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6 2025-08-07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浙江省衢州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学年第二学期衢州五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量批评”是数字人文批评的一种形式,它以流量、数据为文艺批评的基本标准,由此产生了所谓的“流量就是美”“流量即人民意志”等似是而非的观念。
“流量批评”的评价标准不是看作品创造了什么样的审美体验,而是看它带来了多少流量。那么,文艺作品中的情感和审美价值可以通过流量分析而得到更好的阐释吗?显然不能。以流量为指标、“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并不能被机械地移植到文艺批评和审美活动中,健康的审美趣味绝不是以人数多寡为标准,而是体现在心灵的开放性、情感的丰富性上,人气高不代表审美价值高。“流量批评”的本质是资本和权力的合谋,它是资本操纵大众审美的利器。以流量为基础的文艺批评追求的不是审美和心灵的升华,而是无脑的跟风、从众,批评主体以用户和虚体进入完全被“资本+权力”支配的数字平台虚拟世界之中,虚拟世界的法则早已按照金融、利润的规则制定,任何一个进入这个界面的主体只能唯唯诺诺地踽踽而行。在此意义上,人不再是“万物的尺度”,资本、权力和关系成了批评的尺度,成为审美的唯一标准。
流量的对象往往具有视觉化、片段化、娱乐化等特征,它以吸引眼球、流量为主要目的,这使得很多人在进行文艺批评时,对于他所批评的对象的真实目的和完整形态可能并不了解,他看到的只是平台上的图片和视频里呈现的那种状态、那种虚拟的存在。而我们常常不自觉、情不自禁地把它们当作全部的、真实的存在,这就使得我们很容易迷失在各类移动互联平台中,而把接触到的世界和文艺作品看作真实的、完整的世界和作品本身,从而丧失了真正的生活体验和审美兴趣。
流量驱使下的文艺创作往往流于视觉和感官的刺激,高流量的作品让人产生的体验就是爽,爽就是美。然而,美不是单纯的感官愉悦,刺激感官的形式常常过于单一和贫乏,难以激发更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缺乏更为丰富、深厚的审美意涵和价值。甚至过度的感官刺激还会扼杀人的审美能力,“五色令人目盲”,导致批评主体感性中的审美敏锐感逐步丧失。传统的文艺批评注重的是审美欣赏和意义阐释,“流量批评”则是为了迎合市场和大众的需求,博眼球、求点击、吸流量的恶搞和娱乐化的点评之风盛行,情绪发泄多,系统而理性思考少,碎片化的“口水”多,真正的思想交锋少。而且,“流量批评”本身的专业素养、道德品质、审美能力难以得到保障,它关注的不是思想的逻辑和审美的“回甘”,而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点击量。审美主体的存在价值被简化为数据流的一个终端,最终成为一个被动反应的信息接收器,媚俗的文艺作品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点击量,这使得“流量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平均主义,经典的文艺作品反而常常处于流量的末端,日益边缘化。
值得注意的是,“流量批评”的“去经典化”并不是反经典、反价值,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批评的文艺功能和社会责任。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它不但要回应那些不仅对文艺创作、欣赏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而且还对大众的审美趣味造成不良影响的文化思潮。文艺批评要发挥引领批评价值的作用,文艺批评家要打破流量“迷信”,“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自觉承担起将民众从流俗的和市场的偶像中拯救出来的责任。
浏览完整试题
“流量批评”的一个重要“合法性”基础就是认为流量代表着人民的意志、人民的价值、人民的选择。这里有两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是“流量主体”以及网络大众是否能够代表人民?二是“流量”是否能够代表批评的公共性?
