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07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逐题解析)
怀化市2025上期高一期中考试题
语文
命审题专家:市教科院 于合长 怀化三中 米南笛
沅陵一中 蒋玉霞 怀铁一中 彭新柳
怀化一中 张建光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园林景观两者都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寄托山水之间,追求某种人生理想、情感节操。创作者并不是对大自然完全地机械模仿,而是融入自我意识。两者采用自然景象,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理想追求,体现高尚的精神境界。
中国山水画追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画家要走进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和发现自然之美,并根据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和品味,用笔墨表现自然山水之美。人们将思想情感寄托于自然之中,借自然物象来表达世界观。我国园林景观设计追求自然之美,讲究“妙造自然”,呈现出“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风格。园林构景要素是指提取和利用自然界的山、水、石、树等元素,构建一个与自然媲美的园林。
意境是由“意”和“境”组成,可视为主客观的统一。“意”是主观的,“境”是客观的,而创作者正是将自身主观的思想情感融入客观的生活景物中。因此,意境是主客观的统一,是情与景的交融,两者缺一不可。“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山水画的意境虽然是画作者借助山水景物营造的境界,但山水画不只是对自然界景物的还原,是创作者理想境界的向往,更是内心深处情感的传达。同理,园林景观营造是将主观思想情感融入园林景物中,达到借景抒情、以物比德等目的,使观赏者触景生情,产生共鸣,心灵得到熏陶,从而实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山水画创作首先是“打草稿”,即立意。所谓“意”就是意识、精神,是一幅作品的主要思想,立意是创作者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及情感的表达,其凝结了创作者的主观和客观思想,并以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只有在立意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意境。我国园林景观设计注重意境的营造,建造园林前期会针对环境现状规划立意,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后期造园者将思想情感、审美趣味与景观小品相结合以传递立意,营造出园林景观的意境美。例如,苏州博物馆园林设计吸取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华,采用框景设计手法,以白墙作背景,孤植树木,仿佛一幅水墨山水画。而树木的后面又是一个框景,从一个角度向外望去,又能看到另一个空间,带给人无穷无尽之感。
中国山水画采用虚与实的构图手法描绘自然景物,区分远景与近景、明与暗、疏与密。元代山水画家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图1),充分表现出虚与实构图手法的运用。画面分为上、中、下3段式,上段的山丘为远景,中段为中景,大量留白、以虚为实,描绘出平静的湖面,下段为近景,寥寥数笔的枝干与山丘虚实呼应。整幅画不见人影、船只、鸟兽,呈现一种寂静凄冷的意境。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造园者采用虚实构图手法。就山水而言,山为实,水为虚,山环水绕便是虚与实的结合。例如,扬州个园北立面的虚实关系设计,北立面由西向东分别为太湖石大假山、抱山楼、黄石堆叠大假山,太湖石大假山秀木繁荫,山下池水清澈,黄石堆叠大假山山顶有一四方亭,山中穿插石板、小院等,达到了绝对的“虚”(图1 《渔庄秋霁图》),中间高大的建筑抱山楼为绝对的“实”。假山中山水相依体现了虚实结合,即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过渡自然。
浏览完整试题
中国山水画与园林景观设计关系密切,园林景观设计在审美和艺术表现中都能看见山水画的“影子”。山水画的意境营造对园林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促使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能表现出自然之美,还能营造出意境之美。
(节选自徐灿、张迪妮 《山水画的意境营造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启示》)
材料二:
