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王梓佩《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材料二: 日本文豪夏目漱石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英文时,有次让学生做英文短文翻译,其中一处情境是,一对青年男女在月下散步,男人情不自禁说了句“I love you”。学生将之直译为“我爱你”。夏目漱石表示,日本人不这么说话,他翻译成“今夜は月が綺丽ですね(今晚的月色真美)”。这则小逸闻经过网络的传播,在中文世界流传甚广,被视为日语含蓄美的典型案例。日语具有委婉含蓄之美,这大概没有错。 但由此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论调:日语含蓄,中文直白。言外之意是,日语比中文更具美感。去年武汉疫情期间,因“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两句话引发的争论,算是这种论调的一个最近的表现。若说表达情意之含蓄,中文世界俯拾即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吴越王钱镠想极了夫人,信上却偏偏写“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归有光《项脊轩志》写亡妻,无一思字,然其情潜流暗涌,不下于汪洋恣肆,全在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近人朱自清文章《背影》也是如此,“买橘子”已经成为网络名梗。 可以说,在中文的作用下,中国人的含蓄是深入骨髓的。中国父母表达对子女的关爱,从来都是多吃点、多穿点,这是诸如《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千年浸润的结果。老百姓不懂什么修辞,也甚少思考审美的问题,他们以朴素之口说朴素之言,美则在其中矣,日用而不知。 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其美其妙,不止于含蓄。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他认为汉字别具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用汉字写文章,“写山曰崚嶒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晃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看见这些汉字,就仿佛看见山之形、水之声、草木鱼虫之意。 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一个字就念一个音节,加之独特的音调系统,这使得汉语读起来抑扬顿挫,天然地充满节奏和韵律。因为声韵母数量有限,汉语存在着大量同音词,所以从一开始,彻底的记音文字就不是汉语的选择。 我们的先民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汉字,历经千年,依然生生不息。独一无二的汉字,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诗词,独一无二的书法,以及独一无二的思维方式。 得承认,汉字确实不利于记录语音和文字识读。然而这种不利,从另一方面成就了汉字独特的优越性:数千年来,汉语语音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们今天已然无法知晓古代先民的说话声音,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汉字去亲近和辨认古人的思想。 汉语言文字,从来不是简单工具。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的载体,是勾连古今历史文化记忆的血脉,更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绝的一大根柢。 (摘编自徐萧《重拾汉语之美》)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的音韵神形之美离不开语言文字蕴含的深厚思想情感。 B. 许多古风歌曲和网络伪诗受追捧反映出读者可能并未真正接触和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意蕴。 C. 读书的乐趣在于,从一处联系到另一处,从一点推开一面,最后塑造起人的知识架构与审美情操。 D. 语文教学 内容十分丰富,今天的语文教育具有局限于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的特点。 2.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两句话引发争论的现象,体现了有人认为“日语比中文更具美感”的论调。 B. 老百姓不懂什么修辞,也甚少思考审美问题,美蕴含于日常的语言交流中,不易被发现。 C. 声韵母数量有限,汉语存在大量同音词,使得汉语读起来抑扬顿挫,天然地充满节奏和韵律。 D. 虽然从某种角度看汉字不便于记录语音和文字识读,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汉字去亲近和辨认古人的思想。 3. 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材料一中心论点论据的是( ) A.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在注重节目时代化表达的同时,也将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 B. “月色清明似水天,一枝孤映小窗前。夜深不用吹长笛,自有寒声到枕边。”这是AI通过“孤月”这个题目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后两句,确实有“到了深夜倍感孤独”的味道,非常切合“孤月”的主题。 C. 近年来,网络语言中大量“妖魔鬼怪”占领流行阵地:字母缩写yyds,搞怪谐音瑞思拜,生造词语绝绝子,莫名其妙奥利给……有识之士纷纷担心汉语将被污染,优美、精致、丰富将蜕变为浅陋、粗糙和贫乏。 D. 随着网络的普及,新生的概念和词语都会迅速普及,大众的语言智慧也被不断激发,形成了新词语爆发的态势。 4. 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结合以下材料,谈谈该文段如何体现出鲁迅先生提出的“汉字别具三美”。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利剑 陈振林 秋夜,七十五岁的老将军挥起了手中的利剑。 利剑闪过一道寒光,剑刃像掀起一阵狂风,就要随着主人的命令和心情驰骋。 