首先,将“流量主体”等同于人民就等于把“人民”的概念抽象化、批评主体虚无化。在20世纪中国文论史上,“人民”的概念内涵随着政治和时代的变化所指有所不同,有时指“劳动人民”“平民”“民众”,有时与“大众”“草根”等概念混为一谈,以至于不少人将“以人民为中心”等同于“以大众为中心”“以流量为中心”。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剔除了“大众”“平民”概念的抽象阶级性和普遍人性论,确立了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观。从根本上来说,“人民”并不等于“网络大众”“流量主体”,“人民”是具体的、历史的,指向的是最有代表性的、最具普遍性的群体,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价值性;而“流量主体”指向的是消解主体性、同质性、原子化的个体,以消费方式作为个人品位和阶层归属的象征。
其次,媚俗是流量的密码。“流量主体”参与文艺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促进思考的深入、话题的丰富性,只是为了表达参与的意愿、个体的兴趣乃至引起他人的关注等。在文艺批评过程中,网络把很多价值观相近的“量子”联结在一起,彼此分享对公共事件或者文艺现象的观感,在一个小圈子里形成舆论氛围,产生批评共情,进而形成一个以文艺作品为中心的“忧郁的栖息者”群体。然而,“忧郁的栖息者”是以消解个体与外部世界的连接为代价的,那些以“解构”历史、“重读”经典、哗众取宠的文艺批评,反而更容易获得点击和评论。这样的小圈子、小群体也很容易沦为一个个“信息茧房”,故步自封,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文艺批评中的人性、正义、伦理等公共性会被逐渐消解。
(摘编自刘建平《数字时代更需坚守文艺批评的审美价值》)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量批评”不能很好地阐释文艺作品中的情感和审美价值,那些人气高的作品并无真正的审美价值。
B. “流量批评”是资本与权力的合谋,批评主体亦会受其支配,丧失作为“万物的尺度”的批评地位,审美标准被资本和权力操纵。
C. 在流量驱使的高流量作品的刺激下,认为“爽就是美”的文艺受众,他们的审美想象与情感会逐渐变得贫乏乃至被扼杀。
D. 某些网络小圈子里形成的批评氛围,通过“解构”“重读”等方式搏取流量,其实质是媚俗,会使文艺批评公共性受到影响。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在网络上发表对某部作品的看法,获得了大量的点赞、留言、转发,这正是流量代表人民意志的合法性基础体现。
B. 传统文艺批评相对流量批评,受大众和市场影响较小,多系统而理性的思考,更注重审美欣赏和创造,排斥感官刺激。
C. 平台上看到的内容都是碎片、虚拟、不完整的,把这些当成是真实、全部的存在,会干扰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知。
D. “流量批评”将“人民”概念抽象化,混淆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以抽象化的方式消解主体性。
3.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面对数字时代下“流量批评”,文艺批评该如何应对?
【答案】1. A 2. D
3. ①发挥文艺批评对审美价值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打破流量“迷信”,自觉承担批评责任。
②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观,拒绝将“人民”的概念抽象化,保持审美的主体性。
③警惕“流量批评”背后的资本与权力,用主流价值观改变以流量为中心的批评导向,坚持文艺批评的公共性。
【解析】
【导语】这篇文本深刻剖析了数字时代“流量批评”的弊端:以资本和流量为导向,消解了文艺批评的审美本质。文章指出流量标准导致审美扁平化,使批评沦为数据游戏,经典作品边缘化。同时揭示了“流量即民意”的虚假性,强调人民概念的具象性。最后呼吁批评家应坚守审美价值,打破流量迷信,引导大众审美。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那些人气高的作品并无真正的审美价值”错,原文第二段是说“人气高不代表审美价值高”,并不是指人气高的作品没有审美价值。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这正是流量代表人民意志的合法性基础体现”错,原文第七段指出“流量代表人民意志” 的合法性基础存在问题,且第八段强调“人民”不等于“流量主体”,因此“点赞、留言、转发”不能体现流量代表人民意志的合法性;
B.“排斥感官刺激”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提到传统文艺批评“注重审美欣赏和意义阐释”,但未提及“排斥感官刺激”,“排斥”属于无中生有。
C.“都是”过于绝对。原文第三段指出流量对象“往往具有视觉化、片段化、娱乐化等特征”,选项将“往往”偷换为“都是”,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发挥引领指导作用,打破流量迷信:文艺批评要发挥引领批评价值的作用。如原文所说“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它不但要回应那些不仅对文艺创作、欣赏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而且还对大众的审美趣味造成不良影响的文化思潮”,这表明文艺批评有责任对不良文化思潮作出回应,不能被流量左右。文艺批评家要打破流量“迷信”,“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自觉承担起将民众从流俗的和市场的偶像中拯救出来的责任,不能让资本和权力操纵审美标准,要坚守审美价值的引领和指导地位。
