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4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余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修改。 一、语言基础(共9小题,10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千乘(shèng)之国 哂(shěn)笑 风乎舞雩(yú) 砒(pī)霜 B 衅(xìn)钟 忖度(cǔnduó) 庠(xiáng)序 青蒿(hāo) C. 孝悌(tì) 怵(chù)然 前合后偃(yǎn) 万应锭(dìng) D. 罪愆(yǎn) 涔(cén)涔 嫁奁(qū) 言筌(quán) 2. 下列成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目无全牛:指技艺极其纯熟,达到得心应手 境界。 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B. 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踌躇满志:形容十分得意,自命不凡,恃才傲物。 C. 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 发指眦裂:头发向上指,眼眶尽裂,比喻非常愤怒。 D.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的权力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3. 下列文言加点实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知方也(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由也为之(治理) 吾与点也(赞成) B. 吾何爱一牛(喜爱) 凶年免于死亡(荒年)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和儿女) C. 行李之往来(外出所携带物品) 共其乏困(供给) 亦去之(离开) D. 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而听细说(小人的谗言)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辞别) 4. 以下关于“之”的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牛何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动词,到、去、往。 B. 以羊易之/臣请入,与之同命 代词,他、她、它(们)。 C.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 技经肯綮之未尝/为之奈何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①第二单元三篇戏剧以“良知与悲悯”为核心,揭示人在命运困境中的抗争。②《窦娥冤》借窦娥含冤誓天的情节,控诉人性的丑恶、官场的污浊,以三桩誓愿的天地共鸣,寄希望于理想世界对黑暗现实的制裁。③《雷雨》通过三十年恩怨的爆发、揭露周朴园内心的复杂,侍萍与四凤的悲剧既叩问命运的残酷,也在雷雨涤荡中唤醒读者的悲悯。《哈姆莱特》以“生存还是毁灭”的永恒诘问,生动展现忍耐还是抗争的矛盾,④主人公的延宕不仅是性格弱点,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敬畏。三剧共同构建起跨越时空的人文关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的“核心”之后可以加上“主旨”。 B. 第②句的“于”不可以删掉。 C. 第③句的“也”可以改为“又”。 D. 第④句画波浪线的两处可以互换位置。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经》的编纂者可能运用了最早的信息处理技术。据《周礼》记载,周王朝设有“采诗官”、通过“木铎巡行”收集民间歌谣,形成系统的采集、分类、保存机制。这种将口头文学固化为文字典籍的过程,体现了早期人文成果与技术手段的共生关系。
浏览完整试题在敦煌莫高窟,研究人员利用多光谱成像技术,使被烟尘覆盖千年的壁画重现绚烂色彩。当科技的光芒照进幽暗洞窟,我们不仅看到了更清晰的线条、更读懂了古人笔下“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美学追求。 (取材自《人文典籍的科技守护》) 材料二 2023年,某AI团队训练人工智能仿写杜甫诗歌。在学习了1450首杜诗后,AI生成的《秋兴八首·其九》中“孤城落日残霞外,独客危楼望眼空”等诗句引发争议。支持者认为其意境逼近原作,反对者则指出:缺乏安史之乱的生命体验,技术永远无法复制“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历史沉重感。 这种现象印证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观点:科技可以计算原子的轨迹,却无法测量诗人颤抖的手腕。但值得注意的是,该Al通过分析平仄规律、意象组合等数据特征,客观上为古典诗歌研究提供了新的计量维度。 (取材自《当AI遇见唐诗》) 材料三 法国卢浮宫2024年推出“达芬奇实验室”互动展览。观众佩戴MR混合现实设备后,不仅能看见《蒙娜丽莎》的颜料层次分解图,还能通过触觉手套感受笔触的起伏。策展人克莱尔表示:“技术不是为了解构神秘感,而是搭建更多人接近人文经典的桥梁。” 