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
2025年春季高一年期中联考试卷
考试科目:语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脂砚斋有一段评语:“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是梦,秦(可卿)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香菱)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特作此一大梦也。”脂砚斋是有可能谙悉作家本人的创作心态乃至其人生观念的,上述评语道出的,未必不是《红楼梦》藉以诞生的一个心理动因,即作品是曹雪芹屡历幻灭之后“人生如梦”思想的某种程度的折射。
拆解作为全书总纲的前五回,便可洞悉两条重要线索:一条是“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第三回),这是全书现实故事(情事、家事、政事抑或还有国事)的“真正”开端,也是主要人物活动地——贾府——生活的“真正”开始;另一条是“游幻境指迷十二钗”(第五回),这是全书梦幻故事的“真正”开端,也是以总体预述的方式对众女钗未来命运的第一次(也是最全面的一次)暗示。这两条线,分别是对悲剧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较全面描写,也借助他们的活动分别敲响人间(大观园)现实故事和天上(太虚幻境)神话故事的开场锣。自此,各种矛盾遂陆续展开,各色人等方粉墨登场。在前五回中,作者安排一甄一贾、一僧一道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全面交代两个故事得以产生、发展的环境与背景,其中的僧道更起着连接天上与人间、梦幻与现实的艺术重任。作家着力刻画现实与神话两个世界(其实质为一个世界)的艺术初衷在“总纲”部分已露端倪,神话是现实的前缘,现实是神话的后续,两个世界的并置与交融才是作品的结构主框。这一以神话为起点、支点和终点的结构主框是梦化的、超俗的,因而也是极富有诗意。
“由来同一梦”。《红楼梦》写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梦,不仅量多,而且质胜:有写实之梦,有象征之梦;有主角之梦,有配角之梦;有实记其梦,有醒后说梦;有详写之梦,有略写之梦……应有尽有,不一而足。一部《红楼梦》简直就是一本“梦境大全”!曹雪芹苦心经营的这许多梦境,不但在内容上以别样的素材充实了作品,加深了对题旨的阐发,更是在形式上把纯粹的现实主义描写向着诗意化开掘了一大步。在作品思想层面上,它让我们和人物一起领略到“梦醒了无路可走”的人生悲痛感;而在作品审美层面上,它又引导我们在超越现实世界的诗意化审美境界中进一步体味作品艺术性的高超和作家艺术表现力的精湛!
(摘编自李凤亮《〈红楼梦〉的诗意叙事追求及其美学阀值界定》)
材料二:
叙事的传播速度因时代而异。19世纪时狄更斯的小说都是先在报纸上连载,一些不能及时看到报纸的读者因此心急难耐,美国码头上甚至有人向进港船只询问《老古玩店》中小耐儿的命运如何。20世纪有了无线电通讯技术,麦克卢汉极具慧眼地指出地球人因此进入了一个共同的听觉空间——“地球村”,在这个超级村庄里,人们像“鸡犬之声相闻”时代的村民一样,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广播电台“听”到邻居家的动静。在报纸和无线电发明之前,戏剧是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宋代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一恶僧伤天害理杀人全家,“旁观不平,惟恐其漏网也,乃撰为戏文以广其事”。这说明讲故事的人还要考虑怎样将自己的叙事迅速传播出去,效率高的传播渠道可以为叙事插上翩翩扇动的翅膀。


浏览完整试题传媒变革每次都为叙事赋能,然而自媒体的兴起,带来的却是翻天覆地般的变化。我们将精英叙事与大众叙事形容为浪花与大海,大海有时也不甘屈居于浪花之下——电子通讯手段趋于普及,这相当于人人拥有自己的微型报纸、电台和电视台!讲故事最初是一种“点对面”的人际互动,这种一人讲而众人听的格局,赋予故事讲述人某种特殊地位,如今自媒体却让过去“沉默的大多数”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往只有知识精英才能将故事载之书册,今天普通人的讲述已不那么容易“与时消没”,因为互联网上的一切发布都会留下记录。这意味着精英叙事与大众叙事之间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平衡,后者的“能见度”正变得越来越高。
大众叙事原先诉诸“街谈巷语”和“道听途说”之类的口耳相传,高科技的加持使其传播效率获得极大提升,英语中因此出现了“像病毒般传播”这样的表述。飓风起于青萍之末,这句话用在如今的社交平台上最为合适:互联网上一点动静便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
