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07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江苏省南京市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本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写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考试号。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观众基础,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中国传统戏曲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戏曲中既讲述神话传说,叙写儿女情长的故事,也记载家国天下的历史,传颂忠孝节义的典范等等。同时,戏曲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追求和深沉的精神追求。戏曲舞台虚实相生、以形写神的大写意,表演程式化美学的规范技巧,钟情“大团圆”结局的写作构思等等,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对和合共美的追求;从戏曲的戏文唱词中,我们能体察到戏曲主人公的爱国情怀、传统美德,感受到作者惩恶扬善、褒忠贬奸的鲜明爱憎,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气神。
中国传统戏曲又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创作艺术,它广泛汲取其他艺术的精华,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角色类型和表演风格。在中华艺术发展的长廊中,戏曲塑造了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中多彩的人物形象。比如,《定军山》中威武的黄忠、《穆桂英挂帅》中英姿飒爽的穆桂英、《连环套》中粗豪侠义的窦尔敦等形象无不家喻户晓,让人们经久不忘。
然而,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艺术,传统戏曲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无形中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生存压力、事业危机造成了许多人紧张、浮躁的心态,使得人们难以静心慢慢品味这门缓慢古老的艺术;各种娱乐方式也在冲击着传统戏曲,“瓜分”着本就为数不多的观众,爱听中国戏曲的大部分是老戏迷,可能与他们难以接受其他娱乐方式有关。
另一方面,不仅是外部生存环境恶劣,戏曲自身也存在诸多亟须改进之处。就形式而言,戏曲唱腔缓慢,还保留了大量方言,许多观众难以听懂,舞台局限也比较多;在表现内容上,总体说来则是创新不够,很少出现优秀的戏曲作品,有些剧本内容还有待改进,或是说教色彩浓郁,或是老生常谈,不符合新时期的审美趣味等等。由是,有些传统剧场发展长期不景气,甚至停业、倒闭;许多戏剧演员工资收入低、待遇差,很多年轻人最终放弃这项事业,纷纷转行,造成戏剧演艺行业人才青黄不接等等。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
作为中华民族流传千年极富特色的艺术瑰宝,中国戏曲面临的窘况让多少中国人担心,甚至忧虑叹息。中国戏曲只有奋起求变,才能走出一条生存之道。
(取材于刘琦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将戏曲唱腔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歌曲《万疆》听来别有韵味;用粤剧“唱”一部电影,影片《白蛇传·情》给观众带来全新观影感受;融户外园林真人秀和戏曲实景演出于一体,戏曲文化节目《最美中国戏》让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新实践赋予戏曲更立体、更多样的现代化呈现方式,满足了观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浏览完整试题
戏曲现代化,是在遵循戏曲美学和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融入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和当代舞台表现手段,实现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使戏曲艺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观众审美相契合。戏曲现代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戏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创作中融入多样化的现代元素,能有效呼应时代审美要求。“戏曲+电影”“戏曲+歌曲”“戏曲+动画”等创作形式让戏曲以更亲切、更接地气的方式触达更多人群,能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感体验,激发更多群体的情感共鸣。比如,某视频网站播放的《上元千灯会》将传统戏曲与流行元素结合,以灯塑景、以戏传情,呈现了一场戏曲盛宴,颇受年轻观众喜爱。
戏曲传播全媒化是全媒体时代戏曲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网络直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对剧场艺术产生了较大冲击,同时也为戏曲发展、特别是戏曲传播打开新天地。一方面,线上直播、视频剪辑等数字手段极大丰富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张力,使戏曲吸引了更多的观众。比如,不少戏曲院团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云直播”,通过弹幕与观众互动,“圈粉”年轻观众。另一方面,戏曲可以借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辐射更多人群。新媒体条件下,受众同时也是传播者,好演员、好作品借助新媒体,其传播量可以实现几何级增长。比如,“上戏416女团”(由上海戏剧学院京剧表演专业的5名女生组成的传统戏曲组织)通过短视频平台,运用京剧唱腔演唱歌曲,风靡网络。
