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8-07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浙江省衢州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学年第二学期衢州五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量批评”是数字人文批评的一种形式,它以流量、数据为文艺批评的基本标准,由此产生了所谓的“流量就是美”“流量即人民意志”等似是而非的观念。
“流量批评”的评价标准不是看作品创造了什么样的审美体验,而是看它带来了多少流量。那么,文艺作品中的情感和审美价值可以通过流量分析而得到更好的阐释吗?显然不能。以流量为指标、“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并不能被机械地移植到文艺批评和审美活动中,健康的审美趣味绝不是以人数多寡为标准,而是体现在心灵的开放性、情感的丰富性上,人气高不代表审美价值高。“流量批评”的本质是资本和权力的合谋,它是资本操纵大众审美的利器。以流量为基础的文艺批评追求的不是审美和心灵的升华,而是无脑的跟风、从众,批评主体以用户和虚体进入完全被“资本+权力”支配的数字平台虚拟世界之中,虚拟世界的法则早已按照金融、利润的规则制定,任何一个进入这个界面的主体只能唯唯诺诺地踽踽而行。在此意义上,人不再是“万物的尺度”,资本、权力和关系成了批评的尺度,成为审美的唯一标准。
流量的对象往往具有视觉化、片段化、娱乐化等特征,它以吸引眼球、流量为主要目的,这使得很多人在进行文艺批评时,对于他所批评的对象的真实目的和完整形态可能并不了解,他看到的只是平台上的图片和视频里呈现的那种状态、那种虚拟的存在。而我们常常不自觉、情不自禁地把它们当作全部的、真实的存在,这就使得我们很容易迷失在各类移动互联平台中,而把接触到的世界和文艺作品看作真实的、完整的世界和作品本身,从而丧失了真正的生活体验和审美兴趣。
流量驱使下的文艺创作往往流于视觉和感官的刺激,高流量的作品让人产生的体验就是爽,爽就是美。然而,美不是单纯的感官愉悦,刺激感官的形式常常过于单一和贫乏,难以激发更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缺乏更为丰富、深厚的审美意涵和价值。甚至过度的感官刺激还会扼杀人的审美能力,“五色令人目盲”,导致批评主体感性中的审美敏锐感逐步丧失。传统的文艺批评注重的是审美欣赏和意义阐释,“流量批评”则是为了迎合市场和大众的需求,博眼球、求点击、吸流量的恶搞和娱乐化的点评之风盛行,情绪发泄多,系统而理性思考少,碎片化的“口水”多,真正的思想交锋少。而且,“流量批评”本身的专业素养、道德品质、审美能力难以得到保障,它关注的不是思想的逻辑和审美的“回甘”,而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点击量。审美主体的存在价值被简化为数据流的一个终端,最终成为一个被动反应的信息接收器,媚俗的文艺作品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点击量,这使得“流量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平均主义,经典的文艺作品反而常常处于流量的末端,日益边缘化。
值得注意的是,“流量批评”的“去经典化”并不是反经典、反价值,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批评的文艺功能和社会责任。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它不但要回应那些不仅对文艺创作、欣赏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而且还对大众的审美趣味造成不良影响的文化思潮。文艺批评要发挥引领批评价值的作用,文艺批评家要打破流量“迷信”,“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自觉承担起将民众从流俗的和市场的偶像中拯救出来的责任。
浏览完整试题
“流量批评”的一个重要“合法性”基础就是认为流量代表着人民的意志、人民的价值、人民的选择。这里有两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是“流量主体”以及网络大众是否能够代表人民?二是“流量”是否能够代表批评的公共性?