(2)以人民为中心,坚守本位文艺观: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观。文中提到“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剔除了‘大众’‘平民’概念的抽象阶级性和普遍人性论,确立了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观”,“人民”是具体的、历史的,指向最有代表性、最具普遍性的群体,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价值性。而“流量批评”将“流量主体”等同于人民,把“人民”概念抽象化、批评主体虚无化,我们应拒绝这种错误等同,保持审美的主体性,不能将“以人民为中心”等同于“以流量为中心”。
展开余下试题
(3)警惕资本权力,坚持公共性:需警惕“流量批评”背后的资本与权力。因为“流量批评”的本质是资本和权力的合谋,是资本操纵大众审美的利器,会使批评主体受其支配,丧失作为“万物的尺度”的批评地位。同时,“流量主体”参与文艺批评易形成“信息茧房”,消解文艺批评的公共性,如“那些以‘解构’历史、‘重读’经典、哗众取宠的文艺批评,反而更容易获得点击和评论……文艺批评中的人性、正义、伦理等公共性会被逐渐消解”。所以要用主流价值观改变以流量为中心的批评导向,坚持文艺批评的公共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娃的心 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但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从沙滩上站起身来,膝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
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一杆旗!”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头捅穿日本鬼子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那次给新兵团作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司令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的本色。”
“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哎,为国家啊——何惧——一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冈部直三郎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
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令跪倒在黄河滩上为八百关中子弟英灵叩拜,这一行为体现出他对这些年轻士兵的敬重与深切的悲痛之情。
B. 八百士兵跳黄河的结局出乎司令意料,他原本期待这些新兵能成长为军队骨干,没想到他们如此年轻就牺牲。
C. 三娃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他以旗杆刺死鬼子,这一情节表现出三娃的英勇无畏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D. 三娃背诵口曲儿和唱戏词的情节,在文中显得有些突兀,与紧张的战争氛围不太协调,削弱了文章的整体表现力。
5. 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如八百士兵与两倍于己的鬼子兵力对比,司令对士兵未来的设想与残酷结局对比,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悲剧色彩。
B. 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如“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生动地表现出司令对牺牲士兵的沉痛与不舍。
C. 文本采用顺叙的叙述方式,从黄河滩的悲剧写到接受日本投降,清晰地展现了抗战从艰难到胜利的过程。
D. 小说语言质朴平实,又不失生动形象。在描述战斗场景和人物对话时,用词简洁精准,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故事的氛围和人物的情感。
6. 文本结尾处描写接受日本投降仪式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7. 文中画横线句“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的本色”,请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展开余下试题
【答案】4. D 5. C
6. (1)既照应了司令与三娃的相遇、三娃英勇牺牲等内容,又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使结构更加完整。(2)突显了与三娃相似的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3)与前文描述的战争的艰难与残酷形成前后对照,强调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对在抗战中牺牲的英雄们的缅怀与敬意,以及对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升华了主题。
