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5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等3地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等3地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教师:邓明菁 审题教师:严明
考试时间:2025年4月14号 上午:8:00-10:30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总结近年来的文化潮流,绝对绕不开“国风崛起”。从汉服热“破圈”,到音乐创作刮起古风,从李子柒们走红全网,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大受追捧,传统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似乎不减反增。最近看到有媒体盘点汉语字词章句之美,不由得产生联想,今天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打开汉语,如何重拾汉语之美。
人人都说汉语很美,又很难讲清楚汉语究竟美在何处。犹记得去年引起广泛讨论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非常平白浅近,可是当看到山川与风月,看到天地之间的同与不同,总会联想起很多刻入民族文化基因的意象,想起千百年来沉淀在文字中的深厚情怀,是“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也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汉字有音韵神形之美,汉语有抑扬回环之美,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情感。
抛开人文底蕴,汉语之美无从谈起。很多古风歌曲不知所云,更像是在堆砌辞藻,却偏偏能够受到追捧。还有不久前,网上盛传一首“杜甫笔下最美唐诗”,其中不乏“你我暮年,闲坐庭院”等现代表述。类似的伪诗博得大量点赞转发,与杜诗笔力和意境相去甚远。更令人怀疑,读者是不是从未接触过杜甫暮年坦陈心迹的《秋兴》《阁夜》,抑或是温馨闲适的《江村》《江畔独步寻花》,在探索美的过程中错过了太多更美、更值得推敲品鉴的锦绣文章。换言之,如果不辨妍媸不分朱紫,那么所谓的推崇传统文化,只会让人们离传统文化之美越来越远,使创作日益虚浮。
要让更多人理解汉语之美,还是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努力。看到文言文就犯憷,其实是把它想得过于复杂了。好比钱镠墓被盗时,一提钱镠写过“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句话一点也不难理解。或许今天人们可以更进一步,试着理解这句话美在何处,钱镠是在何种背景下写出来的。当看到《洛神水赋》的表演,大家都知道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文采飞扬的《洛神赋》,但不妨找来原文,看看“八斗之才”究竟是如何施展的,这背后又对家与国怀有怎样的情感寄托。读书的乐趣往往就在于,从一处联系到另一处,从一点推开一面,最后塑造起人的知识架构与审美情操。
至于来自外界影响,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及网上很多读书类音视频都能够起到弘扬和引导的作用,但语文课堂仍然至关重要。梁实秋曾回忆梁启超讲授《箜篌引》如何让他追忆了二十余年。这其实启发今天的语文教育,可以努力讲述得更加细致、准确而生动,讲出文章的美好,激发学生兴趣,而非只是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记得高中语文教材第一篇古诗是《诗经·卫风·氓》,它仅仅是一首弃妇诗吗?为什么古人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这首诗的美如何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文人墨客的创作?语文终究和其他学科不同,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在传承国家与民族的文脉与风骨。
今天,增强文化自信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无论是追忆过去,还是书写当下,乃至创造未来,都离不开汉语功底,离不开汉语之美。或许,不妨就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王梓佩《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材料二:
日本文豪夏目漱石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英文时,有次让学生做英文短文翻译,其中一处情境是,一对青年男女在月下散步,男人情不自禁说了句“I love you”。学生将之直译为“我爱你”。夏目漱石表示,日本人不这么说话,他翻译成“今夜は月が綺丽ですね(今晚的月色真美)”。这则小逸闻经过网络的传播,在中文世界流传甚广,被视为日语含蓄美的典型案例。日语具有委婉含蓄之美,这大概没有错。
