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广东省东莞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三校联考
高一语文
命题人:贺钧 审题人:董芮红 罗倩倩
本试题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古诗文阅读(46分)
(一)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王老师上课时想让同学主动发言,此时王老师可以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进行引导。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小刚在学习中,能指出别的同学的不足,自己却不愿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老师借《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他进行劝说。
(4)“舟”作为古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人笔下,在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古诗词诵读”部分同学们就学习过含有“舟”的诗(词)句,如“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2. 下列各句中,对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所以:用来……的
B.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仅仅,只
C. 未能助上大有 ,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恩惠,名词活用作动词
D. 冀君实或见恕也 见:表被动
3. 下列各句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 一项是( )
例句: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A 振之以威怒 B. 终必不蒙见察
C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 秦人不暇自哀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最后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
B. 作者在第二段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


浏览完整试题C. 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D. 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以“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言辞,表现出对改革的坚定信心。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注]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是时介子推从,在船中,乃笑曰:“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乃自隐渡河。秦兵围令狐,晋军于庐柳。二月辛丑,咎犯与秦晋大夫盟于邻。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戊申,使人杀怀公。
怀公故大臣吕省、郤芮本不附文公,文公立,恐诛,乃欲与其徒谋烧公宫,杀文公。文公不知。始尝欲杀文公宦者履鞮知其谋,欲以告文公,解前罪,求见文公。文公不见,使人让曰:“蒲城之事,女斩予祛。其后我从狄君猎,女为惠公来求杀我。惠公与女期三日至,而女一日至,何速也?女其念之。”宦者曰:“臣刀锯之余,不敢以二心事君倍主,故得罪于君。且管仲射钩,桓公以霸。今刑余之人以事告而君不见,祸又且及矣。”于是见之,遂以吕、郤等告文公。文公欲召吕、郤,吕、郤等党多,文公恐初入国,国人卖己,乃为微行,会秦缪公于王城,国人莫知。三月己丑,吕、郤等果反,焚公宫,不得文公。文公之卫徒与战,吕、郤等引兵欲奔,秦缪公诱吕、郤等,杀之河上,晋国复而文公得归。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至死不复见。
(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注]咎犯:晋文公的舅舅,字子犯。
5.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言A身B之C文也D身欲E隐F安G用H文之?
6.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驻扎,与“树之以桑”(《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树”用法相同。
B. 让,责备,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中的“让”意思不同。
C. 且,况且,与下文中“祸又且及矣”中的“且”意思和用法不同。
D. “能如此乎”与“如其礼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如”意思不同。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黄河岸边时,子犯担心晋文公回国后追究自己的过错,请求离去,晋文公把璧玉扔到黄河中,以此表明君臣同心的态度。
B. 介子推认为子犯请求离去是想以此为借口向晋文公索取功劳,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不愿和他同列,就隐蔽起来渡过黄河。
C. 履鞮想把吕省、郤芮要杀死晋文公的阴谋告诉晋文公,但晋文公一开始拒绝见他,在大臣们的劝说下,晋文公接见了履鞮。
D. 周襄王因弟弟发难向晋国告急,晋文公想派军队去帮助,又担心国内发生动乱,因此,没来得及赏赐随从逃亡的介子推。
8.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惠公与女期三日至,而女一日至,何速也?
