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广东省东莞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三校联考
高一语文
命题人:贺钧 审题人:董芮红 罗倩倩
本试题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古诗文阅读(46分)
(一)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王老师上课时想让同学主动发言,此时王老师可以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进行引导。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小刚在学习中,能指出别的同学的不足,自己却不愿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老师借《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他进行劝说。
(4)“舟”作为古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人笔下,在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古诗词诵读”部分同学们就学习过含有“舟”的诗(词)句,如“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 毋吾以也 ③.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④.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⑤.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⑥.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⑦. 亲朋无一字 ⑧. 老病有孤舟(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毋”“哀”“鉴”“琼”“鹭”。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2. 下列各句中,对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所以:用来……的
B.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仅仅,只
C.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恩惠,名词活用作动词
D. 冀君实或见恕也 见:表被动
3. 下列各句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A. 振之以威怒 B. 终必不蒙见察
C.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 秦人不暇自哀


浏览完整试题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最后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
B. 作者在第二段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
C. 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D. 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以“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言辞,表现出对改革的坚定信心。
【答案】2. D 3. A
4. A
【解析】
【导语】《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回应司马光指责的书信。开篇点明因理念分歧议事不合,却仍愿详陈缘由。针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指责,逐一反驳,表明变法的正当性。又以盘庚迁殷为例,阐述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全文逻辑严谨,言辞恳切,展现王安石推行变法的坚定意志与非凡勇气。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
B.正确。句意:不只是朝廷中的士大夫罢了。
C.正确。句意: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来施恩惠给这些百姓。
D.错误。“见”,助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句意: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句意:商议法律制度并在朝廷上修订它。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以威怒振之”。句意: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他们。
B.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
C.判断句,“也”为标志。句意:贿赂秦国因而国力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啊。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秦人不暇哀自”。句意:秦国人来不及哀叹自己(的灭亡)。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接着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最后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错误,按文章展开的逻辑过程来看,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论述,对“怨诽”的来历进行了一针见血的分析。综上可知应该是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最后才是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故选A。
参考译文:
我(王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您同游共处、彼此友好的日子很久了,但议论政事常常意见不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的缘故。虽然我想勉强解释几句,但最终必定不会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单地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考虑到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宜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
大凡儒者所争执的,尤其在于名实是否相符。名实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用来指教我的,认为我推行变法是侵夺官吏职权、制造事端、与民争利、拒绝劝谏,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定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正它,然后交给有关部门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用来兴办对国家有利的事业、消除弊端,这不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驳斥荒谬的言论,责难巧言谄媚的人,这不是拒绝劝谏。至于怨恨和指责如此之多,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士大夫大多把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美德。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抱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因为他考虑到迁都合乎道义然后才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缘故。如果您责备我在位时间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施恩惠于百姓,那么我承认有罪;如果说现在应当一概不做事,墨守前人的成规,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见面,我内心不胜仰慕之至。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注]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是时介子推从,在船中,乃笑曰:“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乃自隐渡河。秦兵围令狐,晋军于庐柳。二月辛丑,咎犯与秦晋大夫盟于邻。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戊申,使人杀怀公。
怀公故大臣吕省、郤芮本不附文公,文公立,恐诛,乃欲与其徒谋烧公宫,杀文公。文公不知。始尝欲杀文公宦者履鞮知其谋,欲以告文公,解前罪,求见文公。文公不见,使人让曰:“蒲城之事,女斩予祛。其后我从狄君猎,女为惠公来求杀我。惠公与女期三日至,而女一日至,何速也?女其念之。”宦者曰:“臣刀锯之余,不敢以二心事君倍主,故得罪于君。且管仲射钩,桓公以霸。今刑余之人以事告而君不见,祸又且及矣。”于是见之,遂以吕、郤等告文公。文公欲召吕、郤,吕、郤等党多,文公恐初入国,国人卖己,乃为微行,会秦缪公于王城,国人莫知。三月己丑,吕、郤等果反,焚公宫,不得文公。文公之卫徒与战,吕、郤等引兵欲奔,秦缪公诱吕、郤等,杀之河上,晋国复而文公得归。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至死不复见。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注]咎犯:晋文公的舅舅,字子犯。
5.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言A身B之C文也D身欲E隐F安G用H文之?