但由此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论调:日语含蓄,中文直白。言外之意是,日语比中文更具美感。去年武汉疫情期间,因“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两句话引发的争论,算是这种论调的一个最近的表现。若说表达情意之含蓄,中文世界俯拾即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吴越王钱镠想极了夫人,信上却偏偏写“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归有光《项脊轩志》写亡妻,无一思字,然其情潜流暗涌,不下于汪洋恣肆,全在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近人朱自清文章《背影》也是如此,“买橘子”已经成为网络名梗。
可以说,在中文的作用下,中国人的含蓄是深入骨髓的。中国父母表达对子女的关爱,从来都是多吃点、多穿点,这是诸如《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千年浸润的结果。老百姓不懂什么修辞,也甚少思考审美的问题,他们以朴素之口说朴素之言,美则在其中矣,日用而不知。
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其美其妙,不止于含蓄。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他认为汉字别具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用汉字写文章,“写山曰崚嶒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晃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看见这些汉字,就仿佛看见山之形、水之声、草木鱼虫之意。
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一个字就念一个音节,加之独特的音调系统,这使得汉语读起来抑扬顿挫,天然地充满节奏和韵律。因为声韵母数量有限,汉语存在着大量同音词,所以从一开始,彻底的记音文字就不是汉语的选择。
我们的先民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汉字,历经千年,依然生生不息。独一无二的汉字,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诗词,独一无二的书法,以及独一无二的思维方式。
得承认,汉字确实不利于记录语音和文字识读。然而这种不利,从另一方面成就了汉字独特的优越性:数千年来,汉语语音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们今天已然无法知晓古代先民的说话声音,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汉字去亲近和辨认古人的思想。
汉语言文字,从来不是简单工具。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的载体,是勾连古今历史文化记忆的血脉,更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绝的一大根柢。
(摘编自徐萧《重拾汉语之美》)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的音韵神形之美离不开语言文字蕴含的深厚思想情感。
B. 许多古风歌曲和网络伪诗受追捧反映出读者可能并未真正接触和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意蕴。
C. 读书的乐趣在于,从一处联系到另一处,从一点推开一面,最后塑造起人的知识架构与审美情操。
D. 语文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今天的语文教育具有局限于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的特点。
2.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两句话引发争论的现象,体现了有人认为“日语比中文更具美感”的论调。
B. 老百姓不懂什么修辞,也甚少思考审美问题,美蕴含于日常的语言交流中,不易被发现。
C. 声韵母数量有限,汉语存在大量同音词,使得汉语读起来抑扬顿挫,天然地充满节奏和韵律。
D. 虽然从某种角度看汉字不便于记录语音和文字识读,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汉字去亲近和辨认古人的思想。
3. 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材料一中心论点论据的是( )
A.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在注重节目时代化表达的同时,也将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
B. “月色清明似水天,一枝孤映小窗前。夜深不用吹长笛,自有寒声到枕边。”这是AI通过“孤月”这个题目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后两句,确实有“到了深夜倍感孤独”的味道,非常切合“孤月”的主题。
C. 近年来,网络语言中大量“妖魔鬼怪”占领流行阵地:字母缩写yyds,搞怪谐音瑞思拜,生造词语绝绝子,莫名其妙奥利给……有识之士纷纷担心汉语将被污染,优美、精致、丰富将蜕变为浅陋、粗糙和贫乏。
D. 随着网络的普及,新生的概念和词语都会迅速普及,大众的语言智慧也被不断激发,形成了新词语爆发的态势。
4. 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结合以下材料,谈谈该文段如何体现出鲁迅先生提出的“汉字别具三美”。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答案】1. D 2. C
