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4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余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修改。 一、语言基础(共9小题,10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千乘(shèng)之国 哂(shěn)笑 风乎舞雩(yú) 砒(pī)霜 B. 衅(xìn)钟 忖度(cǔnduó) 庠(xiáng)序 青蒿(hāo) C. 孝悌(tì) 怵(chù)然 前合后偃(yǎn) 万应锭(dìng) D. 罪愆(yǎn) 涔(cén)涔 嫁奁(qū) 言筌(quán)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D.“罪愆”的“愆”应读作qiān;“嫁奁”的“奁”应读作lián。 故选D。 2. 下列成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目无全牛:指技艺极其纯熟,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B. 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踌躇满志:形容十分得意,自命不凡,恃才傲物。 C. 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 发指眦裂:头发向上指,眼眶尽裂,比喻非常愤怒。 D.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的权力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B.“自命不凡,恃才傲物”错误。“踌躇满志”,出自《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原句是“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该成语多用来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或十分得意的样子,多用于褒义。 故选B。 3. 下列文言加点实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知方也(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由也为之(治理) 吾与点也(赞成) B. 吾何爱一牛(喜爱) 凶年免于死亡(荒年)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和儿女) C. 行李之往来(外出所携带物品) 共其乏困(供给) 亦去之(离开) D. 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而听细说(小人的谗言)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辞别)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全部正确。 句意:并且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我来治理这个国家。/我赞成曾点啊。 B.爱:吝惜。 句意: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荒年不致饿死。/不推行恩德就连保住妻子儿女都做不到。 C.行李:使者。 句意:使者来来往往。/提供给他们缺乏的资粮等。/也离开了郑国。 D.谢:道歉、谢罪。 句意:约定结成儿女亲家。/却听小人的谗言。/明天不能不早点来向项王谢罪。 故选A。 4. 以下关于“之”的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牛何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动词,到、去、往。 B. 以羊易之/臣请入,与之同命 代词,他、她、它(们)。 C.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 技经肯綮之未尝/为之奈何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
浏览完整试题A.正确。句意:牛要牵到哪里去呢?/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跑到沛公的军营。 B.正确。句意:用羊来替换它。/请允许我进去,与他同生死。 C.正确。句意:大王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这件事感到奇怪。/详细地说明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 D.错误。“为之奈何”的“之”是代词,代指这件事,而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不曾尝试碰过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对这件事怎么办。 故选D。 5.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①第二单元三篇戏剧以“良知与悲悯”为核心,揭示人在命运困境中的抗争。②《窦娥冤》借窦娥含冤誓天的情节,控诉人性的丑恶、官场的污浊,以三桩誓愿的天地共鸣,寄希望于理想世界对黑暗现实的制裁。③《雷雨》通过三十年恩怨的爆发、揭露周朴园内心的复杂,侍萍与四凤的悲剧既叩问命运的残酷,也在雷雨涤荡中唤醒读者的悲悯。《哈姆莱特》以“生存还是毁灭”的永恒诘问,生动展现忍耐还是抗争的矛盾,④主人公的延宕不仅是性格弱点,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敬畏。三剧共同构建起跨越时空的人文关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的“核心”之后可以加上“主旨”。 B. 第②句的“于”不可以删掉。 C. 第③句的“也”可以改为“又”。 D. 第④句画波浪线的两处可以互换位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A.“核心”后加上“主旨”,“以‘良知与悲悯’为核心主旨”表达更清晰,解释了三篇戏剧围绕的核心和表达的主旨,该项说法合理。 