有人说“年轻人不喜欢戏曲”,这句话似乎对年轻人颇有微词。深层思考戏剧发展问题,其实年轻人喜不喜欢戏曲,关键在于戏曲能否创新创造、有效推广。20世纪90年代起,河南戏曲界开展的《程婴救孤》《焦裕禄》《风雨故园》《苏武牧羊》等戏曲作品进校园演出活动,引起青年学子的强烈反响。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认识戏曲全貌,充分感受戏曲魅力,进而爱上戏曲、成为戏迷。这些年轻戏迷,说不定以后有机会成为专业的戏曲工作者。只有争取到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才能为戏曲艺术可持续发展蓄足内生动力,这或许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
正如京剧大师梅兰芳所说:“一个古老的剧种,能够松柏常青,是因为它随时进步。”现代化传承的传统戏曲,连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正以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持续散发时代魅力。
(取材于邓剑洋、周子健、陈涌泉等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戏曲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 精华,表演风格独特,追求程式化美学。
B. 中国传统戏曲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人物特色鲜明。
C. 中国传统戏曲讲述的都是真实的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D. 中国传统戏曲拥有着流传千年的悠久历史,面临发展的瓶颈,需要求变突围。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人们不能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中国传统戏曲。
B. 大部分中国戏曲观众为老戏迷,是由于他们难以接受其他的娱乐方式。
C. 因为内容上缺乏创新,陈旧老套,中国传统戏曲没有出现优秀的作品。
D. 有些传统剧场不景气,戏剧人才青黄不接,制约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元千灯会》从内容与形式上将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元素进行了创新性融合。
B. 《白蛇传·情》用“粤剧+电影”的新型呈现方式完全能够满足观众沉浸式观影需求。
C. “上戏416女团”在短视频平台用京剧唱腔演唱歌曲,可以辐射到更多的人群。
D. 《风雨故园》等戏曲作品进校园演出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材料二第2段,作者为什么说“戏曲现代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戏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单刀赴会①
谈歌
转眼已经一个月过去。关汉卿的病仍不见大好,文秀每天给他细心煎药。今天,关汉卿接到了文远的请柬,要他去袁家茶楼饮酒。关汉卿看过请柬,对文秀笑道:“文远这是做什么呢?今日他还要唱《单刀赴会》呢,怎么去饮酒呢?莫要误事了哩。”
文秀皱眉道:“先生,这几日我哥与郑大官人直是走动得勤快,我怕是……”
关汉卿摇头:“不会,我与你们兄妹十几年的情谊,文远怎么去郑子厚戏班子。只是我今日体虚得很……”①关汉卿抬头看看窗外,已经是大雪飘飘,寒雪乱扫。他感觉自己精神实在倦怠。
马致远是前年春天投奔了元大都的郑子厚。他给郑子厚写折子戏,去年秋天还把王实甫也拉过去了。郑子厚被人称作郑大官人。郑子厚的弟弟是朝廷的大臣,郑子厚在元大都的声名便恁是了得了。
文秀皱眉道:“先生就不要去了吧。”
关汉卿想了想,笑道:“还是去吧。文远是个脸皮薄的人,不好扫他的兴致。”
关汉卿就与文秀去了袁家茶楼。一路上,满街飞雪,关汉卿微微有些气喘。文秀扶着他一路走着,心里阵阵难受。到了袁家茶楼,关汉卿就和文秀上到了二楼,关汉卿抬眼一望,竟怔住了。见楼上文远与马致远、王实甫坐在一起,正在说笑。关汉卿脸色陡然变了。这场面实在是他不曾想到的。他实在不曾想到文远与马致远、王实甫搅到一处了。
②窗外的大雪呼呼直落下来。北风醉汉一般猛烈地刮着,窗纸被风雪击得惊慌地颤动。
王实甫见到关汉卿上来,忙起身笑道:“关夫子,你可是姗姗来迟了。文远可是等候很久了。”
关汉卿硬硬地看了文远一眼。文远笑了笑,有些不自然地道:“关先生请坐。”
关汉卿看看文秀,就点头道:“文秀,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坐吧。”就坐在桌前。
文远忙起身给关汉卿斟了一杯酒。关汉卿却不看那酒,直管问:“文远,今日的戏就要开场了,你如何还在这里饮酒呢?”
文远怔了怔,却没有回答。
一时有些尴尬,几个人一句话也无从说起,桌上的酒已经冷了。
王实甫喊一声:“店家,再烫一壶酒来。”
关汉卿摆手:“不必了。文远,今日你是不能喝酒的。莫要误了场啊。”
王实甫笑道:“文远兄今日要敬关夫子一杯了。”
展开余下试题
文远双手举起酒杯,笑道:“先生饮了这杯,弟子还有话讲。”
关汉卿笑:“你何苦这多礼节。有话但要直言才是。好,不扫你的兴致,只此一杯。”说着,就端起了酒杯。
文秀忙道:“先生身体刚刚好些,郎中嘱咐不能饮酒的。”
关汉卿道:“但饮一杯还是无妨的。我不知道文远要说些什么。”
文远脸色一红:“事情到此,不敢再瞒先生,我要到郑官人那里去唱了。”
关汉卿一怔,手里的酒杯一晃,就硬硬地放在了桌上。他皱眉道:“哦?几时去?”文远看看王实甫。似求王实甫说话。王实甫却把头转向窗外。
文远头一低:“我今日就走,这场酒,是我辞别。”他说得声音很低,似是飞虫响动。
关汉卿目光钉子一般扎住文远。文远被关汉卿的目光盯得不自在了,他脸一红,便起身下楼。关汉卿未动,文秀却大步追下楼来,在店门外喝住文远。
文秀怒道:“我只问你一句,你今日是想如何?你还唱不唱今晚的戏?”
