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07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清华大学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一第二学期期中阶段检测
语文
(清华附中高2024级2025.04)
一、语文基础知识(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铿尔(kēng) 哂之(shěn) 觳觫(hú) 千乘之国(chéng)
B. 褊小(biǎn) 砉然(xū) 肯綮(xì) 放辟邪侈(pì)
C. 卮酒(zhī) 目眦(zì) 刀俎(zǔ) 夜缒而出(zhuì)
D. 盘飧(sūn) 间行(jiàn) 囷囷(qūn) 鼎铛玉石(dāng)
【答案】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千乘之国”的“乘”应读“shèng”。
B.“肯綮”的“綮”应读“qìng”。
D.“鼎铛玉石”的“铛”应读“chēng”。
故选C。
2. 下列选项中所有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率尔 饥谨 忖度 鸡豚狗彘
B. 大郤 良庖 披帷 踌躇满志
C. 秋毫 翼蔽 檐牙 廊腰蔓回
D. 剽掠 逦迤 乾坤 妃嫔媵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饥谨”的“谨”应写作“馑”。
C.“廊腰蔓回”的“蔓”应写作“缦”。
D.“妃嫔媵墙”的“墙”应写作“嫱”。
故选B。
3.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其礼乐(比如) 牛羊何择焉(区别)
B. 因其固然(因为) 善刀而藏之(擦拭)
C. 肆其西封(扩张) 之沛公军(去、往)
D. 直走咸阳(通达) 张良入谢(感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如:至于。句意:至于礼乐制度方面。
句意: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B.因:顺着。句意:顺着它本来的结构。
句意:擦拭好刀然后把它收藏起来。
C.句意:扩张它西边的疆界。
句意:到沛公的军营去。
D.句意:一直奔向咸阳。
谢:道歉。句意:张良进去道歉。
故选C。
4. 下列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莫春三月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B. 为长者折枝 技盖至此乎
C. 毋内诸侯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 钩心斗角 阙秦以利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莫”同“暮”,晚、将尽。句意:农历三月。
“涂”同“途”,道路。句意:出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行走。
B.“枝”,同“肢”,肢体。句意:为长辈弯腰作揖行礼。
“盖”同“盍”,怎么。句意:技艺怎么达到这样高超的地步呢。
C.“内”同“纳”,接纳。句意:不要接纳诸侯。
“倍”同“背”,违背。句意:希望您详细地告诉(项王)我不敢违背恩德。
D.都无通假字。句意:建筑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削减秦国来使晋国获利。
故选D。
5. 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 行李之往来 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各抱地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古义:用来推广到;今义:表示并列关系,还有……。
句意:孝敬自己的老人,用来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
B.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行携带的物品。
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C.古义:意外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浏览完整试题
句意: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发生意外的变故。
D.古今同义,地形、地理形势。
句意:各自依凭地形(建造)。
故选D。
6. 下列组句中加点字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端章甫 族秦者秦也
B. 以小易大 为肥甘不足与口与
C. 既东封郑 骊山北构而西折
D. 臣活之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名词活用作动词,灭族。句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灭亡秦朝的是秦朝自己。
B.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味的食物。句意:用小的东西替换大的东西。/是因为美味的食物不够吃吗?