病毒需要宿主才能实现自我复制,叙事的传播机制与其庶几相似。当今社会中存在这样一类“叙事人”,他们像免疫力低下的病毒宿主一样不但对听到的传闻照单全收,还会迫不及待地把它们扩散出去。病毒在传播中变异,叙事在扩散过程中也会发生种种微妙的变化,最终定型为人们希望看到的样子。
叙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像病毒般传播”呢?希勒给出了“名人效应”和“与己有关”这两个相关条件:在每起事件中都有一个故事像病毒般传播,这种传播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都会借助某个名人效应,这个名人会让叙事更有人情味……当人们感觉自己与故事中的人物存在关联时,故事的传播力会达到最强水平。
(摘编自傅修延《人类是“叙事人”吗?——何谓叙事、叙事何为与叙事学向何处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脂砚斋能道出《红楼梦》得名的由来,是因为脂砚斋谙悉曹雪芹的创作心态乃至人生观念。
B. 《红楼梦》前五回是一书总纲,作为结构主框的现实与梦幻两个世界分两条线索由此展开。
C. 曹雪芹“人生如梦”的思想、“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痛在《红楼梦》人物身上有所折射。
D. 《红楼梦》写许多精彩的梦,不仅是为了充实作品的一种素材,也是为了追求诗意化审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的传播速度因时代传媒技术而异,报纸时代的关注度不及无线电通讯时代。
B. 《红楼梦》电视剧比书籍传播速度要快,因为戏剧是最重要的大众传播,传播效率高。
C. 《红楼梦》在自媒体的赋能下,使得有关这本书的大众叙事“能见度”超过精英叙事。
D. 《红楼梦》在互联网时代有条件引发蝴蝶效应,进而产生“像病毒般传播”的影响力。
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李少红版《红楼梦》电视剧在人物造型和背景音乐上向曹雪芹时代最盛行的衣着服饰和艺术形式昆曲靠拢,但因与87版《红楼梦》电视剧差距太大,观众普遍不接受。
B. 白居易初至京,以诗谒顾况,况睹姓名,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C. 胡适将《西游记》“第八十一难”改写为唐僧取到经书后梦见西天路上被打杀的妖怪齐来索债,唐僧见状取刀从自己身上割肉剔骨,一片片饲喂这些饿鬼,叙事有人情味。
D. 斯托夫人基于对大量逃亡黑奴的采访而写成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被认为引爆了美国南北战争,林肯总统接见她时问道:“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吗?”
4. 在自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红楼梦》故事的传播效率?请结合下面这段话以及材料一、二,谈谈你的看法。
《红楼梦》是“无材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子的不幸人生,体验了封建大家族盛极而衰的巨变,从而对社会人生有了独特的感悟。
(摘自《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
【答案】1. A 2. D
3. B 4. ①增加现代传媒方式,可以将小说《红楼梦》改写为戏剧或影视作品等大众传媒,扩大传播;②利用大众叙事,将精英叙事与大众叙事结合,通过普通人对《红楼梦》的各种讲述,提高其“能见度”;③利用“名人效应”原则,借助某个名人把《红楼梦》故事讲得更有人情味;④利用“与己有关”原则,使《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十二钗的不幸人生相关叙事与读者共情共鸣。⑤将《红楼梦》写顽石幻化的别一种的素材用好,开掘其在诗意审美及对社会人生独特感悟方面的当代价值。(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对《红楼梦》及其传播方式的分析,揭示了作品的梦幻与现实交织的结构特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材料一详细探讨了《红楼梦》的梦境描写及其诗意化的叙事手法,材料二则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叙事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效率及其影响。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既有文学分析的深度,又有传播学视角的广度,全面展示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和传播特点。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是因为脂砚斋谙悉曹雪芹的创作心态乃至人生观念”错,原文“脂砚斋是有可能谙悉作家本人的创作心态乃至其人生观念的”,注意“有可能”的表述。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推断的能力。
