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学年第二学期丽水发展共同体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使用“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它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谢庄、陆厥等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古典诗歌的多重意义不仅表现在言内,还可以寄托在言外。言外义是诗人未尝言传,而读者可以意会的。言内义在字里,言外义在行间,诗人虽然没有诉诸言辞,但在行间有一种暗示,引导读者往某一个方向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的所在。富有言外义的诗歌状物而不滞于物,引导读者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司马光《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类似的富有言外义的诗例还可以举出许多,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红色的宫花和白头的宫女,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红的宫花让人联想到宫女们已经逝去的青春,而宫花的寂寞又象征着宫女们当前的境遇。在这样一座古行宫里,几个白头宫女闲坐在一起,谈论着玄宗的往事。诗里用了一个“在”字,说“白头宫女在”,言外昔日行宫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如今只有“白头宫女”还在这里,好像是那段繁华历史的见证人。诗只写到宫女说玄宗就结束了。至于她们的身世如何,诗里没有交代。反正已经把那种凄凉寂寞的气氛和抚今追昔的情调表现出来了,其他也就不言而喻。前人说这首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是不错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诗人非常重视诗歌语言的精妙,在表现秋风落叶季节的空阔境界时常使用“木”字。
B. “高树”与“高木”虽然仅有一字之别,但是它们所表现的情景不同,蕴含的情感也有差别。
C. 古典诗歌的多重意义既表现在言内也寄托在言外,读者通过意会就可以达到诗人未直接传达的意向所在。
D. 元稹的《行宫》读来有无穷意味,主要是因为它包含了丰富的言外义,读者易于产生联想。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把“木”字用在诗歌中表现秋风叶落 季节后,“木”就成为一些诗人钟爱的形象。
B. 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好似概念的影子,躲在概念的背后,故而我们发现不了它的存在。
C. 从“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来看,“木叶”自然而然给人以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
D. 与“木”的暗示性一样,“草”“花”“鸟”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一项是( )
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B.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C.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先秦歌谣《击壤歌》)
D.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木叶”与“宫花”两个意象在传达言外义时 相同之处。
【答案】1. C 2. B
3. D 4. ①文章总体上按照“分—总”的思路渐次展开,逐层深入论述。
②首先从文学现象入手,分析“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接下来分析诗歌语言暗示性问题,再由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论述“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③最后总结全文,指出“木”“树”概念相差不大,但艺术形象相去甚远。全文思路清晰,论证严密,内在逻辑性强。
5. ①都通过颜色暗示传达言外义:如“木叶”以微黄干燥暗示清秋空阔的气氛;“宫花”以红艳色调暗示凄凉寂寞的气氛。
②都通过形象联想传达言外义:如“木叶”让人联想到树木、游子的形象,“宫花”让人联想到已经逝去青春的宫女形象。
③都通过特征对比传达言外义:“木叶”用“木”的干燥疏朗对比“叶”的绵密交织;“宫花”以“红”的鲜艳对比后句“白”的衰老。
④都通过情感寄托传达言外义:“木叶”寄托游子 漂泊与人生的短暂之情;“宫花”寄托抚今追昔的情调。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古典诗歌的语言艺术。材料一聚焦“木”字的意象分析,通过“木叶”与“树叶”的对比,揭示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和艺术特征;材料二则从宏观角度论述诗歌的多重意义,特别是言外之意的表达方式。两文都强调了诗歌语言的精妙性和读者的联想作用,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意在言外”的美学追求。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读者通过意会就可以达到诗人未直接传达的意向所在”错,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引导读者往某一个方向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的所在”,可知读者通过意会不一定可以达到诗人未直接传达的意向所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故而我们发现不了它的存在”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可知并不是“发现不了”。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观点是“古典诗歌的多重意义不仅表现在言内,还可以寄托在言外”,即诗歌丰富的暗示性引导读者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A.