C.名词活用作状语,在东边/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西。句意: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从骊山向北建构,再向西转弯。
D.使动用法,使……活下来/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句意:我使他活了下来。/大王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
故选D。
7. 下列组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未之闻也 沛公安
B. 构怨于诸侯 以其无礼于晋
C. 夫子之谓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 臣所好者道也 此天子气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臣未闻之也”/“沛公在安”。句意: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沛公在哪里?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诸侯构怨”/“以其于晋无礼”。句意:与各诸侯国结怨。/因为他们对晋国无礼。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谓夫子也”。/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说的就是先生这样的人啊。/百姓认为我吝啬也是应该的啊。
D.判断句,“……者……也”表判断/“……也”表判断。句意:我所喜好的是自然规律啊。/这是天子的气象啊。
故选C。
8.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加之以师旅 树之以桑
B.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 齐桓晋文之事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D. 焉用亡郑以陪邻 盘盘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介词,表工具或手段、方式,用、拿。句意:用军队来攻打它/用桑树种植(种上桑树)。
B.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却。句意: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
C.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我本来就知道您于心不忍。
D.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状态。句意:哪里用得着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盘旋曲折的样子。
故选A。
9.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的合称。
B. 孟子,名轲,战国思想家,儒家代表,代表思想有“仁政”“民贵君轻”。
C. 庄子,名周,战国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养生主》是《庄子》的代表篇目。
D. 纪传体史书中,《左传》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史记》叙事详备,写人生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纪传体史书中,《左传》……”错误。《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不是纪传体史书。它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而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通过本纪、世家、列传等形式来记载历史。
故选D。
10. 阅读《红楼梦》第五回中《飞鸟各投林》的曲文,下列曲文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A. 巧姐 晴雯 探春 妙玉
B. 巧姐 黛玉 李纨 惜春
C. 湘云 黛玉 探春 妙玉
D. 湘云 晴雯 李纨 惜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有恩的,死里逃生”说的是巧姐,因为当年她母亲王熙凤善待了刘姥姥,种下善缘,因此家族败落后,刘姥姥一家救了她。
“欠泪的,泪已尽”说的是多愁伤感、以泪洗面,最后香消玉殒的林黛玉。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说的是李纨,在贾兰中举后获封谐命夫人。
“看破的,遁入空门”说的是惜春,看破世事无常,最后出家当了尼姑。
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智宣子将以瑶①为后,智果曰:“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及智伯为政,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②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乃与之。
又求地于魏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乃与之。
又求地于赵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或曰:“长子③近,且城厚完。”或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阴为之期日。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遂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展开余下试题
注:①瑶:即智伯。②狃:习惯,贪恋。③长子:长子城,今山西省长子县。
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以其五贤陵人 陵:侵犯,欺侮
B. 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 质:箭靶,目标
C. 阴为之期日 阴:暗地里,秘密地
D. 唯辅果在 辅:辅佐,协助
1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为辅氏 吾属今为之虏矣
B. 不如与之以骄智伯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 其晋阳乎 吾其还也
D. 韩、魏翼而击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
1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宣子选择智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智果表示反对,认为其缺乏仁德,并预言若立智瑶,智氏必亡。
B. 智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愿给,任章主张满足智伯的要求,再选择盟友谋划对抗智伯之事。
C. 赵襄子出逃到晋阳后,实行宽厚爱民的政策,因而晋阳民心稳固,未被晋、魏、韩三家的水攻击溃。
D. 智伯率韩、魏伐赵,赵氏被困晋阳,张孟谈成功说服韩、魏二君,最终赵氏联合韩、魏击败了智伯。
14. 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15.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智伯最终失败的原因。
【答案】11. D 12. C
13. C 14. 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够在才德的区别方面详细考察,而且懂得才德选择的先后,又哪里会因失去人才的事而值得担心啊!
15. ①才胜于德,暴虐无仁:智伯“有五贤而一不仁”,以才能欺压他人,却无仁德凝聚人心,终致众叛亲离。②贪婪树敌,战略短视:频繁索地于韩、魏、赵,激怒三家联盟,打破政治平衡。③刚愎自用,不纳谏言:智宣子不听智果谏言立嗣,智伯索地时无视潜在危机,独断专行。
【解析】
【导语】这篇《三家分晋》选段以智伯覆灭为核心,通过多组人物对话展现权力博弈的深层逻辑。智果的预见性批判、段规与任章的权谋策略、赵襄子的民心经营,形成德才之辩的立体叙事。司马光以“才者德之资”的史论点睛,揭示政治成败的本质——智伯恃才凌人却失仁德,终致众叛亲离。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凭借他的五种贤能去欺侮别人。
B.正确。句意:为何唯独让我国成为智氏攻击的目标?