B.“寄希望于理想世界对黑暗现实的制裁”中“于”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删掉“于”句子表意不清,所以“于”不可以删掉,该项说法正确。 C.“既叩问命运的残酷,也在雷雨涤荡中唤醒读者的悲悯”,“也”表示并列关系,改为“又”同样能表达并列的意思,该项说法正确。 D.“主人公的延宕不仅是性格弱点,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敬畏”,“不仅……更……”表示递进关系,强调“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敬畏”,而“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敬畏”比“性格弱点”更能体现人物延宕的意义,二者不能互换位置,该项说法错误。 故选D。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经》的编纂者可能运用了最早的信息处理技术。据《周礼》记载,周王朝设有“采诗官”、通过“木铎巡行”收集民间歌谣,形成系统的采集、分类、保存机制。这种将口头文学固化为文字典籍的过程,体现了早期人文成果与技术手段的共生关系。 在敦煌莫高窟,研究人员利用多光谱成像技术,使被烟尘覆盖千年的壁画重现绚烂色彩。当科技的光芒照进幽暗洞窟,我们不仅看到了更清晰的线条、更读懂了古人笔下“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美学追求。 (取材自《人文典籍的科技守护》) 材料二 2023年,某AI团队训练人工智能仿写杜甫诗歌。在学习了1450首杜诗后,AI生成的《秋兴八首·其九》中“孤城落日残霞外,独客危楼望眼空”等诗句引发争议。支持者认为其意境逼近原作,反对者则指出:缺乏安史之乱的生命体验,技术永远无法复制“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历史沉重感。 这种现象印证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观点:科技可以计算原子的轨迹,却无法测量诗人颤抖的手腕。但值得注意的是,该Al通过分析平仄规律、意象组合等数据特征,客观上为古典诗歌研究提供了新的计量维度。 (取材自《当AI遇见唐诗》) 材料三 法国卢浮宫2024年推出“达芬奇实验室”互动展览。观众佩戴MR混合现实设备后,不仅能看见《蒙娜丽莎》的颜料层次分解图,还能通过触觉手套感受笔触的起伏。策展人克莱尔表示:“技术不是为了解构神秘感,而是搭建更多人接近人文经典的桥梁。” 这种尝试暗合中国“道器相济”的传统智慧。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提出“器以载道”,现代科技正以全新方式诠释着这个命题——当3D打印复原了残损的青铜器纹饰,我们获得的不仅是视觉完整的“器”,更是重新流动起来的礼乐之“道”。 (取材自《博物馆里的数字革命》) 6.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代采诗制度具有系统化特征。 B. 多光谱成像技术改变了壁画内容。 C. 技术手段可用于文化遗产保护。 D. 文字固化是信息处理早期形态。 7. 材料二中AI仿写杜诗的争议,核心分歧在于( ) A. 诗歌格律的准确性。 B. 历史体验的可复制性。 C. 意象组合的创新性。 D. 数据维度的有效性。 8. 结合材料三,对“器以载道”的现代诠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技术设备承载审美价值。 B. 文物修复再现古代工艺。 C. 数字媒介传递文化精神。 D. 交互装置取代传统展览。 9. 三则材料共同说明( ) A. 科技发展必然导致人文精神消亡。 B. 传统人文研究需要量化分析方法。 C. 技术创新与人文传承可以协同共生。 D. 人工智能终将超越人类艺术创作。 【答案】6. B 7. B 8. C 9. C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三个典型场景,展现了科技与人文的深度互动:从《诗经》编纂的早期信息处理,到AI仿写唐诗引发的创作本质之辩,再到现代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材料以“技术赋能人文”为主线,揭示了二者既张力又互补的关系——科技既可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也面临复制人文内核的局限,最终指向“道器相济”的智慧。案例横跨古今中外,呈现了人文传统在技术浪潮中的传承与创新。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改变了壁画内容”错,根据材料一“在敦煌莫高窟,研究人员利用多光谱成像技术,使被烟尘覆盖千年的壁画重现绚烂色彩”可知,多光谱成像技术是让被烟尘覆盖的壁画重现绚烂色彩,而不是改变壁画内容。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历史体验的可复制性”错,材料二中提到“支持者认为其意境逼近原作,反对者则指出:缺乏安史之乱的生命体验,技术永远无法复制‘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历史沉重感”,核心分歧在 AI 缺乏像杜甫经历安史之乱那样的生命体验,即历史体验的可复制性。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材料三以法国卢浮宫的“达·芬奇实验室”互动展览为例,观众佩戴MR混合现实设备能看见《蒙娜丽莎》的颜料层次分解图,还能通过触觉手套感受笔触的起伏,说明技术作为“器”承载着艺术作品的文化精神,即数字媒介传递文化精神。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材料一体现了技术手段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材料二说明AI虽有争议但也为古典诗歌研究提供新计量维度,材料三表明技术是搭建接近人文经典的桥梁,综合来看,技术创新与人文传承可以协同共生。 A.“科技发展必然导致人文精神消亡”过于绝对,材料中体现的是技术对人文传承的作用; B. “传统人文研究需要量化分析方法”只是材料二的内容,不全面; D. “人工智能终将超越人类艺术创作”在材料中未体现,材料二提到技术无法复制诗人的生命体验,说明人工智能不能超越人类艺术创作。