诗意:明亮的月光洒在井上的栏杆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诗歌质朴晓畅,没有丰富的暗示性,读者可直接根据字面意思理解诗歌的内涵,不需要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故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B.诗意: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可又有谁能知道这盘中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诗歌质朴晓畅,没有丰富的暗示性,读者可直接根据字面意思理解诗歌的内涵,不需要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故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C.诗意:太阳出来的时候出去劳作,太阳下山的时候回来休息。自己挖井来饮水,自己耕种来吃饭。皇帝的权力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诗歌质朴晓畅,没有丰富的暗示性,读者可直接根据字面意思理解诗歌的内涵,不需要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故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展开余下试题D.诗意: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为国建立功业的壮志。诗中具有丰富的暗示性,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文章总体上按照“分—总”结构渐次展开,先从具体文学现象切入,逐步剖析“木”字的艺术特征,最终升华至概念与艺术形象的本质差异,呈现出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思路清晰,逻辑缜密。
②聚焦文学现象,对比“木”与“树”的形象差异。开篇以“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 切入,指出 “木” 的使用场景具有特殊性(非 “万应锭”),并以屈原及后世诗人的创作实例(如吴均 “寒风扫高木”、曹植 “高树多悲风”)为证,对比“高树”与“高木”的意象差异。接下来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概念的影子”,需通过诗人的敏感捕捉与组合,才能形成丰富的艺术表达,对比 “木” 与 “树” 的暗示性差异,论述“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③最后总结全文,回归本质,强调艺术形象的价值。指出“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去无几”,但在艺术形象领域 “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从具体诗句对比出发,经语言暗示性分析,最终落脚于艺术形象的本质区别,形成“现象观察—原理剖析—价值总结”的完整逻辑链,体现论证的严密性与逻辑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可知,“木叶”以微黄干燥暗示清秋空阔的气氛;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红色的宫花和白头的宫女,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红的宫花让人联想到宫女们已经逝去的青春,而宫花的寂寞又象征着宫女们当前的境遇”可知,“宫花”以红艳色调暗示凄凉寂寞的气氛。二者都通过颜色暗示传达言外义。
②根据材料一“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可知,“木叶”让人联想到树木、游子的形象;根据材料二“红的宫花让人联想到宫女们已经逝去的青春,而宫花的寂寞又象征着宫女们当前的境遇”可知,“宫花”让人联想到已经逝去青春的宫女形象。二者都通过形象联想传达言外义。
③根据材料一“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可知,“木叶”用“木”的干燥疏朗对比“叶”的绵密交织;根据材料二“ 红色的宫花和白头的宫女,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宫花的寂寞又象征着宫女们当前的境遇”“言外昔日行宫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如今只有‘白头宫女’还在这里,好像是那段繁华历史的见证人”可知,“宫花”以“红”的鲜艳对比后句“白”的衰老。二者都通过特征对比传达言外义。
④根据材料一“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可知,“木叶”寄托游子的漂泊与的短暂之情;根据材料二“红的宫花让人联想到宫女们已经逝去的青春,而宫花的寂寞又象征着宫女们当前的境遇。在这样一座古行宫里,几个白头宫女闲坐在一起,谈论着玄宗的往事”可知,“宫花”寄托抚今追昔的情调。二者都通过情感寄托传达言外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几何
高春阳
“班长,你通知值日生,我这块小黑板,今后谁也不许擦,谁也不许动。”高中新学期开课,教几何的陆老师一进课堂,先定下了一条铁律。
班长大声说:“是,陆老师。”
我和同桌梁宇坐在班级最后一排,人手一支铅笔,正在下围棋。说是“下”,其实是在纸上画围棋。他执黑画圈,我执白画叉。谁吃棋,就用橡皮擦掉。
我低声说:“梁宇,该你了。”
梁宇也低声说:“等一会儿,怪老头儿有点儿意思。”
我没心情看怪老头儿,我的目光定在了棋盘上。我是梁宇的师父,他的围棋是我亲手教的。刚开始我能让他四子,后来让他两子,再后来让他一子。现在不用让他了,有时候我还会输。
上课之前,怪老头儿拿粉笔在小黑板上顺时针画了个四分之一圆,确切地说,应该叫四分之一圆弧,然后不画了,开始上课。
同学们大为惊奇。四分之一圆弧挂在那儿,像月不算月,像弓不算弓。
我小声说:“啥意思呀,还不让擦。”梁宇小声说:“甭下棋了,听课吧,陆老师有点儿邪性,别招他。”我一抬头,正好撞上陆老师的目光,吓得赶紧把棋盘扔进书桌,然后坐直,听这怪老头儿讲课。
别说,怪老头儿讲课有点儿意思,讲几何像讲乐子。干巴巴的公式,在他嘴里变得活灵活现。他绷着脸,却总能把同学们逗乐。
一周后,又一节几何课。上课前,陆老师在小黑板上接着上次那个弧一路往下画,画到半圆处,停下,啥也不解释,开始上课。
那半个弧,像弯弯的弓。我想用这张弓射梁宇。
这些日子我很上火,跟梁宇下棋输多胜少。我的脸已经不叫脸,面子像鞋垫子。要知道下围棋,全校我要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第三周的几何课,陆老师依旧先画他的图。当四分之三圆弧出现的时候,大家都明白了,这怪老头儿是要画个圆。可是,一次画完就得了呗,为啥还分四次?