这种尝试暗合中国“道器相济”的传统智慧。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提出“器以载道”,现代科技正以全新方式诠释着这个命题——当3D打印复原了残损的青铜器纹饰,我们获得的不仅是视觉完整的“器”,更是重新流动起来的礼乐之“道”。 (取材自《博物馆里的数字革命》) 6.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代采诗制度具有系统化特征。 B. 多光谱成像技术改变了壁画内容。 C. 技术手段可用于文化遗产保护。 D. 文字固化是信息处理早期形态。 7. 材料二中AI仿写杜诗的争议,核心分歧在于( ) A. 诗歌格律的准确性。 B. 历史体验的可复制性。 C. 意象组合的创新性。 D. 数据维度的有效性。 8. 结合材料三,对“器以载道”的现代诠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技术设备承载审美价值。 B. 文物修复再现古代工艺。 C. 数字媒介传递文化精神。 D. 交互装置取代传统展览。 9. 三则材料共同说明( ) A. 科技发展必然导致人文精神消亡。 B. 传统人文研究需要量化分析方法。 C. 技术创新与人文传承可以协同共生。 D. 人工智能终将超越人类艺术创作。 二、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①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②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③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④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⑤,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节选自《晋灵公不君》) 注释:①会:士季自称。②宣子:赵盾的谥号。③右:车右。提弥明是赵盾的车右。④嗾(sǒu):唤狗的声音。獒:猛犬。⑤介:甲士;武士。 10. 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谏而不入 入:被接纳 B. 宣子骤谏 骤:强烈 C. 提弥明死之 死:为……死 D. 书法不隐 法:原则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 B. 触槐而死 明搏而杀之 C. 使妇载以过朝 遂扶以下 D. 其右提弥明知之 其我之谓矣 1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三爵,非礼也 超过三杯(还不告退),不合礼仪 B. 倒戟以御公徒 倒转武器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 C. 遂自亡也 灵辄就自杀了 D.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我心里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忧伤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盾恪守礼制,鉏麂见其正服端坐,感其恭敬为民之主,遂不忍加害。 B. 赵盾忠直谏君,因灵公暴虐杀厨陈尸,忧国事而谋进谏,显忠君之志。 C. 赵盾仁厚恤下,被追杀途中遇饿者灵辄,既赐食又悯其孝,特备食赠母。 D. 赵盾尊史守道,虽非弑君而担恶名,重史德、守臣道,孔子惜其未避嫌。 14. 文章以典型事例刻画晋灵公“不君”之恶。请从以下三则材料中任选两则,分析晋灵公“不君”的人物形象。 ①厚敛以雕墙 ②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③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5小题,20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① 【宋】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②,飞霞佩,切云冠③。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④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注释:①金山:位于江苏镇江,山上的金山寺是著名古刹。②表独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特,迥异于众貌。③切云:古代一种高冠的名称,语出《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④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山,即方丈、蓬莱、瀛洲。
