同点,即方便居住者的日常使用,而这显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自然而然的生活、创造适宜和谐的生活环境。比如说,《周易·说卦》就曾经提到“土生木,木生风”,这是因为中国古人认为木代表着生气,而土和石头则是无生命意识的象征,所以,在中国古代建筑者看来,木结构与人的生命意识息息相关,古代建筑的“木结构”具体体现了对“乐生”的推崇。 同时,“木结构”还具有取材容易、造型方便、施工快速等优点,这也契合了中国古代建筑富含的实用理性主义精神。
中国古代社会是高度重视礼制的社会。《荀子·礼论》中“礼起于何?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是说,由于社会资源有限,所以只有通过“礼”使每个人在一个等级结构中各安其位而防止逾越分位争夺资源,社会才有可能稳定地存在和发展。实际上,这里的“礼”不仅是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律法制度,它通过对个体提出强有力的约束,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从社会生活的分层角度来看,“居室”满足生活的需要,但其更重要的作用,则体现为维持社会秩序的“礼制”,如《礼记·曲礼》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在中国古代社会,无论是民宅还是宫殿和城市的设计,基本上都采用了严格的中轴对称式布局,这种建筑布局展示了中国古代礼教所充分强调的“尊者居中”的基本要求。再如,《礼记·王制》有“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和“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的记载。


浏览完整试题从中国古代文献来看,“礼”起源于祭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为对人,更其后扩展为吉、凶、军、宾、嘉各种仪制。”由此可见,“礼”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神权和族权,后来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演变成为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的核心内容,进而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天人合一”的命题最早是由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的,他认为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张载把“天人合一”看作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
“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风水理论。风水理论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方位、营造等方法及原则,是一门有关选择合适的建筑方位的学问。风水理论认为,建筑者必须重视山形地势,把小环境放入大环境中进行考察。因此,在这个有机大系统中,天、地、人三者是相互依存的,人必须宏观地把握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使人与建筑适宜自然、回归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注重和谐的理想境界。
(摘编自张守连等《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三种境界》)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筑是特定文化的载体,由于中国各民族在精神境界上存在根本差异,所以他们的建筑风格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B. 文中将马克思的观点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看法进行对比,阐述了人的基本需求对于建筑具有的重要意义。
C. 木材具有取材容易、造型方便,易于施工等优点,因而木结构建筑广受追捧,得以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存在。
D. 张载最早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并将其作为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张岱年、方克立则在著作中进一步指出“天人合一”的最基本涵义。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人化的自然存在体,从古建筑中我们不仅可分析出有关古人与自身、他人的相关思考,还可挖掘出人与自然的联系。
B. 《荀子·礼论》中所论之“礼”,是古人遵守的道德规范,是维持社会运行的法律制度,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礼”有相似之处。
C. 从《礼记·王制》相关记载可知,中国古代社会中,天子及平民百姓生前之“堂”与死后之“庙”的规格都是有明确规定的。
D. 由文中“礼”的起源、变化发展过程可知,一种文化思想的形成,通常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演变过程。
3. 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文中画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
A.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杜牧《阿房宫赋》)
B.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
C.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明代《阳宅十书》)
D.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王勃《滕王阁序》)
4. 本文用“望远镜”来写中国古建筑的特点,请简要分析这个词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5. 学校建筑兴趣小组准备开展“探寻中国古代建筑奥秘”的活动。作为活动中的一员,请你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蕴含的境界。
【答案】1. D 2. C
3. B 4.
含义:“望远镜”指透过古代建筑可以望见历史,古代建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过去。
效果:使用比喻手法,语言生动、形象,突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5.