文远道:“我真的只能回戏了。你总不能让我吃官司吧。”
文秀身子一颤,叹了口气:“好吧,你去吧,从此你我兄妹恩断义绝,我今后再也不想见到你了。”文远怔了怔,泪就涌出来。再也说不出一句话,转身飞似的走了。只听到满街的雪踩得乱响。
关汉卿颤颤地下得楼来。文秀正在楼下呆立,忙迎上去,焦急地问:“先生,如何唱今晚的戏呢?”
关汉卿仰天长叹一声:“这一场《单刀赴会》啊。”说罢,他大步向前走了。文秀紧紧跟在他身后,竟是有些跟不及他的步子。雪渐渐弱了。
二人赶到勾栏内,台下看客已经乱作一团了。
文秀嗫嚅道:“关先生……”
关汉卿有些艰难地摆摆手:“什么也不要说了,快准备行头吧。”
锣鼓催得紧时,浓墨重彩的关汉卿上场了。台下轰上来一阵爆彩。关汉卿唱到“大江东去浪千叠”一句时,勾栏内已经喝彩声不断了。关汉卿突然觉得胸中一阵憋闷。他努力走了几步,就再也拔不动步子了,身子似定住了一般,就呆在了台上。
台下静若坟场。
文秀大吃一惊,她看到关汉卿的脸上已经是大汗腾腾了。她感觉关汉卿已经唱不出了,或者说唱不动了。但是出乎她的意料,关汉卿又开始唱了:
“苍阳如血,壮士如铁,醉眼斜看狂风烈。”
当他唱到最后一句时,脸色已经变得涨红,似一块刚出染缸的红布。
台下又是一阵爆彩。有人击掌喊道:“好!真关羽也!”
戏终于在掌声中散了,看客们离去,关汉卿却仍怔怔地在台上定着,与台下仍然没有走的马致远、王实甫目光相对着,似乎能碰出烈烈的火光。
文秀一脚冲上台来,痛喊了一声:“先生啊……”
关汉卿惨惨一笑,一张嘴,一口鲜鲜的血就喷出来。
马致远没有说话,呆呆地看着天边。③雪早已经停了,寒风狂烈,一天厚厚的云被吹散了。一角蓝天在天际被风撕开。无边无际的寒风湿重地滚地而来。马致远的泪水淌下来。他呆呆地喊了一句:“关夫子啊,你这是何必。你……”他再也说不下去。他的声音很响,但风声更响,风声淹没了他的声音。
王实甫没有听清,问一句:“致远兄,你刚刚说些什么?”
马致远不再说话,一双泪眼怔怔地望着雪天。他一动不动,似乎石化了一般。
王实甫看看冷冻了的天空,想到这是极难挨的季节。
④天寒彻,雪纷飞,云离散,万里荒寒,人无声。
【注】单刀赴会,原指三国故事:鲁肃为了索还荆州,请关羽赴宴,暗中设下埋伏,并请关羽故人司马徽前来陪宴劝酒,司马徽拒绝,并告诫鲁肃不可鲁莽行事。关羽接到请书后明知是计,仍旧带周仓一人单刀赴会,关平、关兴带大军在江边接应。席间二人言辞交锋,鲁肃不能取胜。关羽智勇双全,震住鲁肃,令他不敢动用埋伏的军士,最后安然返回。后被关汉卿改写为元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汉卿接到文远请柬后,虽身体虚弱且对文远在演出日邀他饮酒感到疑惑,但因顾念情谊还是决定赴约,体现了他重情重义 性格。
B. 关汉卿看到文远与马致远、王实甫坐在一起说笑时脸色陡然变化,是因为他没想到文远会与投奔郑子厚的两人搅到一处,心中有被背叛之感。
C. 文远说自己今日就走,这场酒是辞别,还提到怕吃官司,表明他为了自身利益和迫于压力,决定放弃与关汉卿的情谊和当晚的演出。
D. 关汉卿在台上唱到“大江东去浪千叠”时勾栏内喝彩声不断,说明他的演唱水平高超,意在突出他即使身体不适也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描写为关汉卿出门赴宴渲染了一种寒冷、孤寂的氛围,也暗示了他身体不适却仍要赴约的无奈。
B. ②处生动地表现了风雪的猛烈,烘托出关汉卿见到文远与马致远、王实甫在一起时内心的震惊与愤怒。
C. ③处环境描写暗示了关汉卿虽然经历了朋友的背叛,但仍对未来充满希望,如同那一角被撕开的蓝天。
D. ④处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荒寒的氛围,烘托出关汉卿在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的悲惨心境,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索。
8.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关汉卿在整个宴会过程中的心理情感变化。
9. 本文作者有意在形式创新上将小说与传统典故“单刀赴会”构建起多重联系,且在内核建构上赋予这个故事新的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三十七年春,晋公子重耳反国,立,是为文公。秋,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与卫,于是郑伐滑。周襄王使伯服请滑。郑文公怨惠王之亡在栎,文公父厉公入之,而惠王不赐厉公爵禄,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不听襄王请而囚伯服。王怒,与翟人伐郑,弗克。冬,翟攻伐襄王,襄王出奔郑,郑文公居王于汜。三十八年,晋文公入襄王成周。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概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戮。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子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兰事晋A文公甚谨B爱幸之C乃私D于晋E以求F入郑G为太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反,通“返”。和《齐桓晋文之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反”意思相近。
B. 与,指亲附。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中的“与”意思不同。
C. 赐,指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赐”用法相同。
展开余下试题
D. 蚤,同“早”。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无礼于晋”,是秦晋联军围攻郑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B. 郑国攻打滑国时,周襄王派伯服为滑国说情,郑文公不仅没有听从襄王的讲情,反而还扣押了伯服,惹恼了襄王。
C. 晋国希望抓住叔詹羞辱并杀死他,因此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国难当头,叔詹主动赴死,以解决郑国此次危机。
