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王梓佩《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材料二: 日本文豪夏目漱石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英文时,有次让学生做英文短文翻译,其中一处情境是,一对青年男女在月下散步,男人情不自禁说了句“I love you”。学生将之直译为“我爱你”。夏目漱石表示,日本人不这么说话,他翻译成“今夜は月が綺丽ですね(今晚的月色真美)”。这则小逸闻经过网络的传播,在中文世界流传甚广,被视为日语含蓄美的典型案例。日语具有委婉含蓄之美,这大概没有错。 但由此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论调:日语含蓄,中文直白。言外之意是,日语比中文更具美感。去年武汉疫情期间,因“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两句话引发的争论,算是这种论调的一个最近的表现。若说表达情意之含蓄,中文世界俯拾即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吴越王钱镠想极了夫人,信上却偏偏写“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归有光《项脊轩志》写亡妻,无一思字,然其情潜流暗涌,不下于汪洋恣肆,全在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近人朱自清文章《背影》也是如此,“买橘子”已经成为网络名梗。 可以说,在中文的作用下,中国人的含蓄是深入骨髓的。中国父母表达对子女的关爱,从来都是多吃点、多穿点,这是诸如《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千年浸润的结果。老百姓不懂什么修辞,也甚少思考审美的问题,他们以朴素之口说朴素之言,美则在其中矣,日用而不知。 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其美其妙,不止于含蓄。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他认为汉字别具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用汉字写文章,“写山曰崚嶒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晃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看见这些汉字,就仿佛看见山之形、水之声、草木鱼虫之意。 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一个字就念一个音节,加之独特的音调系统,这使得汉语读起来抑扬顿挫,天然地充满节奏和韵律。因为声韵母数量有限,汉语存在着大量同音词,所以从一开始,彻底的记音文字就不是汉语的选择。 我们的先民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汉字,历经千年,依然生生不息。独一无二的汉字,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诗词,独一无二的书法,以及独一无二的思维方式。 得承认,汉字确实不利于记录语音和文字识读。然而这种不利,从另一方面成就了汉字独特的优越性:数千年来,汉语语音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们今天已然无法知晓古代先民的说话声音,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汉字去亲近和辨认古人的思想。 汉语言文字,从来不是简单工具。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的载体,是勾连古今历史文化记忆的血脉,更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绝的一大根柢。 (摘编自徐萧《重拾汉语之美》)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的音韵神形之美离不开语言文字蕴含的深厚思想情感。 B. 许多古风歌曲和网络伪诗受追捧反映出读者可能并未真正接触和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意蕴。 C. 读书的乐趣在于,从一处联系到另一处,从一点推开一面,最后塑造起人的知识架构与审美情操。 D. 语文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今天的语文教育具有局限于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的特点。 2.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两句话引发争论的现象,体现了有人认为“日语比中文更具美感”的论调。 B. 老百姓不懂什么修辞,也甚少思考审美问题,美蕴含于日常的语言交流中,不易被发现。 C. 声韵母数量有限,汉语存在大量同音词,使得汉语读起来抑扬顿挫,天然地充满节奏和韵律。 D. 虽然从某种角度看汉字不便于记录语音和文字识读,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汉字去亲近和辨认古人的思想。 3. 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材料一中心论点论据的是( ) A.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在注重节目时代化表达的同时,也将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 B. “月色清明似水天,一枝孤映小窗前。夜深不用吹长笛,自有寒声到枕边。”这是AI通过“孤月”这个题目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后两句,确实有“到了深夜倍感孤独”的味道,非常切合“孤月”的主题。 C. 近年来,网络语言中大量“妖魔鬼怪”占领流行阵地:字母缩写yyds,搞怪谐音瑞思拜,生造词语绝绝子,莫名其妙奥利给……有识之士纷纷担心汉语将被污染,优美、精致、丰富将蜕变为浅陋、粗糙和贫乏。 D. 随着网络的普及,新生的概念和词语都会迅速普及,大众的语言智慧也被不断激发,形成了新词语爆发的态势。 4. 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结合以下材料,谈谈该文段如何体现出鲁迅先生提出的“汉字别具三美”。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答案】1. D 2. C 3. A 4. 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开篇引出话题:今天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打开汉语,重拾汉语之美,并分析汉字美的原因。 然后从不能抛开汉语的人文底蕴、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努力、注重语文课堂的引导三方面阐述了理解汉语之美的途径。 最后总结文章发出呼吁。 5. 鲁迅先生提出的汉字别具三美分别是: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意美:通过“月光如银子”“竹成黑色”等意象对比,构建水墨画般的静谧意境。 音美:虫声“繁密如落雨”以短句拟雨声节奏;草莺“落落落落”用叠字拟声,韵律轻快如夜曲。 形美:黑白交织的月下竹林(银白月光与黑竹)、小鸟“闭眼安睡”的细节,简笔勾勒画面层次,动静相生。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围绕“汉语之美”展开深度探讨:材料一从文化现象切入,批判伪古风泛滥,强调通过阅读重拾汉语的意象美与人文底蕴;材料二驳斥“中文直白论”,系统论证汉字三美特性(形音意),揭示其作为文明血脉的独特性。两文共同指向汉语的深层价值—既是审美载体,更是民族精神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