三十八年前,也是这样的一个秋夜,也是没有月亮的晚上,也是挥着这把利剑,将军一个人,冲出了重重包围。那晚,将军正和兄长等着入宫参拜君王的父亲回家。夜已经深了,父亲还没有回来,却差人送回一封信。父亲在信中说:“王急召,兄弟二人速至。”信上插了一根鸡毛,兄弟二人知道这是特别紧急的意思。兄长建议即刻入宫,临出发时,一向听从兄长言语的将军却停下了脚步,轻声对兄长说:“莫不是出事了?父亲似有暗示……” 兄长不听。兄弟二人分道扬镳。 正值盛年的将军冲出重围,仓皇逃离,跌跌撞撞,夜行在崎岖小道上。黎明时,他听到消息:父兄二人在王宫内被杀。他隐隐感觉,有追兵一路尾随,随时可能追上来。 他没有忘记带上那把利剑,那是他八岁时父亲放在他手上的。那真是一把宝剑,剑鞘全身呈古铜色,上边雕着一条龙。龙的爪子张开着,是在天飞舞的样子。可他没有工夫看这飞舞着的龙了,只能拼命逃离。虽然被通缉,但逃离的路还算顺畅。要过江了,正愁没有船只时,即刻就从芦苇荡里钻出来一个渔夫。肚子正饿的时候,一名少女送来了饭食。最难的是通过那道关口,那里驻守着重兵。他急啊,居然一夜之间白了头。模样变了,关口也就过了。
展开余下试题一路奔走,手中的利剑一直在告诉他,一定要为父兄报仇。进入这个陌生的国,他不遗余力地帮助陌生之国的王,让这个陌生的国变得强大。第十六个年头,将军带着陌生之国的兵士,握着那把飞舞着龙的利剑,踏上了父兄被杀的土地。他,终于报仇了。他成为父子兄弟情深的楷模,成为这块土地上的英雄。 他的利剑,帮助着陌生之国的王,伸向一个又一个国的国土。 可他没有想到,他的利剑,终有一天会伸向自己的脖颈。那一天,陌生之国的王更陌生了,他给七十五岁的将军送来了一把剑。老将军知道,这是要将自己赐死的王令。可是,明明自己手中有一把利剑啊。 老将军连夜将儿子送到邻国的友人身边,只匆匆叮嘱几句,就返回家中。老将军叫来亲信,吩咐道:“我死之后,请将我的头颅挂在城门上,我要亲眼看到敌国被攻破城门的场面……” 秋夜,七十五岁的老将军举起手中的利剑。利剑,终究挥向了自己。 几年后,有人看到一名威猛的年轻将军在战场上自由驰骋,模样像极了多年前自杀的老将军。他的手中,紧握着一把雕刻着飞龙的利剑。人们知道,年轻将军复仇的时刻到来了,他一定能够为自己的父亲报仇。 几年过去了,年轻的将军一心苦练自己的骑射本领。 又是几年过去了,年轻将军一心训练着军队里的兵士。 有一天,一位长者走近年轻的将军,问:“你是⋯⋯他的儿子吗?” “我是。”年轻的将军回答。 “你知道你父亲是怎样死去的吗?”长者问。 “知道。”年轻人答。 “他的利剑还在你手上呢。”长者捋了下长须说道。 “在我手上。”年轻的将军握了握手中的剑说,“当年,父亲还给了我另一把利剑。” “哦?什么利剑?”长者来了兴趣。 年轻的将军凑近长者,轻轻地说了四个字——“不要报仇”。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划线部分写出了主人公心情的复杂,奠定了本文悲凉的情感基调。 B. 小说的开头情节紧凑,突出了情况的危机,营造了紧张、形势急迫的氛围。 C. 从“陌生之国”变为“敌国”的称呼,宁可自己死无全尸,也要目睹敌国被破,可见将军的不甘与仇怨。 D. 最后老将军选择用这把战功赫赫的利剑终结此生,是因为他已无当年的能力。 7. 关于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情节围绕“利剑”展开,跌宕起伏,讲述了三代人的故事。 B. 小说隐匿了主人公的姓名,用年纪不同的称呼体现不同的主人公,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 C. 小说中突出了对年轻将军的动作描写,凸显出他的英勇无畏。 D. 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出乎意料,但又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8. 文中多次出现的“利剑”有着怎样的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著名作家麦家曾说:“小说中大开大阖的经历、大悲大喜的感受、大荣大辱的考验,可以极大限度地展示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感受。”对此,结合文本谈谈感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江。 大夫种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耶,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今勾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棰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䀭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盘匜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天王岂辱裁之?亦征诸侯之礼也。’” 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节选自《国语·吴语》)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王不如A设戎B约辞C行成D以喜E其民F以广G侈H吴王I之心 A. BDF B. BCF C. ADH D. BEF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卜,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灼甲骨取兆以占吉凶。 B. 文中“唯天所授”的“唯”和“唯天王秉利度义”的“唯”意思不同。 C. 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文中“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的“伯”是此意。 D. 文中“敢私告于下执事” “执事”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以烦执事”意思一样。 12. 下面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 ) A. 文种向勾践献计谋:君王不必打战,因为越国军队经过训练,四处征战,没有受过挫败。 B. 越王勾践很赞同文种的意见,就命诸稽郢向吴国议和。诸稽郢对吴王极尽恭维之能事。 C. 诸稽郢说,勾践将带领几个老臣,亲自来谢罪,在边境上叩着响头。 D. 诸稽郢告诉吴王,既然已经扶持越国,如果再讨伐,将失信于诸侯。 13. 翻译下面句子 (1)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2)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 14. 