①中国古建筑使用木材等建筑材料,建筑类型(功能)多样,方便居住者使用,满足人们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体现了“宜居乐生”的个人生存境界。
②中国古建筑严格采用中轴线对称式布局,是古代礼教强调的“尊者居中”基本要求的表现,体现了重视礼制、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③中国古建筑融自然景观、天、地、人于一体,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注重和谐的理想境界。
【解析】
【导语】这篇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精神境界 文章结构清晰,论证严密。作者从建筑的物质功能入手,逐步深入到“宜居乐生”的生存境界、“礼制秩序”的社会境界和“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三个层面,展现了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丰富内涵。文章善用典籍引证,将《周易》《礼记》等经典与建筑特征有机结合,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比喻手法的运用(如“望远镜”)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增强了论述的感染力。整体呈现出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的递进式论述结构,完整呈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价值体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由于中国各民族在精神境界上存在根本差异,所以他们的建筑风格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错,根据“由于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东西南北自然环境的不同与气候条件的差异,也由于不同地区各自产有不同的建筑材料,所以……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可知,中国各民族建筑风格的地域特色差异是由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建筑材料等因素导致的,而非“精神境界上存在根本差异”;且因果关系不当,原文是说精神境界是建筑“背后”的“支撑”,并非唯一原因。
B.“文中将马克思的观点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看法进行对比”错,根据“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人们生理和安全需求。按照马克思的基本观点……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其‘需求理论’指出……”可知,文中并非将马克思的观点与马斯洛的看法进行对比,而是共同阐述人的基本需求对于建筑的重要意义。
C.“木材具有取材容易、造型方便,易于施工等优点,因而木结构建筑广受追捧,得以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存在”错,根据“木结构与人的生命意识息息相关,古代建筑的‘木结构’具体体现了对‘乐生’的推崇。 ……这也契合了中国古代建筑富含的实用理性主义精神”可知,“木结构建筑广受追捧,得以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存在”还与木结构与人的生命意识等存在重要的关系。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C.“天子及平民百姓生前之‘堂’与死后之‘庙’的规格都是有明确规定的”错,于文无据,根据“《礼记•王制》有‘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和‘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的记载”可知,文中只是用《礼记•王制》中的这一记载来证明社会生活的分层,并不是强调“堂”“庙”的规格都是有明确规定。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的观点是建筑需结合大环境,也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风水理论。
A.写出了阿房宫的建筑顺着骊山的山势走向而建,与“风水理论”有关。
B.“危楼”强调的是楼阁之高,与建筑物依据山形地势修建无关,与“风水理论”无关。
C.说的是人的居住环境应该以大地山河这些大环境为主,这关系到人的祸福,与“风水理论”有关。