山水画论和表现方法深刻影响了唐宋以来的中国古典园林演变,由于园林的主人是深受传统文化思想浸染的文人、士贾,甚或是身兼画家于一身,因而在造园实践中不自觉地运用、发展了山水画理。山水画理在造园实践中如同画山水一样,寄情山水,山水画的美感亦孕育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美感。中国园林尤其在明清以后,在理学的影响下,强调主客观的心情返照,园林受观者的心境甚至因物理的气候影响而产生不同共鸣。“士”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寄寓了心中的理想。而山水画理赋予了中国传统园林无穷的意趣,这种意趣形成了中国传统园林特殊的魅力,世代传承,从而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只有把握中国的山水画理,更重要的是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者——“士”对山水画理形成的影响及在造园中如何运用山水画理,将诗、书、画三位融为一体、相互作用,才能达到“心物相映、意境融彻”的至高审美境界。
(摘编自王胜男、吴晓淇《寄情山水--中国山水画与造园美感的成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山水画的创作者很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创作前都先观察临摹自然景物,其画作就是大自然的翻版。
B. 园林设计讲究“妙造自然”,建造者利用自然界的山、水、石、树等建成的园林与自然毫无二致。
C. 园林景观设计常借鉴山水画的虚实构图手法,如山为实、水为虚,通过虚实结合营造艺术境界。
D. 士大夫阶层寄情山水,通过山水寄寓理想的传统,直接促成了“心物相映”审美境界的最终形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既要求画家深入观察自然景物,又强调融入个人对自然的主观理解与情感表达。
B. 园林建造者按照个人的喜好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对环境进行规划,从而最终确定园林建筑的立意。
C. 唐宋以后的画家建造园林时自觉地运用山水画理论,也就不自觉地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
D. 只要把握了山水画理,就能达到中国古典园林“心物相映、意境融彻”的至高审美境界。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园林设计中“虚实结合”的手法与山水画“留白”的构图方式异曲同工。
B. 园林中的山石布局必须严格遵循自然山脉的走向,不可人工改造。
C. 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将诗画意境融入园林,成为文人园林的典范。
D. 现代园林设计应完全摒弃传统山水画理,追求创新的空间表达。
4. 材料一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请简要分析。
5. 班级开展“园林艺术研学”活动,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园林景观设计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1. C 2. A
3. C 4.
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①首先总述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园林景观两者都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接着分论山水画与园林景观在意境营造、虚实手法上的具体联系。
③最后总结山水画对园林设计的启示。
5.
①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园林景观设计影响深远,园林景观设计运用山水画理,将诗、书、画融为一体、相互作用,达到“心物相映、意境融彻”的至高审美境界。
②都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都讲究情景交融。
④二者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从艺术哲学和实践层面探讨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园林景观的深层关联。材料一以“意境营造”为核心,通过虚实构图、立意思辨等手法,系统分析两者在审美表达上的同构性;材料二则从文化史角度,揭示文人阶层将山水画理融入造园实践的自觉过程,强调“诗书画一体”的文化传承。两文互补,共同构建起理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理论框架。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其画作就是大自然的翻版”错误。原文的表述为“不是对大自然完全地机械模仿”“人们将思想情感寄托于自然之中”,“画作就是大自然的翻版”与原文这些观点矛盾。
B.“与自然毫无二致”错误。建造者利用的是“自然界的山、水、石、树等元素”,“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原文强调人工营造的自然感,而非完全一致。
D.“直接促成”错误。材料二指出“心物相映、意境融彻”的审美境界需“把握中国的山水画理”并“剖析‘士’对山水画理的影响”,而非“直接促成”。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判断推理的能力。
B.“按照个人的喜好和独特的审美趣味”错误。材料一有“凝结了创作者的主观和客观思想”“建造园林前期会针对环境现状规划立意,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强调“因地制宜”和主客观结合,而不只是个人主观因素。