A.“报纸时代的关注度不及无线电通讯时代”错,原文只是说“叙事的传播速度因时代而异”,是就转播速度而言的,不能推出关注度的比较;
B.“戏剧是最重要的大众传播”错,原文是“在报纸和无线电发明之前,戏剧是最重要的大众传播”,选项缺少了前提条件“在报纸和无线电发明之前”;
C.“‘能见度’超过精英叙事”错,原文“以往只有知识精英才能将故事载之书册,今天普通人的讲述已不那么容易‘与时消没’,因为互联网上的一切发布都会留下记录。这意味着精英叙事与大众叙事之间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平衡,后者的‘能见度’正变得越来越高”,大众叙事“能见度”变高,但文中没有“超过精英叙事”的说法。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是:叙事会“像病毒般传播”需要有“名人效应”和“与己有关”这两个相关条件。
A.只有“名人效应”,缺少“与己有关”这个条件;
B.顾况为名人,白居易能够从普通人成为知名人物,这与大众的“己”有关,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观点;
C.只有“名人效应”,缺少“与己有关”这个条件;
D.小说引发战争,强调的是巨大影响,而不是“像病毒般传播”。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效率高的传播渠道可以为叙事插上翩翩扇动的翅膀”“在报纸和无线电发明之前,戏剧是最重要的大众传播”“传媒变革每次都为叙事赋能”可知,增加现代传媒方式,可以将小说《红楼梦》改写为戏剧或影视作品等大众传媒,扩大传播;
②根据“精英叙事与大众叙事之间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平衡,后者的‘能见度’正变得越来越高”可知,利用大众叙事,将精英叙事与大众叙事结合,通过普通人对《红楼梦》的各种讲述,提高其“能见度”;
③根据“在每起事件中都有一个故事像病毒般传播,这种传播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都会借助某个名人效应,这个名人会让叙事更有人情味”可知,利用“名人效应”原则,借助某个名人把《红楼梦》故事讲得更有人情味;
④根据“当人们感觉自己与故事中的人物存在关联时,故事的传播力会达到最强水平”可知,利用“与己有关”原则,使《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十二钗的不幸人生相关叙事与读者共情共鸣。
⑤根据“曹雪芹苦心经营的这许多梦境,不但在内容上以别一种素材充实了作品,加深了对题旨的阐发……它让我们和人物一起领略到‘梦醒了无路可走’的人生悲痛感;而在作品审美层面上,它又引导我们在超越现实世界的诗意化审美境界中进一步体味作品艺术性的高超和作家艺术表现力的精湛”可知,将《红楼梦》写顽石幻化的别一种的素材用好,开掘其在诗意审美及对社会人生独特感悟方面的当代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浣衣母①
废名
①自从李妈的离奇消息传出之后,这条街上,每到散在门口的鸡都回进厨房的一角漆黑的窠里,年老的婆子们,按着平素的交情,自然地聚成许多小堆,诧异、叹惜而又有点愉快地摆着头:“从哪里说起!”
②李妈今年五十岁。祖父们常说李妈曾经住过高大的瓦屋,李妈的李爷,是一个酒鬼。当李妈还年轻,家运刚转到蹇滞的时候,李爷确乎到什么地方做鬼去了,留给李妈的是两个哥儿,一个驼背姑娘,另外便是一间茅草房。
③这间茅草房建筑在沙滩的一个土坡上,背后是城墙,左是沙滩,右是通到城门的一条大路,前面流着包围县城的小河,河的两岸连着一座石桥。李妈利用这天然形势,包洗城里几家太太的衣服。孩子都还小,自己生来又是小姐般的斯文,吃不上三碗就饱了。太太们也不像打发别的粗糙的婆子,逢着送来衣服的时候,总是很客气地留着,非待用过饭,不让回去。
④城里太太们的孩子,起初偶然跟着自己的妈妈出城游玩一两趟,后来也舍不得这新辟的自由世界了。李妈的荷包,从没有空过,加以善于鉴别糖果的可吃与不可吃,母亲们更是放心。太太们的姑娘,吃过晚饭,偶然也下河洗衣,首先央求李妈在河的上游阳光射不到的地方寻觅最是清流的一角——洗衣在她们是一种游戏,好像久在樊笼,突然飞进树林的雀子。李妈这时刚从街上回来,坐在门口,慈爱地张视她们。她们有了这公共的母亲,越发显得活泼而且近于神圣了。姑娘们回家去便是晚了一点,说声李妈也就抵得许多责备了。
⑤傍晚,河的对岸以及宽阔的桥石上,可以看出三五成群的少年,有刚从教师的羁绊下逃脱的,有赶早做完了工作修饰得胜过一切念书相公的。卖柴的乡人卸下担子在桥头一棵杨柳树下乘凉,时常意外地得到李妈的一大杯凉茶,他们渐渐也带点自己田地里产出的豌豆、芋头之类作报酬。
⑥李妈的哥儿长大了,酒鬼父亲的模样,一个终于死了,那一个逃到什么地方当兵去了。
⑦守城的兵士,渐渐同李妈认识,李妈的名字遍知于全营。有两个很带着孩子气的,简直用了妈妈的称呼,从别处讹索来的蔬菜同鱼肉,都拿到李妈家,自己烹煮,客一般地款待李妈。衣服请李妈洗,有点破敝的地方,又很顽皮地要求缝补。李妈的柴木快要烧完了,趁着李妈不在家,站在桥头勒买几担,李妈回来,很窘地叫怨,他们便一溜烟跑了。李妈用了寂寞的眼光望着他们跑,随又默默地坐在板凳上了。