C.正确。句意:暗中与他们约定行动日期。
D.“辅”,指辅氏,即智果另立的氏族。句意:只有智果改姓辅氏得以幸免。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动词,成为/介词,被。句意:(智果)改姓成为辅氏。/我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
B.连词,来/连词,因为。句意:不如给他土地来使智伯骄傲。/因为他对晋国无礼且对楚国有二心。
C.都是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副词,还是。句意:还是投奔晋阳吧。/我们还是回去吧。
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句意:韩魏两军从侧翼夹击他们。/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赵襄子出逃到晋阳后,实行宽厚爱民的政策”错误。原文“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意思是晋阳是先主嘱托的地方,尹铎曾施行宽厚的政策,民众一定会和睦,不是赵襄子出逃到晋阳后实行宽厚政策。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为”,治理;“苟”,如果;“审”,详细考察、清楚了解;“于才德之分”,对于才德的区别;“足”,值得;“患”,担忧、忧虑;“又何失人之足患哉”,宾语前置句,即“又何足患失人哉”。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才胜于德,暴虐无仁:文中智果言“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意思是智伯虽具五项才能,却恃才傲物、行事不仁,既无法凝聚人心,又引发他人反感,为日后众叛亲离埋下隐患。
②贪婪树敌,战略短视:智伯不断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请地于韩康子”“又求地于魏桓子”“复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这种贪得无厌的行为,严重威胁三家利益,迫使对方结成联盟。他未能预见自身贪婪会打破政治平衡,反而因胜利冲昏头脑,最终招致围攻。
③刚愎自用,不纳谏言:无论是智宣子立嗣时不听智果“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的谏言,还是智伯索地时无视任章“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的劝告,都体现出其独断专行的作风。因拒绝采纳正确建议,智伯无法察觉潜在危机,最终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落得全族覆灭的下场。
参考译文:
智宣子打算把智瑶立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智瑶超过人的有五个方面,他不如人的只有一个方面。(智瑶)用五个超过人的方面欺压人,并且用不仁德的方式行事,难道还有谁能够友善对待他吗?如果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宗族必遭灭门之祸。”(智宣子)不听智果的意见。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自己家族脱离智族姓氏,另立宗族为辅氏。
等到智伯治理政事,智伯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不想给他。(谋士)段规说:“智伯贪好财利,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土地就会攻打我们;不如给他。他贪婪于得到土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智伯一定会用武力对付他,这样,我们就能够免于祸患,等待事情的发展变化。”韩康子于是给了智伯土地。
智伯又向魏桓子索求土地,魏桓子不想给。(谋士)任章说:“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智氏,又何必单单让我们作为智伯的攻击目标呢?”魏桓子于是给了智伯土地。
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土地,赵襄子不给。智伯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氏。赵襄子准备出逃,说:“我逃到哪里去呢?”(随从中)有的人说:“长子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完整。”有的人说:“邯郸城里储藏粮食与兵车、财物的仓库都很充足。”赵襄子说:“还是投奔晋阳吧,这是先主叮嘱的地方,这是尹铎宽厚对待百姓的地方,百姓一定会平和地对待我。”于是逃往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用国人组成的军队围住晋阳,又引水淹城,城墙只有六尺高没被淹没。百姓的锅灶淹没在水中,鱼蛙孳生,但百姓没有背叛的意思。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车的右面护卫。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见韩康子、魏桓子二人,暗地里约定了联手攻杀智氏的日期。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掉智军守堤的官吏,掘堤放水冲淹智伯军队,韩、魏两家军队分别从智军两侧夹击智军,赵襄子率领士兵进攻智军前队,于是全部诛灭了智氏宗族的人,只有智果改姓辅氏得以幸免。
司马光评论说:才能是品德的辅助,品德是才能的统帅。自古以来,国家的作乱之臣,家族的败家之子,才有余而德不足,由此而招致国家灭亡、家族破落的事多了。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够在才德的区别方面详细考察,而且懂得才德选择的先后,又哪里会因失去人才的事而值得担心啊!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地边防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
展开余下试题
16. 下列对诗句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野望时所见 西山和清江之景,以景入题。
B. 颔联中诗人想到与诸弟天各一方而不得见,不禁落泪。
C. 颈联诗人自述近况,感慨良多,但是仍不忘感激朝廷。
D. 尾联写诗人出郊远眺,难以面对眼前萧疏破败的景象。
17.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景时,视线由近及远,意境开阔辽远。
B. 颔联“隔、遥”两字,鲜明生动,有表现力。
C. 颈联“涓埃”一词巧用比喻,形容毫末之微。
D. 本诗语言淳朴,风格沉郁,堪称七律中佳作。
18. 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本诗与《登岳阳楼》所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案】16. C 17. A