C.“自觉地运用山水画理论,也就不自觉地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错误。原文是“由于园林的主人是深受传统文化思想浸染的文人、士贾,甚或是身兼画家于一身,因而在造园实践中不自觉地运用、发展了山水画理”,是受传统文化熏陶,因而不自觉地运用了山水画理,选项颠倒先后;且是“不自觉地运用、发展”,不是“自觉地运用”。
D. “只要……就……”错误。材料二为“‘士’对山水画理形成的影响及在造园中如何运用山水画理,将诗、书、画三位融为一体、相互作用,才能达到‘心物相映、意境融彻’的至高审美境界”,原文是必要条件,选项是充分条件,表述太绝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核心观点强调山水画理对园林的深刻影响,“士” 将诗、书、画融入造园。
A.“虚实结合”与“留白”虽相关,但未涉及诗书画融合的核心。
B.“必须严格遵循自然山脉的走向,不可人工改造”,表述绝对,违背材料中“人工营造自然”“妙造自然”的理念。
C.王维作为文人画家,其“辋川别业”将诗画意境融入园林,直接体现了材料二 “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造园理念。
D.“完全摒弃传统”,违背材料二“山水画理赋予园林无穷意趣”“世代传承”的观点。
展开余下试题
故选C。
【4题详解】
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第一段,“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园林景观两者都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首先总述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园林景观两者都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第二至六段,“意境是由“意”和“境”组成,可视为主客观的统一”“山水画创作首先是‘打草稿’,即立意……后期造园者将思想情感、审美趣味与景观小品相结合以传递立意,营造出园林景观的意境美”“中国山水画采用虚与实的构图手法描绘自然景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造园者采用虚实构图手法”,分论山水画与园林景观在意境营造、虚实手法上的具体联系。
③第七段,“山水画的意境营造对园林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促使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能表现出自然之美,还能营造出意境之美”,最后总结山水画对园林设计的启示。
综上可知,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 能力。
①文中有“山水画论和表现方法深刻影响了唐宋以来的中国古典园林演变”“‘士’对山水画理形成的影响及在造园中如何运用山水画理,将诗、书、画三位融为一体、相互作用,才能达到‘心物相映、意境融彻’的至高审美境界”,可知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园林景观设计影响深远,园林景观设计运用山水画理,将诗、书、画融为一体、相互作用,达到“心物相映、意境融彻”的至高审美境界。
②文中有“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园林景观两者都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知都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文中有“山水画的意境虽然是画作者借助山水景物营造的境界……是创作者理想境界的向往”“同理,园林景观营造是将主观思想情感融入园林景物中……从而实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可知都讲究情景交融。
④文中有“中国山水画采用虚与实的构图手法描绘自然景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造园者采用虚实构图手法”,可知二者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食记(节选)
葛亮
酥皮最考功夫,考验的是手感与耐心。要焗出酥脆的酥皮依赖人手,得把面团从外向内折,慢慢裹起,然后再擀平、折叠,如是者重复数次,折出至少几十层,焗出来才酥脆。入行多年的师傅,哪怕工多手熟,这一折一叠,稍懈怠走神,便无法尽美。荣师傅便以此训练五举。一块面,揉、擀、折,不停歇地,让他做上一天。成了形状了,狠狠地用擀面杖一压,酥皮便成了死面,回到起点。然后重新又是一轮揉、擀、折。这揉的是面,却也是心志。在这夜以继日的锻炼中,人沉稳了,也渐渐挫去了少年人的轻浮气。总而言之,要的是他一个“慢”。再一层,又是要个“快”字。用的法子,是炸芋虾。一个大大的芋头,起码花一个小时才能炸毕,其间还要不时观察芋虾颜色调整火候。长时站在灶边面对烘热火炉,极考脚骨力,且酷热难当。平常人,炸完一个便要喝凉茶下火。荣师傅着五举,每天要炸上十个芋头,中间不可停歇。整一个月下来,五举小腿上,站到青筋暴出。人瘦得销骨脱形,便是每日焗汗出油,生生将人熬干了。别的师傅,看在眼里,想自己也让学徒吃过苦头,可何曾有过如此十方阎罗的架势。但碍于情面,并不好置喙。便是谢醒,也觉得师父过分,有心替师弟求情。荣师傅眼睛都不抬,说,他不做可以。你顶上?
如此一年之后,临近八月。荣师傅对五举说,进来,跟我做月饼。
荣师傅戴上围裙,空气中,弥漫着丰熟的面粉的味道和馅料的焦香味。荣师傅将月饼上了盘,入了炉。过了一阵拿出来,刷上层蛋液。再入炉。饼成了,澄黄如金。荣师傅夹一只放在五举手心里,说,尝尝。
五举小心翼翼地咬一口,五味馨香,在他齿颊漫溢开来。
荣师傅问他,好吃吗?
