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从中国古代文献来看,“礼”起源于祭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为对人,更其后扩展为吉、凶、军、宾、嘉各种仪制。”由此可见,“礼”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神权和族权,后来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演变成为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的核心内容,进而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天人合一”的命题最早是由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的,他认为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张载把“天人合一”看作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 “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风水理论。风水理论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方位、营造等方法及原则,是一门有关选择合适的建筑方位的学问。风水理论认为,建筑者必须重视山形地势,把小环境放入大环境中进行考察。因此,在这个有机大系统中,天、地、人三者是相互依存的,人必须宏观地把握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使人与建筑适宜自然、回归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注重和谐的理想境界。 (摘编自张守连等《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三种境界》)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筑是特定文化 载体,由于中国各民族在精神境界上存在根本差异,所以他们的建筑风格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B. 文中将马克思的观点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看法进行对比,阐述了人的基本需求对于建筑具有的重要意义。 C. 木材具有取材容易、造型方便,易于施工等优点,因而木结构建筑广受追捧,得以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存在。 D. 张载最早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并将其作为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张岱年、方克立则在著作中进一步指出“天人合一”的最基本涵义。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人化 自然存在体,从古建筑中我们不仅可分析出有关古人与自身、他人的相关思考,还可挖掘出人与自然的联系。 B. 《荀子·礼论》中所论之“礼”,是古人遵守的道德规范,是维持社会运行的法律制度,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礼”有相似之处。 C. 从《礼记·王制》相关记载可知,中国古代社会中,天子及平民百姓生前之“堂”与死后之“庙”的规格都是有明确规定的。 D. 由文中“礼”的起源、变化发展过程可知,一种文化思想的形成,通常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演变过程。 3. 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文中画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 A.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杜牧《阿房宫赋》) B.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 C.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明代《阳宅十书》) D.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王勃《滕王阁序》) 4. 本文用“望远镜”来写中国古建筑的特点,请简要分析这个词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5. 学校建筑兴趣小组准备开展“探寻中国古代建筑奥秘”的活动。作为活动中的一员,请你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蕴含的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西这块土地 梁衡 一 造物者真是高明,她拾起太行、吕梁两座大山,在黄土高原上这么随便一摆,又扯来黄河从上到下轻轻一绕,一块美丽而又神奇的土地——山西,就这样出现在华北大地。 这块土地是奇特的,她东依太行西临黄河,其间群峰耸立,河流如织,切割组合而成盆地、平原、丘陵,但以山地最多。于是山关展其巍峨,流水呈其绿波,林木郁郁葱葱,道路蜿蜒穿梭,特别是那滔滔的黄河以从天而降的气势,挟雷擎电,推起千里巨浪;那层层的黄土地,敞开无私的胸怀,向人们捧献着米麦棉朵。 二 约在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便选中了这块地方,于此生息繁衍,创造文明。传说中的尧、舜、禹都曾在这里建都,东周时唐叔虞在这里建立唐国,后又改为晋。春秋时三国分晋,一部东周列国志几乎没有离开山西这个舞台。秦始皇统一天下,设太原郡。汉武帝灭匈奴又在这里大摆战场。南北朝时,北方各族在这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隋统一天下,太原为全国第三大都市。不久,李世民又从太原起兵,西渡黄河,开创了强大的唐帝国,太原又被封为北京。到宋代这里又演出了一本杨家将。辽宋之际,诗人元好问来这里隐居著书,明清之交学者傅山在这里治学行医。风雨五千年,文明一千里,至今从太行到吕梁的万山丛中文物古迹俯仰皆是,现存的古建筑竟占到全国总数的百分之七十。 这块土地是中华历史的缩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凝聚。 三 让我们从北往南旅行。 雁北大地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长城。她逶迤苍茫,时隐时现于崇山峻岭之中,无数的边墙上刻满岁月的皱纹,那屹立的烽火台永远给人一种历史的沉思。长城脚下是曾建都的名城大同。大同之西有云冈石窟,东有北岳恒山,南有应县木塔。进入这个三角地带我们即穿过历史的隧洞来到了这些古代建筑家面前。你看,他们用原始的锤和斧,对着巍然矗立的大山一点一点地凿,一线一笔地刻。这些艺术家满山遍野四方人,锤声不断五十年。他们又在恒山半壁上,像搭戏台一样,悬起一组寺庙,在应县城用金木叠起一座比北京北海白塔还高的塔。他们凿山起寺之后按自己的意志塑造了菩萨、飞天,给这些艺术之神以人的灵魂,石的躯体。 如果说大同周围启示我们的是人的伟大创造,五台山展示给我们的便是自然的魅力。这是一个以台怀镇为中心,包括五座台顶的大圆圈。 圆圈内是一个300平方公里的清凉世界。你在山脚下行走,清清的溪水挡着路,绊着脚,水波舔着脚面,凉意爬上全身。这里半山上有树,松荫蔽日,山顶上有草,牛羊入云。佛教徒们从东汉年间便来到此地,至今这里的殿宇相连、香火不绝。壮丽的河山再多了一层佛家的朦胧,便就更美得神秘了。
