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从中国古代文献来看,“礼”起源于祭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为对人,更其后扩展为吉、凶、军、宾、嘉各种仪制。”由此可见,“礼”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神权和族权,后来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演变成为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的核心内容,进而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天人合一”的命题最早是由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的,他认为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张载把“天人合一”看作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 “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风水理论。风水理论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方位、营造等方法及原则,是一门有关选择合适的建筑方位的学问。风水理论认为,建筑者必须重视山形地势,把小环境放入大环境中进行考察。因此,在这个有机大系统中,天、地、人三者是相互依存的,人必须宏观地把握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使人与建筑适宜自然、回归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注重和谐的理想境界。 (摘编自张守连等《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三种境界》)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筑是特定文化的载体,由于中国各民族在精神境界上存在根本差异,所以他们的建筑风格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B. 文中将马克思的观点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看法进行对比,阐述了人的基本需求对于建筑具有的重要意义。 C. 木材具有取材容易、造型方便,易于施工等优点,因而木结构建筑广受追捧,得以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存在。 D. 张载最早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并将其作为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张岱年、方克立则在著作中进一步指出“天人合一”的最基本涵义。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人化的自然存在体,从古建筑中我们不仅可分析出有关古人与自身、他人的相关思考,还可挖掘出人与自然的联系。 B. 《荀子·礼论》中所论之“礼”,是古人遵守的道德规范,是维持社会运行的法律制度,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礼”有相似之处。 C. 从《礼记·王制》相关记载可知,中国古代社会中,天子及平民百姓生前之“堂”与死后之“庙”的规格都是有明确规定的。 D. 由文中“礼”的起源、变化发展过程可知,一种文化思想的形成,通常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演变过程。 3. 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文中画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 A.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杜牧《阿房宫赋》) B.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 C.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明代《阳宅十书》) D.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王勃《滕王阁序》) 4. 本文用“望远镜”来写中国古建筑的特点,请简要分析这个词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5. 学校建筑兴趣小组准备开展“探寻中国古代建筑奥秘”的活动。作为活动中的一员,请你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蕴含的境界。 【答案】1. D 2. C 3. B 4. 含义:“望远镜”指透过古代建筑可以望见历史,古代建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过去。 效果:使用比喻手法,语言生动、形象,突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5. ①中国古建筑使用木材等建筑材料,建筑类型(功能)多样,方便居住者使用,满足人们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体现了“宜居乐生”的个人生存境界。 ②中国古建筑严格采用中轴线对称式布局,是古代礼教强调的“尊者居中”基本要求的表现,体现了重视礼制、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③中国古建筑融自然景观、天、地、人于一体,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注重和谐的理想境界。 【解析】 【导语】这篇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精神境界 文章结构清晰,论证严密。作者从建筑的物质功能入手,逐步深入到“宜居乐生”的生存境界、“礼制秩序”的社会境界和“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三个层面,展现了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丰富内涵。文章善用典籍引证,将《周易》《礼记》等经典与建筑特征有机结合,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比喻手法的运用(如“望远镜”)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增强了论述的感染力。整体呈现出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的递进式论述结构,完整呈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价值体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由于中国各民族在精神境界上存在根本差异,所以他们的建筑风格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错,根据“由于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东西南北自然环境的不同与气候条件的差异,也由于不同地区各自产有不同的建筑材料,所以……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可知,中国各民族建筑风格的地域特色差异是由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建筑材料等因素导致的,而非“精神境界上存在根本差异”;且因果关系不当,原文是说精神境界是建筑“背后”的“支撑”,并非唯一原因。 B.“文中将马克思的观点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看法进行对比”错,根据“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人们生理和安全需求。按照马克思的基本观点……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其‘需求理论’指出……”可知,文中并非将马克思的观点与马斯洛的看法进行对比,而是共同阐述人的基本需求对于建筑的重要意义。 C.“木材具有取材容易、造型方便,易于施工等优点,因而木结构建筑广受追捧,得以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存在”错,根据“木结构与人的生命意识息息相关,古代建筑的‘木结构’具体体现了对‘乐生’的推崇。 ……这也契合了中国古代建筑富含的实用理性主义精神”可知,“木结构建筑广受追捧,得以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存在”还与木结构与人的生命意识等存在重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