五举使劲点一点头,露出了孩子的天真相。①荣师傅笑了。
五举不禁愣住,嘴里忘记了咀嚼。这是他这一年来,第一次看师父对他笑。这笑的内容他难以判断。但见这壮大的男人,因为笑,眼角里打了一点褶。褶里面藏了一点暖意。
这时候,荣师父忽然收敛了笑容,对五举说,照样给我打一炉。
于是,五举打了他人生中的第一炉月饼。从炉子里拿出的时候,和师父打的一样金黄诱人。他将忐忑咽下去。
荣师傅看一眼,仍夹起一块,放在他手心里,叫他尝尝。
然而这块月饼,他咬不动,像石头一样硬。
荣师傅说,这种月饼,老辈叫“捉死狗”。反生,成炉都废掉。想想看,你入炉前,都做了什么。
五举捧着月饼,茫然看他。觉得月饼的温度,在手心里一点点凉下去。
荣师傅说,你和面的时候,加了一次水,又加了一次糯米粉。这就是“五仁”月饼,料只能让你备一次,由不得你后悔,修修补补再来过。一次错,成炉废。
②荣师傅冷冷地看他一眼,说,这一炉,你都给我吃下去,一块不许剩。
八月初五,同钦楼的“大按部”格外热闹。五举抱着一摞摞已包装好的唐饼,送去楼下饼部的店面。店面上挂着“同钦楼”的金漆招牌,在黄昏下有灰蓝色的反光。五举将唐饼放到柜台上,卖饼的阿娘一边往柜上摆饼,望了五举一眼,恍然大悟似的,说,啊,五举大个仔啦,生得咁靓仔。过两年要娶老婆了。
这时候,师兄谢醒经过,好像刚刚从外头回来。③谢醒穿着花呢的西装,已是时髦青年的样子,头发梳得油亮。他正待上楼。五举说,师兄,刚才师父找你。谢醒便退了下来,急问他,你怎么说的?
五举说,照你教的,说去送货了。
④谢醒便松一口气,说,好彩①有你。刚刚认识了一个新的股票经纪,倾谈了几句,耽误了。
第二年正月,师徒三人,吃了一顿团年饭。
三个人回到茶楼,是掌灯时分。荣师傅说,我该教教打莲蓉了。
两个徒弟,随他走到了小厨房门口。
荣师傅回过身,对他们说,我只传给一个人。
三个人都沉默。
五举想想,退后一步。他说,师父,师兄,我干活去了。
荣师傅拦住他,说,你,跟我来。
谢醒愣住,人僵在那里。荣师傅看他一眼说,没听懂?我只传给一个人。
谢醒嘴动一动,肩膀颤抖,说,为什么?我帮你炒了六年的莲蓉。
小厨房的门,“砰”的一声,对他关上了。
五举扑通一声跪下来。
荣师傅一眼未看他,说,换衣服,系围裙。备料。
五举说,我这一跪,是替师兄的。他纵有错,跟了您八年。您教他。我替你们炒莲蓉。
荣师傅系围裙,开炉,热锅。他说,我教谁,以后莲蓉也归你炒。
倒油。火大,油入锅“滋啦”一声响。
荣师傅关上火,静了半晌,说,我也告诉过你,我这人,怕输赢。我传给一个人,就输不得。
五举到了阿爷那里。
长大的青年人,不管不顾,趴在阿爷膝头哭了。
五举说,阿爷,我方才明白。师父对我恶形恶状,对师兄温言细语。种瓜得瓜,他明知如此,从一开始就害了师兄。
阿爷听着五举哽咽,手摸一摸,摸到他的肩膀,厚实实的。阿爷的一只眼睛障翳,看不见了。他顺着肩膀往上摸到了这青年的脸,棱角分明了,脸颊上还有泪。他躬下身,为五举拭去泪,说,孩子,可还记得当年咱爷俩,说那叉烧包。阿爷说,“三分做,七分蒸”。如今这话,得倒过来说了。人力在外,自然有好有坏。可到头来,还得看自己的那“三分做”,这才是做人的基底。
【注】①粤语,幸运、幸好。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别的师傅训练徒弟也会使其吃苦头,但不会像荣师傅这样对待每个徒弟都很严苛。
展开余下试题
B. “整一个月”“一年以后”“这一年来”“第二年正月”等时间词都表现了五举学艺的艰辛。
C. 文末五举对阿爷的诉说,表明他终于理解了师傅之前对自己恶行恶状的良苦用心。
D. 文章探讨了在时代洪流下传统匠人精神的存续困境,并点明了真正的传承需要技艺与德行兼备。
7. 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荣师傅笑了”是因为荣师傅被五举的真诚所打动,这是荣师傅温情的短暂流露。
B. ②处“荣师傅冷冷地看他一眼”表现了荣师傅对技艺的极致要求和对传承的责任感。
C. ③处谢醒的光鲜衣着与前文五举的“销骨脱形”形成对比,暗示着时代变迁下坚守传统技艺的艰辛。
D. ④处“好彩有你”点明了谢醒利用师弟为他打掩护,折射了商品经济时代人际关系的功利与算计。
8. 请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并简要说明。
9. 《燕食记》是一本长篇小说,它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推介语: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请问本选段是如何体现这一句话的?