D.写出了滕王阁的建筑特点,即依据冈峦的地势起伏而建,与“风水理论”有关。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含义:文中提到“透过建筑这个历史的‘望远镜’,我们能看见先民在建造它们时的身影,读懂支撑他们进行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的精神世界”,以及“具体而言,中国古代建筑蕴涵着中国古人关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便逐渐积淀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不同精神境界”。这表明建筑如同“望远镜”一样,借助它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建造建筑时的历史情景,进而理解古代建筑承载的中华民族的过去,也就是在建筑中所蕴含的关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思考,从而了解古人的思想、文化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表达效果:文中强调建筑是人们了解古人思想、文化等的载体。使用“望远镜”这一比喻,让读者能够更生动形象地感受到建筑在连接古今、传递古人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就像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到远方的景象一样,通过古建筑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古人的思想、文化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第三段“建筑者首先注重的是人的生存、生活感受,强调首先必须使建筑适合人们居住和活动。……这样的基本考虑便逐渐积淀成了与个体基本生存直接相关的‘宜居乐生’的精神境界”,第四段“无论什么样的中国古代建筑,从故宫到乡间农舍”“比如说,《周易•说卦》就曾经提到‘土生木,木生风’……体现了对‘乐生’的推崇……这也契合了中国古代建筑富含的实用理性主义精神”可知,建筑者注重建筑适合人们居住和活动,建筑类型(功能)多样,能满足人们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木结构体现“乐生”与实用理性,体现了“宜居乐生”的个人生存境界。
②根据“在中国古代社会,无论是民宅还是宫殿和城市的设计,基本上都采用了严格的中轴对称式布局,这种建筑布局展示了中国古代礼教所充分强调的‘尊者居中’的基本要求”可知,中国古代建筑设计采用严格中轴对称式布局,强调“尊者居中”,体现了重视礼制、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③根据最后一段“‘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风水理论。……风水理论认为,建筑者必须重视山形地势,把小环境放入大环境中进行考察。……使人与建筑适宜自然、回归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注重和谐的理想境界”可知,“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建筑上表现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风水理论,强调建筑选址重视山形地势,追求天、地、人统一,体现了天人合一、注重和谐的理想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西这块土地
梁衡

造物者真是高明,她拾起太行、吕梁两座大山,在黄土高原上这么随便一摆,又扯来黄河从上到下轻轻一绕,一块美丽而又神奇的土地——山西,就这样出现在华北大地。
这块土地是奇特的,她东依太行西临黄河,其间群峰耸立,河流如织,切割组合而成盆地、平原、丘陵,但以山地最多。于是山关展其巍峨,流水呈其绿波,林木郁郁葱葱,道路蜿蜒穿梭,特别是那滔滔的黄河以从天而降的气势,挟雷擎电,推起千里巨浪;那层层的黄土地,敞开无私的胸怀,向人们捧献着米麦棉朵。

约在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便选中了这块地方,于此生息繁衍,创造文明。传说中的尧、舜、禹都曾在这里建都,东周时唐叔虞在这里建立唐国,后又改为晋。春秋时三国分晋,一部东周列国志几乎没有离开山西这个舞台。秦始皇统一天下,设太原郡。汉武帝灭匈奴又在这里大摆战场。南北朝时,北方各族在这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隋统一天下,太原为全国第三大都市。不久,李世民又从太原起兵,西渡黄河,开创了强大的唐帝国,太原又被封为北京。到宋代这里又演出了一本杨家将。辽宋之际,诗人元好问来这里隐居著书,明清之交学者傅山在这里治学行医。风雨五千年,文明一千里,至今从太行到吕梁的万山丛中文物古迹俯仰皆是,现存的古建筑竟占到全国总数的百分之七十。
这块土地是中华历史的缩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凝聚。

让我们从北往南旅行。