展开余下试题太原之美当数晋祠。她既不像长城、云冈那样人力创造的粗犷,也不像五台山那样天工造就的秀丽。这里的山并不大,却怀抱了周柏、唐槐、宋殿和唐碑、宋塑等一批极珍贵的文物。水并不深,却飘飘冉冉,穿亭绕榭,在北国绣出了一个江南。自然美与艺术美在这里完全水乳交融。一株天生的古木,其年轮里早不知织进了多少人事的更替;一根人立在这里的殿柱,又不知渗进了多少朝朝代代的风雨。从周成王在山脚下剪桐封弟到傅山在亭上临水题字,晋祠不知演出了多少风流故事。 晋南平原的文化较其他地方更为发达。这里论天险有壶口瀑布、龙门激浪,论人物有王维、柳宗元、司马光,论古迹有尧庙、禹都,汉武帝亲临的秋风楼,关羽家乡的关帝庙,而最珍贵的当数芮城的永乐宫。这是一件建筑与绘画合璧的艺术品。它于元代兴建,施工期有一百一十多年。四座大殿内的壁画达960平方米,为我们再现了元代人民生活的概貌。其技法集唐、宋之大成,而独创永乐风格,堪与敦煌壁画艺术媲美。如果说我们从北往南的旅行还总是离不开山水的怀抱,现在只一进永乐宫门,便是在一座艺术宫中神游了。每年到此临摹研究壁画的画家学者络绎不绝。 山西这块土地确实浸满了历史文化与艺术的汁液。 四 和地面上历史文化一样富有的,是地下的矿藏。大自然在山西这块版图上不仅安排了名山大河,在地下还埋藏了煤、铝土矿和铁。山西是国家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长城脚下的古战场上,大型推土机正在剥开那厚厚的、曾给我们提供了无数高粱、玉米的黄土,又小心地搀起曾在这里安睡了几千年的先人,他们身下的乌金现在要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服务了。一条条电气化铁路已通向沿海口岸,一排排输电线路正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山西引以为豪的是,她不只有一个灿烂的过去,还有一个雄壮的现在;她不只有山水间所闪现的美,还有身躯内所蕴藏的力。 在太行和黄河之间将出现一个更辉煌美丽的山西。 一九八七年一月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等著名帝王在太原建功立业、开创盛世,是因为他们是山西历史中的重要代表。 B. 郁达夫《故都的秋》写秋的“清”“静”“悲凉”来表达对故都秋的热爱,而本文则通过对山西历史文化等的描写来表达赞美之情,情感更浓烈。 C. 在作者看来,“那屹立 烽火台”就像历史的见证者,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这样写使文章更有文化底蕴。 D. 晋南平原文化发达,历史人文景观众多,其中尤以永乐宫最具代表性,它是我国历史上修建时间最长的建筑,更是一座综合性的艺术宝库。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各部分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B. 作者通过想象再现了古代建筑家凿山起寺、进行艺术创造的艰辛过程,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之感。 C. 在介绍“山西这块土地”时,文章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概括性的描述,也有对个体、局部的细致刻画。 D. 文章在写晋祠之美时,主要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与长城、五台山、周柏、唐槐等的比较,突出晋祠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8.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9. 请结合全文,谈谈文章第“四”部分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复鲁絜非书 姚鼐 桐城姚鼐顿首,絜非先生足下:相知恨少,晚通先生。接其人,知为君子矣;读其文,非君子不能也。往与程鱼门、周书昌尝论古今才士,唯为古文者最少。苟为之,必杰士也,况为之专且善如先生乎!鼐自幼迄衰,获侍贤人长者为师友,剽取见闻,加臆度为说,非真知文、能为文也,奚辱命之哉?盖虚怀乐取者,君子之心;而诵所得以正于君子,亦鄙陋之志也。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唯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奔骐骥。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其于人也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①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公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②不失法;吐辞雅驯,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 惠寄之文、刻本固当见与,抄本谨封还。鼐亦窃识数语于其间,未必当也。《梅崖集》果有逾人处,恨不识其人。郎君令甥皆美才未易量,听所好,恣为之,勿拘其途可也。于所寄文,辄妄评说,勿罪!勿罪! (有删改) 【注】①讽:诵。②廉肉:比喻风格峻峭硬瘦和丰满润泽。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于人A也B邈乎C其如有思D暖乎其E如喜F愀乎其G如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部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苟,如果、假如,与成语“不敢苟同”的“苟”意思不相同。 B. 举,全、尽,与《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的“举”意思相同。 C. 以为,认为,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意思不相同。 D. “鼐亦窃识数语于其间”与《赤壁赋》“凌万顷之茫然”句式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觉得自己虽与絜非先生相识较晚,但通过与先生接触、读他的文章,知道絜非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君子。 B. 作者从幼年起就多和有才能的长者结交,积极向他们学习,并完善了他们的学说,但并没有懂得如何写文章。 C. 作者认为“阴”“阳”二气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本源,并指出文章是天地的精华,是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 D. 姚鼐认为“通乎神明”的文章,阴阳刚柔调和得最好,是最上层的文章,人力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 (2)《梅崖集》果有逾人处,恨不识其人。 14. 文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踏莎行 寇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①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②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注】①屏山:屏风。②菱花:菱花镜,亦泛指镜子。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亦称“曲子词”,按照字数大致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本词为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