【答案】6. A 7. D
8. ①运用大量动词,如“揉、擀、折”等,更有画面感,表现学习技艺之艰难
②运用方言俚语,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如粤语词汇“好彩”“咁靓仔”等。
③使用与岭南美食相关的专业术语,“酥皮”“死面”“捉死狗”等强化了的文章的专业性。
④语言富有哲理,如“‘三分做’,这才是做人的基底”等语言蕴含着做人之道。
⑤语言风格干净简洁、平实质朴。
9. ①饮食技艺见证人格蜕变。荣师傅要五举揉面的过程实则是对他心智的磨练,让他逐渐沉稳,褪去了少年人的轻浮气。
②饮食传承折射道德准则。荣师傅只选择踏实地的五举,而非心浮气躁的谢醒,揭示了“德为艺本”的准则。五举在师傅的选择中也逐渐明白技艺与心智并重的道理。
③烹饪之道照见人生哲理。“五仁”月饼,备料一次错,成炉废,强调了经验与积累的重要性。文末“‘三分做’,这才是做人的基底。”揭示了个人努力在人生中的关键作用。
【解析】
【导语】文章以传统美食制作作为故事背景,展现了师徒之间的技艺传承以及人生态度的培养。荣师傅严格要求徒弟,借食材的处理锻炼心性和技艺,隐喻人生的磨砺与成长。五举在过程中经历困惑与挫折,最初对师父误解,但在不断实践中获得认可,明白技艺与心智并重。最后,通过与阿爷的对话深化主题,揭示出三分技艺七分努力的人生哲理,体现传统技艺与人生智慧的传承。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荣师傅……对待每个徒弟都很严苛”错误。根据原文“便是谢醒,也觉得师父过分,有心替师弟求情”可知,荣师傅只对待五举格外严苛,他对谢醒是温言细语的。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句子内涵的能力。
D.“功利与算计”错误,谢醒更多的是急于求成的浮躁而非功利与算计,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语言艺术的能力。
①运用大量动词,如“揉、擀、折”“青筋暴出”“销骨脱形”等,对制作酥皮、炸芋虾等过程的描写非常细致,更有画面感,表现学习技艺之艰难。
②运用方言俚语,文中穿插粤语词汇“好彩”“咁靓仔”“大个仔”等,增强了岭南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鲜活。
③运用专业术语,“酥皮”“死面”“捉死狗”等都是与岭南美食相关的食品专业术语,它们的使用强化了文章的专业性,使内容更显真实。
④语言富有哲理,如“揉的是面,却也是心志”,将技艺训练与心性磨炼结合,含蓄点明主题。结尾阿爷的“三分做,七分蒸”借饮食之道喻人生哲理,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⑤语言风格干净简洁、平实质朴。如“他不做可以。你顶上?”,对话简洁,不拖泥带水,凸显师徒关系的直接与严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丰富意蕴的能力。
①饮食技艺见证人格蜕变。荣师傅要五举反复揉面、折叠酥皮 过程,象征着“慢工出细活”和“心志的磨砺”,这让他逐渐沉稳,褪去了少年人的轻浮气。
②饮食传承折射道德准则。荣师傅对五举的严苛训练如“揉面磨心志”“炸芋虾练耐力”,和对谢醒的取舍,体现了传统师徒关系中“严师出高徒”和“德行为先”的道理。五举最终理解师父的用心,说明技艺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品格的塑造。
③烹饪之道照见人生哲理。“五仁月饼”的“一次成型”暗喻人生不可“修修补补”,需一步到位,强调了经验与积累的重要性。文末阿爷的“三分做,七分蒸”到“倒过来说”的教诲,进一步点明“做人基底”的重要性;“‘三分做’,这才是做人的基底”揭示了真正的传承需抵御浮躁,坚守本心,个人努力在人生中起关键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节选自《左传·秦晋崤之战》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杞子自郑使A告于秦曰B郑人使我C掌其北门之管D若潜师以来E国F可得也
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国以鄙远”中的“远”指“远方的土地”,与 “劳师以袭远”中的“远”意义相同。
B. “邻之厚,君之薄也”中 “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C. “既东封郑”中的“东”是名词用作状语,意为“在东方”,与“秦师遂东”中的“东”意思不同。
D. “失其所与”中的“其”是代词,与“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中的“其”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晋兵临城下
上一篇: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无答案)
下一篇:
江苏省南京市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湖南省怀化”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