D. 郑国的公子兰能够回国,并被郑文公立为太子,是因为外有晋文公武力胁迫,内有大夫利用母族优势进言帮助。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14. 选文中晋国撤兵 原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有何异同?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登岳阳楼作(其二)
丁宝桢
万壑争趋一束收,平分南北共江流。奔涛直走三千里,浩气全吞十二州。
晋代以还杯在手,希文而后我登楼。官心平较湖心好,不作风浪任载舟。
【注】①丁宝桢,字稚璜,谥文成,贵州平远人,晚清名臣。本诗为诗人调任岳州知府时所作。②晋代士大夫崇尚虚无,常聚会饮酒清谈,脱离世务。③希文,是范仲淹的字。④平较:平,公平;较,通“皎”,光明。⑤湖心:喻民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一个“收”字,写出万千水流最终都由长江收容,体现了江水 深广。
B. 颈联借用两个典故,以谴责当下空谈误国的官僚,赞扬忧国为民的社稷重臣。
C. 本诗直抒胸臆,由诗人登楼所见的雄浑之景起笔,接着勾连古今,抒发情怀。
D. 尾联说为官者只要乘心公正且光明,民心自然会和好,表明诗人的清廉公正。
(2)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句都描写了登临所见之景。请简要分析两者在写景上的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
(2)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就是用这个典故来表达亡国之恨。
(3)《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写出月色清冷,衣物单薄、人情冷暖,尽管如此,诗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泛舟在无边的洞庭湖。
(4)《登岳阳楼》中,作者笔锋一转,由个人身世之哀扩展到国家动荡之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文段,完成小题。
“非遗”社团拟在校报上刊载一则关于“戏出年画”的介绍文字,但搜集到的部分文段在遣词造句方面有需要斟酌之处,请组织大家讨论并提出你的建议。
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传统年画中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要淋漓尽致地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它的掌舵者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搬到画面中。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毫无二致。戏出年画相当于把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舞台演出转化为可长久欣赏的平面艺术,寻常百姓将之张贴于家中,睹其形如闻其声, A 便可时时欣赏戏曲之精妙。
①戏出年画中要数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精彩。②流传下来的杨柳青戏出画样多达数百种以上,③涵盖了文戏、武戏等多种戏曲演出形式,④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⑤清末武打戏广泛流行,保留了大量精彩的武戏题材,如脍炙人口的三国戏、隋唐戏、公案戏等,⑥一些经典的画样每年再版重印, B 。⑦这类武打戏出善于突出角色的功架姿势,抓住不同行当的角色特点加以刻画和表现,⑧深受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第3段有三处语言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 把下面一个长单句改写成五个语意明白的短句。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的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在任何的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地看去,江水还浮着黄色。中间所横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轮廓。夜空辽阔,在众星的点缀里,长庚星闪耀得像一盏遥远的明灯。
商埠的清晨,几大片鳞云粘在浅碧的天边,山岭披着古铜色的衣,褶痕大有画意。有几只肥大的鸥鸟,它们,在阳光之内,暂时的闪白。颜色十分清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①江水由船边的土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几只小轮在喷吐着煤烟:在烟窗的端际,它是黑色;②在船影里,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
20. 画横线的句子与“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在划子上等船,风有一点冷”,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21. 同样描写色彩,句①“土黄”“铁青”后面没有逗号,句②“淡青”“米白”后面都有逗号,为什么?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有一天它拥有了情感……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思想健康,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逐题解析)
下一篇:
江苏省南京市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南京”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