(2)乃为微行,会秦缪公于王城,国人莫知。
9. 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介子推“不言禄”的理由。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梁石头城
罗邺
柳碧桑黄破国春,残阳微雨望归人。
江山不改兴亡地,冠盖自为前后尘。
帆势挂风轻若翅,浪声吹岸叠如鳞。
六朝无限悲愁事,欲下荒城回首频。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紧承题意,写诗人春天眺望古城金陵,于残阳微雨中见柳碧桑黄,荒城残迹。
B. 颔联两句中“江山不改”与“冠盖前后”对举,引发对朝代更迭,盛衰无常的喟叹。
C. “浪声吹岸”与“惊涛拍岸”,都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绘就急浪翻涌的壮阔景象。
D. 吊古之作多借景、事抒发感慨。本诗写景时感情色彩浓郁,抒情时笔调深沉悲凉。
11. 本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都属怀古之作,但诗中尾联与词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运用的抒情方式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AI)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它的崛起标志着人类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化。从自然语言处理到机器学习,AI已渗透至医疗、教育、军事等领域。例如,AI驱动的医疗机器人能精准执行微创手术,纳米机器人可靶向杀死癌细胞;在教育领域,智能平台通过数据分析为每个学生定制学习路径,甚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使《悲惨世界》的巴黎街景跃然眼前。牛津大学研究显示,AI在数据分析和重复性任务中的效率远超人类,错误率仅0.1%,显著提升了生产力。
然而,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亦随之显现。霍金曾警告,若AI突破“奇点”实现自主思考,可能威胁人类文明存续。虽然科幻作品中的“奥创”式灾难是虚构的,但AI算法黑箱化带来的不可控风险已引起科学界警惕。例如,自动驾驶系统因数据偏差导致误判,或金融算法加剧市场波动,均暴露技术赋能的脆弱性。苹果公司CEO库克指出:“我担忧的不是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当AI以效率至上原则重塑社会规则时,人类可能陷入“工具理性”的异化。社交媒体算法推荐机制催生“信息茧房”,削弱批判性思维;职场中AI绩效评估系统将人简化为数据节点,消解个体独特性。更严峻的是,AI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模糊了战争伦理边界,自主武器系统可能脱离人类道德约束,酿成不可逆的灾难。


展开余下试题德国学者狄尔泰曾对“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进行理性区分,强调人文学科关乎着精神世界的构建——如何理解苦难、诠释爱恨、抉择善恶,人文学科这些命题无法被算法量化,正如《简·爱》中女性独立精神的诠释,《定风波》中苏轼的豁达境界,文学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观传递始终是AI难以企及的领域。对此,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给我们提供了启示:技术应服务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非异化为目的本身。
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首先应当从反思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开始,并在人文教育中贯彻人的主体性和独创性原则。
在人文教育领域,AI既带来机遇亦提出挑战。智能工具可辅助文本分析,如对比《红楼梦》不同译本的文化差异;AI批改系统能即时反馈写作问题,提升教学效率。但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能力。调查显示,63%的高中生使用AI完成作文框架搭建,导致文本同质化;浙江大学教授翟业军指出,部分学生讨论文学时“观点全面却无洞见”,沦为AI的复读机。对此,教育界正探索“批判性思维”培养路径,西湖大学张德明教授提出,人文教育的核心应是“提问、辨析、重建”,而非知识灌输。例如,在分析《1984》时,学生需跳出AI提供的主题归纳,反思极权主义与当代科技监控的关联;通过角色扮演与AI对话“安娜·卡列尼娜”,探讨道德困境中的个体选择。此类训练旨在强化人文思辨力,抵御算法对思维的扁平化侵蚀。
梁思成曾警示“半人时代”危机——科技与人文割裂将造就“空心人”与“边缘人”。AI时代,这一警示更具现实意义。人文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完整的人”。通过研读历史,学生理解文明兴衰的复杂因果;通过哲学思辨,构建个体价值观;通过文学共情,培育对他人苦难的感知力。
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发展,人工智能既存在着明显的技术优势,又存在着隐患,我们利用人工智能的同时又要时刻保持独立思考,创建人机协同的文明新范式。历史的经验表明,技术革命总伴随阵痛,但人类终将找到平衡点。照相机诞生后,绘画艺术转向印象派,反而拓宽表现维度。AI时代亦需类似智慧:既拥抱技术红利,又保持人类深度思维,守护人类文明。
(摘编自《人工智能:技术狂飙下的文明反思与坚守》)
1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牛津大学研究显示,AI错误率仅0.1%,工作效率远超人类,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B. “人像机器一样思考”,就会导致人类陷入“工具理性”的异化,一味追求效率至上。
C. 学生过度依赖AI,可能会出现写作文本同质化、讨论观点全面却无洞见等现象。
D. 人文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研读历史、哲学思辨、文学共情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
13. 下列选项中不能论证第三段“人文学科这些命题无法被算法量化”观点的一项是( )
A. ChatGPT可以模仿李白的诗风,却无法复现“举杯邀明月”的生命体验。
B. DeepSeek能快速生成《定风波·谢意公子赠书》,但其词句缺乏真实情感厚度。
C. AI能复刻《千里江山图》的细腻笔触,但无法产生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共振。
D. 豆包在解析《哈姆雷特》的叙事结构时,能结合多方观点,提出全面深刻的见解。
14. AI时代,人文教育领域应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屈的生命
人物:艾新(美院学生)、中年男子、美院院长
开场:艾新坐在舞台中央,旁边一张醒目的招牌——免费画像。艾新抱着一块画板,耳朵上夹着一支铅笔,低头沉思着什么。
场外音:某星期天下午,市中心广场。
一中年男子出场。一边走一边打着手机。
男子:什么?他们突然不签了?损失了多少?一百多万?什么?银行的张行长又来催账了?最迟这个月底?妈呀,这笔生意没做成,到月底哪儿弄钱去!好好好,你自个儿看着办吧,别来烦我!(关上手机,走了两步,手机又响了)喂,找谁?打错了!(生气地关掉,马上又响了)你有病……哦!老婆啊!(声音变得柔和起来)你在哪儿?在纽约啊,好好,什么!在纽约?老婆你别开玩笑了,我现在烦着呢!没开玩笑!?(愕然)你在那儿干吗?你不是去上海的同学家了吗?怎么转眼就到了英国了,啊?美国。什么?你说大声点!我听不清楚,祝我幸福?祝我——幸福(失魂落魄地,差一点摔倒,艾新赶紧过去扶住他)
艾新:先生,你没事吧?你先坐会?
