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8-07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起来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浏览完整试题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一一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治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 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论证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强调了平等、友爱、和平的理念。
B.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 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合理的。
D.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 “大河无水小河干。”
C.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 “治大国若烹小鲜。”
4. 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吗?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
……
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
周朴园 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
鲁侍萍 旧衬衣?
周朴园 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
鲁侍萍 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 要哪一件?
鲁侍萍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展开余下试题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
周朴园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
鲁侍萍 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命定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里做过的事。
周朴园 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
鲁侍萍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周朴园 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吗?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 (低头)哦。
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鲁侍萍 (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不必说了。
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鲁侍萍 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传萍 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
周朴园 (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 (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周朴园 侍萍。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节选自曹禺《雷雨》)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这段对白中,推动相认的主动者在于周朴园,他多次试探问询,较主动,鲁侍萍多次陈述遭遇,揭露真相,较被动。
B. 选段包含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明线是发生在三十年前的故事,暗线则是发生在当下的故事,两线交织,过去与现在重叠。
C. 封建家庭的绝对权威造成了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分离,大资产阶级的冷漠、自私、伪善,则又是三十年后悲剧的直接成因。
D. 剧中人物呈现扁平化,周朴园是一个毫无人性的彻头彻尾的反面角色,对旧时恋人的怀念,是他身上存留不多的人性温情。
7. 关于文中加点的称呼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爷”这一称呼虽表尊敬,却也透露出一种疏远感,也暗含警告,曾经的鲁侍萍回来了。
B. 一个“你”字,侍萍把自己放在和周朴园同等的地位,间接承认他们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
C. “朴园”是对曾经恋人的称呼,将两人关系直接暴露出来,包含着期待,眷念,也有讽刺。
D. 这三个称呼语起到了揭示人物社会关系和各自身份的作用,更起到了揭示情感变化的作用。
8. 画横线句中两个人的信息完全“错位”,请分析造成这一“错位”的原因。
9. 有人说,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材料二: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①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①埽(sǎo),聚集,尽括。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年A卒B亡其国C身死D东城E尚不觉寤F而不自责G过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属,我们这些人。“属”用在代词后面,表示一类人。古汉语中,表一类人 词还有“之子”“之族”“之徒”“尔曹”等。
B. 季父,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 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C. “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中的“见”意思相同。
D. 壁上观,在文中指在营垒上观看人家交战。现比喻坐观成败,不帮助任何一方,用于批评逃避责任 人。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增在公开场合怒骂项羽,称其为“竖子不足与谋”,是因为项羽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以至纵虎归山,遗患无穷。
B. 项羽见宋义在安阳长时间屯兵不前,建议宋义把握机会,赶快带兵渡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内响应,一举打垮秦军。
展开余下试题
C. 在巨鹿之战中,前来援救巨鹿的诸侯,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而项羽率领楚军以一当十,勇敢无畏地打败了秦军。
D. 项羽用宋义和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命令处死的借口斩杀宋义,诸将都畏服他,不敢抗拒,假装拥立他为上将军。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2)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14. 篇末司马迁的评论概括论述了项羽的功过是非。请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分析项羽性格上的优缺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项羽里①
南宋·林景熙②
英雄盖世竟何为,故里凄凉越水涯。
百二③势倾争逐鹿④,八千兵散独乘骓。
计疏白璧孤臣去,泪落乌江后骑追。
遗庙荒林人酹酒,至今春草舞虞姬。
【注】①项羽里:指项羽故里,在今江苏宿迁市南郊。②林景熙:(1242~1310),南宋末期爱国诗人。③百二:语出《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载百万,秦得百二焉。”借指秦国,后喻指山河险固之地。④逐鹿:语出《史记·淮阴候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以鹿喻指帝位,后以“逐鹿”喻争夺统治权。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先用反问开篇,后以其故里凄凉的境况暗示他的结局,表达了对项羽壮志未酬的深深惋惜。
B. 颈联前句写项羽的无知,在鸿门宴未采用范增计谋,反接受刘邦白璧,致使范增无奈离去。
C. 颈联后句写项羽兵败后泪洒乌江,在后有敌军骑兵追杀的情况下走投无路,令人扼腕。
D. 尾联通过写项羽庙被遗弃荒林、春草像虞姬一样起舞的景象,表现了英雄的落寞和悲惨的结局。
16. 颔联以对比的方式,对项羽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
(2)《论话·先进》中写到孔子听了子路 志向后笑了笑,这是因为他认为子路“_______,_______”。
(3)江,在古诗词中一般指“长江”。“长江”意象经常引发古代文人墨客的关注或描绘,比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近,社交平台上“春天掉秤攻略”铺天盖地,其中尤以“春断食”迅速捕获了年轻人的芳心。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民间速瘦偏方热度 A ,国家又来喊你科学减重。这场春天与减肥的“约会”,到底该怎么“谈”?“春天不减肥,夏天徒伤悲”,这句话虽然有点调侃的意味,( 甲 )。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许志朋说,春天气温回升,人体新陈代谢率比冬季提高大约10%,脂肪燃烧效率更高。“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减肥才会 B 。”
号称能“重启代谢系统”的“春断食”,是正确的方法吗?“春断食”就是一种结合季节特点和间歇性断食的减肥方法,有人连续3天只喝果蔬汁,也有人每天饿16个小时,体重秤上的数字确实也在下降。①骤然的饮食减少会加速蛋白质的分解,增加肝肾功能的负担,②还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症状。③长时间断食还会让身体进入“饥荒模式”,基础代谢率下降会带来营养不良、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等问题。④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可能会猛烈反弹。⑤国家卫健委早就给科学减肥下定论:每天热量摄入不能少于1200大卡左右,不然就是“拆东墙补西墙”。
“减肥并非一味地少吃、不吃,会吃更重要。”( 乙 )?王旭峰建议多吃高纤维食物和高蛋白食物。“像春笋、芹菜、苹果、西红柿、杂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不仅能带来饱腹感,还能帮助调整肠道菌群,对减肥有好处;鱼禽瘦肉、蛋奶大豆等高蛋白食物既能提供日常所需的蛋白质,在消化吸收过程中还能促使身体额外燃烧自身热量,也有助于减肥。”春天减肥,不应该是“饿”与“瘦”的简单对决。毕竟,我们减肥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变成“纸片人”,而是在春日的暖阳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18. 下列句子中的“就是”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就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红楼梦》)
B.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说木叶》)
C. 台儿沟太小了,小得叫人心疼,就是钢筋铁骨的巨龙在它面前也不能昂首阔步。(《哦,香雪》)
D. 不管在它们的宇宙中怎么寻找,就是没有这条丢失的鲤鱼的踪影。(《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19. 请在文中横线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的甲、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根据上述材料,用带有转折关系的复句为想进行“春断食”减肥的人提个醒。不超过60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与人善言,暖于布帛。”
鲁迅:“青年人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
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浙江省环大罗山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嘉兴”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