雁北大地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长城。她逶迤苍茫,时隐时现于崇山峻岭之中,无数的边墙上刻满岁月的皱纹,那屹立的烽火台永远给人一种历史的沉思。长城脚下是曾建都的名城大同。大同之西有云冈石窟,东有北岳恒山,南有应县木塔。进入这个三角地带我们即穿过历史的隧洞来到了这些古代建筑家面前。你看,他们用原始的锤和斧,对着巍然矗立的大山一点一点地凿,一线一笔地刻。这些艺术家满山遍野四方人,锤声不断五十年。他们又在恒山半壁上,像搭戏台一样,悬起一组寺庙,在应县城用金木叠起一座比北京北海白塔还高的塔。他们凿山起寺之后按自己的意志塑造了菩萨、飞天,给这些艺术之神以人的灵魂,石的躯体。
如果说大同周围启示我们的是人的伟大创造,五台山展示给我们的便是自然的魅力。这是一个以台怀镇为中心,包括五座台顶的大圆圈。 圆圈内是一个300平方公里的清凉世界。你在山脚下行走,清清的溪水挡着路,绊着脚,水波舔着脚面,凉意爬上全身。这里半山上有树,松荫蔽日,山顶上有草,牛羊入云。佛教徒们从东汉年间便来到此地,至今这里的殿宇相连、香火不绝。壮丽的河山再多了一层佛家的朦胧,便就更美得神秘了。
太原之美当数晋祠。她既不像长城、云冈那样人力创造的粗犷,也不像五台山那样天工造就的秀丽。这里的山并不大,却怀抱了周柏、唐槐、宋殿和唐碑、宋塑等一批极珍贵的文物。水并不深,却飘飘冉冉,穿亭绕榭,在北国绣出了一个江南。自然美与艺术美在这里完全水乳交融。一株天生的古木,其年轮里早不知织进了多少人事的更替;一根人立在这里的殿柱,又不知渗进了多少朝朝代代的风雨。从周成王在山脚下剪桐封弟到傅山在亭上临水题字,晋祠不知演出了多少风流故事。
晋南平原的文化较其他地方更为发达。这里论天险有壶口瀑布、龙门激浪,论人物有王维、柳宗元、司马光,论古迹有尧庙、禹都,汉武帝亲临的秋风楼,关羽家乡的关帝庙,而最珍贵的当数芮城的永乐宫。这是一件建筑与绘画合璧的艺术品。它于元代兴建,施工期有一百一十多年。四座大殿内的壁画达960平方米,为我们再现了元代人民生活的概貌。其技法集唐、宋之大成,而独创永乐风格,堪与敦煌壁画艺术媲美。如果说我们从北往南的旅行还总是离不开山水的怀抱,现在只一进永乐宫门,便是在一座艺术宫中神游了。每年到此临摹研究壁画的画家学者络绎不绝。


展开余下试题山西这块土地确实浸满了历史文化与艺术的汁液。

和地面上历史文化一样富有的,是地下的矿藏。大自然在山西这块版图上不仅安排了名山大河,在地下还埋藏了煤、铝土矿和铁。山西是国家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长城脚下的古战场上,大型推土机正在剥开那厚厚的、曾给我们提供了无数高粱、玉米的黄土,又小心地搀起曾在这里安睡了几千年的先人,他们身下的乌金现在要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服务了。一条条电气化铁路已通向沿海口岸,一排排输电线路正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山西引以为豪的是,她不只有一个灿烂的过去,还有一个雄壮的现在;她不只有山水间所闪现的美,还有身躯内所蕴藏的力。
在太行和黄河之间将出现一个更辉煌美丽的山西。
一九八七年一月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等著名帝王在太原建功立业、开创盛世,是因为他们是山西历史中的重要代表。
B. 郁达夫《故都的秋》写秋的“清”“静”“悲凉”来表达对故都秋的热爱,而本文则通过对山西历史文化等的描写来表达赞美之情,情感更浓烈。
C. 在作者看来,“那屹立的烽火台”就像历史的见证者,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这样写使文章更有文化底蕴。
D. 晋南平原文化发达,历史人文景观众多,其中尤以永乐宫最具代表性,它是我国历史上修建时间最长的建筑,更是一座综合性的艺术宝库。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各部分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 特点。
B. 作者通过想象再现了古代建筑家凿山起寺、进行艺术创造的艰辛过程,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之感。
C. 在介绍“山西这块土地”时,文章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概括性的描述,也有对个体、局部的细致刻画。
D. 文章在写晋祠之美时,主要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与长城、五台山、周柏、唐槐等的比较,突出晋祠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8.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9. 请结合全文,谈谈文章第“四”部分的作用。
【答案】6. C 7. D
8.
①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语言生动形象。“河流如织”使用比喻,“那层层的黄土地,敞开无私的胸怀,向人们捧献着米麦棉朵”运用拟人,将山西特有的河流,土地的特点写得贴切生动。
②整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其间群峰耸立……山地最多”“山关展其巍峨,流水呈其绿波”等整散结合,使语言表达张弛有度,利于表情达意、突出事物特点。
③使用叠词。如用“郁郁葱葱”“滔滔”“层层”等摹写出山西这块土地的生机、活力。
9.