6.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驻扎,与“树之以桑”(《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树”用法相同。
B. 让,责备,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中的“让”意思不同。
C. 且,况且,与下文中“祸又且及矣”中的“且”意思和用法不同。
D. “能如此乎”与“如其礼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如”意思不同。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黄河岸边时,子犯担心晋文公回国后追究自己的过错,请求离去,晋文公把璧玉扔到黄河中,以此表明君臣同心的态度。
B. 介子推认为子犯请求离去是想以此为借口向晋文公索取功劳,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不愿和他同列,就隐蔽起来渡过黄河。
C. 履鞮想把吕省、郤芮要杀死晋文公的阴谋告诉晋文公,但晋文公一开始拒绝见他,在大臣们的劝说下,晋文公接见了履鞮。
D. 周襄王因弟弟发难向晋国告急,晋文公想派军队去帮助,又担心国内发生动乱,因此,没来得及赏赐随从逃亡的介子推。
8.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惠公与女期三日至,而女一日至,何速也?
(2)乃为微行,会秦缪公于王城,国人莫知。
9. 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介子推“不言禄”的理由。
【答案】5. ADF 6. B
7. C 8. (1)惠公与你约定三天到达,而你一天就到达,为什么这么迅速?
(2)就穿上便服出行,在王城与秦缪公相会,国都里的人没有谁知道(他的行动)。
9.
①认为晋文公成为君主是上天之意,不愿将贪天之功占为己有。②朝廷上下互相欺骗,不愿与他们相处。③不愿效仿子犯等人的行为,违背自己的隐居意愿。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史记·晋世家》,主要讲述了晋文公重耳回国即位前后的政治斗争和人物关系。文章通过重耳与子犯、介子推等人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复杂的君臣关系和权力斗争。子犯的谨慎、介子推的清高、履鞮的忠诚等人物形象鲜明。文章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言语,是身体的文饰;身体想要隐匿,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它呢?
“言”为主语,“身之文也”为谓语,二者一起组成判断句,主语“言”后A处断开;
表判断的“也”后D处断开;
“身欲隐”为完整的主谓宾结构,F处断开。
故选ADF。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均为名词用作动词。驻扎/种植。句意: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种上桑树。
B.错误,意思相同,均为“责备”之意。句意:派人责备他说。/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责备。
C.正确。连词,况且/副词,将要。句意:况且管仲(曾)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他都能赦免管仲)。/灾祸又将要降临了。
D.正确。像/至于。句意:能够像这样吗?/至于礼乐教化。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在大臣们的劝说下,晋文公接见了履鞮”错误。原文是“宦者曰:‘臣刀锯之余,不敢以二心事君倍主,故得罪于君。且管仲射钩,桓公以霸。今刑余之人以事告而君不见,祸又且及矣。’于是见之”,可见是宦者履鞮以管仲射钩而桓公称霸为例说服了晋文公,晋文公才接见了他。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女”,通“汝”,你;“期”,约定;“何”, 什么。
(2)“微行”,帝王或高官易服出行或私访;“会秦缪公于王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王城会秦缪公”;“莫”,没有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①从“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等句可看出,介子推认为晋文公成为晋国国君是上天的安排,是上天让晋国不绝,有了君主,所以他认为这不是人力所为,不应将其作为求禄的资本。
②“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介子推觉得臣子冒领罪过,君主赏赐奸邪,这种上下相互蒙骗的情况让他觉得难以与这样的人相处,所以不想接受赏赐。
③“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介子推想要隐居,认为追求显达与自己 意愿不符,所以不会去求禄以显达。
参考译文:
(春秋时期)晋文公元年春天,秦国护送重耳到达黄河岸边。咎犯说:“我跟随您辗转周游天下,(我)犯的过错也很多了。我自己尚且知道这些过错,何况您呢?请允许我从这里离开吧。” 重耳说:“如果我返回晋国后,(做的事)有不与子犯共同(承担、享受)的,就让河神来做见证!” 于是(重耳)把玉璧投入黄河中,来与子犯盟誓。这时介子推也跟随着,在船上,就笑着说:“实在是上天在开启公子(回国为君之路),而子犯却把这当作自己的功劳,并且以此向君王邀功请赏,本来就足够令人羞耻了。我不忍心与他同处(臣位)。” 于是自己隐匿起来渡过了黄河。秦国的军队包围了令狐,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二月辛丑日,咎犯与秦国、晋国的大夫在郇地结盟。丁未日,(重耳)到武宫朝拜,即位做了晋国国君,这就是晋文公。戊申日,(晋文公)派人杀死了晋怀公。