首先,将“流量主体”等同于人民就等于把“人民”的概念抽象化、批评主体虚无化。在20世纪中国文论史上,“人民”的概念内涵随着政治和时代的变化所指有所不同,有时指“劳动人民”“平民”“民众”,有时与“大众”“草根”等概念混为一谈,以至于不少人将“以人民为中心”等同于“以大众为中心”“以流量为中心”。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剔除了“大众”“平民”概念的抽象阶级性和普遍人性论,确立了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观。从根本上来说,“人民”并不等于“网络大众”“流量主体”,“人民”是具体的、历史的,指向的是最有代表性的、最具普遍性的群体,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价值性;而“流量主体”指向的是消解主体性、同质性、原子化的个体,以消费方式作为个人品位和阶层归属的象征。
其次,媚俗是流量的密码。“流量主体”参与文艺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促进思考的深入、话题的丰富性,只是为了表达参与的意愿、个体的兴趣乃至引起他人的关注等。在文艺批评过程中,网络把很多价值观相近的“量子”联结在一起,彼此分享对公共事件或者文艺现象的观感,在一个小圈子里形成舆论氛围,产生批评共情,进而形成一个以文艺作品为中心的“忧郁的栖息者”群体。然而,“忧郁的栖息者”是以消解个体与外部世界的连接为代价的,那些以“解构”历史、“重读”经典、哗众取宠的文艺批评,反而更容易获得点击和评论。这样的小圈子、小群体也很容易沦为一个个“信息茧房”,故步自封,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文艺批评中的人性、正义、伦理等公共性会被逐渐消解。
(摘编自刘建平《数字时代更需坚守文艺批评的审美价值》)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量批评”不能很好地阐释文艺作品中的情感和审美价值,那些人气高的作品并无真正的审美价值。
B. “流量批评”是资本与权力的合谋,批评主体亦会受其支配,丧失作为“万物的尺度”的批评地位,审美标准被资本和权力操纵。
C. 在流量驱使的高流量作品的刺激下,认为“爽就是美”的文艺受众,他们的审美想象与情感会逐渐变得贫乏乃至被扼杀。
D. 某些网络小圈子里形成 批评氛围,通过“解构”“重读”等方式搏取流量,其实质是媚俗,会使文艺批评公共性受到影响。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在网络上发表对某部作品的看法,获得了大量的点赞、留言、转发,这正是流量代表人民意志的合法性基础体现。
B. 传统文艺批评相对流量批评,受大众和市场影响较小,多系统而理性的思考,更注重审美欣赏和创造,排斥感官刺激。
C. 平台上看到的内容都是碎片、虚拟、不完整的,把这些当成是真实、全部的存在,会干扰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知。
D. “流量批评”将“人民”概念抽象化,混淆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以抽象化的方式消解主体性。
3.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面对数字时代下“流量批评”,文艺批评该如何应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娃的心 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但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从沙滩上站起身来,膝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
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一杆旗!”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头捅穿日本鬼子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那次给新兵团作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司令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展开余下试题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的本色。”
“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哎,为国家啊——何惧——一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冈部直三郎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
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令跪倒在黄河滩上为八百关中子弟英灵叩拜,这一行为体现出他对这些年轻士兵的敬重与深切的悲痛之情。
B. 八百士兵跳黄河的结局出乎司令意料,他原本期待这些新兵能成长为军队骨干,没想到他们如此年轻就牺牲。
C. 三娃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他以旗杆刺死鬼子,这一情节表现出三娃的英勇无畏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D. 三娃背诵口曲儿和唱戏词的情节,在文中显得有些突兀,与紧张的战争氛围不太协调,削弱了文章的整体表现力。
5. 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如八百士兵与两倍于己的鬼子兵力对比,司令对士兵未来的设想与残酷结局对比,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悲剧色彩。
B. 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如“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生动地表现出司令对牺牲士兵的沉痛与不舍。
C. 文本采用顺叙的叙述方式,从黄河滩的悲剧写到接受日本投降,清晰地展现了抗战从艰难到胜利的过程。
D. 小说语言质朴平实,又不失生动形象。在描述战斗场景和人物对话时,用词简洁精准,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故事的氛围和人物的情感。
6. 文本结尾处描写接受日本投降仪式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7. 文中画横线句“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 本色”,请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秦、晋围郑,郑人谋欲亡秦师。乃使东里子皮①将行,逢孙以道之,过周,周召伯廖②谓子皮曰:“子其勉之,郑师将兴。秦师将归,必有伯③焉。”子皮曰:“夫子知之矣,敢不勉乎?”
秦伯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于郑,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④。子犯言于晋侯曰:“秦伯与郑人盟,而舍戍焉,是倍盟也,不如击之。”晋侯曰:“不可。微秦,吾焉得国?秦伯之施于晋厚矣吾受之而不忘以是报之何德之有?秦伯盟郑而还,我安用击之?”乃止。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注】①东里子皮:郑国大夫。②召伯廖:周朝大夫。③伯:通“霸”,称霸。④管:钥匙。
8. 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伯之施A于晋B厚矣C吾受之D而不忘E以是报之F何G德之有?