18. ①忧国之情:《野望》中“西山白雪三城戍”“海内风尘”等句,《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皆展现国家战乱动荡,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②思亲之苦:《野望》中“海内风尘诸弟隔”,《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都抒发与亲人朋友分离、音信隔绝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③自伤之感:《野望》中“惟将迟暮供多病”,《登岳阳楼》中“凭轩涕泗流”等句,均体现诗人年老体衰、漂泊无依,且功业未就的无奈与感伤。
【解析】
【导语】杜甫《野望》以壮阔山水反衬乱世悲情。“西山白雪”“南浦清江”的雄浑意境中,交织着“诸弟隔”的离乱、“迟暮病”的困顿和“人事萧条”的忧思,与《登岳阳楼》“戎马关山”的沉痛遥相呼应,展现诗人深挚的家国情怀。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但是仍不忘感激朝廷”错误。颈联“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主要是诗人感慨自己年事已高,身体多病,无法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表达的是一种无奈和愧疚之情,而不是“感激朝廷”。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视线由近及远”错误。首联写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写远处的西山雪景及边防要塞,“南浦清江万里桥”是写近处的送别之地和清江桥,视线是由远及近,而不是由近及远。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忧国之情:《野望》中“西山白雪三城戍”“海内风尘”等句,写出了国家边境有战事,时局动荡不安;《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战乱的担忧。两首诗都表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②思亲之苦:《野望》里“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诗人因战乱与诸弟分离,涕泪横流;《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与亲朋失去联系,孤苦伶仃的状态。都抒发了诗人对亲人、朋友的思念和牵挂。
③自伤之感:《野望》中“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诗人感慨自己年老多病,又没有什么功绩报答朝廷;《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以及“凭轩涕泗流”等句,写出了诗人年老体衰、漂泊无依的处境。两首诗都流露出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伤与无奈。
19. 默写。
(1)_______,堪怜咏絮才。(《红楼梦》)
(2)_______,生于末世运偏消。(《红楼梦》)
(3)花径不曾缘客扫,_______。(《客至》)
(4)_______,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孔子询问弟子志向时,曾晳描绘了“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咏而归”这样一幅和谐欢愉的春游图景。
(6)孟子认为,要推行仁政,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发展教育。他主张“_______,_______”,重视伦理教化。
(7)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特别强调若保留郑国做东道主,则“行李之往来,_______,君亦无所害”。
(8)“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阿房宫赋》中借古讽今,揭示历史教训循环,悲剧不停上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9)《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一句,个人的孤寂与上联湖景开阔雄伟形成鲜明的对比,愈显痛苦之情。
(10)杜甫在《蜀相》中以“_______,_______”一句,高度概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一生功绩。
【答案】 ①. 可叹停机德 ②. 才自精明志自高 ③. 蓬门今始为君开 ④.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⑤. 浴乎沂 ⑥. 风乎舞雩 ⑦. 谨庠序之教 ⑧.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⑨. 共其乏困 ⑩.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⑪.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⑫. 亲朋无一字 ⑬. 老病有孤舟 ⑭. 三顾频烦天下计 ⑮. 两朝开济老臣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蓬、锱铢、沂、雩、谨、庠序、孝悌、鉴、烦。
四、多文本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疟疾的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
我在童年的时候,曾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那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也从没梦想过有今天这样的隆重时刻,我的研究被国际科学界称颂。
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了富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在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中,我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那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髓,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对此我深感鼓舞和欣慰。为此,我也衷心感谢为青蒿素发现和应用作出诸多贡献的中国同事们和国际友人们。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医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之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
上一篇:
北京大学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清华大学附”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