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起来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浏览完整试题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一一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治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 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论证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强调了平等、友爱、和平的理念。
B.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 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合理的。
D.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 “大河无水小河干。”
C.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 “治大国若烹小鲜。”
4. 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C
3. D 4. ①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
②通过古今对比来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 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治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④心怀家国天下,承担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责任。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从不同维度阐释了中华文化“家国天下”观的深刻内涵。材料一以伦理实体为框架,揭示家国天下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联性;材料二则聚焦“天下情怀”的美学精神,通过儒道经典和文人志士的胸襟抱负,展现中华文化对公平、和平的永恒追求。两则材料共同勾勒出中华文化由近及远、由实到虚的伦理拓展路径,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又彰显了其在当代的价值张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分析可知,,不只是“国”,选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项缩小了范围。
C.“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结合材料二第三段,作者只是说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选项太过绝对。
D.“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结合材料三“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分析可知,文中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都是合理的”错。材料三原文“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而选项中“都是合理的”,说法太绝对。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的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体现了家与国的紧密联系,强调家是国的基础,国由家组成,与材料三“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的观点一致,突出了家国利益的一致性。
B.“大河无水小河干”用比喻说明国家与个人、家庭的关系,国家如大河,家庭如小河,国家发展关乎家庭命运,与材料三“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的理念相符。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出自《中庸》“修齐治平”,强调治国需先齐家,体现了家国互动的逻辑,与材料三中“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及家国担当精神的表述一致。
D.“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 小菜一样,分析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故不能证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根据“《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可知,运用引证法,引用古代典籍中关于“天下”与“公”的论述,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的理念形态,强调处理天下事需有公平、友爱的胸怀;根据“宋代大儒张载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可知,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以张载的“太平”理念为例,阐述“天下情怀”在古代的另一理念形态“天下太平”,并通过对“太平”内涵(人与自然、国与国和谐)的剖析,凸显其长久性与实践性。
③根据“在宋代,张载、范仲淹的愿望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在今天,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我们的诗人、作家……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可知,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古代“天下情怀”多为理想,而当代具备将其转化为现实的历史机遇,进而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强调其现实意义并提出时代要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可知,应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以关联性思维看待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融。
②根据“在今天,时代不同了……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可知,需厚植家国情怀,传承古代“天下为公”“天下太平”的理念,把握历史机遇,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投身国家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③根据“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治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可知,应将传统家庭伦理中的孝悌、忠恕等原则与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治精神有机结合,在不同关系中正确切换行为准则,既重视家庭情感维系,又遵守社会公共规范,做到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④根据“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可知,需强化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主动承担起推动民族统一、实现国富民强的历史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家国天下的伦理自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吗?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
……
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
周朴园 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
鲁侍萍 旧衬衣?
周朴园 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
鲁侍萍 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 要哪一件?