9.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两句中的“厌”,意思都是“满足”。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与“微秦,吾焉得国”中的“微”,都有“没有”的意思。
C. “吾其还也”与“子其勉之”两句中的“其”,都是表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
D. “若潜师以来”与“随风潜入夜”两句中的“潜”,都有“秘密地、悄悄地”之意。
10.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夜访秦伯,凭借高超的语言艺术,从地理位置、历史恩怨等多方面分析利弊,成功瓦解秦晋联盟,解救郑国。
B. 晋侯拒绝攻打秦军,仅仅是因为他重情重义,牢记秦伯曾经的恩情,不忍心恩将仇报,没有考虑到晋国自身的实力和当时的战略形势。
C. 东里子皮路过周国时,召伯廖鼓励他努力,预言郑师将兴、秦师将归,郑国必有称霸机会,子皮表示会全力以赴。
D. 秦国戍守郑国的将领杞子向秦穆公密报郑国北门防务漏洞,建议偷袭,穆公未听蹇叔的劝阻,执意出兵。
11.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展开余下试题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2. 材料中烛之武和蹇叔的说理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泊须江
〔宋〕毛滂①
孤舟夜泊须江畔,霜月寒灯照客眠。
远岫云遮三爿石②,回汀风送数声蝉。
心随逝水家千里,梦绕空山雁独旋。
何处笛音催客泪,半因乡思半因烟。
【注】①毛滂:宋代词人,衢州江山人。②三爿石:衢州江郎山著名景观,三爿巨石耸立。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孤舟”“霜月”“寒灯”等意象,勾勒出秋夜泊船 凄冷画面,奠定全诗孤寂基调。
B. 颔联运用对偶手法,如“远岫”对“回汀”,“云遮”对“风送”,诗句工整和谐。
C. 颈联“心随逝水”与“梦绕空山”虚实相生,“家千里”“雁独旋”直白表达漂泊的孤独无依。
D. 全诗借景抒情,语言凝练,“半因乡思半因烟”以烟霭隐喻人生迷茫,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14. 本诗颔联“远岫云遮三爿石,回汀风送数声蝉”广受赞誉,认为“遮”和“送”字最妙,妙在何处?请结合本诗内容赏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以淡泊洒脱的志向打动了孔子,他描绘暮春时节闲适生活时,用“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勾勒出与友人沐浴春风,歌咏而归的自由画面。
(2)《赤壁赋》中,苏轼面对浩渺的长江和当空皓月,用“_______,_______”两句,以自然为喻,暗含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凸显个体之于宇宙的微不足道。
(3)《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夜气清冷,词人又因被免职,而不免感觉稀疏萧冷,但气概丝毫不减。“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表现词人不管处境如何,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9题,28分)
16.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像 如土委地 委:散落,卸落。
B.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择:选择,选取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竟:完成
C. 进乎技矣 进:前进 舍瑟而作 作:起身,站起来
D.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服:佩带 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施:延续
17. 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语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 范增数目项王
C. 常以身翼蔽沛公 D. 却宾客以业诸侯
18. 下列各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A. 不吾知也 B. 以其无礼于晋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欲呼张良与俱去
19.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B. 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C.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D.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因爱国诗人屈原而有名,因承载民俗文化而厚重。
(甲)“一年一度又端阳,汨水悠悠屈子觞”。两千多年前,面对国破家亡、百姓飘零,诗人屈原悲愤交加。纵身一跃,将一腔爱国情怀化作汨罗江畔的一缕诗魂。两千多年后,我们透过浩瀚的历史烟云,在龙舟竟渡和粽叶飘香中( ),更加为屈原的气节和精神所感动。
我们记住屈原,记住的是他心系黎明、体恤沧生的爱国情怀,刚正不阿、廉洁无私的高尚品格,以及不畏险阻、上下求索的精神和风骨。追梦的道路布满荆棘,我们牢记屈原所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自己,在挫折中奋起, 。追梦的路上也会面临非议和指责,我们谨记屈原所感,以“虽九死其犹未悔”提醒自己,要坚守理想,通过奋斗和拼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精神长存。我们以各种方式平吊屈原、纪念屈原,因为他不仅是我们热爱和崇敬的对象,更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个标志和符号。这位英雄般的爱国诗人,用一生践行自己保家卫国的使命,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他的诗歌( ),为后代留下了诸多感怀和沉思。
诗歌是强大的,也是浪漫的,它的力量正穿越千年奔流而来。
我们应记住用生命将“家国情怀”写进中国人词典的诗人屈原,在纸墨书香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唤醒文化的力量,让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和滋养更多人。
20. 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甲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阿Q)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
B. “丹青能写此,千载尚传观”,伟大时代的风景是充满史诗性和现代感的风景。
C.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 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这一事实为依据,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
21. 选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22.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4.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作文(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曾国藩说:“定力如磐石,虽风雨飘摇而不移。”
材料二 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定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浙江省衢州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衢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