3. A 4. 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开篇引出话题:今天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打开汉语,重拾汉语之美,并分析汉字美的原因。
然后从不能抛开汉语的人文底蕴、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努力、注重语文课堂的引导三方面阐述了理解汉语之美的途径。
最后总结文章发出呼吁。
5. 鲁迅先生提出的汉字别具三美分别是: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意美:通过“月光如银子”“竹成黑色”等意象对比,构建水墨画般的静谧意境。
音美:虫声“繁密如落雨”以短句拟雨声节奏;草莺“落落落落”用叠字拟声,韵律轻快如夜曲。
形美:黑白交织的月下竹林(银白月光与黑竹)、小鸟“闭眼安睡”的细节,简笔勾勒画面层次,动静相生。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围绕“汉语之美”展开深度探讨:材料一从文化现象切入,批判伪古风泛滥,强调通过阅读重拾汉语的意象美与人文底蕴;材料二驳斥“中文直白论”,系统论证汉字三美特性(形音意),揭示其作为文明血脉的独特性。两文共同指向汉语的深层价值—既是审美载体,更是民族精神根系。


展开余下试题【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今天的语文教育具有局限于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的特点”错误。依据材料一倒数第二段“这其实启发今天的语文教育,可以努力讲述得更加细致、准确而生动,讲出文章的美好,激发学生兴趣,而非只是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可知,文中是对语文教育提出建议、举反面事例,并未概括今天语文教育的特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声韵母数量有限,汉语存在大量同音词,使得汉语读起来抑扬顿挫”错误。依据材料二“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一个字就念一个音节,加之独特的音调系统,这使得汉语读起来抑扬顿挫,天然地充满节奏和韵律”可知,使得汉语读起来抑扬顿挫的原因是“单音节语素+独特音调系统”,而不是“声韵母数量有限,存在大量同音词”。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经典咏流传》节目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符合材料一中提出的“不能抛开汉语的人文底蕴”。
B.虽然提到AI写诗,但材料一并未讨论AI创作,且强调“人文底蕴”是汉语美的核心,AI缺乏情感和文化积淀,不能体现材料一“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的观点,无法作为论据。
C.讨论网络语言对汉语的负面影响,与材料一“推崇传统文化”的方向不符,且未体现“汉语之美”。
D.强调网络新词的爆发,与材料一“重拾传统汉语之美”的主题无关。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总起:开篇引出核心话题,在“国风崛起”背景下,如何重拾汉语之美;提出设问,“汉语究竟美在何处”,并通过“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例证说明汉语之美在于思想情感与人文底蕴。
分述:第三段论述不能抛开汉语 人文底蕴,批判伪古风现象,强调脱离思想内涵的堆砌辞藻会远离汉语之美;第四段强调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努力,倡导通过深度阅读(如理解《洛神赋》背景)建立知识关联,肯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作用。第五段注重语文课堂的引导,主张语文教育应超越机械记忆,通过生动讲解传承文脉。
总结:升华观点,强调汉语功底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发出呼吁:“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二“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他认为汉字别具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可知,鲁迅先生提出的汉字别具三美分别是: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意美:“月光如银子”与“篁竹成黑色”形成明暗对比,构建出中国水墨画般的静谧意境;“虫声繁密如落雨”通过通感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意象,唤起读者对夏夜的生命感知;草莺鸣叫又安睡的细节,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东方哲学意蕴。“意美以感心”体现的是情感意境之美。
音美:“落落落落嘘!”四字叠用模拟鸟鸣,短促音节如跳动的音符;“繁密如落雨”四字短语模拟雨滴节奏,与后文长句形成张弛变化;“闭着那小小眼儿”中“小小”叠词运用,产生温柔的呢喃韵律。“音美以感耳”体现的是音韵节奏之美。
形美:银白月光与黑色竹影构成经典黑白对比,具有传统书画的留白韵味;“草莺”动态描写与“安睡”静态描写形成画面张力;“虫声—落雨—鸟鸣”的意象排列,构建由地面到空中的立体空间层次。“形美以感目”体现的是视觉形象之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利剑
陈振林
秋夜,七十五岁的老将军挥起了手中的利剑。