请归纳文种向勾践献策的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注]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他的同龄人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白居易写给刘禹锡《咏老赠梦得》一诗,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都顾虑衰老,老了难有人怜惜。 B. “身瘦”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做了描绘。 C. “经事”四句从另一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认为老有老的长处——阅历丰富,要正确看待。 D. 这首诗前后一正一反,将老年与青年对比,转折自然。 16. 诗的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颇有哲理,试与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比较表意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平“语”近人》中习总书记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与《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一样,都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 (2)在《阿房宫赋》中,阿房宫像“_______”一样的建筑极其众多,用杜牧的话说就是“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3)电影《长安三万里》以高适 视角讲述他与李白长达几十年的友情。唐宋诗坛中,赞颂友情的诗句比比皆是,比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企鹅在水中是那么灵巧,潜在水面下如离弦的箭,一眨眼就没了踪影。( ① ),就可以看见不时拱出水面的头和背,那姿势和速度已经不能说是在游,而是在蹿,在跃。上岸以后,( ② ),马上换上了一副憨态。它们站起来,挺着大白肚子,张开小黑翅膀,迈着外八字,摇摇摆摆地走路。从一块石头到另一块石头,它们不是举腿跨越,而是双脚并跳,在石丛里一蹦一蹦的。 在南极的动物中,企鹅的知名度和出镜率稳居第一,俨然大明星。不过,那只是人类的炒作,企鹅自己对此浑然不知,依然一副憨态。我不禁想,如果企鹅有知,也摆出人类中那些大小明星的作派,( ③ )?我接着想,人类中那些明星的作派何尝不可笑,只是他们自己认识不到罢了。所以,动物的无知不可笑,可笑的是人的沾沾自喜的小知。人要不可笑,就应当进而达于大知。 18. 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眨眼就没了踪影。 B. 马上换上了一副憨态。 C. 企鹅在水中是那么灵巧,潜在水面下如离弦的箭。 D. 不过,那只是人类 炒作,企鹅自己对此浑然不知。 19.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请结合文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谈谈你对“小知”和“大知”的理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3年2月,一则视频登上哔哩哔哩网站热榜,播放量超500万。视频中,两位名校毕业生介绍了自己看似“高开低走”的就业经历,让不少网友直呼“治愈”,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热议。 视频的主角弯弯和超超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弯弯曾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现在存款不足五千元。超超则大龄跨专业考研,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了研究生,梦想成为一名编剧,结果一路碰壁,她上一份工作是一家火锅店的服务员。面对看起来有些“失败”的人生,视频里的两个女孩坦荡地告诉大家,“别人说我们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但掀翻牌桌后,会发现你的选择还有很多”“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和开阔”。 华中师范大学于16日发文回应女孩的故事,并表达了对学子的信任和鼓励:“勇敢地发出新时代青年的声音,接纳自己的不足,用拼搏直面困难,不再为自己设限,便会有无限可能。” 2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划线句子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视频中,两位名校毕业生介绍了自己看似“高开低走”的就业经历。 B. 两位名校毕业生介绍了自己的就业经历,让不少网友直呼“治愈”。 C. 视频里的两个女孩坦荡地告诉大家,“别人说我们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但掀翻牌桌后,会发现你的选择还有很多”。 D. 华中师范大学表达了对学子的信任和鼓励:“勇敢地发出新时代青年的声音,接纳自己的不足,用拼搏直面困难,不再为自己设限,便会有无限可能。” 22. 《中国青年报》评论:“人生的道路本来就有很多种,年轻人大可以在开阔的原野上自己选择奔驰向前的方向。意识到这一点,也就看到了开阔的未来。”谈谈自己对该事件的看法,10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的第一天,国漫《中国奇谭》中的第一个故事《小妖怪的夏天》引发了网友热议。从前故事的主角,都是哪吒、孙悟空、二郎神这样光芒万丈的大英雄,他们身经百战无所不能。而《小妖怪的夏天》虽来自国人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但从全新的角度切入,故事的主角是一只籍籍无名的小猪妖。正如导演所说,“大圣有大圣的精彩,但小妖也有小妖的精彩”,普通人也能是主角。在当下人才济济的社会之中,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历史卷轴中的一个籍籍无名的普通人呢?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活出自己的姿态,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与价值?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