⑧李妈的不可挽救的命运到了——驼背姑娘死了。这小小的死,牵动了全城来吊唁:祖父们从门口,小孩们从壁缝;太太用食点,同行当的婆子用哀词。李妈只是沉沉地想,抬头的勇气,大约也没有了。
⑨今年夏天来了一个单身汉,年纪三十岁上下,背地里时常奇怪李妈的哥儿有娘不知道孝敬。一日想到,在李妈门口树荫下设茶座,生意必定很好,跑去跟李妈商量。自然,李妈是无有不行方便的。
⑩人们不像从前吝惜了,用的是双铜子,每碗掏两枚,值得四十文;水不花本钱,除偿茶叶同柴炭,可以赚米半升。那汉子苦央着李妈不再洗衣服:“到了死的日子还是跪!”李妈也就过着未曾经历过的安逸了。王妈带着孙儿来谈天:“老天的好缘法!”李妈也赔笑,然而不像王妈笑得自然。
⑪谣言轰动了全城,都说是王妈亲眼撞见的。王妈很不安:“我只私地向三太太讲过,三太太最是爱护李妈的,而且是本家!”李妈这几日来往三太太很密,反复说着:“人很好,比我大儿子只大四岁。……唉,享不到自己儿的福,靠人的!”三太太失了往日的殷勤,无精打采地答着。李妈也只有无精打采地回去了。
⑫姑娘们美丽而轻便的衣篮,好久没有放在李妈的茅草房当前。年轻的母亲们,苦拉着孩子吃奶:“城外有老虎,你不怕,我怕!”只有城门口面店的小家伙,同驴子贪恋河边的青草一样,时时刻刻跑到土坡;然而李妈似乎看不见这爬来爬去的小虫,荷包里虽然有铜子,糖果是不再买的了。
⑬那汉子不能不走。这样,李妈在这世界上唯一的希望,就是她的逃到什么地方的儿子,倘若他没有吃子弹,倘若他的脾气改过来。
(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写于1923年8月。
5. 下列对文章第一段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倒叙手法,点出“离奇消息”,制造了悬念。
B. 写傍晚鸡回窝的场景时,用“一角漆黑”奠定了全文沉郁的基调。
C. “诧异”的是李妈居然会有新感情,“叹息”的是李妈没能守住贞节。
D. “有点愉快”是因为李妈的事情让她们有了谈资,也透露了她们对李妈“公共的母亲”形象坍塌的微妙心理。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③——⑦段用大量笔墨描写李妈的善良、仁慈赢得了周围人的帮扶和爱戴。
B. 第⑦段李妈看到守城的士兵,想到自己的儿子,体会到了命运的可怜,于是感到寂寞。
C. 第⑧段画线句子用看似平淡且漫不经心的语言揭示了生命残酷的本来面目。
D. 文章结尾处虽然汉子离开了,但儿子可能的归期让李妈又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7. “突转”是“剧情按照行动的必然性、或然性向相反方面变化”。本文采用了“突转”手法,即听说李妈想重组家庭,众人对她的态度发生急剧转变。请分析这个突转的艺术效果。
8. 本文与鲁迅的《祝福》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本文没有《祝福》那么深刻犀利的批判色彩。请结合两篇文章分析造成这种区别的具体原因。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5. B 6. D
7. ①前后逆转避免了情节的平淡,让行文跌宕起伏,给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②文章既写了淳朴的人情美,又刻画了人性的愚昧,两相对照,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全面思考。
8. 答案示例:①《祝福》的语言冷峻沉郁,而本文的语言冲淡平和(质朴平和)。
②《祝福》中描写了一个人际关系冷漠无情的乡村,而本文却展示了乡村中民风淳朴的、充满温情的一面。
③《祝福》中祥林嫂惨死在村民们热闹的祝福声中,而本文作者给了李妈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奠定了全文沉郁的基调”错误,全文的基调不是沉郁的。文章前半部分写人们和谐、融洽的关系,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情调。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D.“让李妈又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希望”错误,虽然儿子可能的归期让李妈有一线希望,但儿子的杳无音讯和周围人对李妈避之不及的态度,让李妈对未来有无尽的迷茫。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情节突转手法的能力。