鲁侍萍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
周朴园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
鲁侍萍 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命定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里做过的事。
周朴园 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
鲁侍萍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周朴园 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吗?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 (低头)哦。
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鲁侍萍 (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不必说了。


展开余下试题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鲁侍萍 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传萍 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
周朴园 (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 (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周朴园 侍萍。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节选自曹禺《雷雨》)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这段对白中,推动相认的主动者在于周朴园,他多次试探问询,较主动,鲁侍萍多次陈述遭遇,揭露真相,较被动。
B. 选段包含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明线是发生在三十年前的故事,暗线则是发生在当下的故事,两线交织,过去与现在重叠。
C. 封建家庭的绝对权威造成了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分离,大资产阶级的冷漠、自私、伪善,则又是三十年后悲剧的直接成因。
D. 剧中人物呈现扁平化,周朴园是一个毫无人性的彻头彻尾的反面角色,对旧时恋人的怀念,是他身上存留不多的人性温情。
7. 关于文中加点的称呼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爷”这一称呼虽表尊敬,却也透露出一种疏远感,也暗含警告,曾经的鲁侍萍回来了。
B. 一个“你”字,侍萍把自己放在和周朴园同等的地位,间接承认他们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
C. “朴园”是对曾经恋人的称呼,将两人关系直接暴露出来,包含着期待,眷念,也有讽刺。
D. 这三个称呼语起到了揭示人物社会关系和各自身份的作用,更起到了揭示情感变化的作用。
8. 画横线句中两个人的信息完全“错位”,请分析造成这一“错位”的原因。
9. 有人说,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C 7. A
8. ①周朴园对侍萍有过真情,不自觉地美化了侍萍的形象;更借此塑造自己高尚多情的形象,以维护自己的地位与体面。
②眼下的鲁侍萍对往事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对周朴园怨愤多于留恋;另外,她也想揭穿周朴园的虚荣心理和伪善面孔。
9. ①把一个少女对爱情的纯真美好的向往打破了。年三十被周家赶出,被迫跳河,鲁侍萍的美好的爱情梦被无情撕碎。
②把鲁侍萍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全部撕碎了。周朴园前后态度的变化(认出前的怀念和认出后的震惊、恐吓、诱骗等),彻底撕碎了鲁侍萍心中对过去那段美好生活仅有的一点怀念。
③让鲁侍萍人格受到了侮辱。周朴园企图用钱来收买鲁侍萍,是对鲁侍萍的仅有的人格尊严的侮辱。
④让鲁侍萍对生活失去希望。鲁侍萍的经历已够悲惨,而她女儿在周家又走上了她当年所走的路,这使得她对未来生活失去希望。
【解析】
【导语】这段《雷雨》选段围绕周朴园与鲁侍萍的重逢展开。两人从试探到相认,周朴园的伪善、自私与鲁侍萍的悲愤、自尊尽显。对话揭开过去的伤疤,展现出封建与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凸显命运弄人,深刻揭示了人性与社会的悲剧。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
A.“推动相认的主动者在于周朴园”错误。周朴园开始只是试探鲁侍萍是否知道梅姑娘的事,而鲁侍萍主动提及梅姑娘的细节(如右袖襟绣梅花的衬衣),直接推动了两人相认,因此主动者是鲁侍萍。
B.“明线是发生在三十年前的故事,暗线则是发生在当下的故事”错误。明线是当下周朴园与鲁侍萍在周公馆的对话(如谈论旧衬衣、支票等),暗线是通过对话逐步揭露的三十年前的往事(如侍萍被抛弃、投河等),选项对明暗线的界定颠倒。
D.“剧中人物呈现扁平化,周朴园是一个毫无人性的彻头彻尾的反面角色”错误。文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有一定真实性(如保留旧家具、记得生日),但更多是出于对自身形象的维护,其人性具有复杂性,并非“毫无人性”。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老爷’这一称呼……也暗含警告,曾经的鲁侍萍回来了”错误。鲁侍萍多次称呼周朴园为“老爷”,如“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老爷,没有事了?”,此时她尚未暴露身份,称呼仅体现仆对主的礼节性尊敬,以及两人因身份差距产生的疏远感,并无“警告”意味。“曾经的鲁侍萍回来了”的情感爆发是在两人相认后,而非通过“老爷”称呼暗示。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周朴园对侍萍有过真情,不自觉地美化了侍萍的形象;更借此塑造自己高尚多情的形象,以维护自己的地位与体面。文中周朴园反复强调侍萍“很贤惠,也很规矩”,称其为“年轻小姐”,这种描述与他保留侍萍用过的家具、记得她的生日等行为一致,体现出他对过去感情的美化,以及通过塑造“深情雇主”形象来维持自身伪善体面的心理。
②眼下的鲁侍萍对往事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对周朴园怨愤多于留恋;另外,她也想揭穿周朴园的虚荣心理和伪善面孔。鲁侍萍直接反驳“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甚至直言“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这些尖锐的自我否定,是对周朴园虚伪言辞的直接反击。她经历三十年苦难后已看透周朴园的自私本质,通过揭露真相来宣泄积压的愤懑,同时戳破周朴园营造的“深情”假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分析作品悲剧意蕴的能力。
①侍萍年轻时对爱情抱有纯真向往,却在生下第二个孩子仅三天时,于年三十夜被周家无情抛弃,被迫跳河自尽。周朴园口中“很贤惠,也很规矩”的美好形象,与现实中“抱着刚生下三天的男孩投河”的残酷遭遇形成撕裂——她视为生命价值的爱情,不过是周家眼中“不清白”的污点。这种美好情感被封建家庭制度暴力碾碎,体现了悲剧中“毁灭美”的核心特征。
②侍萍对过去生活曾存微弱怀念,如提及周朴园旧衬衣上的梅花绣字,暗示她内心仍有未完全熄灭的记忆微光。但周朴园认出她后,态度从“怀念”急转至“震惊、恐吓、用支票打发”,甚至威胁“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这彻底暴露了周朴园“深情”表象下的自私虚伪,将侍萍心中仅存的“旧日温情”幻想撕得粉碎,让她清醒意识到过去不过是一场充满欺骗的幻梦。
③周朴园掏出五千块支票试图“弥补罪过”,这一行为本质是对侍萍人格尊严的物化与侮辱。侍萍撕碎支票时悲愤直言“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表明她虽历经苦难,却始终坚守作为人的尊严。而周朴园的金钱逻辑,将三十年的情感创伤简化为可交易的商品,进一步放大了侍萍作为底层女性在封建资本压迫下的人格屈辱,这种精神摧毁比肉体苦难更具悲剧性。
④侍萍一生悲剧的顶点,在于女儿四凤重蹈自己当年的覆辙——“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里做过的事”。她曾拼命逃离的深渊,最终成为女儿的宿命,这种“报应”般的轮回让侍萍对生活彻底绝望。她的痛苦不再是个人遭遇,而是上升为对整个底层女性命运的绝望呐喊,仿佛命运之网早已注定她们无法挣脱压迫的循环,这种无力改变的宿命感,将悲剧推向了极致。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嘉兴”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