晋怀公从前的大臣吕省、郤芮本来就不亲附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他们)害怕被杀,于是就想和他们的党羽谋划烧毁晋文公居住的宫殿,杀死晋文公。晋文公对此并不知晓。当初曾想杀晋文公的宦官履鞮知道了他们的阴谋,想把这件事告诉晋文公,来解脱以前(得罪晋文公)的罪责,(便)求见晋文公。晋文公不肯接见,派人责备他说:“蒲城那件事,你斩断了我的袖口。后来我跟随狄国国君打猎,你奉惠公之命来杀我。惠公与你约定三天后到达,而你一天就到了,为什么那么迅速呢?你好好想想这些事吧。” 宦官说:“我是受过宫刑的人,不敢用二心侍奉君主而背叛主人,所以才得罪了您。况且管仲(曾)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他都能赦免管仲),齐桓公因此成就了霸业。如今我这个受过刑的人把事情告诉您,您却不接见(我),灾祸又将要降临了。” 于是(晋文公)接见了他,(履鞮)就把吕省、郤芮等人(的阴谋)告诉了晋文公。晋文公想召见吕省、郤芮,吕省、郤芮等人的党羽很多,晋文公担心刚回到晋国,国内的人会出卖自己,于是就暗中出行,在王城与秦穆公相会,国内没有人知道这件事。三月己丑日,吕省、郤芮等人果然反叛,焚烧了晋文公的宫殿,没有找到晋文公。晋文公的护卫与他们交战,吕省、郤芮等人带兵想要逃走,秦穆公诱骗吕省、郤芮等人,在黄河岸边杀死了他们,晋国恢复了平静,晋文公得以回到晋国。
晋文公修明政治,给百姓施加恩惠。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以及功臣,功劳大的封给城邑,功劳小的授予尊贵的爵位。还没有把赏赐全部施行完,周襄王因为弟弟王子带发动叛乱而被迫出逃,居住在郑国,来向晋国告急。晋国刚刚安定,想要发兵(救周襄王),又担心其他的祸乱发生,因此对跟随他逃亡的人的赏赐还没有轮到隐居的介子推。介子推也不谈论赏赐(的事),赏赐也没有轮到他。介子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只有国君还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灭绝晋国,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还能是谁呢?实在是上天在开启(国君您)(的即位之路),那几个人却把这当作自己的功劳,不也是欺蒙吗?偷取别人的财物,尚且被称为是盗贼,何况是贪占上天的功劳并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呢?臣下冒认自己有罪,君主赏赐他们的奸诈,上下相互欺蒙,(我)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赏赐呢,(否则)就这样死了又能埋怨谁呢?” 介子推说:“(他们)有罪过却去效仿他们,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已经说出了抱怨的话,不能再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子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文饰;身体想要隐匿,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它呢?文饰它,就是追求显达了。” 他的母亲说:“能够像这样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母子俩)到死也没有再出现。


展开余下试题(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梁石头城
罗邺
柳碧桑黄破国春,残阳微雨望归人。
江山不改兴亡地,冠盖自为前后尘。
帆势挂风轻若翅,浪声吹岸叠如鳞。
六朝无限悲愁事,欲下荒城回首频。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紧承题意,写诗人春天眺望古城金陵,于残阳微雨中见柳碧桑黄,荒城残迹。
B. 颔联两句中“江山不改”与“冠盖前后”对举,引发对朝代更迭,盛衰无常的喟叹。
C. “浪声吹岸”与“惊涛拍岸”,都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绘就急浪翻涌的壮阔景象。
D. 吊古之作多借景、事抒发感慨。本诗写景时感情色彩浓郁,抒情时笔调深沉悲凉。
11. 本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都属怀古之作,但诗中尾联与词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运用的抒情方式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0. C 11. ①本诗的尾联直抒胸臆。诗人频频回首,既有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又有对现实的忧思。表现了诗人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情怀。②词中的句子寓情于景。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抒发了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寄寓着作者对历史的兴叹与惋惜,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与焦虑。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都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错误,“浪声吹岸”主要运用的是听觉元素,描述的是波浪拍打岸边所发出的声音,而并没有涉及到视觉元素。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抒情方式的能力。
