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陈友琴《温故集》) 材料二: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闩、棍子、桅杆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首先,“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其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材料一认为,林庚先生抓住《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此观点是片面的。 B. 材料一认为,用了“木”字的诗句也能描绘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而改用“树”字之后,便可能消减了那种“密密层层”的“绿化之美”。 C. 材料二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都是树,由“木”想到“木头” “材料”等,这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却并不如此。 D. 材料二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引述林庚观点,先立后破,破立结合,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材料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井然有序。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引用陶诗证明“木”有时指夏季“枝繁叶茂”的树,因此,“木”与秋天并没有必然联系。 B. 两则材料为了充分论述林庚先生观点的片面性,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C. 两则材料开头都引用了屈原《九歌》中的名句,都有借此引出错误观点,并进行反驳的用意。 D. 两则材料都认为林庚先生的说法不恰当,这或许给了我们鉴赏诗歌时对相同意象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的启示。 3. 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的一项是 ( ) A.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B.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 群木昼阴静,北窗凉气多。(韦应物《夏景园庐》) 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简述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5. 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 A 2. B 3. B 4. ①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对“木”这个意象的解析有很大的片面性,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而已。②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5. ①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②和音节的谐否有关。 (或“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③与字面的生熟有关。 (或“木叶”在语体上比“树叶”庄重些。)④“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内涵。 【解析】 【导语】两文围绕林庚《说“木叶”》展开辩驳。陈友琴以多例证“木”可表繁茂,指其观点片面,强调艺术形象需具体分析;李睿从韵律、语体、文化原型等角度,反驳“木”的暗示性,认为“木叶” 受经典与声韵影响,两文均体现诗歌意象解读的辩证思维。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便消减了那种‘密密层层’ ‘绿化之美’”错误。由原文“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是说用了“木”字能够描绘“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但并未提及“改用‘树’字会消减绿化之美”。 C.“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都是树,……古代诗人写诗时却并不如此”错误。由原文“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可知,原文说的是“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而不是“都是树”,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表猜测,而非肯定。