小说中突转的作用包括促进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显露小说主旨和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从读者效果看,小说如若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读者看了肯定会是味如嚼蜡,苦不堪言。但是,如果小说精心构思,巧设悬念,那么,小说肯定会波澜起伏,夺人眼球。小说的前半部分,塑造了李妈“公共的母亲”的形象,用大量笔墨描写李妈的善良、仁慈赢得了周围人的帮扶和爱戴,读者可想而知其结局。但是从“来了一个单身汉”开始,情节就发生了大转折,“谣言轰动了全城”,李妈“公共的母亲”形象坍塌,“三太太失了往日的殷勤”“姑娘们美丽而轻便的衣篮,好久没有放在李妈的茅草房当前”,人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留给李妈的只有未知的“世界上唯一的希望”。
从主题看,前半部分写人们和谐、融洽的关系,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情调。“年老的婆子们,按着平素的交情,自然地聚成许多小堆”“太太们也不像打发别的粗糙的婆子,逢着送来衣服的时候,总是很客气地留着,非待用过饭,不让回去”“姑娘们回家去便是晚了一点,说声李妈也就抵得许多责备了”“客一般地款待李妈”,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充满温情。情节突转后,“三太太失了往日的殷勤,无精打采地答着。李妈也只有无精打采地回去了”等等情节导致“李妈在这世界上唯一的希望,就是她的逃到什么地方的儿子”,这些都是因“李妈想重组家庭”风波而起,对于烈女不侍二夫的传统观念,在二十世纪初(根据注释中的写作时间看),要有一个全新的看法,重新的思考。新的时代,应该改变封建的愚昧思想。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语言上:《祝福》中的语言是冷峻沉郁的。作者选择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调不太响亮的字组成稍长的句子,使读者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冷峻沉郁。如云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爆竹声是“钝响”;本文的语言冲淡平和,主要表现为对和谐的情境的追求,如第五段的夕阳闲话图,“有刚从教师的羁绊下逃脱的,有赶早做完了工作修饰得胜过一切念书相公的。卖柴的乡人卸下担子在桥头一棵杨柳树下乘凉,时常意外地得到李妈的一大杯凉茶,他们渐渐也带点自己田地里产出的豌豆、芋头之类作报酬”。
社会环境上:《祝福》中的鲁镇是一个落后的地方,有许多的传统习俗、封建观念。这里的人们冷漠、无情而且愚昧无知。本文中的乡村,人与人之间充满关爱,如“意外地得到李妈的一大杯凉茶,他们渐渐也带点自己田地里产出的豌豆、芋头之类作报酬”“李妈这时刚从街上回来,坐在门口,慈爱地张视她们。她们有了这公共的母亲,越发显得活泼而且近于神圣了。姑娘们回家去便是晚了一点,说声李妈也就抵得许多责备了”“拿到李妈家,自己烹煮,客一般地款待李妈。衣服请李妈洗,有点破敝的地方,又很顽皮地要求缝补”等,足见民风之淳朴。
小说结局上:《祝福》中祥林嫂死于“祝福”之际,大悲大喜联在一起,就连那时的天空、晚云、爆竹声都显出无尽的悲哀之情。悲哀的不仅是为祥林嫂,事实上是为那个社会。本文结局是“李妈在这世界上唯一的希望,就是她的逃到什么地方的儿子,倘若他没有吃子弹,倘若他的脾气改过来”。作者还给李妈留有一线希望。
二、古诗文阅读(46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材料二: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卜居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
邵为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坡自是遂回毗陵,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是岁七月,坡竟殁于借居。前辈所为,类如此,而世多不知,独吾州传其事云。
(节选自《梁溪漫志·卷九》)
9.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方时A文磔裂诡异之B弊胜C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D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E欲擢冠F多士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轼诣武卫营”的“诣”与《促织》中“成妻具资诣问”的“诣”含义不同。
B. “时时相与杖策”的“相与”与《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C. “庐于其上”的“庐”是名词作动词,与《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的“礼”的用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泉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