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①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②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③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④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⑤,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节选自《晋灵公不君》) 注释:①会:士季自称。②宣子:赵盾的谥号。③右:车右。提弥明是赵盾的车右。④嗾(sǒu):唤狗的声音。獒:猛犬。⑤介:甲士;武士。 10. 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谏而不入 入:被接纳 B. 宣子骤谏 骤:强烈 C. 提弥明死之 死:为……死 D. 书法不隐 法:原则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 B. 触槐而死 明搏而杀之 C. 使妇载以过朝 遂扶以下 D. 其右提弥明知之 其我之谓矣 1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三爵,非礼也 超过三杯(还不告退),不合礼仪 B. 倒戟以御公徒 倒转武器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 C. 遂自亡也 灵辄就自杀了 D.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我心里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忧伤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盾恪守礼制,鉏麂见其正服端坐,感其恭敬为民之主,遂不忍加害。 B. 赵盾忠直谏君,因灵公暴虐杀厨陈尸,忧国事而谋进谏,显忠君之志。 C. 赵盾仁厚恤下,被追杀途中遇饿者灵辄,既赐食又悯其孝,特备食赠母。 D. 赵盾尊史守道,虽非弑君而担恶名,重史德、守臣道,孔子惜其未避嫌。 14. 文章以典型事例刻画晋灵公“不君”之恶。请从以下三则材料中任选两则,分析晋灵公“不君”的人物形象。 ①厚敛以雕墙 ②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③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C 14. 选择①②:从“厚敛以雕墙”可以看出晋灵公的贪婪和奢侈。“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表现出他的残忍和暴虐。 选择①③:“厚敛以雕墙”反映出晋灵公的贪婪奢侈。“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展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昏庸。 选择②③:“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表现出晋灵公的残忍暴虐。“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体现了他的残暴和昏庸。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晋灵公的暴虐行径与赵盾的忠直仁厚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君不君,臣不臣”的乱象。文章以“厚敛雕墙”“弹人取乐”“虐杀庖厨”三个典型事件,刻画出晋灵公荒淫残暴的昏君形象;同时通过赵盾“三进谏言”“恤饿赠食”“守法担恶”等事迹,塑造了忠直仁厚的良臣形象。文中善用细节描写(如鉏麑见赵盾盛服假寐)和对比手法,辅以《诗经》典故的引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 B.骤:屡次、多次。句意:赵盾又多次劝谏。 C.正确。句意: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D.正确。句意: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不同。代词,代指“您”/助词,主谓之间。句意: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那么国家就巩固了。 B.不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句意: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 C.相同。都是连词,表承接。句意:让宫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 D.不同。代词,代指赵盾/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句意:赵盾的骖乘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遂自亡也”意思是“于是(赵盾)就逃亡了”,不是灵辄自杀了。这里的“自”是“自己”,代指赵盾,“亡”是 “逃亡”。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被追杀途中”错,“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赵盾是在首山打猎时遇到灵辄,所以不是“被追杀途中”。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选择①②:从“厚敛以雕墙”可以看出晋灵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大量征收赋税来装饰宫墙,这体现了他的贪婪和奢侈。“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他把弹人取乐作为一种消遣方式,完全不顾及他人的尊严和生命,表现出他的残忍和暴虐。这些行为都表明晋灵公作为君主,没有尽到君主应有的责任,是一个“不君”的昏君形象。 选择①③:“厚敛以雕墙”反映出晋灵公的贪婪奢侈,他不顾百姓的疾苦,只为自己享受。“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仅仅因为厨师煮熊掌没熟就将其杀害,还让妇人抬着尸体走过朝堂,这一行为极其残忍,且有失君主的尊严和体统,充分展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昏庸,是典型的“不君”之举。 选择②③:“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表现出晋灵公以他人的痛苦为乐,残忍暴虐。“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因一点小事就杀厨师,还让妇人载尸过朝,这既体现了他的残暴,又显示出他的荒唐无道。这些事例都说明晋灵公没有君主应有的品德和行为,是一个“不君”的君主。