利剑闪过一道寒光,剑刃像掀起一阵狂风,就要随着主人的命令和心情驰骋。
三十八年前,也是这样的一个秋夜,也是没有月亮的晚上,也是挥着这把利剑,将军一个人,冲出了重重包围。那晚,将军正和兄长等着入宫参拜君王的父亲回家。夜已经深了,父亲还没有回来,却差人送回一封信。父亲在信中说:“王急召,兄弟二人速至。”信上插了一根鸡毛,兄弟二人知道这是特别紧急的意思。兄长建议即刻入宫,临出发时,一向听从兄长言语的将军却停下了脚步,轻声对兄长说:“莫不是出事了?父亲似有暗示……”
兄长不听。兄弟二人分道扬镳。
正值盛年的将军冲出重围,仓皇逃离,跌跌撞撞,夜行在崎岖小道上。黎明时,他听到消息:父兄二人在王宫内被杀。他隐隐感觉,有追兵一路尾随,随时可能追上来。
他没有忘记带上那把利剑,那是他八岁时父亲放在他手上的。那真是一把宝剑,剑鞘全身呈古铜色,上边雕着一条龙。龙的爪子张开着,是在天飞舞的样子。可他没有工夫看这飞舞着的龙了,只能拼命逃离。虽然被通缉,但逃离的路还算顺畅。要过江了,正愁没有船只时,即刻就从芦苇荡里钻出来一个渔夫。肚子正饿的时候,一名少女送来了饭食。最难的是通过那道关口,那里驻守着重兵。他急啊,居然一夜之间白了头。模样变了,关口也就过了。
一路奔走,手中的利剑一直在告诉他,一定要为父兄报仇。进入这个陌生的国,他不遗余力地帮助陌生之国的王,让这个陌生的国变得强大。第十六个年头,将军带着陌生之国的兵士,握着那把飞舞着龙的利剑,踏上了父兄被杀的土地。他,终于报仇了。他成为父子兄弟情深的楷模,成为这块土地上的英雄。
他的利剑,帮助着陌生之国的王,伸向一个又一个国的国土。
可他没有想到,他的利剑,终有一天会伸向自己的脖颈。那一天,陌生之国的王更陌生了,他给七十五岁的将军送来了一把剑。老将军知道,这是要将自己赐死的王令。可是,明明自己手中有一把利剑啊。
老将军连夜将儿子送到邻国的友人身边,只匆匆叮嘱几句,就返回家中。老将军叫来亲信,吩咐道:“我死之后,请将我的头颅挂在城门上,我要亲眼看到敌国被攻破城门的场面……”
秋夜,七十五岁的老将军举起手中的利剑。利剑,终究挥向了自己。
几年后,有人看到一名威猛的年轻将军在战场上自由驰骋,模样像极了多年前自杀的老将军。他的手中,紧握着一把雕刻着飞龙的利剑。人们知道,年轻将军复仇的时刻到来了,他一定能够为自己的父亲报仇。
几年过去了,年轻的将军一心苦练自己的骑射本领。
又是几年过去了,年轻将军一心训练着军队里的兵士。
有一天,一位长者走近年轻的将军,问:“你是⋯⋯他的儿子吗?”
“我是。”年轻的将军回答。
“你知道你父亲是怎样死去的吗?”长者问。
“知道。”年轻人答。
“他的利剑还在你手上呢。”长者捋了下长须说道。
“在我手上。”年轻的将军握了握手中的剑说,“当年,父亲还给了我另一把利剑。”
“哦?什么利剑?”长者来了兴趣。
年轻的将军凑近长者,轻轻地说了四个字——“不要报仇”。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划线部分写出了主人公心情的复杂,奠定了本文悲凉的情感基调。
B. 小说的开头情节紧凑,突出了情况的危机,营造了紧张、形势急迫的氛围。
C. 从“陌生之国”变为“敌国”的称呼,宁可自己死无全尸,也要目睹敌国被破,可见将军的不甘与仇怨。
D. 最后老将军选择用这把战功赫赫的利剑终结此生,是因为他已无当年的能力。
7. 关于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小说的情节围绕“利剑”展开,跌宕起伏,讲述了三代人的故事。
B. 小说隐匿了主人公的姓名,用年纪不同的称呼体现不同的主人公,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
C. 小说中突出了对年轻将军的动作描写,凸显出他的英勇无畏。
D. 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出乎意料,但又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8. 文中多次出现的“利剑”有着怎样的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著名作家麦家曾说:“小说中大开大阖的经历、大悲大喜的感受、大荣大辱的考验,可以极大限度地展示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感受。”对此,结合文本谈谈感受。
【答案】6. D 7. C
8. ①“利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了三代人的故事;
②“利剑”象征着复仇,警示我们不能被仇恨冲昏头脑;
③“利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老将军逃走时拿走利剑用它复仇,最终用利剑自尽,年轻将军铭记利剑的教训,放下仇恨。
9. ①大开大合的经历:老将军由连夜仓皇逃出到带领陌生国度士兵为父兄报仇,体现出了他的顽强不屈,忍辱负重,坚强勇敢。
②大悲大喜的感受:报仇后老将军用利剑帮助陌生之国的王扩张疆土,最终难逃赐死的王令,展现出了他命运的曲折。
③大荣大辱的考验:老将军报仇后荣极一时与被赐死自尽形成对比,年轻将军不再用利剑复仇体现出他对仇恨的放下。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利剑”为线索,通过三代人的命运沉浮,展现了复仇与宽恕的永恒命题。作者运用简洁有力的笔触,在紧凑的情节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结尾的反转既出人意料又发人深省,体现了战争与人性、仇恨与救赎的深刻思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D.“是因为他已无当年的能力”错误。老将军自刎并非因“无当年能力”,而是因被君主猜忌赐死,依据原文“王送来一把剑”暗示赐死,且老将军选择终结此生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换取一条活路。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突出了对年轻将军的动作描写”错误。文中关于年轻将军的描写中并没有突出的动作描写,只是一般性的记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 作用的能力。