①结构上:前文写出了山西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等内容,第四部分写山西的现代化建设,展现了山西从古代文明到现代发展的连续性,使结构更加完整。
②内容上:将山西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联系起来,突出了山西地下矿藏的丰富,指出山西不仅有灿烂的历史,也有丰富的地下宝藏。
③主旨上:既赞美了山西的地大物博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又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
【导语】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先以造物者的视角描绘山西“两山一河”的壮美格局,再以历史为经、地理为纬,串联起从尧舜到明清的文化记忆。云冈石窟等古迹、五台山自然之美、晋祠“水乳交融”的审美意象,展现山西的独特魅力。结尾笔锋一转,将地上文明与地下矿藏并置,赋予古老土地以现代生机,完成对山西“力与美”的双重礼赞。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A.“是因为他们是山西历史中的重要代表”错误。根据“秦始皇统一天下……太原又被封为北京”可知,文中只是提到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等帝王在山西的活动,没有说他们是因为在山西建功立业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代表。因果关系不成立。
B.“情感更浓烈”错误。根据“雁北大地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长城”“五台山展示给我们的便是自然的魅力”“太原之美当数晋祠”可知,本文以恢弘的历史叙事展现山西的壮美,铺陈历史荣光,是直白热烈的赞颂式抒情,但是文中并无任何比较《故都的秋》和本文情感强度的表述,不能说本文“情感更浓烈”。
D.“它是我国历史上修建时间最长的建”错误。根据“而最珍贵的当数芮城的永乐宫。这是一件建筑与绘画合璧的艺术品。它于元代兴建,施工期有一百一十多年”可知,文中没有提到永乐宫是“我国历史上修建时间最长的建筑”。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D.“主要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与长城、五台山、周柏、唐槐等的比较”错误。根据“太原之美当数晋祠……自然美与艺术美在这里完全水乳交融”可知,写“周柏、唐槐”时并没有使用对比手法,而是强调其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融合。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使用多种修辞手法。由“河流如织”可知,比喻手法,将河流比作经纬交错的织物,生动展现河流密集分布、蜿蜒交织的地理特征,暗含自然造物之精妙。由“那层层的黄土地,敞开无私的胸怀,向人们捧献着米麦棉朵”可知,“无私的胸怀”“捧献”等词,将土地人格化为奉献者形象,强调其不求回报的慷慨,隐含对土地哺育功能的崇敬。暗示作者对土地馈赠的珍视与感恩。由“特别是那滔滔的黄河以从天而降的气势”可知,化用李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用夸张手法突出黄河的垂直落差与奔腾之势。
②整散结合(长短句交错)。由“其间群峰耸立,河流如织,切割组合而成盆地、平原、丘陵,但以山地最多”可知,长短句交错,强化节奏。短句“群峰耸立”简单勾勒山势的险峻,长句“切割组合而成盆地、平原、丘陵”如地理剖面图般徐徐展开,体现地貌的复杂性。由“山关展其巍峨,流水呈其绿波,林木郁郁葱葱,道路蜿蜒穿梭”可知,该整句的四个分句结构相似,均为“景物+动态描写”的格式,分别从山、水、林、路四个角度展开,构成一幅立体的山西地貌图景。与前面的散句形成张弛变化,避免单调,使文本兼具韵律美与自然感。
③使用叠词。由“林木郁郁葱葱,道路蜿蜒穿梭”可知,叠词“郁郁葱葱”生动呈现了林木茂密、生机盎然的景象,暗含对绿色生机的赞美。由“特别是那滔滔的黄河以从天而降的气势”可知,叠词“滔滔”精准刻画黄河的独特气势,凸显黄河水势浩大、连绵不绝的壮观场面,表达对黄河气势的惊叹。由“那层层的黄土地”可知,叠词“层层”生动再现了黄土高原典型的地貌特征,强化了梯田状分布的视觉印象,突出了黄土堆积的厚重感,双音节叠词使语言更具音乐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结构上:由“其间群峰耸立……向人们捧献着米麦棉朵”“风雨五千年……现存的古建筑竟占到全国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山西这块土地确实浸满了历史文化与艺术的汁液”“大自然在山西这块版图上不仅安排了名山大河……铝土矿和铁”可知,结构上与前文形成互补关系,前三个部分聚焦“历史积淀”,依次描写了山西的自然风貌、历史文明、文化遗迹。第四部分转向地下资源与现代化建设,构建山西的立体形象,体现文明发展的连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越县中联盟”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