展开余下试题参考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赵盾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晋灵公假装没有看见他),后来才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么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 可是晋灵公仍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晋灵公感到厌烦,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坐着打盹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国君(指按时上朝),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违背了,还不如去死!”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骖乘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晕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多日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于是(赵盾)就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哎!《诗经》中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5小题,20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① 【宋】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②,飞霞佩,切云冠③。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④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注释:①金山:位于江苏镇江,山上的金山寺是著名古刹。②表独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特,迥异于众貌。③切云:古代一种高冠的名称,语出《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④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山,即方丈、蓬莱、瀛洲。 15.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两句以雄浑笔触总写江山壮丽,又点明月夜清寒的环境特点。“自”字,暗含江山本具壮美,无需人力雕饰之意。 B. “寄声”两句以拟人手法写对月倾诉,将月亮称为“月姊”,欲借用她珍贵的玉镜来瞭望这美妙的景色,亲切中见奇思。 C. “涌起”两句写月下江浪翻涌如宫阙矗立,“危驻”二字,既状宫阙险峻之势,亦暗喻词人宦海浮沉之忧惧 D. “表独立”三句写词人在山头观月的遐想,极富浪漫气息,表现出词人屹然独立在金山之巅的潇洒出尘的神态。 16. 下列对本词和《念奴娇·过洞庭》的对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幽壑鱼龙悲啸”以声衬静,《念》词“更无一点风色”以静衬静,均营造出空灵神秘的意境。 B. 本词“漱冰濯雪”与《念》词“肝肺皆冰雪”皆以冰雪为喻,前者写月光澄澈,后者写襟怀高洁。 C. 本词“眇视万里一毫端”与《念》词“万象为宾客”均以超验的艺术想象突破了人类感官经验的局限。 D. 本词结句“翳风更骖鸾”以神话意象收束,《念》词“扣舷独啸”以动作描写收尾,皆有余韵悠长之妙。 17. 本词与《念奴娇·过洞庭》均以“月夜”为背景抒怀,但情感内核与精神境界不同。请比较两词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15. C 16. A 17. ①《水调歌头・金山观月》下阕表达了词人对仙境的向往,想要摆脱尘世,超凡脱俗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展现出一种潇洒出尘的气质和浪漫的情怀。②《念奴娇・过洞庭》下阕表达了词人虽历经磨难但依然坚守自我、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解析】 【导语】这首《水调歌头·金山观月》以雄奇瑰丽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天人交感的神话意境。上阕通过“玉鉴”“幽壑”“白银阙”等意象,展现月下江山的神秘壮美;下阕以“飞霞佩”“切云冠”的仙姿,抒写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全词将楚辞的浪漫想象与宋词的清空意境熔于一炉,在月夜观景中寄托了词人遗世独立的人生理想。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宦海浮沉之忧惧”属过度解读。“危驻”二字主要是形容金山在月光下如宫阙般高耸屹立的姿态,而不是暗喻词人宦海浮沉之忧惧。全词以雄奇壮丽的江山、月夜之景为主,情感偏向超然洒脱(如“表独立”“挥手从此去”),未见贬谪或宦海沉浮的焦虑。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艺术手法的能力。 A.“《念》词‘更无一点风色’以静衬静,均营造出空灵神秘的意境”错。“幽壑鱼龙悲啸”确实是以声衬静,通过鱼龙的悲啸声衬托出夜晚环境的幽静;但“更无一点风色”并不是以静衬静,而是直接描写洞庭湖上风平浪静的状态,没有使用衬托的手法来营造空灵神秘的意境。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