见证圆满的时刻到了。
一周后,当陆老师用最后一笔把弧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圆时,同学们掌声雷动,它圆了所有人的梦。
这个圆,直径60厘米左右,太圆了。有同学好奇,特意找来一支大圆规,用圆规走一圈,结果严丝合缝。
怪老头儿终于不再绷着脸,上了四堂课,头一次笑。有同学问:“陆老师,这个圆有啥用啊?”陆老师不理人,一摆手,上课。
课后,同学们围着小黑板指点江山。
“四段弧,天衣无缝啊。”
“太圆啦,咋做到的呢?”
“妈呀,是人画的吗?”
我没心情。怪老头儿的梦圆了,我的梦圆不上。现在我跟梁宇下围棋,下一盘输一盘,根本赢不了他。这小子是人吗?我要疯了。
悲催的是,我们俩下棋,我荒废了学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而梁宇的学习成绩却在上升,眼看着冲进了全年级前十。我接受不了,我解释不通,觉得全世界都在笑话我。我快抑郁了。
第五周的几何课。
陆老师今天意气风发。只见他扬眉拔剑,气势如虹,粉笔所至,破浪乘风。只十几秒钟,一轮满月挂在当空。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再看那个大盘,皓月千里,如诗如梦。
空气仿佛凝固。
陆老师收势。剑入鞘,气沉心,眼睛巡视一圈,说:“同学们,这个大黑板上的圆,是我一口气画出来的,用时15秒。你们知道吗?为了这15秒,我练了5年。”然后一边教课一边画,“又25年,到今天已经整整30年了!你们是不是觉得,我画这个很牛?不,这个才更牛。”陆老师把教鞭指向小黑板。


展开余下试题陆老师说:“一气呵成的圆,只要花时间,谁都可以练。‘四气’呵成的圆,请问,还有其他人练过吗?当然唯一条件是,粉笔手画。”全班同学都呆了,支起耳朵继续听。
陆老师声调里含了悲壮,他敲着桌子,说:“我一个小老头儿,为了画好一个圆,可以努力30年。你们告诉我,你们凭什么不努力?虽然说我用了30年时间只做成了一件事,但是,在这件事上,没人能超越我!同学们,你们差啥?告诉我,来来来,你们谁敢跟我说,给你30年时间,你画不出来我今天这个圆?要是你敢说,请你现在就出去,你不配做我的学生!”
陆老师放下教鞭,说:“我提个问题,如果让你分四次画出个圆,你怎么做?谁能回答我的问题?”
全班同学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梁宇举手。陆老师指着他说:“我知道你叫梁宇。”
梁宇站起来回答:“老师,我的理解,只有一个字,心。心是圆心,心是半径,心是周长。视力所及,粉笔所至,都是心之所向。其实不管分几次,不管间隔多久,只要人心定在圆心,半径永远是一样长的!”
同学们哗哗鼓掌。陆老师瞪圆了眼,瞪着瞪着,瞪出一脸泪水。
打那以后,下围棋,我不在乎输赢了。我安心做个凡人。
如果有人挑战,我就说:“我是梁宇的师父。”
那人就转身跑了——梁宇学习成绩全校第一。
后来有人问我,你的围棋师父是谁呀?
我说:“是陆老师。”
对方奇怪,陆老师不会下围棋呀!