男子:坐会?哦,坐会,是该——坐会了。(坐下,双眼发直)
艾新:你怎么样?不要紧吧?(男子摸着额头,神情木然)
艾新:先生你坐直了,我给你画张像吧,不收钱的。
男子:画像?哦,画像,画吧,年轻人,就给我画张——画张遗像吧!(往椅子后背上一躺,双眼紧闭)
艾新:先生可真会开玩笑!
这时,一位学者模样的老人悄悄地站在他们旁边,看着艾新画画。
艾新:(开始画画)哎,先生的长相,挺奇怪的,头部的比例好像,好像不大对呀。
男子:(睁开眼)不对?我今天到底是怎么啦?!公司垮了,老婆跑了,现在连我的长相也不对!呵呵!好啊,好,不对就不对吧!反正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了。
艾新:先生你别着急,听我慢慢给你分析。我们搞美术的都知道一种说法,就是三庭五眼。所谓三庭就是说从人的发际到眉心,从眉心到鼻底,从鼻底到下巴,长度是相等的。但你看看,你的发际到眉心那一段,就是额头,是不明显比其他两段长一些……
男子:(急忙打断)那又怎么样?
艾新:我研究过相面,这样的人大都聪慧敏捷,才智过人,但前半生都浮沉不定,尤其到了而立之年,还要遭受巨大的变故,事业和婚姻都可能出现大的危机啊!
男子:(又闭上眼,向后一仰,下意识地摸着自己的额头)难怪啊!我就老觉得这大脑门儿不对劲。
艾新:我还没有说完呢。在这场大的挫折之后,这个人如果怨天尤人,灰心丧气,这辈子很可能就一蹶不振了。但如果他能继续拼搏,重整河山,凭他的天分,还会有惊人的成就,后福不可限量啊!
男子:重整河山?我怕是没有那力气了。
艾新:怎么没有?你看(将画递过去)你多精神!
男子:(看着画,自言自语)这——是我吗?(眉头紧锁,像在思考什么,良久,像突然顿悟,握住艾新的手,激动地)小伙子,你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啊!你说得对,这点挫折算什么,连这点打击都承受不起,我还算什么大男人?我要重整旗鼓!我要重整旗鼓!(下场)
男子走后,艾新疲惫地坐下,那老者轻轻地坐在他的对面。艾新注意到旁边的老者,赶快强打起精神。
艾新:老人家,您也要画像?
院长:画吧,(慈祥地看着艾新)你每个星期天都在这里画?
艾新:哦,差不多有两年了吧!
院长:那为什么呢,还是免费的?
艾新:一方面为别人做点事情,另一方面嘛,也能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您看,我给你们免费画像,你们不是也在为我免费做模特吗?
院长:(笑着)你还真会算账,小伙子,你也给我看看相如何?
艾新:(也笑了)嗨!老人家,我哪儿会看什么相,刚才那些话,都是我瞎编的。
院长:那又为什么呢?
艾新:为了让他快乐,为了让他仍然对生命充满热情和希望。
院长:你对每个人都是这样吗?
艾新:在我眼中,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都是造物主的恩赐,都应该快快乐乐,但这只是我的希望而已,生命中——总会有痛苦和不幸。
院长:那,那你自己呢?你——快乐吗?


展开余下试题艾新:我?(猛地一怔,抬头看着老者)我快乐啊!很快乐。哎,老人家有些面熟啊!
院长:哦?是吗?(良久)小伙子,你看这阳光,多好啊!
艾新:是啊!
院长:你说乌云,它能遮挡住这阳光吗?
艾新:(抬头看看面前的老人,觉得他的问题很奇怪)乌云终将散去的。
一阵沉默。艾新将画给他。
艾新:老人家,您看还行吧?