7. 这句话是司令对关中娃群体形象的高度概括。(1)“心高”指关中娃有高远的志向,他们不满足于平凡的生活,心怀保家卫国的理想,积极投身抗战。(2)“脚远”意味着他们不惧路途遥远和艰难险阻,毅然奔赴抗战前线,投身保家卫国的战斗,践行了“脚远”。(3)“胆大”表明他们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毫不畏惧,敢于拼杀,即使弹尽粮绝,也决不投降的大无畏精神。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司令祭奠八百跳黄河的关中子弟和三娃壮烈牺牲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作者陈忠实运用细腻的笔触,将悲壮的战争场景与关中地域文化特色巧妙融合,塑造了一群英勇无畏的农家子弟形象。小说通过倒叙手法,将抗战的惨烈与胜利的荣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心高、脚远、胆大”的关中精神。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既有对牺牲将士的深切缅怀,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品格。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在文中显得有些突兀,与紧张的战争氛围不太协调,削弱了文章的整体表现力”错误。三娃背诵口曲儿和唱戏词的情节并非突兀或削弱表现力,反而有重要作用:它展现三娃作为普通关中少年的天真质朴,与残酷战争形成强烈反差,凸显战争对生命的摧残,暗示士兵们对家乡的眷恋,为后续牺牲的悲壮感埋下伏笔,增强文章感染力。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采用顺叙的叙述方式”错误。文本并非完全采用顺叙,而是以倒叙开篇:先写黄河滩八百士兵跳河的悲剧(结局),再回溯战斗过程及前因后果,最后回到日本投降的结局。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1)结构上:既照应了司令与三娃的相遇、三娃英勇牺牲等内容,通过“胜利”收束“牺牲”的叙事,使“抗战从流血到胜利”的过程完整闭环;又自然引出对母亲等人物的回忆(如母亲送子参军的情节),将个体叙事(三娃、母亲)与宏观历史(抗战胜利)交织,拓宽叙事层次,使结构更立体。
(2)人物塑造上:投降仪式的举行,直接证明了三娃等“关中娃”的牺牲并非徒劳 —— 他们用生命捍卫的家国最终迎来胜利,其“心高、脚远、胆大”的精神在胜利中得以延续和升华,强化民族精神的群像刻画,体现“全民抗战”的主题。
(3)主题上: 前文详细描写战争的残酷,结尾以投降仪式的“轻松”反衬过程的“沉重”,形成强烈情感冲击,让读者更深刻体会胜利的来之不易,强化“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主题,升华为对英雄的崇敬、对胜利的感慨,使情感体验更丰富厚重。让读者在沉重的牺牲叙事后,感受到历史的正义性,传递出对和平的珍视与对英雄的缅怀。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心高”:“心高”指向关中娃超越个人局限的理想抱负。他们生逢战乱,却不甘于偏安一隅,心中装着民族大义与家国存亡。如文中三娃等八百士兵,主动投身抗战,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捆绑 —— 这种“心高”不是空想,而是以保家卫国为使命的坚定信念。正如司令期待他们成为 “军队骨干”,他们的志向早已超越平凡生活,上升到“守护山河”的崇高境界,体现了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的家国责任感。
(2)“脚远”: “脚远”映射关中娃为理想付诸行动的决心与毅力。抗战之路漫长艰险,他们却不畏长途跋涉、不惧战火纷飞,从关中平原奔赴黄河前线,用双脚丈量信仰的距离。文中八百士兵面对两倍于己的日军,仍毅然投身战斗,即使陷入绝境也不退却——这种“脚远”不仅是地理上的奔赴,更是精神上的执着,也要用行动践行“保家卫国”的誓言,展现了中华民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韧性。
(3)“胆大”: “胆大”直指关中娃面对强敌时的无畏气概。面对穷凶极恶的侵略者,他们毫无惧色:三娃用旗杆与敌人同归于尽,八百士兵宁跳黄河也不投降——这种 “胆大”不是鲁莽,而是源于对正义的坚信、对尊严的捍卫。即便弹尽粮绝,他们仍以血肉之躯筑成钢铁长城,用生命诠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彰显了中华儿女在绝境中迸发的英雄主义光芒。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秦、晋围郑,郑人谋欲亡秦师。乃使东里子皮①将行,逢孙以道之,过周,周召伯廖②谓子皮曰:“子其勉之,郑师将兴。秦师将归,必有伯③焉。”子皮曰:“夫子知之矣,敢不勉乎?”
秦伯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于郑,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④。子犯言于晋侯曰:“秦伯与郑人盟,而舍戍焉,是倍盟也,不如击之。”晋侯曰:“不可。微秦,吾焉得国?秦伯之施于晋厚矣吾受之而不忘以是报之何德之有?秦伯盟郑而还,我安用击之?”乃止。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注】①东里子皮:郑国大夫。②召伯廖:周朝大夫。③伯:通“霸”,称霸。④管:钥匙。
8. 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伯之施A于晋B厚矣C吾受之D而不忘E以是报之F何G德之有?
9.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两句中的“厌”,意思都是“满足”。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与“微秦,吾焉得国”中的“微”,都有“没有”的意思。
C. “吾其还也”与“子其勉之”两句中的“其”,都是表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
D. “若潜师以来”与“随风潜入夜”两句中的“潜”,都有“秘密地、悄悄地”之意。
10.
上一篇:
浙江省衢州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浙江省台州市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衢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