我说:“就是陆老师。”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老师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显示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气质,他循循善诱,把人生至理用一个画圆的行为,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学生,达到育人目的。
B. 同学们找来圆规与小黑板上的圆进行比对,发现完全重合,被陆老师的圆所震撼,而陆老师在完成这个圆后也有了情感的释放,之前绷着的脸笑了。
C. 陆老师从意气风发地画好圆到声音里满含悲壮,这既有他对画圆的感悟,也有他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和感悟,还饱含着他对学生的勉励与期待。
D. “我安心做个凡人”这句话体现了“我”在成绩和棋艺方面无法追上梁宇,在陆老师的影响下心平气和地面对失败,最终只能选择躺平的无奈心理。
7. 下列关于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取双线结构,一条线是陆老师不着声色、循循善诱的教学,另一条线写“我”的蜕变,两条线索共同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
B. 从叙述的节奏来看,作品把握得十分得当,流畅的句子与短促的段落穿插,没有激烈的冲突,整体叙事节奏平缓而不失张力和灵动。
C. 作者在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时,采用了富有幽默感的语言以及工笔式的摹写,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透露出真挚的感情。
D. 陆老师先声夺人的出场给小说制造了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中间情节步步铺叙,直至释疑;结尾情节翻转,出人意料又耐人寻味。
8. 文章两处划线句都提到“我是梁宇的师父”,请分别分析“我”的心理。
9. 文章以“人生几何”为题,请分析其意蕴。
【答案】6. D 7. C
8. ①第一处“我是梁宇的师父”既有作为师父的不甘(或自尊),又有一种挫败感,梁宇的棋艺不断精进,让作为师父的“我”有些失落;
②第二处“我是梁宇的师父”带有一种豁达、自豪、自勉之感,让我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徒弟的超越。通过陆老师的教诲,“我”明白了成功需要坚持和耐心,以“我是梁宇的师父”这句话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努力。
9. ①字面意义与学科关联:“人生几何”直接指向数学学科,呼应陆老师画圆的几何教学,暗示人生如几何图形般需要精准与坚持。
②深层象征与哲理启示:陆老师30年画圆,象征人生需专注与积累,如圆心稳定、半径恒定,方能成就圆满。“分四阶段画圆”的启示:梁宇答“心是圆心”,揭示人生应如分阶段画圆,保持初心,循序渐进。
③人生态度与主题升华:“我”从执着胜负到接纳平凡与梁宇从学习到超越,体现人生需在“坚持”与“突破”中找到平衡。陆老师的良苦用心与梁宇的成长顿悟,共同诠释“人生几何”的真谛:生命有限,但专注与热爱可超越个体认知的局限。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画圆”为意象核心,通过陆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我”的成长蜕变,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作品采用双线叙事,将几何教学与围棋对弈巧妙结合,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探讨了专注、坚持与自我超越的主题。结尾处“人生几何”的命题既呼应了几何学科,又暗喻人生轨迹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教育本质和人生价值的独特见解。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在陆老师的影响下心平气和地面对失败,最终只能选择躺平的无奈心理”错误,“我安心做个凡人”是因为“我”在陆老师的教诲和梁宇的影响下,心平气和地去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以平和的心态去沉淀自我,并不是“躺平”。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C.“以及工笔式的摹写”错,工笔手法是指文学作品中用工整细密的笔法来描绘事物。也就是用细腻的笔触,精细地描绘人物或事物的外貌和生活场景,使人或景物的形象逼真, 给读者一种呼之欲出之感,这篇小说没有使用这一手法,基本采用白描手法,白描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①第一处:梁宇原本是“我”的徒弟,“我”曾能让他四子,但他棋艺进步极快,“我”逐渐从让子到“有时候我还会输”。说明梁宇的棋艺已超越追赶上了“我”,但“我”仍强调“亲手教”的师徒身份,试图用“师父”的头衔维持最后一点尊严,掩盖被徒弟打败的尴尬。这种自我强调,本质上既有作为师父的不甘(或自尊),又有一种挫败感,梁宇的棋艺不断精进,让作为师父的“我”有些失落。
②第二处:经过陆老师讲述他用30年练习画圆的经历,告诉学生“坚持与专注”的意义,梁宇领悟到“心是圆心”的哲理,不仅棋艺精进,学习也成为全校第一;而“我”不再执着于围棋输赢,开始接受平凡,以平和心态看待徒弟的成功。此时的“我”不再将师徒关系视为竞争资本,而是坦然承认梁宇的超越,有了一种豁达与释然。梁宇的成就让“我”感到骄傲,这种骄傲并非源于“师父”的身份优越感,而是源于“我曾是他的引路人”的价值感。同时,陆老师的教诲让“我”明白“成功需要坚持”,体现了“我”的自豪与自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意蕴的能力。
①字面意义与学科关联:“人生几何”中的“几何”首先指向数学学科,呼应文中陆老师的几何课堂。标题直接关联陆老师用四周时间分四次画圆、最终完成完整圆形的教学情节,如“四分之一圆弧”“半圆”“四分之三圆弧”到“完整的圆”,形成标题与文本内容的显性呼应。几何图形的“精准性”“结构性”与人生的“规划性”“成长性”形成类比。陆老师画圆时对“严丝合缝”的追求(“用圆规走一圈,结果严丝合缝”),暗喻人生也需如几何作图般具备明确的“圆心”(目标)与“半径”(行动),方能构建“圆满”的生命形态,暗示人生如几何图形般需要精准与坚持。
②深层象征与哲理启示:陆老师坚持30年,“为了这15秒,我练了5年”“又25年,到今天已经整整30年”,画圆的过程被赋予时间厚度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丽水”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