展开余下试题15.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两句以雄浑笔触总写江山壮丽,又点明月夜清寒的环境特点。“自”字,暗含江山本具壮美,无需人力雕饰之意。 B. “寄声”两句以拟人手法写对月倾诉,将月亮称为“月姊”,欲借用她珍贵的玉镜来瞭望这美妙的景色,亲切中见奇思。 C. “涌起”两句写月下江浪翻涌如宫阙矗立,“危驻”二字,既状宫阙险峻之势,亦暗喻词人宦海浮沉之忧惧。 D. “表独立”三句写词人在山头观月的遐想,极富浪漫气息,表现出词人屹然独立在金山之巅的潇洒出尘的神态。 16. 下列对本词和《念奴娇·过洞庭》的对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幽壑鱼龙悲啸”以声衬静,《念》词“更无一点风色”以静衬静,均营造出空灵神秘的意境。 B. 本词“漱冰濯雪”与《念》词“肝肺皆冰雪”皆以冰雪为喻,前者写月光澄澈,后者写襟怀高洁。 C. 本词“眇视万里一毫端”与《念》词“万象为宾客”均以超验 艺术想象突破了人类感官经验的局限。 D. 本词结句“翳风更骖鸾”以神话意象收束,《念》词“扣舷独啸”以动作描写收尾,皆有余韵悠长之妙。 17. 本词与《念奴娇·过洞庭》均以“月夜”为背景抒怀,但情感内核与精神境界不同。请比较两词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18.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古人对道德修养的追求可以达到高度审美化的境界。《论语》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_____”的场景便是生动的例子。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 (4)《桂枝香·金陵怀古》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感叹统治者不以历史为鉴,相继覆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5)《念奴娇·过洞庭》写如玉镜美玉一般的湖面广阔而邈远,上面只有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林黛玉素习不大喜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______,______”,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19. 《红楼梦》阅读填空。 (1)请补全第一回回目名:______梦幻识通灵______风尘怀闺秀 (2)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见到一人,“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这位姑娘的姓名是______;又有一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说道:“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她的姓名是______。 (3)“太虚幻境”两边的对联是:______,无为有处有还无,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判词在最后、最先死亡的女性的姓名是______。 (4)元春省亲后,命宝钗等人只管在园中居住,薛宝钗住所名字是______,林黛玉住所名字是______。 (5)宝玉诉肺腑时,瞅了黛玉半天,方说道“______”三个字。贾府素日并不和忠顺府来往,却有长史官上门索取一人,他的姓名是______。 (6)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回目中“手足”的姓名是______,他“小动唇舌”称宝玉淫辱母婢,导致了王夫人的丫鬟______投井而亡。 四、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的亭子 李新文 ①不知不觉,我靠近了岳阳楼旁的怀甫亭。 ②那会儿,夕阳与树上的枫叶一个颜色,风一吹,“哗啦啦”落下来,像一种叹息。一片叶子落在我的肩上,停泊了一会儿,画出一个弧,掉在地下。那一刹,我疑心这不正是一种生命的坠落,也是季节的归属。但,不管怎样,都是过程,让生命处于停泊状态的过程。其实,从石级到怀甫亭不过几十步的路程,但我走得很慢很慢,生怕时间加快脚步的速度,会将十多个世纪浓缩成一瞬。我知道,那掩在树林中的亭子,也同我一样在怀念着一个人的名字——杜甫。 ③长满苔藓的石板路缓缓伸向亭子,并在时间里伸向远古的残唐。这条铺在夕阳里的路正向着北方,是通往古长安的方向。走在路上,分明感觉一千多年前的岁月在向我涌来。秋阳浓重,不知那个形销骨立的杜工部,是否还站在被秋风卷着茅草乱飞的屋檐下,拄着他的拐杖长长地叹息?是否还在一叶孤舟里念念不忘他的家国?也许,一路走来,还在一次次吟诵那痛彻肺腑的《三吏》《三别》吧。先生不到50,已长出满头白发。一阵风吹,皱纹散落一地。他从老家出发,直奔长安,折腾一番后,又从长安走向四川。不久,日子实在熬不下去了,只好又一次作生命的漂泊。于是,出长江,漂向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他风一程,雨一程,走在木叶凋零的季节里,心情一定是沉郁的。可不曾想,这岳阳楼下的亭子竟成了他灵魂的归属。 ④那年,先生摇着木筏子来到了岳阳码头,把舵绳往岸边的树上一系,晃着枯叶般的身子向岳阳楼的方向走。那是个秋天的下午,阴云低沉,压得一湖秋水喘不过气来,这气氛,一如他老迈的气息。好不容易向上走出几步,一头白发被风吹乱,也懒得理会。他憋着一口气,使出洪荒之力朝头顶的岳阳楼爬。然而,这时的岳阳楼黯淡得不见几丝光彩,尤其远处的君山、近处的湖水似乎显得有气无力,像得了一场大病的人,向他投来无精打采的神色。他太累了。只好,一步一步地朝上爬,费了老大的劲,终于爬上神交已久的楼台。斜风细雨中,楼阁一言不发,静静地立着,静默成雨中的一个意象。也许,楼台在这里等候他不少年了。 ⑤他放眼一望,凄风苦雨,乌云斜飞,这样的气氛,更让他觉得自个儿像一只风雨里的孤鸟。“安史之乱”以来,他从长安一路走来,沿途躺着太多的饿殍,那景象,让人一望伤目。战争的惨烈,黎民百姓的苦处以及自身的孤单,一股脑儿在心头交集,起伏,缠绕,不觉一把老泪脱眶而出。