①线索作用。文中将军的父亲、兄长与将军自身,三代人的经历都和“利剑”关联。父亲那代,虽未直接用剑行动,但家族遭遇如传信、入宫被害等是后续将军持剑复仇等情节的源头;将军握利剑突围、凭借它支撑复仇信念,晚年又以剑终结,“利剑”像一条线,把三代人在不同时空的故事串连起来。
②象征意义。“利剑”象征着复仇,从将军逃亡不忘带剑,到凭借剑支撑复仇信念,“利剑”是复仇的具象化。它代表着将军对父仇、家族冤屈的执着,是驱动将军行动(逃亡、助力他国以图复仇)的精神依托,承载着强烈的仇恨情绪。当仇恨过度膨胀,如将军因仇恨历经苦难,晚年甚至以剑自尽,“利剑”又成为一种警示符号。它提醒读者,被仇恨冲昏头脑会陷入痛苦与毁灭,蕴含着对“过度执着仇恨”的反思,让“利剑”的意义超越物理武器,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思考。
③情节推动。在逃亡与复仇环节,“老将军逃走时拿走利剑用它复仇”,利剑是将军逃亡的“武器依靠”(助力突围),也是复仇的“行动标志”。因为有剑,才有后续逃亡遇渔妇、过关等情节,推动故事从“王宫事变”后的危机,进入漫长的逃亡、复仇进程。故事的结局与传承环节,老将军“最终用利剑自尽”,让故事走向悲壮收束,是情节的一个强转折;“年轻将军铭记利剑的教训,放下仇恨”,借助利剑实现“仇恨—反思—和解”的传递,使情节从沉重的复仇循环,转向有希望的新方向,完成故事的起承转合与主题升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大开大合的经历:老将军从仓皇逃离到带领陌生国度的士兵为父兄报仇,这一过程展现了他顽强不屈的精神。他经历了从逃亡到复仇的转变,体现了忍辱负重的品质和坚强勇敢的性格。这一经历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深刻展示了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挣扎。
②大悲大喜的感受:老将军成功复仇后,一度成为英雄,但最终却因功高震主而被赐死。这种从荣耀到悲剧的命运转折,凸显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残酷。这种大起大落的经历,让读者感受到老将军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复仇成功的喜悦,也有被背叛的悲凉。
③大荣大辱的考验:老将军从荣极一时到被赐死自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年轻将军选择放下仇恨,不再用利剑复仇,体现了对父亲教训的领悟和对仇恨的超越。这一转变不仅是对老将军悲剧的反思,也展示了新一代的成长和智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江。
大夫种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耶,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今勾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棰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䀭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盘匜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天王岂辱裁之?亦征诸侯之礼也。’”
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节选自《国语·吴语》)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王不如A设戎B约辞C行成D以喜E其民F以广G侈H吴王I之心
A. BDF B. BCF C. ADH D. BEF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卜,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灼甲骨取兆以占吉凶。
B. 文中“唯天所授”的“唯”和“唯天王秉利度义”的“唯”意思不同。
C. 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文中“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的“伯”是此意。
D. 文中“敢私告于下执事”的“执事”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以烦执事”意思一样。
12. 下面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 )
A. 文种向勾践献计谋:君王不必打战,因为越国军队经过训练,四处征战,没有受过挫败。
B. 越王勾践很赞同文种的意见,就命诸稽郢向吴国议和。诸稽郢对吴王极尽恭维之能事。
C. 诸稽郢说,勾践将带领几个老臣,亲自来谢罪,在边境上叩着响头。
D. 诸稽郢告诉吴王,既然已经扶持越国,如果再讨伐,将失信于诸侯。
13. 翻译下面句子
(1)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2)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武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