本词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诗人通过直接表达“无限悲愁事”,毫不掩饰地抒发了自己对于历史沧桑和兴衰无常的感慨。同时“欲下荒城回首频”则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场景,将诗人的情感进一步具象化,传达出诗人站在荒凉的城楼上,频繁地回望过去,思考着历史的变迁和自身的处境。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直接、强烈地传递给读者。
《桂枝香·金陵怀古》则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描绘“六朝旧事随流水”的景象,借助流水这一意象来暗示历史的流逝和不可逆转。同时“寒烟衰草凝绿”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于金陵古都繁华不再的感慨。这种寓情于景的方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含蓄、深沉地传递给读者。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AI)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它的崛起标志着人类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化。从自然语言处理到机器学习,AI已渗透至医疗、教育、军事等领域。例如,AI驱动的医疗机器人能精准执行微创手术,纳米机器人可靶向杀死癌细胞;在教育领域,智能平台通过数据分析为每个学生定制学习路径,甚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使《悲惨世界》的巴黎街景跃然眼前。牛津大学研究显示,AI在数据分析和重复性任务中的效率远超人类,错误率仅0.1%,显著提升了生产力。
然而,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亦随之显现。霍金曾警告,若AI突破“奇点”实现自主思考,可能威胁人类文明存续。虽然科幻作品中的“奥创”式灾难是虚构的,但AI算法黑箱化带来的不可控风险已引起科学界警惕。例如,自动驾驶系统因数据偏差导致误判,或金融算法加剧市场波动,均暴露技术赋能的脆弱性。苹果公司CEO库克指出:“我担忧的不是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当AI以效率至上原则重塑社会规则时,人类可能陷入“工具理性”的异化。社交媒体算法推荐机制催生“信息茧房”,削弱批判性思维;职场中AI绩效评估系统将人简化为数据节点,消解个体独特性。更严峻的是,AI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模糊了战争伦理边界,自主武器系统可能脱离人类道德约束,酿成不可逆的灾难。
德国学者狄尔泰曾对“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进行理性区分,强调人文学科关乎着精神世界的构建——如何理解苦难、诠释爱恨、抉择善恶,人文学科这些命题无法被算法量化,正如《简·爱》中女性独立精神的诠释,《定风波》中苏轼的豁达境界,文学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观传递始终是AI难以企及的领域。对此,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给我们提供了启示:技术应服务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非异化为目的本身。
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首先应当从反思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开始,并在人文教育中贯彻人的主体性和独创性原则。
在人文教育领域,AI既带来机遇亦提出挑战。智能工具可辅助文本分析,如对比《红楼梦》不同译本的文化差异;AI批改系统能即时反馈写作问题,提升教学效率。但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能力。调查显示,63%的高中生使用AI完成作文框架搭建,导致文本同质化;浙江大学教授翟业军指出,部分学生讨论文学时“观点全面却无洞见”,沦为AI的复读机。对此,教育界正探索“批判性思维”培养路径,西湖大学张德明教授提出,人文教育的核心应是“提问、辨析、重建”,而非知识灌输。例如,在分析《1984》时,学生需跳出AI提供的主题归纳,反思极权主义与当代科技监控的关联;通过角色扮演与AI对话“安娜·卡列尼娜”,探讨道德困境中的个体选择。此类训练旨在强化人文思辨力,抵御算法对思维的扁平化侵蚀。
梁思成曾警示“半人时代”危机——科技与人文割裂将造就“空心人”与“边缘人”。AI时代,这一警示更具现实意义。人文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完整的人”。通过研读历史,学生理解文明兴衰的复杂因果;通过哲学思辨,构建个体价值观;通过文学共情,培育对他人苦难的感知力。
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发展,人工智能既存在着明显的技术优势,又存在着隐患,我们利用人工智能的同时又要时刻保持独立思考,创建人机协同的文明新范式。历史的经验表明,技术革命总伴随阵痛,但人类终将找到平衡点。照相机诞生后,绘画艺术转向印象派,反而拓宽表现维度。AI时代亦需类似智慧:既拥抱技术红利,又保持人类深度思维,守护人类文明。
(摘编自《人工智能:技术狂飙下的文明反思与坚守》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东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