泪水,迷蒙了他的双眼,也打湿了满腔的愁绪和那个寂寥的黄昏,连空中的鸥鸟也好像在为他哭泣。每次读到《登岳阳楼》里面的句子,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似乎随手一抓,能从文字里抓出一把人世的苍凉,还有浓得发黑的哀愁。不言而喻,字里行间有着透骨的寒意和生命的渺茫,渗透着尖厉的生命大痛和锥心刺骨的生命体验。 ⑥现在,我面临的气氛静得仿佛将许多事物化为了空无。我几乎是蹑手蹑脚地行进,生怕一不留神搅乱了先生的安静。这种静,对一个长年漂泊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安顿,就如一艘船在港湾里安然停泊,不再遭受风吹浪打,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靠岸的气氛。岸,对一个诗人太重要了,是栖息,更是安放。不知怎的,突然觉得这个亭子甚而整个洞庭湖太小了,装不下他的灵魂。杜甫与李白完全不同,他们的精神视角的走向,一个朝上,一个向下。杜甫的眼睛和诗笔一直向着底层小百姓,在用灵魂与他们对话。 ⑦亭子里有块石碑,刻着先生的诗《登岳阳楼》。我想,肯定不少人读过,但未必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大痛。 ⑧先生走了,纪念他的亭子还在,并朝着他老家河南巩县的方向。年年岁岁,只有风在丈量着两者之间的距离。 (有删改) 20.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文章开头的一句话,点明引发作者展开联想、抒写情感的对象,总领下文。“靠近”与下文作者“走得很慢很慢”相呼应,突出作者心情的沉重。 B. 文章第③段中“长满苔藓的石板路”“在夕阳里的路正向着北方”,意在表达时间的久远和客死他乡的杜甫一直在想念着家乡、关心着国家。 C. “一阵风吹,皱纹散落一地。”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现年杜甫的苍老形象,而这苍老透露出杜甫饱尝了世间的战乱之苦、漂泊之苦、思念之苦。 D. 文章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怀甫亨及其周围良静的景物,在不断变换的景物中浮现杜甫的人生历程,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文化意蕴。 21. 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句子最能体现杜甫“灵魂”境界的一项是( ) A. 好不容易向上走出几步,一头白发被风吹乱,也懒得理会。他憋着一口气,使出洪荒之力朝头顶的岳阳楼爬。 B. 他放眼一望,凄风苦雨,乌云斜飞,这样的气氛,更让他觉得自个儿像一只风雨里的孤鸟。 C. 战争的惨烈,黎民百姓的苦处以及自身的孤单,一股脑儿在心头交集,起伏,缠绕,不觉一把老泪脱眶而出。 D. 这种静,对一个长年漂泊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安顿,就如一艘船在港湾里安然停泊,不再遭受风吹浪打,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靠岸的气氛。 22. 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作者为什么将“怀甫亭”称为“杜甫的亭子”? 五、作文(共2小题,50分) 23. 微写作。 在《红楼梦》《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祝福》中有众多 女性形象,如黛玉、英莲、元春、窦娥、侍萍、繁漪、四凤、奥菲利娅、乔特鲁德、祥林嫂等等。这些女性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的悲剧命运令我们叹惋、感慨,引发我们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请在上述作品中选择一位,结合她人生中的一个关键时刻,给她写一段话安慰、鼓励她,150字左右。 作文(4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4. 按要求作文。 高铁、5G、人工智能让社会运转越来越快,人们追求“即时满足”,短视频、快餐文化盛行,“效率至上”成为许多人的信条。而北京胡同里的茶馆、故宫的修复匠人、公园里的晨练老人……仍以“慢”的姿态对抗着时代的匆忙。 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当下之“快”与“慢” 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能进行较充分的论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5. 按要求作文。 法国文豪福楼拜在教莫泊桑时说:“世间没有全然相同的事物,作者对于事物,要先观透它的个性。描写的时候务须明晰,使读者不至看错。”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网络上的交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多是通过手机屏幕看世界,信息便捷了,情感却淡了,似乎链接着世界各地,但周围多是熟悉的陌生人。 请以“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贴近生活、发掘细节,力求从平凡中见到真实;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