院长:(并没有马上回答,静静地看着)从专业的角度上,你的画几乎是完美的,但有一点问题。
艾新:是吗?(惊疑地看了看面前的这位老人,更觉得面熟,又仔细地看着画)
院长:尽管你一直想把快乐带给别人,但你自己却并不快乐,我能从你的笔触里感受到你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艾新惊得手中的铅笔掉落在地上)
艾新:啊?您是?(弯身捡铅笔)
院长:何中立。
艾新:何中立?(吃惊,又很兴奋)院长!难怪您这么面熟,您怎么会?
院长:我首先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那幅油画《不屈的生命》,已经入选第十八届巴黎国际绘画展,这是我国美术作品近十年来的首次入选。祝贺你啊,艾新!(握住艾新的手)
艾新:是吗!太好了!院长,其实我一直想做您的学生……
院长:你已经是我的学生了,你已经被保送为我的研究生了,下学期一开学……
艾新:(抢过)下学期?(由兴奋转入沉郁)我,我怕是没有——下学期了。
院长:不,你不仅有下学期,还有很长很长的人生路,跟我走吧艾新。(拉起艾新的手)
艾新:走?去哪儿?
院长:去医院啊!
艾新:医院?我,可是……
院长:我是今天早上才接到医院的电话,知道你——知道你患了白血病,你为什么要瞒着大家!
艾新:我……
院长: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你对别人有爱心,怎么对自己就没有爱心了?白血病不是不治之症啊!刚才我召集全校教师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决定在明天,就是明天,搞一个美院师生作品拍卖会,所得的钱首先作为你的医疗费用,所有人都同意。同学们也都知道了,好多同学都主动要求为你捐献骨髓……
艾新:院长……(眼泪夺眶而出)
院长:走吧(拉着艾新的手),像你画中的那棵树一样,要有不屈的生命!
(有删改)
1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年男子说“画张遗像吧”,表面上是在调侃,实际上表达了他对当前生活和未来的绝望。
B. 院长所说的“你的画几乎是完美的,但有一点问题”,既评价了艾新的画作,也暗示了艾新此时的状态。
C. 艾新最初隐瞒自己得白血病的状况,对治疗也很消极,体现了他对别人给予帮助的排斥和对生命的漠视。
D. 艾新的入选画作《不屈的生命》不仅代表了艾新的艺术成就,也暗含着他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认识。
16. 请分析文中画线台词的言外之意。
(1)小伙子,你看这阳光,多好啊!
(2)我,我怕是没有——下学期了。
17. 戏剧冲突是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请结合本剧的矛盾冲突分析主题。
三、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遂,在艺术上也令人 ① ,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上。在描写贾府的没落过程中,曹雪芹充分展示了贾氏几代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并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以及一大批丫环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大多性格鲜明、 ② 。以(甲)为例,作者对她的描写在笔墨上不下于宝、黛、钗。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因而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协理宁国府”就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当时宁国府(乙)去世,要办一个隆重的丧礼,事务繁杂,宁国府竟无人能操办,于是不得不从荣国府请她来帮忙。她果然不孚众望,事无巨细,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妥帖得体。她置身贾府复杂的矛盾中,更是 ③ ,应付自如。在她的性格中,既有心狠手辣的一面,如以阴谋诡计逼死(丙)等;也有爽朗大度的一面,以其 ④ 赢得了老少尊卑的喜悦。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 )。不仅她曾受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遭到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捉衿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在后40回中因心劳力拙而死去。
18. 请在文中括号(甲)(乙)(丙)处填写恰当 人物姓名。
19. 下面注音和字形都对的一组( )
A. 心劳力拙(zhuō) 深遂 老少尊卑
B. 恃(shì)强 贾琏 使绊子
C. 妥帖(tiē) 不孚众望 捉衿见肘
D. 丧礼(sàng) 阴谋诡计 应付自如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叹为观止 栩栩如生 费尽心机 谈笑风生
B. 叹为观止 惟妙惟肖 费尽心机 夸夸其谈
C. 登堂入室 栩栩如生 苦心孤诣 夸夸其谈
D. 登堂入室 惟妙惟肖 苦心孤诣 谈笑风生
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她这样精明干练,所以也难免有其艰难窘迫之处
B. 但就是这样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也自有其艰难窘迫之处
C. 但这样一个女人也有其艰难窘迫之处,尽管她精明干练
D. 正因她有其艰难窘迫之处,才使她成为这样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
22. 学校戏剧节排演《红楼梦》,请你为林黛玉的扮演者租借一套戏服。租借处只剩大红、纯白、淡绿的三套,你会选择哪一套?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时,有的人是收集事实,即“知道”了;而有的人是开启智慧,即“被启发”了。
身处阅读方式正发生巨大变化的信息时代,你对以上材料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自己的阅读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东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